本书围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一经典文献展开研究,主要由历史考证(包括写作背景、国内外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研究状况(含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当代解读(包括文本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重要理论观点及其当代意义)、经典著作选编和附录等部分构成。全书充分结合历史和现实背景,全面解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点评和启示简明透彻,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史与传播史、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科领域研究起到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克明,男,苗族,中共党员,博士,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湘潭大学基地首席专家、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人物研究湖南基地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源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理事等职。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社会主义和湘学等研究,主讲毛泽东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课程;勤于钻研,成果颇丰。
导论
第一部分历史考证
第一章《幼稚病》的写作背景
一、《幼稚病》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幼稚病》写作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幼稚病》的国内外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
一、《幼稚病》的主要俄、英文版本情况
二、《幼稚病》的其他外文版本和传播情况
三、《幼稚病》的中译文版本和传播情况
四、《幼稚病》的其他版本和传播情况
第二部分研究状况
第三章《幼稚病》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幼稚病》国外研究的历程
二、《幼稚病》国外的研究评述
三、《幼稚病》国内研究的历程
四、《幼稚病》国内研究的评述
第三部分当代解读
第四章《幼稚病》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幼稚病》的基本结构
二、《幼稚病》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幼稚病》的重要理论观点
一、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国际意义
二、科学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共产主义运动中必须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四、坚持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
五、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制定和保持铁的纪律
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基本的条件之一
第六章《幼稚病》的当代意义
一、笔者的分析
二、几种观点的述评
第四部分经典著作选编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列宁第412封书信
第五部分附录
附录Ⅰ研究文献摘选
一、国外权威性的解读论著摘选
二、国内权威性的解读论著摘选
附录Ⅱ延伸阅读书目
附录Ⅲ列宁《幼稚病》写作和出版年表
后记
总 序
呈献给读者的这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丛书,旨在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现实,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著作以及有关专题思想重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供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读者阅读使用。计划出版40种,三年内陆续完成编写和出版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文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我国学术史上,曾编写和出版过不少关于经典著作的读本,包括各种注释性读本和导读性读本,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读本也越来越显出历史局限性。比如,以往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视角较旧,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全面;解读的经典著作范围较小,视野有限;解读所依据的文献不足,深度不够等。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研究以及普及工作不断加强,这就迫切要求对经典著作重新进行解读。
同时,这些年我国学界有关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为更好地解读经典著作提供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类文明的深入推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不断深化,解读视角发生重大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例如,以往由于受革命实践的影响,我们较多地从社会主义“革命”视角去解读,而较少从社会主义“建设”视角去解读,因此,较多地注重研究其中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而较少研究社会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革命胜利后,仍然沿袭了这种解读模式。这就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丰富的新社会建设思想,恰恰是这些长期被忽视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说更有意义。近些年来,我国学者自觉地从“建设”视角研究经典著作基本观点,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又如,过去对经典著作的解读主要限于对若干重要经典著作的解读,如对《共产党宣言》等五六部名著有较为详细的解读,对其他著作的解读不多。即使有收文较多的导读性读本,但常常由于篇幅所限,也只能对这些著作进行简要介绍,不可能对每一部著作展开研究。近些年来,这种情况在逐步发生变化。研究经典著作的专题成果越来越多。再如,近年来新的经典著作编译成果和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大大拓宽了人们对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理解。加之这些年我国学界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他们的外语水平较高,知识储备较多,研究方法较新等,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理解也更有新意。这些都为更好地解读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时代条件。
为了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总结这些年我国学界编译、研究经典著作的成果和经验,比较全面系统地解读和阐释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中央编译局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并对该项研究提供了基金资助。课题组不仅在局内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而且向社会公开招标,争取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一批有造诣的中青年专家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经过课题组同仁两年多努力,已经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并将继续补充、完善并陆续推出。这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丛书就是这些成果的集中体现。
本丛书力求体现如下特点,这也是丛书编著工作所力求遵循的原则:第一,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本丛书不仅对经典作家的名著进行解读,也对其他重要著作进行解读,还要对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思想,如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等,进行专题梳理和解读。不仅从“革命”视角,而且从“建设”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力求使这套丛书成为收文最全面、解读最系统、最能够反映经典作家著作全貌的学术成果。第二,突出文献性和考证性。每一研究读本的写作,力求充分反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充分反映我国新时期在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方面所发现的新文献、取得的新成果。在此基础上,要对经典著作形成的历史背景、国内外传播、原著重要思想观点及其流变,以及后人对这些观点的理解等,进行考证研究。如果说过去的解读主要是“注”的话,那么,这套读本则要进一步体现“疏”的特点。通过这种“注疏”性考据研究,不仅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也能够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文献资料。第三,力求权威性和准确性。一方面,研究读本所依据的经典著作文本力求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主要依据中央编译局所编译的最新译本,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全集》第二版、《列宁专题文集》等。对还没有新译文的文本,可以采用旧译文。同时,适当参照外文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方面,所依据的其他文献资料,也力求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要选择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和最有影响力的文章。
基于上述考虑,本丛书采取大致统一的研究和写作框架。除导论外,各个读本均有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历史考证部分,其中包括写作背景、国内外主要版本和传播考证等;二是研究状况部分,包括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三是当代解读部分,包括对经典著作的内容简介,对已有研究观点的疏正,对重要理论观点及其当代意义的阐述;四是原著选编部分,根据经典著作的不同情况,或采取全选的形式,或采取节选的形式,均采用中央编译局的最新译本,个别读本同时选编原著的旧文本,以方便比较研读;五是附录部分,包括3到5篇关于本著作的国内外有一定权威性的研究文章,以及进一步研究需要参考和阅读的文献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经典著作的研究,往往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所以,尽管我们在组织编写工作中努力体现上述原则,但这些读本的观点不一定都具有代表性,更不可能与每一位读者的观点完全一致。加之作者研究角度不同,水平各异,每一读本的结构、篇章、内容、观点都不尽相同,其权威性程度也不尽一致。其中很可能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该丛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央编译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始终给予鼎力支持。国家出版基金将该丛书列入2012年资助项目。中央编译出版社为该丛书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最终立项,以及为丛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本丛书中收入的译著和文章的译者、作者和出版者同意我们使用相关的著作版权。该项目顾问委员会的专家对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热情指导,编委会成员和课题组同仁为丛书的编写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
编辑委员会
2013年6月16日
一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传递出的那种严肃而富有历史感的氛围。封面的设计,特别是字体和整体的视觉风格,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思想巨著。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左派”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各种形象,它们往往伴随着激进、理想主义,有时也难免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而“幼稚病”这个词,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似乎暗示着一种不够成熟、缺乏深刻洞察力的状态,或许是对革命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偏差的一种警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幼稚病”产生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它是否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还是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误判?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些革命者是如何在追求崇高理想的同时,又可能因为某些“幼稚”的倾向而走向误区,从而影响了革命的进程和成果。这不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研究,更是对革命理论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一种提炼。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从封面传递出的信息,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与深刻。那些历史性的词汇,仿佛自带一种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我想要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重要抉择的人物,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困境、他们的理想,都可能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幼稚病”这个词,它似乎暗示着一种并非全然积极的特质,或许是理想主义的过于纯粹,或许是对现实复杂性的低估。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拨开迷雾,理解这种“幼稚病”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印记。它是否意味着一种对革命进程的警示,一种对理想化方法的批判?亦或是对那些怀揣美好愿景却遭遇现实阻碍的个体和群体的同情?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答案,去体味那些历史人物的思考,去感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去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刻学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中带着一股力量,仿佛直接指向了思想的内核。当我的目光触及“共产主义运动”和“左派幼稚病”这些词语时,一种对历史洪流的想象瞬间在我脑海中展开。我一直觉得,“左派”这个标签背后,往往蕴藏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追求,但也并非总是那么一帆风顺。而“幼稚病”这个说法,更是让人联想到某种程度上的理想化、不成熟,甚至是脱离现实的冲动。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剖析这种“幼稚病”?它是否是对某些革命策略的批判,还是对某些思想认识的纠偏?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视角,去深入理解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革命者们可能面临的艰难抉择,以及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和挣扎。这本书,也许就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曾经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并从中汲取对当下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都需要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带有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仿佛是历史的回响,低语着过往的智慧与教训。封面上的字体和图案,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经典文献的敬意,也预示着书中内容的重要性。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著作充满好奇,而“左派”和“幼稚病”这样的词汇组合,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探究欲望。我猜测,这本书或许是对某种思潮的一种批判性审视,它试图揭示那些看似激进和纯粹的思想背后可能存在的盲点和局限性。它会不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理想主义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它又是否是对那些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的革命者的告诫?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深刻的理解、审慎的思考以及对现实复杂性的充分考量。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解读,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
评分一本沉甸甸的书,刚拿到手就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思想的重量。在翻开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左派”的种种标签,一种模糊但又充满力量的印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深意,那种复古的字体和严肃的排版,仿佛在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塑造了现代历史进程的思潮,特别是那些被冠以“左派”之名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影响着世界。作者对于“幼稚病”这个词的运用,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病症”,又为何会出现在革命的进程中?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手术刀,解剖出那些看似纯粹却可能隐藏着弊端的思想脉络?我非常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的口号和行动,去理解它们背后复杂的逻辑和潜在的后果。这不仅仅是对某一种思潮的探究,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探索,一种对人类社会进步路径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