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

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春先 著
圖書標籤:
  • 抗戰
  • 老兵
  • 曆史
  • 人物
  • 口述曆史
  • 記憶
  • 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訪談錄
  • 紀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9232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84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27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硃春先曆時多年,尋訪三十餘位抗戰老兵;

  通過對老兵們的采訪,敘寫抗日戰爭的細節和老兵們的人生。

  書中老兵的平均年齡已逾耄耋之年,大部分采訪成為絕響;

  《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是不可再得的口述史料。


內容簡介

  從2009年開始,《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的作者硃春先走訪瞭湖南各地以及山西、重慶、雲南等地的三十多位抗戰老兵,完成瞭“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係列報道。《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是這個係列報道的整理和匯編。目前,書中的很多老兵已經逝世,他們的戰鬥經曆和生活經曆,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珍貴的口述史料。


作者簡介

  硃春先,資深媒體人,先後在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等所屬媒體工作。新聞作品曾獲“全國法製好新聞”奬、湖南新聞奬等。著有《跟著<論語>寫作文》。


目錄

一 皇姑屯事件:張學良侍衛官李守義曾被日軍狙擊手打成血人 / 001

二 “七七”事變:大刀英雄張可宗親見師長殉職砍下8 個鬼子頭 / 009

三 淞滬會戰:楊養正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堅守四天五夜,左眼被炸瞎 / 019

四 太行山遊擊戰:兩個老八路在窯洞戰中奇襲鬼子兵的戰鬥細節 / 029

五 膠東軍區十四團:八路軍戰士徐孟厚全殲漢奸勢力的抗戰迴憶 / 033

六 昆侖關戰役:炮兵賀國纔冒著炮火從敵人陣地上搶迴鄭師長遺體 / 041

七 長沙會戰:準尉司書薑立誠親眼見證有人因欠四兩肉錢被正法 / 047

八 第三次長沙會戰:軍需官肖在衡見證一個軍需連一夜之間被打光 / 055

九 常德會戰: 三個幸存者之一吳淞七十年後在戰場齣傢為戰友守靈 / 061

十 常德會戰:學員兵何前貢被提前補充到七十四軍上戰場,四次受傷 / 067

十一 常德會戰:警衛組長劉慶雲扮成農民消滅打撈鞦收的一個鬼子連 / 073

十二 漁洋關血戰:機槍手周普生所在連隊一次戰鬥半數戰友犧牲 / 077

十三 衡陽會戰:16 歲報務員盧慶貽“為方先覺軍長發齣最後一電”/ 083

十四 衡陽會戰:文藝兵彭忠誌與胞兄被日本飛機炸彈氣浪埋入土中 / 089

十五 滇西會戰:少尉助理鍾子立隨洪行將軍齣徵遊擊戰時中指被砍 / 095

十六 上高會戰:敢死隊長譚昆山帶50 名隊員摸碉堡31 人陣亡 / 099

十七 河口戰役:尖兵隊長王飛黃在戴安瀾將軍殉難前險過伏擊地 / 105

十八 仁安羌大捷:上士班長鄭子煊親曆解救7000 英軍的傳奇 / 111

十九 武漢空軍大會戰:機械師陳禹文親曆洋“張飛”的悲壯故事 / 117

二十 騰衝戰役:機槍手陳楚軍在巷戰中查看“死”鬼子時突遭偷襲 / 123

二十一 南津關戰役:中尉連長易慶明見證失敗後僞軍被鬼子活活燒死 / 129

二十二 高吉戰事:機槍手謝美田成為敵機轟炸下全排16 人唯一幸存者 / 137

二十三 藍姆伽受訓:汽車兵林協舜經常能聞到懸崖邊戰友屍體的肉味 / 143

二十四 藍姆伽基地:學生兵楊毓驤與2000 高中生接受盟軍機械師訓練 / 151

二十五 湘西會戰:自衛隊員謝揚韆和戰友在油菜田裏抓獲8 個日本兵 / 157

二十六 芙蓉山阻擊戰:楊禮成所在連隊為奪迴陣地,140 人隻剩70 餘個 / 163

二十七 上高會戰:15 歲新兵龍城在與鬼子的遭遇戰中被打斷瞭小拇指 / 169

二十八 湘中抗戰:民團通信員劉貴平把押送自己的鬼子撂到瞭山塘裏 / 175

二十九 彆動軍第四縱隊:學生隊員何振球看守日軍俘虜遭遇鬼子暴動 / 179

三十 性暴力犯罪幸存者: 萬愛花先後三次被抓往鬼子駐點慘遭淩辱 / 183

三十一 滇西會戰:國民黨陸軍少將洪行曾扮苦力刺探情報,與敵酋比大刀 / 191

三十二 日本北海道:中國被擄勞工劉連仁的13 年“穴居野人”生活 / 197

三十三 第一次長沙會戰:母親收到抗戰兒子報平安的傢書時兒子已陣亡 / 203

三十四 長沙淪陷:市民許金貴親眼見到兩三裏的山路上躺著八具屍體 / 211

三十五 飛虎隊公墓:500 名抗日“空戰英魂”公墓亟待保護引憂慮 / 215

三十六 老兵年曆:畫傢廖誌頻自費為數十個健在抗戰老兵畫像 / 221

後記 / 226


精彩書摘

  四行倉庫保衛戰親曆者楊養正

  硃春先

  1937年10月26日到11月1日淩晨,是中國曆史上頗為悲壯的一頁。僅有400多人的中國軍隊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二營,在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上海銀行界金城、鹽業、中南、大陸四傢銀行共有的倉庫),阻擊日軍,為主力部隊撤退提供掩護,史稱“四行倉庫保衛戰”。次年這場戰役即被拍成黑白電影,1976年在颱灣地區又被拍成同名彩色電影。

  隔著72年的時光大幕,當年所發生的一切,已經逐漸模糊,一般人心目中的這場戰役,隻不過是一段冰冷而又遙遠的曆史而已,但在親曆者楊養正的眼中,這些事情就仿佛發生在昨天,每一個細節都是那樣清晰。

  在得知筆者的來意後,楊養正很快就迴到瞭那段曆史中。“當時我們奉命進入四行倉庫,在還有30多人沒有進去的情況下,日軍就攻到瞭四行倉庫左側的牆角下,戰鬥很快就打響瞭。裏麵的人開始用機槍掃射,日軍隻好退卻。

  “我當時是一營一連一排的排長,奉命進駐的是四行倉庫隔壁的一個磚瓦房(實為大陸銀行倉庫),裏麵裝的全是糯米、小麥等糧食。”

  “進入四行倉庫後,我們就開始構築工事。”楊養正說,他所在的磚瓦房,一麵臨蘇州河,後門通嚮大馬路。他將手下的30餘名士兵分成兩撥,一半在三樓,另一半在一樓,自己則在各處不斷巡視。

  1937年10月27日,楊養正在例行巡視中,看到敵人在側前方“一彎二彎的,好像在對著我營房修築工事”,便將情況嚮前來巡視的團長謝晉元報告。“謝團長拿起望遠鏡一看,對方確實是在修工事。他當即從戰士手中接過一支輕機槍,對準對麵一陣掃射,當即就有幾個日本兵倒瞭下去。”

  這四天裏,楊養正不僅親眼看見瞭曾經感動韆萬電影觀眾的楊慧敏女士越過蘇州河封鎖綫送軍旗的一幕,也親眼看到瞭何香凝女士在蘇州河對岸對守軍官兵的問候。

  “那個時候,在蘇州河對岸觀戰的上海民眾,每天都有數萬人。”楊養正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是曆史上極為罕見的、有觀眾的戰爭。人們以前看打仗都是在電影院,唯有四行倉庫的戰鬥是可以在現實中親眼看到的,“那個時候,每天都有市民越過封鎖綫給我們送給養,更多的市民則是在河對岸高呼給我們鼓勁”。

  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在撤退時,楊養正所在排擔任掩護撤退任務。“當時,日軍的坦剋已經封鎖瞭我們的退路,部隊付齣瞭很大的傷亡代價。”楊養正說。為瞭拿掉敵人的坦剋,他從一個戰士手中接過一挺輕機槍,對準坦剋猛力掃射。就在此時,敵人的炸彈落進磚瓦房爆炸,一塊彈片正好射入楊養正的左眼。

  “副排長見此情形,立即和士兵一起將我架起來,在大傢的掩護下撤退到租界醫院。在那裏醫生為我換上瞭義眼。”指著自己的左眼,楊養正說,“72年來,這隻義眼時時提醒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那段曆史。”

  選自《淞滬會戰:楊養正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堅守四天五夜,左眼被炸瞎》

  書摘2:

  薑立成:從生意人到抗日誌願兵

  硃春先

  薑立誠10多歲的時候,在親戚的帶領下來到寜鄉北正街的一傢南貨店做學徒。“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盧溝橋事變,我也許就會和我的那些鄉親一樣,做一個生意人。但兩年之後盧溝橋事變爆發,寜鄉縣城很多做生意的人,都不做生意瞭。日本的飛機轟炸得很厲害,從前綫下來的傷兵也很多。我那時年紀雖小,但我知道這樣子下去,生意是做不成瞭,躲也不是辦法,正好趕上寜鄉人賀誌奎為首的寜鄉抗日誌願兵第一團(以下簡稱‘第一誌願團’)在縣城募兵,作為有著一腔熱血的少年,我想都沒有多想,就報瞭名,從此走上瞭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9年3月,第一誌願團奉命調入長沙,我被編入司令部副官處,主要負責給司令部車輛加油等後勤事務。第二年10月,我被調到參謀處當上士文書,一下子連升三級。”說到這一細節時,薑立誠老人的臉上泛起一絲笑容。他認為,作為一個隻讀過幾年小學的人,能在部隊一次連升三級,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您在司令部工作,能見到薛嶽將軍嗎?”薑立誠聽到筆者的這一提問,嗬嗬笑瞭起來。“當然能見到,他每周都要給我們訓一次話。我們就是專門為他服務的嘛。”薑立誠說。工作兩年後,他在部隊又迎來瞭一次升職機會。1942年,他被提升為準尉司書,負責檔案文書的收發管理。

  很顯然,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職位。他15歲入伍,僅僅用瞭4年時間就從一個上等兵躍升成為準尉司書。薑立誠以自己的忠誠和勤奮,取得瞭事業上的收獲。在這些年裏,雖然沒有親臨一綫戰場,但作為第九戰區司令部的一名文職軍官,發生在湖南的常德會戰、長沙會戰的情況,他都瞭如指掌。

  “早些年,老人傢對這些戰役的全過程記得很清楚,小到每一個戰役的細枝末節。但這幾年,隨著年紀的增長,有些東西他記得不是很清楚瞭。”在一旁的二兒子薑太平說。

  在薑立誠先後服役於第九戰區司令部和寜鄉湘鄉兩縣自衛區司令部期間,爆發瞭長沙會戰、常德會戰和衡陽會戰。“每一次打仗,我都在司令部裏負責文書收發,對戰爭狀況十分瞭解。”

  “第九戰區總指揮部就設在湖南大學內。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後,日軍在嶽麓山前麵佯攻,但真正的主力卻在嶽麓山的後麵。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就從西麓攻瞭上來。整個指揮部被包圍瞭。”薑立誠說,當時正是晚上,中將參謀長趙子立、少將科長周傳孫(音)正在指揮部內工作。

  “突然聽到外麵響起瞭異常的聲音,一喊口令,沒有迴應,發覺不對勁。”薑立誠迴憶,當時警衛指揮部的一個連就開始組織突圍。

  “突圍時,一個連保護指揮部人員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沒有遭遇日本人。”

  由於趙子立這個時候年紀比較大瞭,身體不是很好,所以我們輪流背著他往湘江邊上走,之後在猴子石附近上船。

  “當時我們齣來的時候,還有部隊在抵抗。”薑立誠告訴筆者,當時,第九戰區司令部已經撤到郴州,隻留下一個指揮部在長沙。“由於要護送趙子立往南撤,我們坐的小船實施的是一保送一保。上一保接到後,送到下一保的地界上,再由下一保的人接著送。這樣一保一保地接力護送,十天後終於到達郴州。”

  薑立誠說,在這十天時間裏,趙子立坐過車子,也坐過轎子。“到郴州不久,趙子立被上級追責,到重慶受審。”

  在郴州期間,薑立誠還親眼見證瞭這樣一件事情。

  “當時我們的部隊駐紮在汝城。有一天,一個傷兵到圩上,買瞭四兩肉。由於沒有帶錢,就欠下瞭,答應第二天送去。但到瞭第二天,傷兵沒有給屠夫送錢。巧閤的是,就在第二天,薛嶽派人到圩場調查,看是否有士兵到圩場強買強賣,不給錢的情況。查來查去,就查到瞭這個傷兵。第三天,這個傷兵在送錢給屠夫後,被當場正法。”

  在抗日期間,整飭軍紀是所有抗日部隊最為看重的律令。“這個傷兵也許並沒有想不給錢,可能隻是耽誤瞭。但在當時並沒有人舉報的情況下,正好碰上瞭調查,而且就隻查齣這一例。他的遭遇震撼瞭所有人。”

  選自《長沙會戰:準尉司書薑立誠親眼見證有人因欠四兩肉錢被正法》

……


前言/序言

  序一:銘記曆史

  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到今天已72年。這些年來,有關抗戰題材的書籍已經齣得不少瞭,有的在國內外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甚至還被搬上瞭銀幕。

  春先同誌的新作《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付梓之際,將書稿送到我的辦公室,囑我為其作序。同類題材的書稿,我看過不少,也為其中的幾本寫過序,但細看之下還是發現瞭這本書稿的獨特價值,願意談幾點。

  春先同誌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從2009年開始關注健在的抗戰老兵,並著手搶救老兵口述史的工作。他寫的第一個老兵是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八百壯士之一,當時的唯一健在者楊養正。但是在他寫完這個報道後不久老先生便去世瞭,他所做的近8000字報道,如今已成為楊養正留給後人最完整,也最準確的口述史,為學者研究四行倉庫保衛戰提供瞭不可多得,也不可再得的珍貴史料。

  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湖南是抗日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場,湖南人為抗日戰爭做齣瞭巨大的犧牲。抗戰全麵爆發後,國民政府分給湖南的壯丁指標為1816420人,實際徵壯丁數為1570172人,僅次於四川、河南兩省,居全國第三,而實際參戰、參軍人數遠超這個數字,總計達到210萬人。抗戰期間,全省共傷亡262萬餘人,其中,92萬餘人係中彈而亡。

  春先同誌的這本書稿中提到的抗戰老兵,超過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湖南各地鄉村,平均年齡近百歲。他們的抗戰經曆,可以看作是湖南人民參加抗戰的一個縮影。從戰事來看,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如解放後做過武岡縣副縣長的百歲老人李守義,曾擔任張學良將軍的侍衛官,經曆過皇姑屯事件,在與日軍激戰的小蚌埠血戰中被炸傷右手掌;寜鄉人周普生參加過宜昌會戰,他的同鄉鍾子立參加過滇西會戰;漣源人賀國纔參加過昆侖關戰役,從陣地上搶迴殉職的師長;邵陽人王飛黃參加過遠徵軍,曾經曆雪峰山會戰……此外,武漢空軍會戰、第一到第四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上高會戰、南津關戰役,等等,在書中都有慘烈的細節呈現。

  和其他抗戰書籍不同的是,本書是作者深入全國各地,走訪邊遠山村,與年近百歲的老兵們麵對麵采訪、挖掘、記錄、整理齣來的抗戰史料。很多老兵雖年事已高,但對所在部隊的番號、長官姓名,所涉戰事的時間、地點以及戰爭的細節,記得非常清楚。如抽壯丁時代兄從軍的寜鄉人陳楚軍在騰衝巷戰中,差點被裝死的日軍暗算;湘潭人盧慶貽在衡陽淪陷後被日本押送途中,與戰友閤力剿殺押送的鬼子兵,最終逃脫;長沙人易慶明在南津關戰役時,親眼看到受傷的僞軍被日本兵用汽油當場燒死;衡陽祁東人譚昆山的班長郭占魁為炸掉敵人碉堡,趁敵人換彈夾的時候,將手榴彈塞進炮眼,最後腸子都被炸齣來瞭……這些抗戰故事中的細節,沒有經曆過的人是想象不齣來的,這些理應成為中國抗戰史中的重要部分而被人們記住!這本書的特殊價值正在於此。作者用5年時間,行程數萬公裏,跨越多個省(市、區),采訪瞭50多位當時健在的老兵。除去由於年事已高無法陳述清楚的部分老

  兵外,先後有30位老兵的抗戰故事以長篇通訊的形式在《法製周報》上陸續刊登齣來,在全國引起瞭強烈反響。

  之所以說這是一次可貴的搶救行動,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健在的老兵越來越少瞭,即使健在,也有一部分老兵因為健康問題,已經無法清楚講述當年的事跡。存在他們腦海中的抗戰故事,正在一天一天地減少,直至消失。從書中可以看到,從作者完成采訪到本書齣版期間,已經有超過一半的老兵辭世。本書中的采訪是很多老兵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接受的采訪,成為他們的子孫後代最珍貴的傢史,被永遠珍藏起來。

  再過兩三年,人們也許很難再看到這方麵的報道,而抗戰老兵口述史的記錄工作,也將走到終點。希望本書的齣版,能成為搶救抗戰老兵口述史最後階段的一個催化劑,讓更多的有誌之士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共同為留住這段特殊的民族記憶做齣貢獻。

  是為序。

  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劉曉

  序二:老兵不死

  翻開《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沉甸甸的曆史感撲麵而來。他們是歸隱田園的老農,是拄拐街巷的退休職工,是普通的耄耋老人。他們不是一代名將,也沒有被捧為抗日英雄。他們隻是身負國仇傢恨的普通士兵或者基層軍官,是曆史的參與者、見證者、講述者。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抗戰老兵。在國傢和民族的危難時刻,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拿起武器,投身抗日戰場,直麵死亡。《木蘭詩》有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從老兵們樸素的敘述裏,戰爭的殘酷曆曆在目,負傷、飢餓、長途跋涉是傢常便飯,他們還清晰地記得戰鬥過的地址、犧牲戰友的名字。他們的作戰故事涉及中國抗日戰爭幾乎所有片段,包括皇姑屯事件、盧溝橋事變、西安事變、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滇西會戰、滇緬抗戰,等等。他們是曆史的幸運兒,以勝利者的身份迎來瞭最後的凱鏇。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那場決定民族命運的戰爭結束後,選擇脫下軍裝,迴歸普通人的身份,大半個世紀裏像無數中國人一樣,為生計奔忙、為子女操心、為社會奉獻著點滴光和熱。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麵臨著被社會遺忘的境遇,並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注。

  社會人士和民間組織的幫助讓他們的境遇有所改善,但還遠遠不夠。抗戰老兵的光環下,滿是生活的艱辛和疲憊。文中的老兵多數為九十多歲,也有百歲老人。在本書采訪、編輯和齣版的8年過程中,其中超過一半老兵已經陸續辭世,離開瞭他們用生命捍衛過的國傢和民族。老兵不死,不死的是一腔報國的熱血,不死的是捨生取義的精神。我想,老兵們離開時是欣慰的,他們可以自豪地看到,這個國傢正在迎接全麵深化改革的時代大潮,中華民族正在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迎來偉大復興的勃勃生機。

  民族不會忘記,曆史不會忘記,抗戰老兵們為這個國傢付齣的一切。2014年7月7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在“獨立自由勛章”雕塑前發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重要講話,一名中國共産黨抗戰老戰士和一名中國國民黨抗戰老戰士陪同左右,這一安排顯得意義深遠。目前我們應當注重的,一方麵是推動政府加強對抗戰老兵的關注和資助,同時發動更多熱心人士加入到關愛老兵的行動中來,讓老兵們帶著應有的尊嚴走完人生旅程;一方麵是本著對曆史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搶救抗戰老兵的口述史,以此銘記那段歲月,繼承那些精神。

  本書作者曆經5年時間,剋服溝通不便、路途遙遠等睏難,追趕曆史的腳步,前往山西、重慶、雲南以及湖南采訪瞭數十名健在的抗戰老兵,並精心選擇瞭30位老兵的故事編輯成書,為搶救抗戰老兵口述史做瞭卓有成效的探索,多次引發瞭社會關注。希望《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的編輯齣版,能夠為關愛老兵增添一份新的力量,為社會發展帶來一些新的反思,為民族精神帶來一縷新的傳承。

  是為序。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

  賴明勇

  序三:留住英雄

  《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是春先同誌將這些年來在全國各地采訪到的幸存抗戰老兵事跡匯聚而成的新書。同題的相關報道,在《法製周報》陸續刊登。這是作者以結集齣版的形式,對30位抗戰老兵英勇殺敵,保傢衛國英雄壯舉的一次重現。

  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付齣瞭慘重的代價,很多人為國傢、為民族付齣瞭生命。經曆過戰爭而又活下來的人,可謂是那個特殊時代的活字典,很多珍貴的抗戰記憶,就存在於他們的腦海裏。從2009年起,《法製周報》從“八百壯士”楊養正開始,啓動瞭對生活在全國各地的健在抗戰老兵的尋訪,這個工作一直持續瞭很多年。

  春先同誌以一己之力,采訪到瞭30多位老兵,除極個彆老兵因年事已高,記憶模糊,史料難以核對之外,多數受訪者的抗戰事跡,都最終見諸報端瞭。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之旅。

  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到今天,已經過去72年,即使當年以十多歲的學生身份參軍的老兵,如今也接近90歲。多數老兵早已超過九十高齡,其中不少已過百歲。據初步統計,作者采訪的相關老兵,年齡最小的89歲,最大的99歲。8年過去後,楊養正、張可宗、周普生、鍾子立、陳禹文等多位老兵已經相繼辭世。隨著時光的流逝,健在的老兵將越來越少,“尋找最後的抗戰老兵”係列活動,無疑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搶救之旅。

  這是一次嚮曆史緻敬的愛心之旅。

  作為時任法製周報社的負責人,我有幸在第一時間讀到瞭書中各位抗戰老兵的英雄事跡。每每捧讀之下,無不感動在懷,點滴細節,書中隨處可見。盡管曆經歲月滄桑,這些老兵在憶及當年的殺敵豪情時,無不激昂慷慨。他們在有生之年,把自己親身經曆、親自見證的國傢記憶,一一講述齣來,既是對曆史的一種責任,也是對民族的一種責任。作者剋服各種睏難,尤其是語言溝通的睏難,遠足大江南北,遍訪偏遠山寨,無疑是一次嚮曆史緻敬的愛心之旅。

  留住英雄,留住他們的傢國情懷;激勵後人,更加地熱愛我們的祖國,建設更輝煌的未來,也許就是本書齣版的最大意義所在吧。

  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法製周報社原社長

  榖良



《光陰的足跡:烽火年代的民間記憶》 引言 曆史的洪流滾滾嚮前,將無數的個體命運裹挾其中,又在潮落之後,留下瞭斑駁的印記。其中,那些參與過近代中國最艱苦卓絕抗爭的老一輩,他們的生命軌跡,便是凝固在歲月深處的珍貴記憶,是民族精神不可磨滅的豐碑。本書並非是簡單地梳理某個戰役的宏大敘事,也不是聚焦於某位名將的傳奇一生,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民間,去尋找那些在曆史的角落裏,默默奉獻、堅守信仰的普通中國人。他們或許沒有響亮的名號,沒有顯赫的戰功,但他們的存在,他們的經曆,正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脈絡,是構成我們民族精神譜係最堅實的一塊塊基石。 《光陰的足跡:烽火年代的民間記憶》是一部以口述史為主要形式的史料匯編,它緻力於挖掘和記錄那些散落在民間、鮮為人知的抗戰親曆者的真實故事。本書的齣發點,源於一種強烈的曆史責任感:我們不能讓那些曾經在最黑暗的歲月裏,以血肉之軀築起長城的英雄們,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更不能讓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呐喊,他們的堅守,被遺忘在曆史的塵埃之中。我們相信,每一個個體生命的經曆,都摺射著時代的洪流;每一個普通人的講述,都蘊含著不平凡的力量。 本書的寫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曆經瞭漫長的田野調查、細緻的采訪和嚴謹的考證。我們走訪瞭全國各地,翻山越嶺,穿街過巷,尋找那些依然健在的老人們。在他們的臉上,我們看到瞭歲月的滄桑,更看到瞭戰爭留下的烙印;在他們的講述中,我們聽到瞭久遠的迴響,感受到瞭生命的堅韌。每一次拜訪,每一次傾聽,都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先輩的靈魂交融。我們努力捕捉那些最生動的細節,最真摯的情感,以及那些不被宏大敘事所涵蓋的個體經驗。 第一章:年代的印記——故鄉的離歌與遠行的號角 在那個山河破碎、傢園破碎的年代,戰爭並非遠方的轟鳴,而是切膚之痛的離彆。本章將聚焦於抗戰爆發初期,普通民眾如何被捲入時代的洪流。我們將通過采訪,呈現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老人們,他們麵對國傢危難時的不同選擇。 故鄉的離歌: 許多老兵的記憶,始於故鄉的寜靜被打破。或許是日軍的鐵蹄踏破瞭田野,或許是徵兵的號角響徹村莊。本章將描繪戰爭初期的社會景象,老人們如何告彆親人,告彆熟悉的傢園,踏上未知的徵程。我們會深入挖掘他們告彆時的場景,親人的囑托,以及那種刻骨銘心的離愁彆緒。例如,我們可以講述一位來自江南水鄉的青年,如何在傢人的哭泣聲中,背上簡陋的行囊,告彆耕作瞭一生的土地,投身軍旅。又或者,一位來自北方邊陲的姑娘,如何在傢鄉淪陷後,毅然加入抗日救亡的宣傳隊伍,用自己的方式對抗侵略。 遠行的號角: 徵兵的號角,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既是命運的轉摺,也是責任的召喚。本章將通過老兵的迴憶,展現徵兵的場麵,以及他們參軍時的心境。這種心境,可能包含瞭報國熱忱,也可能夾雜著對未來的迷茫,甚至是少年的魯莽。我們會關注他們參軍前的訓練,初期的生活,以及他們對戰爭最初的認知。比如,一位來自貧苦傢庭的少年,參軍對他而言,或許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同時,他也必須麵對生離死彆。他的迴憶,將充滿對陌生環境的忐忑,對戰友的依戀,以及對戰爭殘酷性的初步認知。 時代的呼喚: 除瞭正規軍,還有大量的青年知識分子、學生、工人、農民,齣於民族大義,自發地組織起來,投身抗日救亡。本章將選取一些這樣的案例,展現普通民眾在國傢危難麵前的覺醒和行動。比如,我們可以講述一群來自沿海城市的學生,如何放棄優渥的生活,組成宣傳隊,深入鄉村,播撒抗日的火種。或者,一群來自工廠的工人,如何在後方組織起來,支援前綫,用自己的雙手為戰爭提供保障。他們的故事,將展現齣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在民族存亡之際,所迸發齣的強大凝聚力。 第二章:烽火的洗禮——從新兵到戰士的蛻變 當告彆的淚水風乾,當遠行的號角奏響,殘酷的戰爭便成為瞭他們唯一的現實。本章將聚焦於老兵們在戰場上的經曆,他們如何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從青澀的少年蛻變為堅韌的戰士。 初上戰場: 第一次直麵生死,第一次聽到槍炮的轟鳴,第一次聞到硝煙的味道。本章將通過老兵的迴憶,還原他們初上戰場的真實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復雜而矛盾的:恐懼、震驚、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求生本能和戰鬥意誌。我們會細緻地描繪他們第一次經曆的戰鬥,戰友的犧牲,以及他們在極度壓力下的反應。比如,一位年輕的偵察兵,第一次執行任務時,如何在敵人的炮火下,剋服內心的恐懼,完成偵察任務。 血與火的磨礪: 戰場的殘酷,遠遠超齣人們的想象。飢餓、寒冷、傷痛、恐懼,以及無休止的戰鬥,都在不斷地考驗著每一個士兵的意誌。本章將展現老兵們在不同戰役中的親身經曆,他們如何適應戰場環境,如何與戰友相互扶持,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我們將深入挖掘他們在殘酷戰鬥中的細節,比如,他們在飢餓時如何尋找食物,在嚴寒中如何取暖,在受傷後如何相互救助。我們會講述他們如何麵對戰友的犧牲,如何從悲痛中汲取力量,繼續戰鬥。 戰友的情誼: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戰友之間的情誼,往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貴。他們是彼此的依靠,是生命的守護者。本章將通過老兵的迴憶,展現戰友情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他們如何分享食物,如何相互掩護,如何在危險時刻挺身而齣。許多老兵的迴憶中,都有關於戰友的片段,這些片段,充滿瞭溫暖、感動,也飽含著失去戰友的錐心之痛。比如,我們可以講述兩位並肩作戰多年的老兵,他們如何在炮火中相互鼓勵,如何在戰後相互照顧,那種超越生死的戰友情,將是本章濃墨重彩的一筆。 信念的堅守: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許多老兵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這種信念,可能是對國傢民族的熱愛,可能是對正義必勝的信念,也可能是對未來的期盼。本章將展現老兵們如何在戰爭的磨礪中,進一步堅定自己的信仰。我們會關注他們對戰爭的思考,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對國傢光明的渴望。比如,一位老兵在迴憶中,會反復強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讓後代不再經曆這樣的苦難。這種樸素而偉大的理想,正是支撐他們走過戰火年代的精神力量。 第三章:曆史的洪流——民族抗爭的個體剪影 抗戰的勝利,是無數個體生命匯聚而成的輝煌篇章。本章將通過不同兵種、不同戰綫的老兵的故事,展現民族抗爭的宏大圖景中的個體剪影。 陸軍的足跡: 從正麵戰場到敵後戰場,陸軍士兵是抗擊侵略的主力。本章將選取一些陸軍老兵的代錶性故事,展現他們在不同戰役中的英勇錶現。比如,我們可以講述一位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他如何目睹瞭日軍的飛機和重炮,如何在劣勢下頑強抵抗;又或者,講述一位在敵後遊擊戰的老兵,他如何與當地人民群眾並肩作戰,如何用簡陋的武器打擊敵人。他們的故事,將構成陸軍抗戰的最生動注腳。 空軍的翱翔: 在那個空中力量相對落後的年代,中國空軍的飛行員們,以鋼鐵般的意誌,在藍天上與強大的敵人搏鬥。本章將選取幾位空軍老兵的迴憶,展現他們冒著槍林彈雨,與敵機殊死搏鬥的場景。我們會關注他們的飛行經曆,他們的戰術,以及他們麵對犧牲的無畏。比如,一位老飛行員迴憶,他在執行轟炸任務時,飛機被擊中,但他依然堅持將炸彈投嚮目標,最終壯烈犧牲。他的故事,將是對中國空軍英勇精神的緻敬。 海軍的堅守: 麵對強大的海上侵略者,中國海軍的力量相對弱小,但無數海軍官兵依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用生命捍衛著國傢的海洋權益。本章將選取幾位海軍老兵的故事,展現他們在艦艇上,在港口,在沿海地區的抗爭經曆。比如,我們可以講述一位在長江上作戰的海軍士兵,他如何與日軍艦艇周鏇,如何保護運輸船隻。 後方的力量: 抗戰的勝利,離不開後方的強大支撐。無論是生産前綫的士兵,還是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或是傳播進步思想的文化工作者,他們都是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選取一些後方抗戰者的故事,展現他們在各自領域為抗戰做齣的貢獻。比如,我們可以講述一位在後方醫院工作的護士,她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救治傷員;或者,一位在後方工廠工作的工人,他如何夜以繼日地生産武器彈藥。 第四章:歲月的迴響——戰爭的傷痕與生命的韌性 戰爭的硝煙雖然散去,但戰爭留下的傷痕,卻深深地刻在瞭老兵們的心中,也刻在瞭他們的身體上。本章將聚焦於老兵們戰後的生活,他們如何麵對戰爭帶來的創傷,如何融入社會,以及他們身上所展現齣的生命韌性。 傷痛的迴憶: 戰爭的經曆,給許多老兵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他們可能常常被噩夢睏擾,對某些聲音或場景産生強烈的恐懼反應。本章將通過老兵的迴憶,展現他們如何麵對這些心理上的傷痛。我們會關注他們對戰爭細節的反復提及,對逝去戰友的懷念,以及他們對和平的渴望。比如,一位老兵,每當聽到鞭炮聲,就會迴憶起戰場上的槍炮聲,雖然多年過去,但那種恐懼依然存在。 生活的挑戰: 許多老兵在戰後,麵臨著嚴峻的生活挑戰。他們可能身體殘疾,生活無著,或者在社會轉型中難以適應。本章將展現老兵們在戰後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努力生存,如何重新尋找人生的價值。比如,我們可以講述一位失去一條腿的老兵,他如何通過學習一門手藝,重新站起來,養活傢人。 生命的韌性: 盡管經曆瞭戰爭的摧殘,但老兵們身上所展現齣的生命韌性,卻令人動容。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國傢民族的深情,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本章將通過老兵們的生活故事,展現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我們會關注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傢人的關愛,以及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比如,一位百歲老人,依然精神矍鑠,每天堅持鍛煉,並且樂於與年輕人分享他的抗戰經曆,他的身上,閃耀著生命的光芒。 對後代的啓示: 老兵們的經曆,是寶貴的曆史教材,是對後代最深刻的教育。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瞭什麼是愛國,什麼是擔當,什麼是堅韌。本章將通過老兵們對後代的期望,以及他們與年輕一代的交流,來展現戰爭記憶的傳承意義。我們會關注他們對和平的珍惜,對民族復興的期盼,以及他們希望後代能夠銘記曆史,珍惜當下。 結語 《光陰的足跡:烽火年代的民間記憶》並非是對戰爭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緻敬,是對曆史的尊重。通過這些來自民間的真實敘事,我們希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艱辛與偉大。這些零散的記憶,如同星辰,雖不如明月耀眼,卻共同點亮瞭民族精神的璀璨夜空。他們的故事,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最有力證明,也是我們走嚮未來,汲取力量的源泉。願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人,在時光的流轉中,看見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生命印記,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傢國情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搭配上一張模糊卻又充滿力量的老照片,讓人瞬間進入那個時代。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情景,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個日夜的奮戰,是無數個傢庭的破碎與堅守。當我閱讀到其中一個老兵講述他年輕時如何偷偷藏匿糧食,如何與日軍周鏇,那種緊張刺激的場麵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作者在細節的描繪上做得非常齣色,從老兵口中樸實無華的語言,到他臉上深深的皺紋,再到他顫抖的手,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那個時代的艱辛和老兵們不屈的精神。我尤其被打動的是,即使在最睏難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放棄希望,而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國傢的未來拼搏。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和平的來之不易,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老兵們充滿瞭敬意。每讀完一個故事,我都會久久不能平靜,思緒萬韆,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與他們一同經曆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比我最初的想象要強烈得多。它不像一本普通的曆史讀物,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觸動,一種靈魂的共鳴。我讀到一位女戰士,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依舊咬牙堅持,保護瞭情報。她的堅毅和犧牲,讓我熱淚盈眶。作者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最真實的筆觸,還原瞭那個年代普通人身上所爆發齣的偉大力量。我常常會在深夜裏,捧著這本書,感受著字裏行間的力量。那些關於傢國情懷的描述,關於生死離彆的場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我看到瞭在絕望中孕育的希望,在黑暗中閃耀的人性光輝。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英雄”這個詞的含義,原來英雄並非遙不可及,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就是我們的長輩,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就瞭今天的和平。每次翻閱,我都會在那些樸素的語言中,找到前行的勇氣和力量,去麵對生活中遇到的種種挑戰。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悟,是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我被一位老兵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他講述瞭自己如何將部隊分配給他的少量生活物資,無私地分給瞭更需要幫助的戰友。作者在文字中傳遞齣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她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搶救瀕危的記憶,讓那些曾經的英雄事跡,不被遺忘。我至今清晰地記得,書中描述的一位老兵,即使在晚年,依然堅持參加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教育後人銘記曆史,珍愛和平。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英雄,並非隻存在於戰功赫赫的名單上,他們更多的是默默付齣,無私奉獻的普通人。它讓我對“傢國情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定瞭要將這份敬意和傳承,傳遞下去的決心。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沒有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我被一位老兵的故事深深吸引,他講述瞭自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如何與傢人失散,又如何輾轉來到內地,繼續為抗戰貢獻自己的力量。作者在采訪和記錄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她不僅僅是記錄事實,更是深入挖掘老兵們內心的情感世界,讓他們塵封多年的記憶得以重現。我記得有一個片段,老兵在描述自己的戰友犧牲時,雖然語氣平靜,但眼神中流露齣的悲痛,卻足以穿透紙張,直擊人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那是由無數個普通人的故事匯聚而成的波瀾壯闊的畫捲。我常常會想象,如果我身處那個年代,我是否也能像他們一樣,做齣同樣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是關於選擇,關於責任,關於生命最本質的意義。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一種沉思。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麵描寫,更多的是一種平靜而有力的敘述。我被一位老兵的智慧和樂觀所摺服,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他依然能找到生活的樂趣,用幽默感化解內心的苦痛。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非常講究,不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語言,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刻畫,她捕捉到瞭老兵們在迴憶往事時,那種復雜的情感交織。有時是驕傲,有時是遺憾,有時是懷念,有時又帶著一絲釋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爭對個人命運的深遠影響,也讓我看到瞭人性在逆境中的韌性。它讓我學會瞭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讓我對那些為國捐軀的英烈們,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很不錯,推薦。。。。。。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不錯,推薦。。。。。。

評分

三分緻敬老兵,書的內容太空洞瞭,沒意思

評分

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

很好看。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老兵不死。滿懷敬意的閱讀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