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教授为中古文学、史学大家,治学颇遵循传统,长于文献考据,学术成果丰富。本书为其短篇学术随笔,内容丰富精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zui新短篇学术文集。共二十余篇文章,内容丰富,涉及文史问题研究、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综述、重大学术成果原委述评、师友交游、学林掌故等等多方面内容。
陈尚君,浙江省慈溪市人。1952年6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阅读兴趣广泛,对汉魏唐宋文献有较全面的把握,治学颇遵循传统,长于文献考据,对唐一代基本文献建设程功颇巨。已发表论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已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补录唐代诗文达1万2千多篇。二、唐宋作家生平研究。对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大、中、小作家生平,都有程度不等的考订和创说。三、专书研究,偏重于传世著作的流传和文本研究、已佚著作的辑佚钩沉、新出文献的史料抉发,于子史杂书、唐宋集部诸书,纠补颇多。《二十四诗品》证伪之说,颇受学界关注。对唐宋史籍亦颇有论列。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纪念唐文治先生诞辰150周年
师友琅琊馆学记
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
——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修补战火烧残的学术
《大纲》校补本的新内容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元好问的大节
朱东润师《八代传叙文学述论自序》附记
朱东润师《楚辞探故》未刊稿两篇附记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
——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
瞿蜕园解读刘禹锡的人际维度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评述
严耕望先生唐史文献研究方法发微
花开花落皆安命 但开风气不为师
——悼念傅璇琮先生
唐代文史研究的典范著作
——评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学士传论》两种
附:傅先生著作获奖点评
我知杨镰
徐松案与清廷反腐
汇校全部唐赋的可贵努力
——《全唐赋》述评
他山攻玉 各拥玲珑
——《日本唐代文学研究十家》的学术示范意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琼瑶小说中流传最广的名句,其实出自金元间大文学家元好问笔下,仅“人”字为琼瑶所加,并将上句“人间”改“世间”,以适合现代人理解。这首词习称《雁丘辞》,词牌《摸鱼儿》,有序云:“乙丑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这一年是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元好问十六岁,在往太原应试的路上,遇到猎户杀一雁,另一雁虽已逃脱,仍悲鸣不肯离开,竟投地自杀。雁之重情,感动了这位天才少年,乃买下双雁,郑重礼葬,作词颂之,一时和者甚多,今仍可见他的友人李仁卿和作,有“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之句。
然而元好问不幸处在天崩地坏的动荡年代,蒙古铁骑消灭金王朝的战争延续十多年,中原民众遭屠戮流离,生死惨痛,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元好问写下大量丧乱诗,叙述自己的经历,写下一个时代的痛苦。他在内乡、镇平任上,写《岐阳三首》,咏蒙古攻陷凤翔战事。朱东润先生说:“好问诸诗,以七律为最高,七律诸诗,又以《岐阳三首》为最高。在这三首之中,充满了情感。悲愤、惋惜、怀念、怅恨,各种各样的情绪,而又音调铿锵,居全集之首,真是自有七律以来,不可多得的杰作。”这时还身处战事以外。次年入京为官,亲历蒙古进入汴京后的掳掠与屠杀,有《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续小娘歌十首》,录二首:“竹溪梅坞静无尘,二月江南烟雨春。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太平婚嫁不离乡,楚楚儿郎小小娘。三百年来涵养出,却将沙漠换牛羊。”写出蒙古军将汴京城中宝物车运船载而北,中原千里荆榛,白骨纵横,三百年涵养的文明,就如同这些“楚楚儿郎小小娘”一样,驱赶到沙漠换取牛羊。时代之惨烈,超过了曹操笔下的汉末,杜甫亲见的安史之乱,以及韩偓所经历的唐末战火。元好问记录下时代的惨酷,成就自己的不朽。
《元好问的大节》
这本书的开篇,那种笔力就带着一股子沉雄的气韵,仿佛一卷缓缓展开的古代画卷,用墨考究,细节入微。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摹,那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禅意和开阔感,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故事的核心。它不是那种快节奏的刺激,而是更注重内在的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皮肤下的脉络。读起来,就像是在一个清晨的大雾中行走,每一步都带着湿润的凉意,你知道前方有景致,但需要时间去拨开迷雾。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有时长句绵延,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有时短句凝练,像古老的箴言,掷地有声。我感觉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哲学思考有着深刻的理解,很多场景和对话都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这种阅读体验,是那种能沉淀下来的,读完后合上书本,世界似乎都变得更加宁静和有层次了。它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漫步,而非单纯的故事情节追逐,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对于“时间”概念的探讨,处理得极其有层次感。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发生在前后的故事,而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可能性,像多层曝光的照片一样叠加在一起。你会发现,人物的每一个当下选择,都携带着历史的重量,同时又在无形中塑造着远方的未来。这种对宿命感和自由意志之间微妙平衡的捕捉,非常到位。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把选择的困境和重量直接抛给了读者去体悟。我读到某些关于传承和断裂的段落时,会联想到很多现实中的议题,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远的思辨性,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让你去审视自己与所处时代的关联。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的棱镜,让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折射出哲学的微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布局。它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几条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却在故事的中后段以一种极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方式交织在一起,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让人拍案叫绝。作者显然不是在堆砌情节,而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充满韵律感的网。人物群像的塑造尤其出彩,即便是只出场寥寥几笔的配角,也带着鲜明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气味”,绝不脸谱化。你很难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界定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不可言说的动机和挣扎,这让整个故事的张力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线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处理得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突兀的戏剧化高潮,而是通过日常的细微变化,积累出不可逆转的命运推力,这种克制的美学,极具东方的韵味。读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潜藏的伏笔和暗示,它回报给你的,是远超一般小说的智力满足感和审美愉悦。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氛围营造简直是大师级的。它没有刻意制造紧张感,但通篇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和“宿命感”。好像每一个角色都在做着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却又清晰地知道自己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这种氛围,不是通过恐怖元素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天地辽阔,人影渺茫”的苍凉感。这种情绪是渗透在字里行间,而不是外放于情节之上的。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空旷的场景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旷野之上的风声,带着历史的尘土味。这本书成功地将一种形而上的孤独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阅读体验。它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伴着一杯热饮,慢慢品读,让那种悠远而略带忧伤的底色,慢慢包裹住你的心神,带来一种既沉重又安定的独特感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近乎挑战的享受。它不像当下流行的爽文那样追求即时的、强烈的感官刺激,相反,它用词古雅,句法复杂,充满了对“词语本身”的敬畏。很多地方的叙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性的“展示”,而非单纯的“告知”。例如,它对某种情绪的描述,不会直接告诉你人物“很悲伤”,而是通过对光影、声音、乃至空气中尘埃的描摹,让你自己“感受”到那份沉重。这种文风可能需要部分读者慢下来,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生僻的词汇,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它在提醒我们,语言的力量远不止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构建一个独特的、自洽的美学世界。我个人很享受这种被文字“拉着走”的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由作者精心打磨的语言迷宫,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回声和纹理。它不迎合读者,而是要求读者主动去适应它的节奏和深度,这种姿态,在当今文坛实属难得。
评分……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物流很快,昨天晚上下的单今天就到了,书是正版的,包装很好
评分陈尚君,浙江省慈溪市人。1952年6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阅读兴趣广泛,对汉魏唐宋文献有较全面的把握,治学颇遵循传统,长于文献考据,对唐一代基本文献建设程功颇巨。已发表论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已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补录唐代诗文达1万2千多篇。二、唐宋作家生平研究。对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大、中、小作家生平,都有程度不等的考订和创说。三、专书研究,偏重于传世著作的流传和文本研究、已佚著作的辑佚钩沉、新出文献的史料抉发,于子史杂书、唐宋集部诸书,纠补颇多。《二十四诗品》证伪之说,颇受学界关注。对唐宋史籍亦颇有论列。
评分都是陈教授的的精品力作,陈先生脾气应该不小,但是学术气象很大。
评分……
评分物流很快,昨天晚上下的单今天就到了,书是正版的,包装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陈尚君,浙江省慈溪市人。1952年6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阅读兴趣广泛,对汉魏唐宋文献有较全面的把握,治学颇遵循传统,长于文献考据,对唐一代基本文献建设程功颇巨。已发表论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已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补录唐代诗文达1万2千多篇。二、唐宋作家生平研究。对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大、中、小作家生平,都有程度不等的考订和创说。三、专书研究,偏重于传世著作的流传和文本研究、已佚著作的辑佚钩沉、新出文献的史料抉发,于子史杂书、唐宋集部诸书,纠补颇多。《二十四诗品》证伪之说,颇受学界关注。对唐宋史籍亦颇有论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