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与古今之争(增订本) [Classical Studies and the Quarrel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增订本) [Classical Studies and the Quarrel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学
  • 古今之争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欧洲思想史
  • 文艺复兴
  • 启蒙运动
  • 比较文学
  • 知识分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17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17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lassical Studies and the Quarrel of the Ancients and the Moder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16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小书收入笔者晚近几年写的十余篇“编者前言”,都属于“经典与解释”丛书编辑过程中的读书札记——即便长文《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亦如此。所附两则关于古典教育的访谈也涉及编书,不妨作为编辑“经典与解释”十五年的一个小结。

目录

增订本说明
弁言
古典抑或现代的古典学
古典学的何种“传统”
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
修昔底德和柏拉图
古典学与灵魂政治学
古典的政治学与性情学
古罗马史家与政治史学
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语经典
阿威罗伊的柏拉图

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
引言
一 古今之争:巴黎
二 古今之争:伦敦
三 蜜蜂与蜘蛛的论战
四 文艺复兴对古典知识的拒斥
五 新哲人与新政制
结语:历史僵局
古典学与现代语境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古今革命与古典学
瓦格纳与古典
古典与现代的三和弦
现代式的古典学家葛恭
“现代性旋涡”中的《经学通论》
民主政治家张东荪与柏拉图
布鲁姆如何抵制美国的文化革命
追仿怀瑾握瑜的教化
——关于古典教育的访谈两则

精彩书摘

  施特劳斯关于“政治史学”的这段说法连续用了两个转折连词,意在突显政治成为“至关重要之事”的两种可能情形。第一种情形表明,政治之所以“至关重要”,乃因为对有的人来说,拯救城邦或共和国比拯救自己的灵魂更重要——括号中的“某些佛罗伦萨人”会让我们想起《佛罗伦萨史》的作者,正是这位“史家”开创了背离古典史学道德原则的先河。第二种情形表明,真正的政治史家当是首先关心灵魂正义的智慧之人,这种人的生活旨趣本来“超越城邦”、超越政治、超越共和国的利益。对这种人来说,政治之所以变得“至关重要”,乃因为他毕竟仍然是城邦中人,毕竟是共和国公民。在这种政治史家那里,政治与超越政治的灵魂问题必然勾连在一起,因为他必然关切灵魂的政治处境。
  《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开篇说的都是人的灵魂品级,读起来像是哲学论著的开头,而非史书的开头,表明撒路斯特模仿的是后一类政治史家。撒路斯特熟悉古希腊的哲学和纪事作品,熟悉古希腊修辞术传统——古典语文学家经过细致的文本研究查明,撒路斯特的纪事明显有模仿柏拉图、修昔底德、伊索克拉底(Isocrates)、德摩斯忒涅(Demosthenes)甚至廊下派作家珀赛多尼奥斯的痕迹,并且断定,他的写作楷模主要是柏拉图。这无异于说,柏拉图是政治史学的教师。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大哲人,如果撒路斯特的纪事写作模仿柏拉图,我们就可以说,撒路斯特也是个哲人。但翻开如今的哲学史书,我们在古罗马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数不出几个哲人。在如今的哲学系念书,我们也不会遇到撒路斯特……因为,近代以来,尤其自普及康德哲学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仅仅把思考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人视为哲人,仅仅把抽象的思辨言述视为哲学。有了这种虽不成文却影响广泛的哲学偏见,我们把西方思想史上好些伟大哲人逐出哲人之列,也就不奇怪了。可是,即便带有这样的偏见,我们也可以看到,柏拉图的作品并非抽象的思辨言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苏格拉底并非整天在沉思形而上学本体论和认识论,我们显然不能说柏拉图不是伟大的哲人。事实上,柏拉图通过自己的苏格拉底纪事区分了两类哲人——自然哲人和政治哲人,前者好沉思出世间的理则,后者关切世间的善恶、好坏、对错、美丑、贵贱,因此政治成为“至关重要之事”。在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亲身经历过从自然哲人到政治哲人的转变,而且多次陈述过自己如此转向的理由。关切人事的政治哲学,最切实的言述样式当是纪事——无论诗体还是散文体。柏拉图学述基于苏格拉底纪事,采用夹杂叙事的戏剧体,但总体而言,柏拉图的哲学言述明显具有纪事性质:记叙苏格拉底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行——苏格拉底某天在某处与某人(或某些人)谈论某个关涉城邦生活的问题。
  一旦摆脱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影响让我们养成的盲目偏见,我们就可以恢复关于哲学的整全视野,看到撒路斯特的确堪称政治哲人。
  ……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增订本)》: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古典学领域的核心议题——“古今之争”,揭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辩论如何塑造了西方思想的演进轨迹,并对现代学术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梳理了这场争论的起源、发展脉络、主要参与者及其核心论点,并进一步拓展至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演变与回响。 争论的源起与早期形态: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响 “古今之争”并非一个孤立的学术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初步的发展。此时,人文主义者们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重新发现与热烈推崇,为这场争论埋下了伏笔。他们一方面对古典文化的精妙之处赞叹不已,认为古人已经达到了智慧与艺术的巅峰,后世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从中汲取养分,以复兴古典的辉煌。这种既崇尚古人又渴望超越的复杂心态,构成了早期“古今之争”的基调。 彼时,学界围绕着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例如,在文学领域,对古代史诗、戏剧和抒情诗的模仿与创新,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严格遵循古典体裁和风格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古代大师的作品是永恒的典范,后世只能在其基础上进行微调,而非大胆革新。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时代在发展,语言在演变,文学创作也应随之革新,不必拘泥于古代的束缚。 在哲学领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哲学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一些学者认为,古典哲学虽然深邃,但未能解决当时所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新的哲学体系来回应时代的需求。而另一些学者则坚信,古典哲学蕴含着普适性的真理,是后世哲学思考的坚实基础。 十七世纪的白热化:经典与创新的博弈 十七世纪是“古今之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最具标志性。在法国,围绕着古典主义的原则,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遵循,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在文学领域,尤其是戏剧方面,对“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等古典戏剧规范的坚持与质疑,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索菲·德·谢夫勒(Sophie de Sévigné)就曾表达对古典作品的无限崇敬,而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则勇敢地发出了“我比古人更聪明”(I am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 ancients)的呐喊,他以儿童故事的创作,挑战了人们对古典文学题材的垄断认知,并且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他认为新的时代应该产生新的文学形式。 在文学理论方面,对荷马史诗的评价也出现了分歧。一些学者坚持认为荷马的作品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后世无法企及;而另一些学者则尝试分析荷马史诗的艺术技巧,并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同样价值的作品。 与此同时,科学革命的兴起也为“古今之争”注入了新的动力。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现,颠覆了许多古老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知识的权威性。科学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上,也体现在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的革新上。这让一些学者开始相信,现代人的智慧与能力,在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的支撑下,已经能够超越古人。 十八世纪的深化与拓展:启蒙的时代精神 进入十八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古今之争”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学术范畴,而是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议题紧密相连。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进步与人权,这使得他们对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哲学思想以及政治实践进行了更为批判性的考察。 在哲学领域,对古代哲学的批判性继承成为主流。一些启蒙思想家,如卢梭,虽然承认古代哲学的伟大之处,但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并提出了与古代社会不同的社会契约论。康德则通过对“何为启蒙”的思考,强调了现代人运用自己的理智摆脱不成熟状态的重要性,这本身就蕴含着对“现代”的肯定。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新古典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的萌芽,也反映了“古今之争”的不同面向。新古典主义者继续推崇古典的典范,强调秩序、理性与和谐;而早期浪漫主义者则开始强调情感、个性与想象力,试图突破古典的束缚,追求更为自由的表达。 跨学科的视角:历史、哲学、艺术与科学的交织 本书不仅关注“古今之争”在文学和哲学领域的表现,还深入挖掘了其在历史学、艺术史、甚至科学史中的体现。 在历史学领域,“古今之争”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叙事的理解。如何评价古代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否应该以现代的价值观来评判古代的文明,这些问题都与“古今之争”息息相关。例如,对古罗马帝国的兴衰的解读,以及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评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在艺术史领域,对古典艺术的模仿、挪用与创新,贯穿了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对古典原则的回归,再到后来的现代艺术对古典形式的解构,都体现了“古今之争”的深刻影响。 在科学史领域,虽然表面上科学的进步似乎意味着对古代科学的超越,但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也伴随着对古代科学思想的重新审视与继承。例如,在天文学领域,尽管哥白尼和牛顿颠覆了托勒密体系,但他们对数学工具的运用,以及对宇宙和谐性的追求,仍然可以看到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子。 “古今之争”的现代回响与意义 本书认为,“古今之争”并非一个只存在于过去的学术争论,其议题与思考方式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在当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理解与继承传统,如何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等问题。 “古今之争”提醒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重新诠释。同时,它也促使我们反思“进步”的含义,以及在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对人类智慧遗产的敬畏与传承。 本书通过对“古今之争”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西方思想史的宏大画卷,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思考当下,如何在古今交融的时代洪流中,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塑造一个更加智慧和有韧性的未来。本书的增订部分,将进一步丰富对一些新兴领域或被忽视的论点的探讨,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完整和深刻的“古今之争”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是“匠心”的体现。在涉及具体的文本引用和历史考证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入微,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引用的来源都了如指掌,并且在必要之处,能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文献流传的复杂路径,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更难得的是,即便是在处理这些繁复的考据时,文字依旧保持着流畅和轻快,从不显得累赘或卖弄学问。它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宏大的理论框架,还是微小的注脚——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这种对学术细节的极致追求,不仅保证了全书的可靠性,也为那些想要深入探索某一分支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参照点和跳板。

评分

我对作者在文本梳理和框架构建上的功力深感折服。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得令人惊叹,即使是涉及跨越数个世纪的复杂思潮演变,作者也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将庞杂的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绝不拖泥带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受到一种流畅的、如丝般顺滑的代入感,仿佛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穿越历史的长廊。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那些重大的思想碰撞和学术论战,被描绘得既有深度又充满张力,让人在理解其复杂性的同时,也为那些历史人物的智识较量而感到热血沸腾。这种高超的结构控制能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能迅速建立起完整的认知地图,避免了许多同类著作中常见的“迷失方向”的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说教,反而透露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克制而深沉的激情。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精准,每一个词汇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既保持了学术讨论所需的严谨性,又兼具了散文般的韵味和感染力。阅读时,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是某个洞察人心的论断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它在保持高水平的专业度的同时,成功地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没有设置过多的专业壁垒,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分析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种将“学问”与“文采”完美融合的叙事艺术,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愉悦,而非单纯的任务。

评分

书中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呈现,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进行论证,而是采用了近乎法庭辩论的姿态,将对立双方的论据和反驳都进行了详尽且公正的阐述。这种“求真”的态度,远比单向度的说教来得有力得多。在阐述那些历史上的激烈争论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每个时代学者们所处的知识背景和时代局限,从而避免了后见之明的傲慢。我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一个古老的沙龙里,听着不同的声音进行高水平的交锋,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结论。这种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自行权衡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效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仿佛能闻到羊皮纸和旧书页气味的时代。拿到手里,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硬壳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把玩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封面设计上,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纹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典学的深邃与厚重,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敬畏之心。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微酸,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让人安心的气味,这简直是每一个爱书之人的“嗅觉盛宴”。整体来看,从材质到视觉呈现,这本书无疑是高水准的,它成功地将“古典”的意味融入了实体物件之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仪式感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中国当代学术思想绕不开的门槛。

评分

前几年看刘小枫的书多,这两年看的少,他出的新作也少了

评分

此书有点名气,不知内容如何

评分

此书有点名气,不知内容如何

评分

前几年看刘小枫的书多,这两年看的少,他出的新作也少了

评分

此书有点名气,不知内容如何

评分

中国当代学术思想绕不开的门槛。

评分

此书有点名气,不知内容如何

评分

前几年看刘小枫的书多,这两年看的少,他出的新作也少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