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之诚文史札记(修订本)(全2册)

邓之诚文史札记(修订本)(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邓之诚
  • 文史
  • 史学
  • 地方史
  • 近代史
  • 清史
  • 笔记
  • 札记
  • 修订本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4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8742
包装:精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121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邓之诚主编的《邓之诚文史札记(上下修订本)(精)》据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先生1933年5月至1959年12的日记,将其中的文史札记、师友往还等内容,进行标点整理,展示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本书系邓瑞先生对其父亲邓之诚先生二十六年间的日记进行整理而成,时限自1933年5月至1959年冬。邓之诚先生的日记,逐日有记,几乎从不间断。中间有一段时间未记日记,乃因1941年12月27日,邓之诚先生与洪煨莲等燕京大学教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投入陆军监狱;直至1942年5月27日始有日记。邓之诚先生的日记,均为蝇头小草,识读颇为不易。

目录

上册



修订版说明

民国二十二年(1933)

民国二十三年(1934)

民国二十四年(1935)

民国二十五年(1936)

民国二十六年(1937)

民国二十七年(1938)

民国二十八年(1939)

民国二十九年(1940)

民国三十年(1941)

民国三十一年(1942)

民国三十二年(1943)

民国三十三年(1944)

民国三十四年(1945)

民国三十五年(1946)

民国三十六年(1947)

民国三十七年(1948)

民国三十八年(1949)

一九五○年

一九五一年

下册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后记
《中国古代绘画史迹钩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从史前时期的岩画萌芽,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奠基与演变,至唐宋的辉煌时期,再到元明清的风格流转,力图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细致的中国绘画史图景。作者以史料为基石,辅以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结合对传世画作的细致解读,对各个时期的绘画特点、代表人物、艺术成就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第一章 史前至秦汉:文明的初啼与初步奠基 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本书将首先考察各地出土的岩画、陶器纹饰等早期艺术遗存,分析它们所蕴含的原始宗教观念、狩猎生活场景以及早期审美萌芽。这些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图像,为后世绘画的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文化的整合,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成熟。作者将详细阐述汉代壁画,特别是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与内容。通过对《凤凰图》、《宴乐图》、《历史故事图》等典型壁画的解读,揭示汉代绘画在人物造型、线条运用、色彩表现以及叙事性方面的显著进步。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汉代关于绘画的理论萌芽,如《论画》等文献的出现,以及绘画在宫廷、贵族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书画结合的趋势,如漆器上的彩绘、帛画的出现,也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精神的飞扬与笔墨的探索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却又思想活跃的时期,这也在绘画艺术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书将着重分析佛教造像壁画和卷轴画的特点,例如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佛传故事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初步表现。 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等艺术大师将成为本章的焦点。作者将深入剖析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古今之变”,对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情感内涵进行细致解读。同时,也将梳理历代画论对这些早期画家的评价,探讨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贡献,特别是对“以形写神”理论的初步实践。线描技法的成熟,如曹不兴的“曹吴画”,以及对山水画的初步探索,如张僧繇的“点睛”传说,都将得到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 唐代:盛世气象与多元风格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黄金时代,政治的昌盛、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共同催生了绘画艺术的空前繁荣。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展现唐代绘画的辉煌成就。 首先,对唐代宫廷绘画的考察将是重点。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作品,展现了唐代人物画在造型严谨、色彩绚丽、气势宏大方面的极致。本书将分析其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磅礴的时代精神。 其次,佛教绘画的持续发展将得到深入探讨。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师的作品,以及西安法门寺、敦煌莫高窟等地的唐代壁画,展现了佛教绘画在叙事性、宗教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物造型上的创新。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线条,更是为后世绘画树立了典范。 再者,山水画的萌芽与初步发展也将得到重视。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山水,以及王维的水墨写意山水,预示着山水画独立的艺术地位。本书将分析其技法特点和审美追求。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唐代风俗画的发展,如张萱、周昉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它们生动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女性风貌和宫廷趣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多元的艺术风格,如西域艺术的影响,也将被提及。 第四章 五代至宋:写实的高度与文人画的兴起 五代至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写实主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文人画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 五代时期,南方绘画的繁荣,特别是花鸟画和山水画的成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其细腻的笔触、严谨的构图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成为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的杰作。黄筌、徐熙的花鸟画,分别代表了富丽繁复和清雅野逸两种风格。 进入宋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精谨写实的时代。本书将重点分析宋代花鸟画的极致成就,如赵佶《芙蓉锦鸡图》、崔白《寒雀图》等,展现了对自然界生物的精准捕捉和细腻描绘。山水画方面,李成、范宽、郭熙等大师的作品,如《读碑隐士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以其宏大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精湛的技法,将山水画推向了艺术的高峰。作者将详细分析他们的构图、皴法和墨法,以及他们所传达的哲学思考。 同时,文人画的兴起是宋代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苏轼、米芾等文人墨客,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强调个性的表达和意趣的追求。本书将探讨他们的绘画理念、创作实践,以及对后世文人画发展的影响。人物画方面,虽然不如唐代辉煌,但仍然涌现出李公麟等注重写实的人物画家。 第五章 元代:草原民族的色彩与士大夫的遗风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其绘画艺术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蒙古族统治者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以及汉族士大夫阶层在动荡时期的精神寄托,都深刻影响了绘画的发展。 本书将重点分析元代山水画的“文人化”趋势。赵孟頫作为元代绘画的领军人物,其“尚古”思想和对笔墨意趣的强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飘逸的笔墨、淡雅的意境,成为文人山水画的典范。王蒙、倪瓒等人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展现了元代山水画在笔墨变化、构图布局上的多样性。 同时,元代的花鸟画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如王渊、任仁发的作品,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写意精神。本书也将提及元代绘画的社会功能,如在宗教、宫廷和民间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 明清:风格的演变与流派的纷呈 明清两代是中国绘画承前启后、风格演变的重要时期。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绘画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明代早期,继承元代文人画传统,出现浙派(戴进)和宫廷画的繁荣。中期以后,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崛起,以其清雅脱俗的风格和精湛的笔墨,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本书将详细分析他们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将关注晚明时期,如徐渭、陈淳等人的写意花鸟画,以及董其昌对绘画理论的贡献。 清代绘画,更是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宫廷画院(如焦秉贞、冷枚)的精细描绘,与扬州画派(如郑燮、李方膺)的“扬州八怪”的奇逸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将重点分析“扬州八怪”的个性化创作,以及他们对传统绘画的突破。海上画派(如任伯年、吴昌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走向近代。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明清时期绘画的题材拓展,如风俗画、版画的兴盛,以及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绘画的初步影响,如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的作品。 结语: 《中国古代绘画史迹钩沉》以史料为纲,以艺术分析为目,力图呈现中国古代绘画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历代绘画成就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哲学思想、文化精神的深入探究。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史迹的钩沉,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智慧和文化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艺术、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聚焦于清初思想解放运动的学术译著,其行文风格极为凝练和思辨性强,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着重分析了“心学”在清代遭遇的挑战以及各路学者如何借用儒家经典进行创新性阐释的过程。作者对哲学概念的界定极为严谨,比如对“理”与“气”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谱系关系和分歧所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论证结构,每一步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上,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知识体系的功力。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梳理得更加清晰,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不断演进的复杂系统。

评分

这本关于明代江南文教的专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地域文化和学术流变感兴趣的人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而是像切片一样,精细地解剖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在商业繁荣与思想禁锢之间寻找平衡的。作者在考据上极其扎实,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私家文集和地方志,光是那些关于园林建筑与藏书癖好的描述,就足以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探讨了手工业技术(比如印刷术的改进)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学术思想传播速度和广度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新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往往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展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多重可能性和内在的矛盾性,非常耐人寻味,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刻板印象。

评分

坦白说,最初是被这本关于晚清社会变迁的口述史吸引的。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冰冷的统计数字和官方记录,转而通过对亲历者的访谈,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个体悲欢的历史图景。那些关于留学生回国后的文化冲突、家庭内部的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战,以及底层民众对“新事物”的困惑与适应,都被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其中一位老先生回忆起他年轻时剪辫子的那段描述,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时代变革的巨大压力和个人选择的沉重。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历史结论,而在于它让我们得以“看见”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如何承受和参与历史转折的。它读起来没有阅读历史教科书的那种压力,却比它们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分

这本《三国风云录》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笔力着实不凡。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上的那些著名战役和权谋斗争,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后的那种踌躇满志与随后遭受重创的巨大落差,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胸中的波澜。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作者的笔下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事件铺陈开来,展现了他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特别是关于一些边缘人物的刻画,比如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小人物,作者也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让他们不仅仅是推动主线剧情的工具人,而是拥有自己复杂的动机和情感。读完后,我合上书页,脑海里仿佛还回荡着金戈铁马的声响和智谋交锋的火花,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人物群像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套关于古代宫廷秘史的文集,其中对宋朝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摹,细腻得令人咋舌。它不像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那样只关注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了那些在朝堂上小心翼翼、在私下里吟诗作画的文人身上。书中对宋词的解读尤其独到,作者没有停留在词句表面的哀愁婉转,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士人的失意情怀,分析了每一首词背后的深层意涵,那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复杂心态被剖析得入木三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故人对饮,他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已久的礼仪细节、官场潜规则,乃至普通百姓的市井风情,都一一展现在眼前,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雅致又充满张力的年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