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西村妇女(1950-1980)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西村妇女(1950-19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桂香 著
图书标签:
  • 计划生育
  • 中国生育政策
  • 西村妇女
  • 生育史
  • 社会史
  • 性别研究
  • 人口政策
  • 农村研究
  • 20世纪中国
  • 妇女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2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11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问题就一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计划生育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女性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不仅成为重要的节育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动力。本书把农村妇女置于现代化发展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一历史语境中,通过口述资料、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资料的交互运用,试图展示计划生育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农村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被女性纳入自身的生活轨迹。同时,本书还试图揭示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同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关联的,并将考察“公”“私”领域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本书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1950-1980年代)”(15YJAZH023)支持。

《中国的人口转型:从繁衍到调控的社会变迁》(1950-1980)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1950年至1980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三十年。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国家人口政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塑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生活轨迹,尤其是广大女性的生育选择与家庭规划。本书《中国的人口转型:从繁衍到调控的社会变迁》(1950-1980)旨在剥离宏大叙事的表象,深入肌理,聚焦于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人口政策从鼓励生育到初步调控的曲折历程,并探究这一政策演变对社会结构、家庭模式以及个体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力图展现人口政策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又如何反作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思潮与“人多力量大”的逻辑(1950s前期)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普遍的人口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将人口数量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的论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共同构成了“人多力量大”的官方话语。这一时期,尽管有学者和领导人开始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带来的挑战,但主旋律依然是鼓励生育,认为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工业化和国家强大的基石。 本章将重点梳理这一时期的人口政策制定的宏观背景,分析当时国内国际的人口理论影响。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政府对生育问题的官方论调,包括宣传口号、教育内容等方面。同时,也会初步考察当时社会对生育的态度,以及这一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的初步数据,为后续的政策转向埋下伏笔。虽然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育控制政策,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已经为未来的人口调控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初步的生育倡导与国家对人口增长的早期考量(1950s后期-1960s初期)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一部分有远见的领导人和学者开始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压力。尽管此时期尚未出台强制性的人口控制政策,但国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倡导晚婚晚育,并对计划生育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讨论。这一阶段的政策,更多体现在对“节育”的宣传和技术推广上,而非大规模的强制性措施。 本章将重点关注“晚婚晚育”等初步的生育倡导是如何被提出和推广的。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联。同时,也会回顾国家在计划生育技术和宣传方面的早期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在社会层面的初步反响。尽管尚未形成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国家开始对人口增长进行一定程度的观察和思考,为未来的政策转向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动荡年代的人口迷局:政策的模糊与社会的分化(1960s中期-1970s初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政治动荡的时期,人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由于政治斗争的干扰,许多原本可以开展的工作被搁置。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在执行生育问题上的做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无政策”或“政策游离”的状态。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停止,社会层面也开始出现对人口增长的隐忧。 本章将深入剖析“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分析其期间政策的滞后性和执行的混乱。我们将考察在政治动荡下,社会个体在生育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不同区域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化应对。尽管缺乏统一的明确政策,但本章也将尝试梳理这一时期社会上关于生育议题的零星讨论和潜在的社会压力,为之后政策的重新聚焦提供背景。 第四章: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式确立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口号(1970s中期-1980s初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的人口政策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70年代后期,“晚、稀、少”的生育指导方针被确立,并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提倡。国家层面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通过行政、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以控制人口增长为核心的人口政策新阶段。 本章将聚焦计划生育政策从初步倡导到强制性推行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详细阐述“晚、稀、少”生育指导方针的提出及其内涵。重点分析“一个不少,两个正好”这一口号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历史意义和传播方式。我们将考察国家如何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各类宣传、教育、奖励和处罚机制来推广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社会层面的初步影响。 第五章:政策执行的社会实践与个体经验的差异(1950-1980) 人口政策并非只存在于抽象的文本中,它渗透于亿万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1950年至1980年间,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无数家庭的生育决策、婚姻选择乃至生活方式。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在面对国家人口政策时,经历了不同的体验。有些家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些则在政策执行中面临着压力与困境。 本章将不再局限于政策的宏观层面,而是着力于微观层面的社会实践。我们将通过梳理当时的社会调查、政策执行案例、以及可能的个体口述史料(如果存在),来呈现计划生育政策在基层社会的具体运作方式。我们将探讨政策执行中的具体措施,如节育手术的推广、生育指标的管理、奖励与处罚机制的实施等。同时,我们将尝试呈现不同群体在面对人口政策时的差异化反应和个体经验,尽管在1950-1980年间,由于资料的限制,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挖掘会存在挑战,但我们仍将努力展现政策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影响,例如生育推迟、家庭规模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 第六章:社会结构、家庭模式与人口政策的互动 人口政策的推行,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中国社会结构、家庭模式的演变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在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也经历了从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人口政策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变,并对传统的生育观念、养老观念以及性别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章将分析人口政策如何与中国社会结构和家庭模式的变迁相互作用。我们将考察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如何逐渐瓦解,核心家庭如何成为主流。同时,我们将探讨计划生育政策对传统养老观念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构建。此外,本章还将分析人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如何影响了性别观念的演变,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生育问题上的角色变化。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1950年至1980年是中国人口政策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从鼓励生育到初步调控,再到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这一过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本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人口政策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政策背后的逻辑、执行的实践以及对社会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 本书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力图呈现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多重因素,以及政策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差异化效应。我们相信,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更能为当前和未来的人口与发展议题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启示。研究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的镜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陷入沉思的作品,作者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西村妇女”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紧密交织的视角,带领我们回顾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那些关于人口控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讨论。然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数据和宏大的政策叙事,悄然转化为一群具体鲜活的女性的生命轨迹。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而细致的观察者,捕捉到了政策变化在基层最真实、最细微的触动。 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西村妇女”这一群体的刻画。她们不是抽象的统计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她们的生育选择,她们的家庭生活,她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她们在村落里低声的议论,感受到她们在计划生育宣传下的不安,也体会到她们在生育决定面前的无奈与坚韧。作者通过大量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让这些原本可能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个体声音得以重现,这种对微观叙事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它提醒我们,任何宏大的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影响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未来走向。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探讨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其在“西村”这一特定社区对妇女生活的影响。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她没有采取传统的政策分析框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政策对个体生命,尤其是女性命运的塑造上。 我被作者对于“西村妇女”的细致描绘所深深打动。她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案例,展现了这些女性在时代的巨变中,如何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多重压力下,进行着艰难的生存和选择。我仿佛能看到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既要面对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遵守国家的政策规定,那种复杂的心境和坚韧的生命力,令人动容。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政策背后的人性,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是如何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

读罢此书,我对中国上世纪中后期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全新的认知。作者在梳理计划生育政策发展脉络的同时,巧妙地将“西村妇女”的个体经验嵌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我惊叹于作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她不仅深入分析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更通过生动的个体故事,展现了这些政策在基层所激起的涟漪。 “西村”这个地域性的设定,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使得抽象的政策讨论变得更为具体和可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妇女描绘成政策的被动承受者,而是展现了她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适应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执行。这种对主体性的挖掘,使得研究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和富有洞察力。我仿佛看到了女性在面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多重压力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项政策的回顾,更是对女性生存状态、家庭变迁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将宏观的政策研究与微观的个体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和“西村妇女”为锚点,深入剖析了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对基层女性生活产生的复杂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计划生育政策描绘成一个单一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展现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西村”作为研究的微观场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作者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捕捉到了政策变化如何在家庭、婚姻、生育观念等方面,对当地女性的生活轨迹产生深刻的塑造。我看到了这些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在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传统观念与新兴政策之间进行权衡。这种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挖掘,使得政策分析不再是枯燥的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有力地证明了,理解一项重大的社会政策,必须深入到最基层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

评分

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研究的核心: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它在“西村”这片土地上,对当地妇女群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的条文和发展阶段,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政策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具体而真实地作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西村妇女”这一研究对象的关注。她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尽管有时是身不由己。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访谈,展现了这些女性在面临生育选择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她们如何理解和适应国家政策。我仿佛能感受到她们在每一次生育决策前内心的挣扎,以及她们在传统家庭观念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微妙博弈。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全新视角,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而成,而女性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