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的竞争: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简史

万年的竞争: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夙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技术史
  • 文化史
  • 世界史
  • 科技发展
  • 文明演进
  • 历史
  • 社会学
  • 创新
  • 知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3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78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科普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部世界科技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以族群关系为中心的世界史

内容简介

  本质的揭示,或许可以为解决当下的危机提供有益启示。
  本书创新地从演化论和演化心理学入手,重新审视世界科技文化史。作者明确提出:自1.2年前的农业革命以来,人类仍然始终处在族群竞争之中;竞争所用的手段是各种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以及作为一类特殊技术的科学。一部世界科技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以族群关系为中心的世界史,相信不同领域读者都可从中获得丰富启示。

目录

总序 /i
前言 /iii
第一章 从古猿到智人 1
从费因曼的段子说起 /1
“生物学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本质 /4
“延伸的表型”理论 /10
我们古代亲戚的悲剧 /13
第二章 走向农业时代 20
第一次全球化 /20
农业为什么会扩散? /26
农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31
农业时代的三大族群取代 /35
第三章 文明的肇始 41
文明的曙光 /41
从体质演化转向技术演化 /47
“青铜纪”和“黑铁纪”/51
第四章 科学的起源 59
从俗常世界观生发的原始科学 /59
文明古国的原始科学略览 /62
独树一帜的古希腊 /68
第五章 影响古代的兵与冰 77
冶金、灰泥和炼金术 /77
第一次军事革命 /82
逼出来的游牧技术 /85
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 /88
第六章 开辟未来 95
“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95
独一无二的欧洲 /99
“地理大发现”的后果 /106
处于困境的中华帝国 /110
第七章 科学革命 114
真实的哥白尼革命 /114
性格决定命运? /120
让牛顿出世! /124
“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什么? /128
第八章 工业的兴起 134
为什么是英国? /134
竞相追赶的技术发明 /137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 /142
福兮祸之所伏 /149
第九章 知与行的联姻 155
17~18世纪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 /155
化学革命 /160
物理学的第一次大一统 /165
数学向理性的回归 /167
第二次工业革命 /169
第十章 两种哲学的对抗 177
相对论革命 /177
量子论革命 /182
演化论的提出 /186
物理哲学vs生物哲学 /192
第十一章 热兵器时代 197
黑火药革命 /197
第一次工业-军事革命 /201
第二次工业-军事革命 /205
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冲突 /212
第十二章 打造今日世界 217
核能时代到来 /217
空间时代到来 /221
信息时代和第五次军事革命 /225
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衰落 /230
第十三章 探究生命奥秘 236
实验生物学的现代化 /236
医学革命 /240
“基因时代”到来 /245
越发展,越麻烦? /248
第十四章 站在历史转折点上 255
概率性和地学革命 /255
整体论因何兴起? /259
还原论的反击 /263
下一站,向右 /269
注解 /274
索引 /274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古猿到智人
  从费因曼的段子说起
  这本书的副书名叫作“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简史”。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儿长,而且似乎有点奇怪:如果单叫“世界科技简史”,好像还好理解,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文化”呢?科技和文化是什么关系?还有,在这个副书名的英文翻译(A New Brief World History of Science,General Technology & Culture)中,technology一词前面怎么还有一个 general?这是什么意思?
  的确,按照史学界的学术规范,在讨论像“科技文化史”这样的概念之前,理应先给“科学”(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和“文化”(culture)都下个定义,从而再给“科技文化”下个定义,确定好它的内涵和外延,才方便之后的研讨。但麻烦的是,虽然大家对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三个词完全不陌生,但它们恰恰都是那种很难给出定义的词。这种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三个概念所涵盖的现象和活动非常复杂多样,要把这么多现象和活动的共性和本质找出来,并概括成简单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第二,即使有人辛辛苦苦给它们下了定义,其他人也可能不接受,而另外为它们下别的定义。因此这三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如何在这些定义中进行抉择,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历史学这样的人文社会学科来说,因为缺乏像理工科那样的思想共识,上面提到的在同一个概念多种不同的定义中进行抉择的困难,就成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物理学家叫费因曼( Richard P. Feynman),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同时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科学通俗读物作家,晚年由他口述的自传《别闹了,费因曼先生!》非常有趣。书里面有一段,就体现了身为自然科学学人的费因曼对哲学概念在定义上缺乏共识的现象的嘲讽:
  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的餐厅里吃饭、聊天时,大家总喜欢物以类聚地坐在一块。开始时我也跟物理学家坐在一起,但不久我就想:看看世界其他人在做些什么,一定也很好玩。因此,我轮流和其他小组的人一起用餐,每一两个星期转移阵地一次。
  当我转到哲学家的小组时,听到他们很严肃地在讨论怀特海(Alfred NorthWhitehead)所著《过程与实相》(Process and Reality)一书。他们的用语很奇怪,我不大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不想打断他们的谈话,唠唠叨叨地要他们为我说明,其实有几次当我真的问问题,而他们也试着解释,我还是摸不着头绪。最后他们干脆邀请我去参加他们的研讨会。
  他们的研讨会很像在上课,每周固定一次,讨论《过程与实相》的其中一章,方式是由某些人报告读后心得,之后再进行讨论。在参加这个研讨会之前,我拼命提醒自己,我只不过是去旁听,千万别开口乱说话,因为我对他们的题目一无所知。
  研讨会上所发生的事,却是很典型的——难以置信的典型,但千真万确地发生了。首先,我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这也是很难置信的事,但也真的发生了。接着一位同学就讨论的一个章节发表报告。在这一章内,怀特海不停使用“本质客体”这个名词,用法很专门,也许他曾在书中对这个词下过定义,但我完全搞不懂那是什么东西。
  略微讨论过“本质客体”的意义之后,主持研讨会的指导教授讲了一些话,意图澄清观念,又在黑板上画了些像是闪电的东西。“费因曼先生,”他说,“电子是不是‘本质客体’呢?”
  于是,我又惹上麻烦了。我解释说,由于我没有读过那本书,因此我压根儿不晓得怀特海所指为何,而且我只是来旁听的。“不过,”我说,“如果你们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让我多了解‘本质客体’这个概念,我就可试试回答教授的问题了。请问砖块算不算一种本质客体呢?”
  ……答案倾巢而出。有人站起来说:“一块砖就是单独的、特别的砖。这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本质客体的意思。”可是又有人说:“不,本质客体的意思并不是指个别的砖块,而是指所有砖块的共有的普遍特性,换句话说,‘砖性’才是本质客体。”另一个家伙站起来说:“不对,重点不在砖的本身,‘本质客体’指的是,当你想到砖块时内心形成的概念。”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起立发言,我发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关于砖的天才的说法。后来,就像所有典型的哲学家一般,场面一片混乱,好笑的是,在先前那么多次的讨论中,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究竟像砖块这类简单物体是不是“本质客体”,更不用说电子了!
  实际上,怀特海的用词不是“本质客体”(essential object),而是“永恒客体”( eternal object),费因曼记错了。从哲学的角度讲,那三个学生对怀特海的“永恒客体”概念的理解也都不对。但是这些都不影响这一段故事体现的自然科学家从人文学科概念的不唯一性那里感受到的“荒谬”性。
  同样,如果一定要在本书一开始就探讨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三个词的种种定义的话,那这本普及读物的开头就会陷入一些抽象的、过于学理性的讨论,读者会觉得太无聊了,摔书不读还是轻的,我怕的是以后大家可能会像费因曼那样对人文学科抱有终生的偏见。更何况,如果没有把对科学、技术和文化现象与活动的直观感悟作为知识基础的话,即使给出对这三个词的定义,给大家的印象也不深刻,大家也不容易记住。所以,最好还是先开始讲具体的、生动的史实,有了一定的史实基础之后,再回来总结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定义,这样比较有趣味,感受也会比较深刻。
  那么,一部世界科技文化史,应该从哪里讲起呢?我们先来看两个现成的例子。美国学者詹姆斯 ?麦克莱伦三世( James E. McClellan Ⅲ)和哈罗德?多恩( Harold Dorn)合著的《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一书,在美国广泛用作这门课的教材,它的第一章先从由古猿到智人的演化讲起;中国学者吴国盛所著的《科学的历程》追溯得更远,是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讲起,其后当然也要讲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国内外的科技通史作者不约而同都把这个“故事”(英文 story,它和“历史” history是同源词)的开头放在人类的诞生或更早,这是因为,从人类诞生的时候开始至少就已经有技术或文化了,所以不先从几百万年前讲起是不行的。不仅如此,我觉得上述两部著作对从猿到人、从旧石器时代到农业出现前夕的这段历史讲得还太简略,人类社会中有些关键的要素,恰恰是在这段时间内奠定其基础的,只有充分了解人类的这段早期历史,才能很好理解此后历史时期中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所以,这第一章将只讲农业以前的人类故事,第二章再讨论“三农”问题。
  “生物学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本质其实,“人类”(humans)这个概念也是没有统一定义的。我们先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类开始吧——这是最流行、最容易被今天的人接受的一个定义。
  “生物学人类”(biological humans)这个概念,是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 Darwin)在 19世纪中叶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演化论之后,才发展成熟的。今天,连很多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人是猴变的”,可见演化论思想在中国普及之广。
  不过,知道一种思想和能够正确理解这种思想 ,是两回事。一般人对人类演化的理解其实充满了错误。比如,严格来说,猴( monkeys)和猿( apes,也叫“类人猿” anthropoids)首先是指现代仍然生存的物种,而现生的猿猴里没有一种是人类的祖先。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从猴、猿、人的共同祖先中演化出了猴类的祖先与人猿共同的祖先,再从人猿共同祖先演化出长臂猿类的祖先与大猿(great apes,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统称)和人类的共同祖先,复从大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演化出大猿的祖先和人类的最近祖先——猿人,最后从猿人演化出人类。我们可以用动物分类学的语言把这个过程重述一遍:现代的猴类、长臂猿类、大猿和人类及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些形似的祖先类群都属于灵长目(Primates)。首先,人猿共同祖先和其他灵长目动物的祖先分离开来,形成了人总科( Hominoidea,英文 hominoids);然后,长臂猿类的祖先分离出去,剩下的形成人科( Hominidae,英文 hominids);接着,猩猩的祖先分离出去,剩下的组成人亚科( Homininae,英文 hominines);再次,大猩猩的祖先,以及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先后与人类的祖先分离,三者分别形成大猩猩族(Gorillini)、黑猩猩族( Panini)和人族( Hominini,英文 hominins)。人族包含好几个属,其中只有人属( Homo)的各个种能够称为“人类”,它们是从其他那些“猿人”属演化出来的。这些关系用语言表述出来很啰唆,但画一张图便一目了然(图 1-1)。
  图 1-1 灵长目的系统发育树
  图片来源:根据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版权所有的图片翻译、改绘
  这种演化关系是怎么确定的呢?原来我们和其他灵长目动物的亲缘信息竟然就藏在我们身体的几乎每个细胞里!乍一看,这可能会让人吃惊,但如果大家回忆一下中学时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就觉得并不神秘了。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都含有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 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也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些贮存在 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在形式上体现为4种碱基(A、T、C和 G)的序列。但是,DNA上已经确定有意义的序列(也就是基因)只占其全长的一小部分,更多部分是目前还不知道其功能的序列。这就好比一本书里面我们能看懂的文字只占一小部分,几乎湮没在其他大量的乱码里面一样。 DNA中的这些无义序列既然不能“表达”成具有生物学功能的 RNA(核糖核酸)、蛋白质等物质,也就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是随机地发生突变。这个突变速率几乎是恒定的,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就像钟表一样准时——每过差不多一段相同的时间,就发生一次突变。因此,从共同祖先分离出来的两个种的同一段 DNA无义序列差别越大,它们分离的时间越久,亲缘关系越远,而且具体的分离时间是可以通过序列的差异程度推算出来的——这就是“分子钟”(molecular clock)测年法。
  正是通过用分子钟方法比较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的 DNA序列,我们不仅能够确定现生灵长目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而且能够大致确定它们的祖先相互分离的时间。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在 8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那时恐龙还没有灭绝,灵长目的祖先就已经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祖先分开了;大约 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人猿共同祖先和其他灵长目动物的祖先分离;到 1500万~ 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长臂猿类和人科分离;大约 1400万年前,猩猩的祖先和人亚科分离; 600万~ 800万年前,大猩猩族分离出来; 450万~ 600万年前,黑猩猩族与人族分离开来,到这个时候,人类祖先就和所有 4种大猿的祖先“相揖别”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人族这个分支出现之后的演化过程。已知人族最早的属可能是萨赫勒人属(Sahelanthropus),是 2001年在乍得境内的萨赫勒地区(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一条荒漠草原带)发现的。根据专用于化石年代测定的一套办法,人们测出萨赫勒人生活在 600万~ 700万年前,这几乎与上述用分子方法算出的人族和黑猩猩族分离的时间同时。因此,如果萨赫勒人的确是人族成员的话,那它就代表了人族的最早阶段。不过,也有人认为萨赫勒人可能是人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
  ……

前言/序言

  2014年上半年,在博士后即将出站时,我到成立未久的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了半年访问学者,为本科学生开设了“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通识选修课。本书就是由这门课程的讲义改编而成。因为当初一共给学生上了16次课,除了两次课安排为课堂讨论外,其余14节课均由我讲授,所以这本书正文也有14章。
  本书初稿完成于2014年8月。是年9月,我到上海辰山植物园从事植物文化方面的科学普及编著工作,暂时不再研究世界科技文化史,加上我本来计划用几年时间对全书进行细致的修订,这本书稿也就搁置了半年多。直到2015年5月,我看到市面上陆续开始出现一些和书中有类似观点的著作,才下定决心尽快把它修改到可以作为通俗读物出版的水平,为自己的原创思想争一争优先权。不过因为工作繁忙,到2016年年底才把书稿改定。在这期间,世界已经接连发生了法国巴黎恐怖袭击、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重大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持有和我相同的看法,就是世界已经再次走到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历史转折点。我相信,我在书中的思考应该会对担忧世界前景的人有所启发。
  虽然这本书本来是大学通识课的讲义,但是它似乎不太符合通识课的要求,因为我在里面强烈地体现了个人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国外学界看来虽然已经不算新颖,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把它们用在世界科技文化史的叙事上更是前所未有,这正是本书副标题中“新著”二字的含义。考虑到国内思想界的现状,如果有讲授世界科技文化史的大学教师愿意把本书作为参考书,我会颇为感激。当然,除了这个新的编史纲领和书中个别议题(如科学和俗常世界观的关系、国防思维批评、规范整体论批评)之外,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仍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它们的主要出处,我在参考文献中已经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我在书中尽量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出发讨论问题,但正如我在第五章结尾所说,本书并没有(也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所以在书中(特别是后半部分)不可避免会有个人的议论。这样一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宏观历史著作不可避免会引发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和一般读者的批评,我会虚心接受其中的合理成分。此外,因为我从事科技史研究的时间很短,对文献的掌握和史实的了解都不够充分,书中肯定还有不少错误和疏漏,也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感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教授为我提供了在博士后期间研究科技史的机会。感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吴国盛教授在科技史和科技哲学方面的教诲,本书中有不少观点即来自吴教授和他的高足。我在重庆工作期间,重庆大学的靳萍老师对我多有照顾,本书的部分章节又得以先在她主编的《大学科普》杂志上发表,我对此深表谢意,,本书也因此*终列入“大学科普文库”丛书。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贾晋京在近现代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给予的指点,他还帮助审阅了本书的第一稿。感谢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严实审阅了前两章中和分子人类学有关的内容。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生戴凌青和英语名师、工业化的深度思考者陈虎平审阅了本书修改稿,分别主要从科技史和科技哲学角度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帮助我改正了很多较为严重的错误。感谢科学出版社的侯俊琳和牛玲两位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后,感谢我的爱人李佳这几年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万年的竞争:新著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简史》 是一部宏大而深刻的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剖析了科学、技术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相互塑造的动态关系。本书并非一次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引导读者去理解,驱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形态万千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书名的“万年”,并非指涉具体的年代数字,而是强调了人类探索、创新与适应的漫长历程,以及其中始终存在的“竞争”——这种竞争并非狭隘的权力斗争,而是关于认知、关于理解、关于如何改造世界、关于如何超越自我的深层较量。作者以宏阔的视野,从史前时期人类的火种之歌,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奇点之思,层层剥开了文明演进的基因密码。 第一部分:文明的种子——认知与工具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回人类文明的黎明。在那个蒙昧却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生存是首要的任务,而认知和工具的出现,则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最初也是最根本的“竞争”。作者并非从抽象的哲学角度切入,而是通过对早期人类骨骼化石、石器遗迹、洞穴壁画等考古发现的细致解读,勾勒出人类早期心智的飞跃。 认知的火花: 从感知危险、分辨可食用的植物,到理解季节更替、观察天象,人类的早期认知能力是一场无声的革命。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归纳和预测。作者着重强调了早期人类“符号思维”的萌发,如手势、声音的交流,乃至早期壁画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后来复杂科学思想的雏形。这种对“为什么”的好奇,对“如何能更好”的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根本特质。 工具的延伸: 粗糙的石斧、尖锐的矛头,这些早期工具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实现力量的延伸。作者不只关注工具本身的形态,更深入分析了工具制造过程中所蕴含的技术智慧:材料的选择、打磨的技巧、人机工程学的初步应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却是人类智力与实践能力结合的结晶,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第一个有力武器。 社会性的初现: 狩猎采集的群体生活,迫使早期人类发展出协作、分工和简单的社会规则。这种集体行动,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竞争”——相对于孤立的个体,有组织的群体能更有效地获取资源,应对威胁。语言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社会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知识和经验得以代代相传,加速了文明的积累。 第二部分:知识的星火——理性与秩序的构建 当人类从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农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为更复杂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温床。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开始呈现出更为清晰的分野,又彼此交织,互为促进。 数学与天文学的兴起: 农业社会对时间、土地和产量的精确计算,催生了早期的数学和天文学。尼罗河畔的几何学、两河流域的代数、中国古代的历法,这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实际需求,又反过来指导了更精密的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作者将这些视为人类理解宇宙规律的早期尝试,是理性思维的初步展现,也是早期文明“秩序构建”的宏大叙事。 文字与记录的力量: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革命。它使得知识得以超越口头传承的局限,能够被精确地记录、存储和传播。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到埃及的象形文字,再到甲骨文,文字系统的发展,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无限延展,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的精进与应用的拓展: 青铜器、铁器的冶炼,水利工程的修建,文字的出现也促进了工艺技术的记录和传承。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提升了生产力,也改变了战争形态、交通方式,甚至城市的面貌。作者将技术视为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是“人定胜天”意志的初步实现。 哲学与思想的争鸣: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本源、生命意义的追问,催生了古希腊的哲学、中国的诸子百家、印度的婆罗门教等。这些思想体系,虽然在形式上与科学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对普遍真理的探索,对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深刻思考。作者认为,哲学是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价值引导和意义解读的重要力量,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第三部分:文明的交汇——理性与信仰的碰撞 中古时期,尽管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有所差异,但交流与碰撞从未停止。科学、技术与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思想体系的交汇点上,呈现出新的面貌。 东西方的知识传递: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通道。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等中国古代的发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到欧洲,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反之,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对当时的亚洲和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强调了这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打破地域限制,加速人类整体文明进程的关键。 科学与宗教的纠葛: 在欧洲,教会拥有巨大的思想权力,科学的探索常常面临宗教的束缚,但也催生了如托马斯·阿奎那等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的伟大思想家。在中东,伊斯兰文明在保留和发展古希腊科学的同时,也孕育了自身的独特科学体系。作者分析了科学与宗教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复杂关系,认为这种“竞争”既带来了冲突,也激发了深刻的思考,推动了对知识边界的探索。 技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战争技术、水利技术、航海技术在不同文明中的应用,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扩张和贸易网络的构建。城堡的修建、火药的应用、远洋帆船的出现,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作者将这些技术进步视为一种“力量的竞争”,是不同文明在争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时,所采取的物质手段。 第四部分:理性的飞跃——现代科学的诞生与技术的爆发 近代以来,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西方世界迎来了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科学革命的浪潮: 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这些标志着人类认知范式的重大转变。作者将科学革命视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系统化、精确化。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成为认识世界的核心武器。 工业革命的冲击: 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启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工厂的崛起、城市的扩张、全球交通网络的形成,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作者将工业革命视为技术力量的集中爆发,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空前提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深刻改变的转折点。 科学与技术的螺旋上升: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关系。科学的发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技术的进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光学仪器的发展促进了天文学和生物学研究,电磁学的理论突破催生了电力工业。作者强调了这种“协同竞争”的模式,是现代文明加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文化观念的重塑: 科学的理性精神、对进步的信仰、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思潮。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与科学的理性精神息息相关。文学、艺术、哲学也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部分:未来的回响——知识爆炸与文明的重塑 进入20世纪及21世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 信息时代的浪潮: 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以无限拓展,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碎片化等新问题。作者将信息时代视为人类认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又一次巨大飞跃,是一种“连接的竞争”。 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 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使得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干预生命过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带来了巨大的伦理争议,也预示着人类将掌握改造自身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是一种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竞争。 人工智能的崛起: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的边界,也引发了关于人类未来角色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人工智能将如何与人类合作、竞争,将是未来文明发展的关键议题。这是一种关于“智慧”的全新竞争。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种关于“生存方式”的根本性竞争。 《万年的竞争》一书,并非仅仅呈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成就背后的人类智慧、探索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变迁。作者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探讨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社会冲击以及人类可能面临的挑战。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以一种更宏观、更动态的视角,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科学、技术与文化之间永恒的“竞争”与“共舞”。它鼓励读者思考,在未来的竞争中,人类将如何运用智慧,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绝对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它所引用的那些罕见的原始文献和跨学科研究,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在幕后付出了何等巨大的心血。与其他流行的科普读物不同,它很少使用煽动性的语言来制造戏剧效果,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但又充满热情的态度,向读者展示事实背后的因果链条。当我读到关于某些关键科学概念如何在不同地域独立或相互影响下被阐明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历史必然性和人类心智共通性的奇妙交汇。这种严谨性,让这本书不仅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更像是专业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证据、尊重历史复杂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深度并存。我一直觉得要完整勾勒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尤其是聚焦于科学技术的脉络,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作者似乎找到了那个独特的视角,既能把握宏观的时代浪潮,又不失对关键技术突破细节的描摹。读起来,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决定人类命运的转折点。特别是它对于不同文明间技术交流与碰撞的描绘,充满了洞察力,揭示了“竞争”二字背后,远比教科书上记载的更为复杂和微妙的人文驱动力。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发明和发现,更是在解读这些成果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于日常生活。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惊叹于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大胆,它没有沉溺于歌颂某一方的科技优势,而是将人类文明视为一个相互依存、不断迭代的庞大系统。它探讨了技术进步背后的伦理困境和社会代价,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远超了一般的科技史范畴。我尤其欣赏它对技术“双刃剑”效应的深刻剖析,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社会在面对同样的技术飞跃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及其后果。这种对复杂性的包容和深入探讨,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新时代”,其根基深植于数千年里无数次关键的“竞争”与合作之中,读完后,对当前的技术伦理辩论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未来,都有了更具穿透力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书名中的“万年”二字持怀疑态度的,觉得跨度太大,内容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它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描述每一个细节,而是像一个高明的园丁,精准地修剪了历史的枝丫,只留下那些对理解整体趋势至关重要的节点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取舍的艺术,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流畅性和逻辑性。无论是古代的冶金术演进,还是近代工业革命的社会阵痛,亦或是近现代信息技术的爆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微型的纪录片,信息密度极高,但讲述的语言却充满了一种迷人的韵律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怀之中,读完后,有一种被“启蒙”的畅快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处理“文化”与“科技”关系时的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很多历史书要么过于偏重技术细节,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将文化背景架空,无法解释为何某些思想在特定时期能催生出伟大的科学飞跃。作者巧妙地将两者编织在一起,展现了文化思潮如何成为科学革命的土壤,反过来,技术进步又如何反噬并重塑了文化形态。我特别欣赏它对于那些边缘化或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文明在技术贡献方面的公正评价,这使得整个叙事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发现许多以往我习以为常的认知被巧妙地颠覆了,这种阅读带来的智识上的冲击感,是近年来少有的体验。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审视“进步”的真正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