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集(套裝共2冊)

楊嗣昌集(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楊嗣昌 著
圖書標籤:
  • 楊嗣昌
  • 清史
  • 史學
  • 地方誌
  • 傢族史
  • 碑刻
  • 文集
  • 金石
  • 曆史人物
  • 清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1028
版次:1
商品編碼:1024613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湖湘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1-01
頁數:1448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楊嗣昌集(共2冊)》底本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舊鈔本《楊文弱先生集》五十七捲,另補錄未收稿一捲、《武陵競渡略》一捲、《薛文清公年譜》一捲。 在明末社會動蕩興替之際,楊嗣昌作為崇禎時期的一位首輔大臣,既主持中樞參與朝廷決策,又親臨前綫指揮作戰,其奏疏、召對紀事、書信乃至詩詞等,都是這一段曆史的真實記錄,其著作為明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等多學科研究提供瞭重要的第一手曆史資料。同時,他又是一位風格獨特的山水民俗旅遊文學作傢,他的詩詞、散文反映瞭湖湘地方風土民情、山水風光,是研究明末文學史以及地方文化史、社會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作者簡介

  楊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湖南武陵縣碴口坡人。齣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楊時芳為武陵名士,重視地方文化建設,曾自資在德山孤峰嶺修建石塔和八方樓;父親楊鶴(?-1635),萬曆三十二年進士,詩文俱佳。楊嗣昌晚父六年,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因處亂世,楊嗣昌及其父親楊鶴均以督兵著世。楊鶴官至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步入仕途後,楊嗣昌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天啓三年(1623)受閹黨排擠,稱病辭職歸裏。崇禎元年(1628),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後升任右僉都禦史,巡撫永平、山海關諸處,以知兵聞名朝野。今山海關顯功祠內有楊嗣昌塑像,稱贊他整飭防務、修築山海關兩翼城,抵禦後金入侵有功。崇禎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鏇以其父母相繼去世而迴傢丁憂。崇禎十年,農民起義席捲中原,他受命為兵部尚書,主持鎮壓起義,製定“四正六隅十麵網”的圍剿計劃(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麵之網)。楊嗣昌增兵十四萬,加餉二百八十萬兩。由熊文燦(?-1640)為總理五省軍務,剿撫兼施。此舉在一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羅汝纔等農民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目錄

捲之一

駁承天備監參提佃戶稿
復留金花等銀充遼餉稿
催點撫按稿
算調募遼兵請藉拖欠金花稿
陳言兵餉疏
請立兵冊清查遼餉確數稿
處置南京鑄錢稿

捲之二

請帑稿
南直催餉疏
再陳兵餉疏
復戰馬乏料兼請帑第一稿
復袁經略戰守次第疏請會議遼餉稿

捲之三

斟酌九邊餉賞請帑第二稿
請帑第三稿
請帑第四稿
請帑第五稿
復袁經略疏不主調車夫稿
酌免京東加派稿
復楚撫議查盤各處司庫稿
復中外條陳述加派難免稿
駁宣府補兵請用新餉稿
復議薊門督撫增用餉稿
復議山東河北增兵用餉稿
復遼兵加餉並查新舊各兵稿

捲之四

駁通州巡撫疏
帑金發完請敕各處奏繳稿
復議通州募兵額餉稿
復戶科條議考成並立冊庫稿
述遼餉支用全數並乞罷第一疏
聞廣寜變料理關門糧餉稿
再計關餉並撫遼人稿
復登萊巡撫請帑稿
乞罷第二疏
復核山海新餉責期奏報稿
乞罷第三疏
……
捲之五
捲之六

前言/序言


《楊嗣昌集》(套裝共2冊)簡介 一、 時代背景:風雨飄搖中的明末士大夫 《楊嗣昌集》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明末。這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從內部來看,宦官專權、黨爭激烈,政治腐敗,官僚體係運轉失靈。天災頻仍,黃河泛濫、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給人民帶來瞭沉重的打擊,使得民生凋敝,社會不安。與此同時,各種起義和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對明朝的統治構成瞭嚴重的威脅。 從外部來看,北方的後金(後來的清朝)崛起,不斷侵擾明朝邊境,遼東戰事成為明朝最棘手的軍事問題,消耗瞭巨額的國力,也暴露瞭明朝軍隊的虛弱。 正是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內外交睏的時代,湧現齣瞭一批有識之士,他們或憂心忡忡,或積極進取,或隱忍觀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貢獻力量,也試圖尋找齣路。楊嗣昌便是其中一位備受矚目的人物。他的仕途軌跡,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治國方略,都深深地烙印著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摺射齣那個時代士大夫的群體特徵——既有報國圖強的理想,也難免受到時代局限和個人能力的製約。 二、 楊嗣昌其人:一個矛盾的政治傢 楊嗣昌(1582年—1641年),字文侯,號潛榖,湖北嘉魚人。他是明末重要的政治傢、軍事傢,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在楊嗣昌短暫而又充滿波摺的仕途生涯中,他以其“勤勉”、“乾練”和“急功近利”的特點而聞名。他深受皇帝的信任,一度成為瞭朝廷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在軍事方麵,他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夠扭轉遼東戰事的頹勢,平息內部的叛亂。 然而,楊嗣昌的政治生涯也充滿瞭爭議。他的許多決策,尤其是軍事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取得瞭一些成效,但往往也埋下瞭隱患。例如,他力主“剿撫並用”,希望通過強硬手段壓製起義,同時又給予一定的招安政策,但這在實際操作中,效果並不如預期,有時甚至加劇瞭矛盾。他對後金的戰略,也曾有過一些激進的設想,但受製於國內的財政和軍事實力,很多都未能實現。 楊嗣昌身上體現齣明末士大夫典型的兩難處境:一方麵,他們對國傢民族懷有深厚的責任感,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挽救危局;另一方麵,他們又身處一個權力鬥爭復雜、信息傳遞不暢、決策環境惡劣的政治體製之中,往往難以施展抱負,甚至會因為一些不當的決策而招緻非議。 楊嗣昌的個人命運,也與明朝的滅亡緊密相連。在李自成起義軍勢如破竹之際,他作為朝廷的主戰派之一,承擔瞭重要的軍事指揮責任。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悲劇性的,他兵敗身死,為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畫上瞭沉重的句號。 三、 《楊嗣昌集》的內涵:洞察明末政治與軍事的寶貴史料 《楊嗣昌集》作為一套兩冊的文集,匯集瞭楊嗣昌在不同時期撰寫的重要奏疏、文書、書信、詩文等。這些文獻並非僅僅是個人作品的簡單匯編,更是研究明末政治、軍事、社會狀況的寶貴史料。 第一冊: 奏疏與陳情: 這一部分通常收錄瞭楊嗣昌在擔任不同官職期間,嚮皇帝呈遞的奏章。這些奏章內容極為豐富,涉及朝政的方方麵麵,包括: 軍事策略的提齣與論證: 詳細闡述他對遼東戰事、平息各地農民起義的具體戰略構想。例如,他可能會分析敵情,提齣“分兵進剿”、“招撫安插”等具體措施,並論證其可行性。這些奏章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明末朝廷在軍事上的睏境,以及楊嗣昌試圖采取的應對之道。 財政經濟的建議: 在國傢財政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楊嗣昌的奏疏中必然會涉及到如何增加財政收入、如何節約開支等問題。他可能會提齣整頓稅收、開墾荒地、發展商業等建議,這些都反映瞭當時經濟的嚴峻形勢。 官員任免與吏治整頓: 作為朝廷重臣,他對官員的選拔、任用以及如何懲治貪腐有著自己的看法。他的奏疏中可能包含對某些官員的評價、對吏治腐敗的批評,以及如何加強政府管理等方麵的建議。 社會民生的關注: 盡管政治和軍事是他關注的重點,但優秀的士大夫不會忽視民生疾苦。他的奏疏中也可能涉及對災荒的賑濟、對百姓的安撫等內容,體現瞭他的另一麵。 公文與批示: 這部分可能收錄瞭他作為官員在處理具體事務時撰寫的公文,以及他對下級公文的批示。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日常政務中的工作方式、思維邏輯,以及他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態度。例如,他對某個案件的處理意見,對某個政策執行情況的指示等。 書信往來: 書信是瞭解個人思想、情感以及人際關係的重要途徑。楊嗣昌的書信可能涉及與同僚、下屬、甚至是一些文人名士的交流。通過這些信件,我們可以窺探到他在工作之餘的生活狀態,他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這些私人化的交流,有時能比官方文書更生動地展現一個人的真實想法。 第二冊: 詩文創作: 詩文是士大夫抒發情懷、寄托理想的重要載體。楊嗣昌的詩文創作,雖然可能不像專業詩人那樣以藝術性為最高追求,但卻能真實地反映他內心的情感波動和對時局的感悟。 抒發報國之誌: 在國難當頭的年代,他的詩文中很可能充斥著對國傢命運的擔憂,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以及對民族危機的沉痛。 描繪時代景象: 他的詩文也可能描繪齣明末社會的真實景象,如戰爭的殘酷、百姓的疾苦、官場的腐敗等。這些文學作品,以其感性的筆觸,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維度的曆史認知。 寄托個人情懷: 在仕途的起伏中,他也可能抒發個人的失意、憤懣、孤獨,或是對親朋好友的思念。 語錄與雜記(可能): 如果文集包含這部分內容,那麼它將更加生動地展現楊嗣昌的個人風格和思想深度。語錄可以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典言論,雜記則可能是他對某些事件的隨筆記錄或思考。這些零散的片段,如同散落在時光中的珍珠,串聯起來,能夠更全麵地呈現一個立體的楊嗣昌。 年譜或傳記片段(可能): 有時,文集會附帶作者的年譜或與作者相關的傳記資料,這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瞭解其生平事跡的清晰脈絡,幫助理解其作品産生的曆史背景和個人經曆。 四、 《楊嗣昌集》的價值:多維度解讀明末曆史 《楊嗣昌集》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 1. 政治史研究的珍貴史料: 作為明末一位身居高位的政治傢,楊嗣昌的言論和行動直接關係到明朝的重大決策。通過他的奏疏,我們可以深入瞭解明朝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過程,以及楊嗣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對軍事戰略的闡述,對於研究明末的軍事形勢、戰術思想以及戰爭的走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經濟史與社會史的觀察窗口: 奏疏中關於財政、稅收、民生等內容的論述,為我們提供瞭研究明末經濟狀況和民生疾苦的直接材料。他對官員腐敗、社會秩序的看法,也為我們理解當時社會的結構和運行機製提供瞭綫索。 3. 思想史的印證: 文集中的詩文創作,能夠直觀地展現楊嗣昌的個人思想情感,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所形成的普遍思潮。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明末士大夫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他們在動蕩時期所經曆的精神掙紮。 4. 文學史的補充: 盡管楊嗣昌可能不是以文學傢著稱,但他的詩文作為那個時代的産物,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它們不僅是情感的抒發,也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內容,為明末文學史的研究增添瞭新的視角。 5. 人物研究的深度: 這套文集是研究楊嗣昌本人最直接、最權威的材料。通過閱讀他的作品,讀者可以跳齣簡單的評價,去理解他的決策動機,分析他的思想演變,從而對這位曆史人物形成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總而言之,《楊嗣昌集》(套裝共2冊)不僅僅是個人作品的集閤,更是一扇通往明末復雜曆史現場的窗口。它以其豐富的史料價值、多維度的解讀空間,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那個動蕩年代、一位重要曆史人物的機會。通過閱讀這套文集,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一個王朝的衰落軌跡,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拼搏、掙紮的個體身影。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我非常注重注釋的詳盡程度和校勘的嚴謹性。畢竟,古代文獻,尤其是涉及軍事、製度、典故的篇章,如果沒有紮實的注釋作為支撐,讀起來會非常費力,甚至可能産生誤解。我希望這套書的整理者是真正下過苦功的學者,不僅能解釋清楚生僻字詞,更重要的是能對關鍵的曆史事件、人物關係進行精準的定位和背景補充。如果能附帶一些相關的史料對比,那就更完美瞭。我經常在閱讀古代奏議時遇到一些需要查閱大量外部資料纔能理解的細節,如果這套書本身就能提供足夠的“腳手架”,那麼閱讀的連貫性和深度就能大大提升。對於這種嚴肅的學術性匯編,其內在的學理價值,遠比華麗的辭藻來得重要,我期待的是一個可靠、紮實的知識載體。

評分

我對古代文學和史學的興趣,一直以來都聚焦於那些承上啓下、影響深遠的文集。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的思想體係如何構建,尤其是在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學說和實踐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我手裏已經有一些關於晚明思想傢的選本,但總感覺零散不成體係。我更希望能夠係統地梳理一位重要人物的全部著作,通過他不同時期的文章、詩詞、尺牘,來追蹤其思想演變的脈絡,這比碎片化的閱讀更能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我深信,研究一位大傢,就是研究一段復雜曆史的切片。我希望能從這些文字中,挖掘齣一些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思想火花,或者至少能幫助我更立體地理解“忠君”與“憂民”這兩個概念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張力。閱讀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這種深入挖掘和自我構建知識體係的過程。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眼球。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閱起來非常舒適,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緻,讓人看著就覺得賞心悅目。我最近迷上瞭閱讀曆史人物的奏摺和信函集,覺得那是最能還原一個時代真實麵貌的材料。我之前讀過一些唐宋的文集,總覺得有些意猶未盡,希望能找到一些明末清初那段動蕩時期學者的心路曆程。我特彆期待能在這套書中找到關於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社會變遷的細膩描摹,希望能從中窺見士大夫階層在國難當頭時的掙紮與抉擇。光是看著這一套書擺在書架上的樣子,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領略那個時代文人的風骨與纔情瞭。裝幀上的用心,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大的儀式感。

評分

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傾嚮於“慢讀”和“精讀”,尤其對於這種經典文集,我不會追求速度,而是側重於對語言風格和情感脈絡的細緻品味。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個人情感色彩的書信部分,比如那些與同僚、親友之間的往來,往往比那些刻意雕琢的駢文更能展現人物的真性情和對時局的真實感受。讀信劄,就像是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瞭一次私密的對話。我希望能夠在這些私密性極強的文字中,捕捉到明末那種特有的“悲涼”與“激昂”交織的情緒。這種情緒的共鳴,是我閱讀曆史人物文集最大的驅動力。一套好的文集,應該能夠讓人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心跳,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讓人在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一份安寜或是不安。

評分

這套書如果能包含作者不同階段的作品,那就非常符閤我的學術興趣瞭。我通常會將文集視為一個人的“思想履曆錶”。我很想看看,在作者早年懷抱抱負時期的文字,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到後來經曆官場的黑暗、目睹國運的衰微時,他的筆鋒是如何從銳利轉為沉鬱的。這種轉變的痕跡,往往隱藏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中,需要我們用十二分的細心去捕捉。我關注的不僅是他說瞭什麼“大道理”,更關注他是“如何”說齣來的,他的措辭、用典、甚至是句式的變化,都可能暗示著其內心信念的微妙偏移。一套完整的“集”,意味著我們擁有瞭審視一個人完整精神世界的工具,這對於曆史研究者而言,是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遠非單篇選本所能比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