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數字信息資源與服務創新研究叢書之一,是一本譯著。其目的在於為學術影響力評價的主題、技術和方法提供一份手冊。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網絡工具和分析、科學係統、統計方法與基於文本的方法、可視化。所有章節均由本領域的國際一流科學傢提供,每一章均提供瞭對所述主題的介紹,並闡述瞭如何將該主題技術和方法應用於信息計量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竇永香,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分析、智能信息係統與檢索、知識管理與知識係統工程方麵的研究。曾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社區的P2P信息資源的語義檢索策略與模型研究”、陝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資源的信息體係結構和組織方法研究”各1項。曾在《情報學報》《圖書情報工作》《情報雜誌》等核心刊物上發錶論文30餘篇。
目錄
第一部分 網絡工具及分析
1 利用Map Equation Framwork實現網絡的社區發現及可視化
1.1 引言
1.2 方法綜述
1.3 Map Equation Framework
1.3.1 Map Equation
1.3.2 Infomap
1.4 Map Equation軟件包的操作步驟說明
1.4.1 Map EquationWeb應用
1.4.2 Infomap命令行軟件
1.4.3 網絡輸入和輸齣格式
2 鏈接預測
2.1 引言
2.2 鏈接預測過程及其應用
2.3 數據
2.4 鏈接預測工具
2.4.1 安裝
2.4.2 基本用途
2.5 鏈接預測實踐
2.5.1 前處理
2.5.2 預測器選擇
2.5.3 預測
2.5.4 評價和解釋
2.5.5 配置文件
附錄:用作Python模型
3 網絡分析與指標
3.1 引言
3.2 網絡與文獻計量學
3.3 基本網絡特性
3.4 網絡數據
3.5 利用網絡科學計量
3.6 閤作網絡
3.7 引文網絡
4 分析引文網絡的PageRank相關方法
4.1 引言
4.2 PageRank
4.2.1 PageRank定義
4.2.2 PageRank計算
4.2.3 阻尼因子參數
4.2.4 以隨機衝浪方式解釋PageRank
4.3 文獻綜述
4.3.1 PageRank的前身
4.3.2 分析文獻引文網絡的PageRank方法
4.3.3 分析作者引文網絡的PageRank方法
4.3.4 分析齣版物引文網絡的PageRank方法
4.4 使用說明
4.4.1 從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下載書目數據
4.4.2 用Sci2工具建立一個文獻引文網絡
4.4.3 使用MATIAB進行PageRank計算
第二部分 科學係統
5 係統生命周期及其與三股螺鏇的關係
5.1 簡介
5.2 相關研究
5.3 實驗假設
5.4 技術生命周期中的可度量狀態
5.5 使用工具生成結果的步驟
5.6 關於技術準備水平裏程碑5的擴展/進化
5.7 TRL邏輯到改進模型的應用
5.8 討論
6 空間科學計量學與學術影響:近期研究、工具及方法綜述
6.1 引言
6.2 綜述論文選取
6.2.1 綜述範圍
6.2.2 檢索過程
6.3 綜述
6.3.1 齣版物和引文影響力的空間分布
6.3.2 引文影響地理圖
6.3.3 工具和方法
7 科研人員發錶模式及其在作者消歧中的應用
7.1 引言
7.2 文獻所屬作者判彆研究綜述
7.3 方法
7.4 科研人員文獻發錶模式中的規律
附錄1:期刊學科列錶
附錄2:院係學科列錶
8 知識整閤與擴散:多樣性和連貫性的度量和可視化
8.1 引言
8.2 概念框架:知識整閤和擴散作為認知多樣性與連貫性的變化
8.3 數據選擇和操作方法
8.3.1 分析單元
8.3.2 將元素劃分類彆
8.3.3 獲取關係
8.3.4 可視化
8.4 如何計算和可視化知識整閤
8.4.1 多樣性測量介紹說明
8.4.2 計算一組論文多樣性的R腳本
第三部分 統計與基於文本的方法
9 信息計量研究中的受限因變量模型和概率預測
9.1 引言
9.2 數據:在信息計量學中哪些文獻被引用
9.3 二分類變量迴歸
9.4 有序變量迴歸模型
9.5 計數資料模型
9.6 Stata中的受限因變量模型
10 利用Stanford CoreNLP軟件進行文本挖掘
10.1 引言
10.2 文獻計量學研究中的文本挖掘
10.3 文本挖掘係統的結構
10.4 Stanford CoreNLP分析器
10.5 舉例說明文本挖掘在文獻計量學分析中的應用
10.6 結果
11 主題模型:使用主題濾鏡評價學術影響力
11.1 引言
11.2 主題模型
11.2.1 語言模型(LM)
11.2.2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模型(pLSI)
11.2.3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LDA)
11.2.4 Author-Tropic模型
11.2.5 Author-Conference-Topic模型
11.2.6 Hierarchical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Hierarchical LDA)一
11.2.7 Citation LDA模型
11.2.8 Entity LDA模型
11.3 主題模型方法在學術交流中的應用
11.4 主題模型工具:案例研究
12 機構間引文影響力差彆的本質與實際意義:運用效應量與可信區間分析百分位數的指南
12.1 引言
12.2 百分位數排名
12.3 數據與統計軟件
12.4 效應量及相關概念
12.5 Cohen's d(對於個體機構)
12.6 機構間的平均值差值
12.7 比例(既用於單個機構也用於機構間的比較)
附錄:用於分析的Stata代碼
第四部分 可視化
13 文獻計量網絡的可視化
13.1 引言
13.2 文獻綜述
13.2.1 文獻計量網絡的類型
13.2.2 可視化方法
13.3 軟件工具
13.3.1 通用的網絡分析工具
13.3.2 文獻計量網絡分析和可視化工具
13.3.3 文獻引文網絡的分析和可視化工具
13.4 技術
13.4.1 VOSviewer
13.4.2 CitNetExplorer
13.5 指導手冊
13.5.1 數據采集
13.5.2 VOSviewer
13.5.3 CitNetExplorer
附錄:VOSviewer使用的標準化、可視化與聚類技術
14 可復製的科學學研究
14.1 用於科學學研究的開放工具
14.2 科學學(Sci2)工具
14.2.1 工作流程設計及復製
14.2.2 數據讀取器
14.2.3 時間分析(何時)
14.2.4 地理空間分析(何地)
14.2.5 主題分析
14.2.6 網絡分析
14.3 職業軌跡
14.3.1 數據準備分析
14.3.2 數據可視化及解釋
14.4 討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學術影響力的測評:方法與實踐》:
在最近的研究中,Jonkers和Cruz—Castro(2013)用有國外工作經驗的阿根廷研究者做樣本探討這一效應。當這些研究者迴國時,與其他國傢的研究者相比,他們更傾嚮於與以前東道國的研究者共同發錶論文。比起其他不流動的同齡人,這些研究人員更偏愛在高影響力的期刊發錶論文,甚至當流動的科學傢不與外國研究者共同發錶時。重要的是,把研究者的早期齣版記錄作為返迴阿根廷後高影響齣版物的一個解釋變量,是自我選擇(比較好的科學傢都是流動的)的原因。
Tripp1(2013)的另外一項研究調查瞭國際流動的明星科學傢對區域知識轉移的影響。問題是區域是否獲利於引進國外著名科學傢。他們發現流動的明星科學傢在區域知識轉移活動中並未與非流動明星科學傢有不同。然而,流動的科學傢們與公司有更多跨區域的聯係,這些公司強調流動科學傢對於彌補區域內外聯係的重要性。
……
前言/序言
學術影響力的測評:方法與實踐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討瞭“學術影響力”這一復雜而重要的概念,旨在為研究者、學術機構、政策製定者以及期刊齣版商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可操作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我們將超越傳統、狹隘的論文引用計數,從多維度、多層次剖析學術界如何衡量和評估研究成果的價值、傳播度和實際貢獻。本書並非堆砌冰冷的數字,而是力求展現學術影響力背後的人文關懷、知識傳承和社會進步的邏輯。 第一部分:學術影響力的多維透視 本部分將顛覆對學術影響力的單一認知,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進行考察。 引言:超越“引用迷信”,重塑學術評價 迴顧學術評價的演變曆程,指齣傳統評價體係的局限性,如過度依賴定量指標、忽視研究質量和創新性、容易導緻“垃圾論文”泛濫等。 闡述學術影響力為何是一個動態、多維度且具有情境性的概念,強調其與知識發現、技術創新、社會發展以及人類福祉的內在聯係。 提齣本書的核心觀點:學術影響力的衡量需要綜閤考量研究本身的內在價值、在學術共同體內的傳播廣度與深度、對學科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其對現實世界産生的實際改變。 勾勒本書的整體結構和核心目標,激發讀者對學術影響力評價新方法的興趣。 第一章:學術影響力的定義與內涵 傳統影響力的追溯與反思: 詳細梳理經典的學術影響力指標,如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h-index、g-index等。 深入分析這些指標的計算方式、優勢與局限,例如: 期刊影響因子: 易受學科專業性、發錶周期、自我引用等因素影響,無法反映單篇論文的實際影響力。 h-index: 衡量研究者的産齣數量和引用數量的綜閤,但可能忽視高引用但低産齣的傑齣貢獻,也可能受到“引用網”效應的影響。 g-index: 旨在糾正h-index對高引用論文的側重不足,但同樣存在計算復雜、易受極端值影響的問題。 探討這些指標在不同學科領域可能存在的適用性差異,以及跨學科評價的挑戰。 分析“引用迷信”對學術研究生態的負麵影響,如“被引用導嚮”的研究行為、忽視非引用性貢獻等。 學術影響力的維度拓展: 內在價值: 聚焦研究的創新性、原創性、科學嚴謹性、方法論的先進性、理論的突破性等。這部分將深入探討如何從研究內容本身去評估其潛在的影響力,而非僅僅依賴於外部的量化指標。 學術傳播與互動: 顯性傳播: 除瞭傳統引用,還包括論文的下載量、閱讀量、被翻譯的次數、在學術會議上的報告與討論、被他人研究引用的頻率與深度。 隱性傳播: 指研究成果通過非正式渠道(如學術交流、課程教學、項目閤作)進行傳播,以及對學術思想和範式的潛在影響。 學術對話與批評: 被同行審議、被積極評論、被納入學術辯論,這些都是重要的影響力體現。 學科貢獻與範式演進: 研究是否開闢瞭新的研究方嚮、建立瞭新的理論框架、提齣瞭新的研究方法,從而推動瞭學科的整體進步。 是否解決瞭學科內的長期難題,或者為學科發展開闢瞭新的可能性。 社會經濟與文化影響: 技術轉化與産業應用: 研究成果是否轉化為實際技術、産品、服務,推動瞭産業發展和經濟增長。 政策製定與公共服務: 研究是否為政府決策、公共政策的製定提供瞭科學依據,改善瞭社會福祉。 教育與人纔培養: 研究成果是否被納入教學內容,為培養下一代人纔提供瞭支撐。 公眾認知與文化啓濛: 研究成果是否引發瞭公眾的關注和討論,提升瞭科學素養,對社會文化産生瞭積極影響。 學術影響力與研究質量、研究價值的關係: 區分三者,但強調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研究質量是影響力的基礎,研究價值是影響力的體現,而學術影響力則是研究價值在不同層麵的放大和延伸。 第二章:新興指標與評估工具 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的崛起: 詳細介紹Altmetrics的定義、來源(社交媒體、新聞報道、博客、維基百科、政策文檔等)和價值。 分析常見的Altmetrics指標,如提及次數(Mentions)、分享次數(Shares)、下載次數(Downloads)、政策引用(Policy Mentions)等,並探討其解讀方式。 討論Altmetrics在捕捉早期影響力、跨學科傳播以及社會影響力方麵的優勢。 警示Altmetrics的局限性,如噪音、操縱可能性、以及其是否能真正反映學術深度和質量。 網絡可視化與知識圖譜: 介紹如何利用引文網絡、閤作網絡、概念網絡等進行學術影響力的可視化分析。 闡述知識圖譜如何揭示研究主題的演變、研究熱點、學科交叉以及關鍵研究者或機構。 展示可視化工具在識彆潛在閤作者、發現新領域、以及評估機構整體研究布局方麵的應用。 定性評估方法的再思考: 同行評審的深化: 探討如何改進同行評審流程,使其更能識彆創新性、潛在影響力和研究質量。 專傢委員會的評估: 介紹如何組建具備跨學科背景的專傢委員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更為全麵和深入的評估。 案例研究與故事敘述: 強調通過詳細的案例研究,講述研究成果如何産生影響,這比冷冰冰的數據更能打動人心。 第二部分:學術影響力的測量實踐 本部分將從個體、機構、學科、期刊等不同層級,提供具體的評估方法和案例。 第三章:個體研究者的學術影響力評估 簡曆與研究檔案的構建: 如何全麵展示研究成果,包括論文、專著、專利、軟件、數據集、參與的重大項目、獲得的奬勵、受邀的講座等。 引用分析的深度解讀: 不僅僅看引用次數,更要分析引用來源(頂尖期刊、權威著作)、引用語境(支持性引用、批評性引用、擴展性引用)、引用頻率的趨勢。 如何識彆和排除“低質量”引用,例如教科書中的引用、純粹的背景引用等。 非引用性貢獻的量化與描述: 教育與指導: 培養博士生、博士後,其後續發展也是影響力的體現。 學術服務: 擔任期刊編輯、會議組織者、評審專傢等。 開放科學實踐: 數據共享、代碼公開、預注冊研究等,這些行為有助於提升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復性,間接産生影響力。 公眾科普與溝通: 通過講座、媒體采訪、科普書籍等形式,嚮公眾傳播科學知識。 學科特點與評估的匹配: 不同學科的研究産齣和傳播方式存在差異,評估方法需要因地製宜。例如,數學和理論物理學可能更側重於理論創新和高難度證明,而生物醫學可能更看重實驗發現和臨床應用。 第四章:學術機構的研究影響力評估 機構層麵的定量指標: 科研産齣總量與質量: 機構發錶論文的數量、質量(如高被引論文比例)、專利數量、技術轉移收入等。 學科優勢與特色: 分析機構在優勢學科領域的研究産齣和影響力,識彆新興的研究方嚮。 機構引文影響力(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 考慮研究發錶年份、研究領域以及文獻類型等因素,對引用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提高可比性。 定性評估與戰略規劃: 學科評估報告: 引入外部專傢對機構的優勢學科和重點研究領域進行評估,識彆其在國內外學科排名中的位置和潛在增長點。 研究項目與平颱的支撐: 評估機構在建設國傢級/省級研究中心、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方麵的投入和成效。 人纔引進與培養: 評估機構吸引和留住頂尖人纔的能力,以及培養優秀研究生的比例和去嚮。 社會服務與貢獻: 評估機構在服務地方經濟、推動科技進步、參與重大社會項目等方麵的貢獻。 案例分析: 選取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分析其在學術影響力建設方麵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第五章:期刊與齣版商的角色與影響力評估 期刊的學術聲譽與影響力: 超越影響因子: 探討其他評價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指標,如文章下載量、社交媒體提及量、同行評價、編輯聲譽、齣版周期、開放獲取情況等。 期刊內容質量與稀缺性: 評估期刊發錶的論文是否具有原創性、前沿性,以及是否填補瞭學術研究的空白。 期刊的生命周期與學科代錶性: 某些期刊可能在特定時期成為某一學科的“發聲筒”,其影響力需要結閤學科發展曆程來理解。 齣版商的責任與價值: 推動學術交流: 齣版商如何通過提供高質量的齣版平颱、支持開放獲取、開展學術推廣活動來促進研究成果的傳播。 質量控製與學術誠信: 齣版商在確保學術齣版物的嚴謹性和防範學術不端行為中的作用。 數據分析與服務: 齣版商如何利用自身數據資源,為研究者和機構提供更精準的影響力分析服務。 第六章:學科與領域的影響力評估 跨學科研究的影響力: 評估跨學科研究在推動學科融閤、解決復雜問題方麵的獨特價值。 如何衡量跨學科研究的傳播和影響,例如是否能夠同時在不同學科的期刊上獲得認可。 新興學科與交叉領域的影響力: 如何在研究尚不成熟、數據積纍有限的情況下,評估新興學科的影響力。 關注其研究的創新性、潛在顛覆性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引領作用。 政策研究與決策影響力: 如何評估智庫、研究機構在政策製定和公共議題討論中扮演的角色和産生的實際影響。 關注政策研究的嚴謹性、客觀性以及其對相關政策文本和實踐的指導作用。 第三部分:學術影響力的未來展望與倫理考量 本部分將聚焦學術影響力評價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在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倫理問題。 第七章:學術影響力評價的挑戰與機遇 數據的可獲得性與質量: 如何獲取全麵、準確、可信的研究數據,尤其是在涉及隱性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評估時。 算法偏見與公平性: 警惕自動化評估工具可能存在的算法偏見,確保評估過程的公平公正。 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平衡: 如何在量化指標的基礎上,融入閤理的定性評估,避免過度追求量化而忽略研究的實際價值。 全球化視角下的影響力評估: 如何剋服語言、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等差異,進行具有國際可比性的學術影響力評估。 人工智能在影響力評估中的應用與反思: 探討AI在數據分析、模式識彆、預測性評估等方麵的潛力,同時強調人類智慧和倫理判斷的重要性。 第八章:學術影響力的倫理準則與實踐 避免過度量化與“指標主義”: 強調學術影響力評估應以促進學術發展和知識創新為根本目的,而非服務於指標的攀比。 透明度與可解釋性: 評估方法的選擇和應用過程應盡可能透明,使被評估者能夠理解評估依據。 公正與避免歧視: 確保評估過程不因研究者背景、研究領域、機構類型等因素而産生不公平對待。 負責任的研究行為: 鼓勵研究者發錶高質量、可信的研究成果,避免抄襲、僞造、數據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這些都是學術影響力的根基。 長遠視角與可持續發展: 評估影響力不應隻看短期效應,更要關注研究成果的長期價值和對未來發展的貢獻。 結論:構建更健康、更包容的學術生態 重申學術影響力評價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呼籲學術界、政策製定者、教育機構、齣版商等各方攜手閤作,共同探索和完善學術影響力評價體係。 展望未來,一個更加多元、公平、有活力的學術評價體係將有助於激勵更多的原創性研究,推動科學技術的持續繁榮,並最終惠及全人類。 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將通過翔實的理論闡述、豐富的案例分析、以及對前沿研究的梳理,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學術影響力評價的完整圖景。我們力求做到內容權威、論證嚴謹、邏輯清晰、語言生動,讓本書成為所有關心學術發展和研究評價的讀者的寶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