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天下纷争

说不尽的天下纷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玉西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政治
  • 权谋
  • 军事
  • 策略
  • 社会
  • 文化
  • 人物
  • 纷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9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0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之间的博弈,表面上风平浪静,幕后却波涛汹涌;

《说不尽的天下纷争》直面国际热点,直抒中国情怀,纵论天下大势,剖析幕后真相;

把原本复杂变幻的国家博弈解构得浅显化、通俗化、大众化。

即使是在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也值得关心国际大势的广大读者细细阅读与品位。

内容简介

自跨入自媒体时代以来,自媒体把原本枯燥、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和国家博弈解构成“大众化、亲民化、娱乐化”的文章。本书作者毛玉西现任《广州日报》国际部常务副主任,主任级编辑,15年来一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撰写过大量国际专题与时评。他先后参与过“印尼亚齐大地震”(2006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峰会”(2010年)、“走访战后利比亚”(2011年)、“走马观印度”(2013年)等大型采访报道。近年来,作者毛玉西受到微信公众号、手机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启发,开始从更加理性、平和的视角出发,对平时存留的记录片段进一步精简、提炼、归纳,成就了本书。

《说不尽的天下纷争》抽取了备受网友热议的“海权之争、龙象之舞、战乱之殇、反恐之困、崛起之谜、中国之势、文化塑国”等七大主题,汇聚成书。每个主题内容集中,短小精悍,作者采取“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短小精悍”的叙事手法,力求以平和、风趣、朴实的口语化口吻,娓娓纵论“天下事”。

作者简介

毛玉西,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15年来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撰写过大量国际专题与时评;现任《广州日报》国际部常务副主任,主任编辑。

作者先后参与过 “走进战乱利比亚”(2011年)、“风云国际?高端对话”(2012年)、“走马观印度”(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生存录”(2013年)、“2014?中国周边大势”(2014年)、“老外眼中的中国游客”(2015年)、“‘走进’巴基斯坦与伊朗:民企的机遇与风险”(2016年)等大型策划采访报道。主持与参与的国际专栏曾获广东新闻奖(专栏类)一、二等奖,论文曾荣获广东新闻奖(论文类)三等奖。

目录

Part 1

中国之势——全球互动中的中国形象

定位中国——中国形象的四个维度

西方论华——定调中国喜欢“推陈出新”

中国公关——在摸索中推广中国形象

饮食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小视角大文化

食品形象——“拿来主义”重塑中国食品监管

责任中国——反思撤侨的“中国式报道”

反腐形象——“中国式反腐”渐入佳境

慈善形象——中国慈善,如何与国际接轨?

Part 2

反恐之困——“9·11”以来反恐15 年

反恐15 年,历年“主题词”

美式反恐,15 年6 次调整

美式反恐,反思与批判

美驻外使领馆,甩不掉的“安全困境”

都市反恐,一场折磨人的“持久战”

机场防恐:“裸体安检”,不存在侵犯隐私权

全球反恐,缘何深陷“越反越恐”怪圈?

Part 3

战乱之殇——“中东火药库”连成一片

四场战争,四场噩梦

四大战场,形成现代版“中东火药库”

四场战争,“美国干预”如影随形

消灭塔利班?美国的一场“黄粱美梦”

简易爆炸:驻伊拉克美军的噩梦

利比亚战争:“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

诉求多元,利比亚走向“军阀混战”

利战新解:西方金融危机的“衍生品”

巴以死结:对话“边缘化”, 暴力“主流化”

Part 4

崛起之谜——大国崛起的是非恩怨

大国崛起,“精英创造历史”

日本崛起,离不开“专制式”维新

华为遭遇:见证“守成大国”的“阳谋”

中国崛起,无法复制的“四条老路”

G20 平台,难撼国际金融秩序之“重”

美元霸权,美国如何转嫁“美债危机”?

主权博弈:三大评级机构搏杀“主权信用”

GDP 老二:看上去很美,警惕被“捧杀”

中国崛起?还是慎提,招骂!

Part 5

龙象之舞——不可忽视的地缘大邻

定位印度:一个“矛盾的印度”

种姓观念:印度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印式民主:源于印度教的“包容多元”

印式婚嫁:印度女孩出嫁“赔钱”

孟买贫民窟:印度的“一张无奈的脸”

中印崛起:十大优劣对比

印媒论华:印度对华的“四种声音”

龙象较量:媒如何炒作“龙象之斗”

中印相处:“强强对抗,多多益善”

Part 6

文化之道——管窥热议中的“软实力”

韩国“整容文化”:韩女缘何痴迷“面子工程”?

泰国“变性文化”:人妖现象的文化解读

日本“化妆文化”:日式妆容,女为悦己者容

英国“魔法文化”:“魔法”幕后的产业与品牌

韩国“韩流文化”:“韩流”成功的六大秘诀

日本“厕所文化”:透过日厕管窥日本文化

印度“影院文化”:宝莱坞坚守“简单的快乐”

后记

精彩书摘

西方论华——定调中国喜欢“推陈出新”

基于意识形态“不属于西方阵营”划线的前提,中国的发展壮大一直让西方感到压力巨大,被视为严重威胁。关于“中国威胁论”,尽管刻板固执,却一直畅销不衰。中国越是成功,西方就越要抹黑中国。当然,随着中国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西方专家或者西方媒体总能不断“推陈出新”。

以下四种论调,无疑就很有代表性,也很有迷惑性。在西方世界的坐标体系中,西方似乎一直以“敌视中国、恐惧中国、不解中国”的复杂多变心态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伴随“中国GDP 超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南海造田”新参考坐标的出现,西方热衷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五花八门的新论调。

一是“经济崩溃论”——每当中国经济出现过热、过冷、调整或转型,类似“中国崩溃论”就会沉渣泛起

2009—2010 年,随着中国房产调控政策的落实,西方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中国房产交易大幅萎缩,房产泡沫濒临破灭,中国经济将在一年内放缓甚至“崩溃”。无独有偶,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 年8 月曾刊载题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调查,该调查显示法国、德国、英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并不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类似论调,实则从东欧剧变后就开始在西方流行,随着中国经济碰到的一些问题不时被讨论。

回顾来看,每当中国经济出现过热、过冷、调整或转型时,类似“中国崩溃论”就会沉渣泛起。比如,2015 年7 月,中国股市急剧波动期间,很多西方媒体又开始唱衰中国经济;进入201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陷入波动性贬值,新一轮“中国末日论”再次卷土重来。类似中国经济离崩溃还有“半年”、中国经济“最多撑一年”等陈词滥调,在所谓新证据的佐证之下,每年都有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崩溃论剧本出现。

二是“中国独秀论”——认为当西方经济困难重重时,中国却能“独善其身”,成为全球最大赢家

“中国独秀论”的论调,从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到2010 年期间曾经很流行。2008 年后因G20 机制出笼,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深陷金融危机的几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备受全球关注,“中国独秀论”开始不断见诸西方报端。“中国独秀论”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西方经济困难重重,中国却能“独善其身”,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赢家,所以中国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经济。

很显然,与“经济崩溃论”主张“棒杀”中国不同,“中国独秀论”看似美言中国,幕后其实是希望中国伸出援助之手,“拉”西方国家一把(前几年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幕后是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转嫁危机,是美国化解金融危机乐意看到的一种局面),同时借此迫使中国承担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即所谓“棒杀”中国。两种相反的论调,竟然同时用于定性中国经济,着实让人佩服西方创造新词的能力。

三是“军事威胁论”——“军事威胁论”背后有美国强化亚太霸权、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图

对美国来说,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一直是轻车熟路。从2000 年开始,美国国防部每年都会定期发布《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截至2016 年已经是第16 次公布中国军力报告。细察每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每次都能聚焦一个新的威胁话题,每次都能引发中外舆论关注。比如,认为中国军事扩张“造成区域失衡”(2006 年)、中国是“最大的潜在军事对手”(2007 年)、中国正崛起为一个“军事大国”(2008 年)、中国航母是威胁(2011 年)……这么多年来,由于美国国防部每年都大肆渲染中国军力报告,进而形成了西方媒体“连绵不绝”地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国际舆论场。对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军事威胁论”背后,是美国强化亚太霸权、牵制中国、推销军火的战略意图。

随着局势变化,美国从中国“军事威胁论”还变幻出“太空威胁论”“南海威胁论”等更细化的论调。2016 年5 月26 日,在洛杉矶闭幕的太空技术论坛上,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负责战略计划与项目的指挥官尼娜·阿尔马尼奥准将称,美国受到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太空威胁不断增加,美军方将主导第二次“太空竞赛”,准备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太空战争。他表示:“2020 年,中国将在所有轨道空间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不容忽视。”从2015 年开始,美国加速搅局中国南海,宣扬中国“南海造田”用于军事目的,从现实“假想敌”层面继续炮制“南海威胁论”,不断以“航海自由”为借口,频繁使用军机、军舰对我国南海进行监视与挑衅,在国际上不断抛出中国“构成威胁的话题”,不断游说南海诸国,导致中国南海的安全环境不断动荡。

四是“中国责任论”——此种论调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定性中国的“新筹码”

如果说上述三种论调的破绽能被一眼看穿的话,2005 年美国开始提出的“中国责任论”则有较强的迷惑性,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定性中国的“新筹码”。

自从中国GDP 跃升为“世界第二”,“中国责任论”终于找到新鲜论据,开始被西方逐步细化为“顺差责任”“债权责任”“汇率责任”等新说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原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应当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与自身相匹配的国际责任,这不应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圈定和安排。貌似正面的“中国责任论”,很多时候是诱惑中国超出能力范围付出更多,转嫁或推卸西方国家原本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当然,西方观察中国的视角,远远不止上述四种论调。类似“中国机遇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论调,多少都源自“中国威胁论”“中国独秀论”等上述基本的四个论调,都是对中国地位、中国形象的错位解读。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论调描述中国的观点,恰如盲人摸象,喜欢以偏概全。

西方种种论调的背后,是西方世界一贯戴着厚厚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需要我们自身认真甄别、筛选与过滤:中国的发展与成绩,是任何言辞都“说不走”的。我们要当心的是,不要被西方舆论的歪曲论调牵着鼻子走,分清西方论华的真实意图,及时批驳西方论华的谬误所在,真实客观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中国立场。


《未竟的叙事:历史的边界与时间的残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总试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片段,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比我们所能捕捉的更为复杂、更为破碎,也更为迷人。《未竟的叙事:历史的边界与时间的残响》并非要为任何既定的纷争画上句点,也非意在评断历史的功过是非。它所探索的,是那些在宏大叙事之下被忽略的角落,是那些在激昂的战鼓声中被压抑的低语,是那些在历史的潮水中被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印记。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迷雾,聚焦于那些“未竟”的时刻——那些本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却最终被历史的车轮裹挟前行的转折点。我们不会详述具体的战役,不会深入剖析某位帝王的权谋,而是着眼于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微妙因素:一个偶然的决定,一次未曾发生的偶遇,一句被遗忘的箴言。作者试图揭示,历史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无数条可能性的交织,无数个“如果”的幽灵在其中游荡。在第一部分“边界的触碰”中,我们将看到,即便是最铁壁铜墙的帝国,其边界也并非坚不可摧,它可能因为一次内部的动荡而摇摇欲坠,可能因为一次意外的瘟疫而门户洞开,也可能因为一次文化观念的渗透而悄然改变。这些边界的模糊与渗透,往往比刀光剑影的征伐更能揭示历史的深层动力。 接着,本书将目光转向“时间的残响”。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过去,它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我们中间回响,影响着当下,甚至塑造着未来。但这些残响并非总是清晰可见的丰碑,更多时候,它们是埋藏在生活肌理中的细微之处。在第二部分“回响的涟漪”中,我们将审视那些被时间打磨后显露出的珍贵碎片:一段古老的歌谣,一则民间传说,一个地方习俗,甚至是一种被遗忘的烹饪方式。这些看似琐碎的元素,却承载着前人的生活智慧、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它们是历史最真实、最鲜活的肌理,它们以一种柔和却顽强的方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作者将通过对这些“残响”的细致打捞,展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意义。我们将看到,历史并非仅仅属于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它同样属于那些在历史舞台的幕后,默默扮演着自己角色的普通人。 本书的第三部分“未竟的追问”则将读者引向对历史理解的深层反思。我们为何要回顾历史?我们从历史中究竟能获得什么?作者认为,历史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永恒的问题。那些看似已经尘埃落定的事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会呈现出全新的解读。历史的“未竟”之处,恰恰是激发我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空间。我们将探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观点,那些在历史记载中被忽视的声音,是否同样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本书不会强加任何单一的“真相”,而是鼓励读者在多元的视角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们将看到,历史的解释权并非牢牢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体验历史的温度,本书在叙事上避免了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采用了更具文学性的笔触。作者善于捕捉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用细腻的观察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我们会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古代集市的喧嚣,去倾听边塞的孤寂,去体味宫廷的压抑,去品味普通人家的温暖。同时,本书也并非一味沉浸在历史的浪漫想象中,它会适时地提出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反思那些被普遍接受的叙事模式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未竟的叙事:历史的边界与时间的残响》所要探讨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它关注那些被淹没的细节,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在宏大叙事之外的可能性。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审视、重新解读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个体,无论其身份如何,都可能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全新认知:历史不应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应是鲜活的生命体验;历史不应是既定的结论,而应是永恒的追问。通过对“未竟”之事的探索和对“残响”的细致打捞,本书旨在开启一段关于历史的对话,一段关于我们与过去、与自身关系的深刻对话。它是一次对历史边界的模糊化处理,一次对时间维度更具想象力的拓展,一次对叙事力量的审慎运用。它期待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也找到关于理解历史的新视角。 本书并非要提供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详尽分析,也不是要对某场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定论。相反,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深海,去感受那些未被完全捕捉的波涛,去倾听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几乎消失的声响。我们关注的,是历史肌理中那些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 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思考主题展开。第一部分“边缘的低语”便着重于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常常被忽略的个体和群体。我们不会去描绘沙场上的将军,而是去聆听战火中逃亡妇人的絮语,去观察手艺人如何在乱世中维持生计,去探究被流放者的内心世界。这些“边缘的低语”,是理解宏大历史事件背后真实生活的重要窗口。它们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另一面,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被遗忘的痕迹”中,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并非指那些宏伟的宫殿或著名的器物,而是那些更具生活气息的痕迹:一段破败的古道,一座无人问津的庙宇,一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甚至是一种濒临失传的技艺。这些“被遗忘的痕迹”,它们沉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作者将通过细致的描绘和考究,让读者感受到这些痕迹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当下。我们会看到,那些被冠以“落后”或“陈旧”之名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我们早已失去的宝贵品质。 第三部分“时间的回廊”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展,探讨时间本身在历史中的复杂性。历史并非线性前进的,时间的流逝也并非总是带来进步。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审视那些看似停滞不前的社会现象,那些循环往复的周期,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不断重复的错误。我们也将反思,现代社会所秉持的进步观,是否能够完全涵盖历史的多样性。作者在这里提出的,不是对进步的否定,而是对进步概念本身的多维度审视。我们所认为的“过去”,也可能在某种意义上,“现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本书的第四部分“叙事的迷宫”则着重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事实,它总是通过叙事来传递。但不同的叙事,会构建出不同的历史图景。作者将探讨,那些主流的、宏大的叙事,是如何形成并被固化的,以及这些叙事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局限。同时,也将关注那些非主流的、零散的叙事,它们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本书鼓励读者保持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态度,不轻易接受任何单一的结论,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对历史的构建中来。 最后,在第五部分“未竟的对话”中,本书将回归当下,探讨历史研究的意义。我们为何要研究历史?我们从历史中究竟能获得什么?本书认为,历史研究并非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也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更在于提醒我们,生命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处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过去紧密相连。通过与历史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未竟的叙事:历史的边界与时间的残响》是一次对历史的温柔凝视,一次对人类经验的深刻体悟。它并非要提供一个完成的故事,而是在邀请读者,共同踏上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朴实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术语,而是希望以一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历史的脉络。作者擅长在细微之处发掘深意,例如通过描写一个古老村庄的变迁,来折射一个时代的兴衰;通过讲述一段民间故事,来揭示一种文化观念的演变。 我们并非要探讨任何具体战争的起因、过程与结果,而是要深入到战争背后,那些被掩盖的个体命运,那些在时代变迁中被悄然改变的生活方式,那些在集体记忆之外,依然顽强存在的零星碎片。这些,才是构成历史肌理最真实的元素。 总而言之,《未竟的叙事:历史的边界与时间的残响》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思考之作,它不满足于既定的答案,而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它以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了历史的多重面向。它期待读者,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段历史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很有感染力。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古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仿佛是从历史深处流淌出来的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位读者干渴的心灵。他善于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意象,将那些宏大而复杂的历史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也更加引人入胜。比如,在描述某个王朝的衰落时,他并没有简单地说“国力衰微”,而是用“如同被蛀空的巨木,表面依旧巍峨,内里却已腐朽不堪”这样的描写,瞬间就将那种无力回天的悲凉感具象化了。而且,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颇为讲究,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仿佛在品味一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叙事视角。作者似乎并没有选择一个固定的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单一的时间线来展开故事,而是像一位俯瞰万物的神明,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之间自由穿梭。上一秒还在描写战场的刀光剑影,下一秒就切换到了宫廷的密谋,再然后又可能跳跃到民间疾苦。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历史书写模式的固有认知,用一种更加碎片化、也更加真实的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历史拼图,每一块碎片都看似独立,但最终却能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也更加理解了“天下纷争”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无数个交织在一起的命运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古朴的水墨风格,配合着几个龙飞凤舞的标题,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别着迷,尤其是那种王朝更迭、群雄逐鹿的时期,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无数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的名字《说不尽的天下纷争》,就直观地传达了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让人一看到就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纷争,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驾驭如此庞大的叙事,是侧重于某个具体的朝代,还是对整个漫长的历史画卷进行梳理?亦或是通过某个特定的人物视角来展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书中的插图和版式设计也很用心,看得出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沉睡的往事唤醒,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些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

评分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非常深刻,不是那种简单罗列史实的堆砌,而是能够挖掘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比如,在描述某一次著名的战役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兵力对比和战术安排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导致这场战役的政治因素、经济动因,甚至个体人物的性格弱点是如何成为导火索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尤为出彩,那些曾经只出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有了鲜明的个性和动机。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时展现出的细腻之处,能够感受到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权力斗争时内心的挣扎与权衡。这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加发人深省。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这本书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充满了大量经过考证的史实细节。从服饰、器物、礼仪,到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甚至是语气和腔调,作者都力求真实地还原。这使得整个故事的背景显得格外生动可信,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在描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时,作者还会穿插一些当时的文献资料、民间传说,甚至是考古发现,并将这些信息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中,使得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说服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介绍一些冷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展现出的热情,感觉他就像一位孜孜不倦的寻宝者,将那些被遗忘的珍宝挖掘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