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研究新进展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研究新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云,吴伟康,陈达灿 编
图书标签:
  • 中西医结合
  • 妇科学
  • 临床研究
  • 医学进展
  • 妇科疾病
  • 中医妇科
  • 西医妇科
  • 科研
  • 学术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16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6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字数: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现实存在着有辉煌灿烂文明史和历久弥新医疗经验的中医药学,也存在着当代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医药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中西医药学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成效显著、成果迭出。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中西医结合医学为一级学科,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此专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随后,不少中医药大学先后增设招收中西医结合的点或系,分别有五年制及七年制等专业设置,取得了很好的学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后继人才培养的经验。2003年4月,我国政府进一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其中第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此举实与当年由哈佛归来被誉为“哈佛三杰”的中国国学大师陈寅恪、吴宓、汤用彤先生倡导之“昌明国粹、融汇新知”相契合。大家都以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对待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
  我国现正进入建设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造就的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医生,为提高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不但在全国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专业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及组织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方面均名列全国榜首,而且在中西医并重与结合方面,成效与业绩也十分突出,有所谓“中医在前头,西医要跟上”一贯办院的学术与临床进步的方向性思考。

目录

第一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二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展望

第三章 绝经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四章 卵巢早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五章 不孕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六章 盆腔炎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七章 流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八章 异位妊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九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十章 子宫肌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十一章 经前期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第十二章 闭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优化选择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典型病案
第六节 中西医临证思路与展望

精彩书摘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研究新进展》: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盆腔炎性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多是由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愈,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或者是因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以及妊娠产褥感染、术后、慢性炎症所致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而致下腹疼痛,痛引腰骶。本病具有起病慢,病程长、病情顽固、难治愈、复发率较高的特点,增加不孕和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严重者可影响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进而增加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难点之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目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相对周期较长,且疗效欠佳,易反复发作,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经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而导致精神抑郁,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故如何提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疗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盆腔新陈代谢,降低盆腔疼痛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首要任务。应用西药抗生素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上,特别是急性期敏感细菌感染疗效较为显著,但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面,尤其是病变组织粘连及其局部循环障碍,疗效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对于抗生素的局部应用,则药物难以渗入发挥作用。对结缔组织和纤维组织炎症浸润的消除效果不显著,不具备缓解粘连及止痛的作用,故对其疗效不显著。近些年,中医药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目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法很多。但由于慢性炎症迁延日久,治疗时间较长,疗效缓慢,容易反复。虽然中医在治疗本病上面疗效十分显著,然而在临床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仍需要改进。疗程长短不一、客观指征较少、对于疗效的评价标准没有统一的量化指标等,很难比较其疗效。另外,由于本病日久易反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患者经常伴有心理健康障碍,同时也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思考与分析: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中医认识其病因病机的发生,疾病的本质逐渐深刻。病初以湿热瘀结较为多见,久则常虚实夹杂,寒热并见,不是“炎”,是“瘀”、“滞”、“湿”、“热”、“虚”的病机本质。“瘀”为其病理核心。盆腔炎性疾病在急性期若治疗不及时或误治,往往使湿热之邪残留,与血相搏结而成瘀。瘀积胞中,致使冲任气血失调。湿、热、瘀互结为病,影响脏腑气血功能,日久损伤正气,致使脏腑气血阴阳虚损;脏腑气血功能不足,不仅易使余邪残留,也可使寒、热、湿、瘀内生,使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另一方面在急性期,使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由于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迁延、演变。过用寒凉之品,则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因而常使证候寒化。血为寒凝,则血行不畅,而致血瘀。从临床症状及体征分析,PID已由急性期的热毒壅盛和湿热蕴结证,转为瘀结内阻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炎”症,而属于“瘀”与“滞”。此外,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患者还可由于长期、反复的腰腹疼痛或由此导致的不孕等病证,使心情更抑郁。“气为血之帅”,肝郁气滞,血运不畅,又进一步加重瘀滞。所以,在治疗上,以温通散结化瘀立法,兼以清热利湿。病情迁延,日久不愈,耗伤气血,或因长期应用活血化瘀之品,耗损正气,正气亏损,运血无力,则瘀滞难消,病情缠绵不愈,临床上多为虚实夹杂证。认识以上的病机本质以后治疗上辨证更加准确,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固护正气,扶正以祛邪同样非常重要。根据患者禀赋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病理过程中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或疏肝理气,或温经散寒,或补肾温阳,或益气健脾。因本病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以及瘢痕形成,局部血运较差,西医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时候,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多途径给药、内外同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平时治疗和经期用药相结合,才能取得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制定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量化标准,规范疗程的长短,进一步规范客观标准的制定,制订规范完整有效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辨其禀赋特异,结合中医调治,改善其抵御疾病的能力,有效地避免疾病的再次复发。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前言/序言

  我国现实存在着有辉煌灿烂文明史和历久弥新医疗经验的中医药学,也存在着当代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医药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中西医药学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成效显著、成果迭出。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中西医结合医学为一级学科,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此专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随后,不少中医药大学先后增设招收中西医结合的点或系,分别有五年制及七年制等专业设置,取得了很好的学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后继人才培养的经验。2003年4月,我国政府进一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其中第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此举实与当年由哈佛归来被誉为“哈佛三杰”的中国国学大师陈寅恪、吴宓、汤用彤先生倡导之“昌明国粹、融汇新知”相契合。大家都以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对待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
  我国现正进入建设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造就更多更为优秀的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医生,为提高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不但在全国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专业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及组织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方面均名列全国榜首,而且在中西医并重与结合方面,成效与业绩也十分突出,有所谓“中医在前头,西医要跟上”一贯办院的学术与临床进步的方向性思考。
  为适应高素质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医师及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要求,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广东省中医院共同筹划,组织了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编写出该套《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新进展大系》,《大系》由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吴伟康教授和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教授任总主编,涵盖皮肤性病学、妇科学、高脂血症、高血压、肾脏病学、糖尿病学、睡眠医学、肿瘤学、影像学、神经系统疾病、亚健康等学科和相关疾病,理论联系实际,至为实用。谨以此序祝贺该《大系》的问世。
《妇科疾病中西医诊疗实践精要》 内容概要 本书致力于梳理和整合当前妇科领域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最新实践经验与研究进展,旨在为广大妇科临床医师、研究生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全面、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指南。全书紧扣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难点与热点,深入探讨中西医在病因病机认识、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后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力求展现中西医结合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共分十五章,详尽涵盖了妇科生理与病理学基础、妇科常见病(如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科病、妇科肿瘤、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以及妇科微创技术与中医药的应用、女性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中医外治法在妇科中的应用、妇科疑难杂症的辨治思路、妇科康复与保健等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妇科疾病中西医理论基础与病机认识 第一章 妇科生理与病理的中西医结合视角: 西医视角: 详细阐述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结构,包括女性生殖内分泌轴(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月经周期生理、排卵机制、妊娠生理、分娩过程及泌乳等。深入分析各年龄段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变化,如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同时,系统介绍妇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炎症、内分泌紊乱、基因突变、免疫失调、病原体感染、环境因素等,以及它们对生殖健康造成的具体影响。 中医视角: 深入剖析中医对于女性生理的独特认识,强调“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阐述“经、带、胎、产”等生命过程与脏腑(肾、肝、脾)、经络、气血津液、冲任二脉的密切关系。详细解读中医对妇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如湿热、瘀血、痰湿、肝郁、脾虚、肾虚等,以及这些病因如何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引发疾病。特别关注“女子多形多形、善病血瘀”的特点,以及“情志致病”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医结合视角: 探讨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分析相结合,建立更全面、更精准的疾病认识模型。例如,将西医的内分泌紊乱与中医的肝郁脾虚、肾精亏虚相结合;将西医的盆腔炎症与中医的湿热下注、瘀血内阻相结合。强调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后续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 第二章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月经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西医:内分泌失调(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高雄激素血症、黄体功能不全等)、生殖道结构异常、子宫内膜病变、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糖尿病、精神应激等)。 中医: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血瘀、寒凝、湿热、脾虚、肾虚等。 结合:分析西医的器质性病变或内分泌紊乱如何在中医辨证中体现为不同的证型,以及中医的辨证分型能否指导西医的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带下病(白带异常): 西医:细菌性阴道病、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感染、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等。 中医: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虚带下、肝郁化火等。 结合:探讨西医病原体感染与中医湿热、毒邪的关系,以及脾胃功能对带下质和量的影响。 妊娠与分娩相关疾病(先兆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异常等): 西医:染色体异常、黄体功能不足、免疫因素、宫颈内口松弛、子宫畸形、母体高血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等。 中医:肾虚、脾虚、血虚、气滞、血瘀、痰湿、宫寒等。 结合:分析中医肾虚、脾虚如何影响受孕和胚胎着床,以及西医的内分泌、免疫等因素在中医辨证中的体现。 第二部分:妇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 第三章 月经病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月经不调(周期、经量、经期异常): 西医:周期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排卵障碍、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诊断方法包括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妇科超声、激素水平测定(FSH, LH, E2, P, T, PRL等)、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子宫内膜活检等。治疗包括激素替代疗法、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GnRH激动剂/拮抗剂、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剥除术、刮宫术)等。 中医:根据辨证分型(如肝郁血瘀型、脾虚气弱型、肾虚精亏型、湿热蕴结型、寒凝血瘀型等)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如逍遥散、归脾汤、左归丸、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针灸、耳穴压豆、穴位注射、外敷等。 中西医结合:强调在明确西医诊断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PCOS患者,西医多采用二甲双胍、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中医可配合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协同调节内分泌,提高妊娠率。对于长期月经不调,西医激素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中医辨证调理可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 西医: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释放有关,继发性痛经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宫腔粘连等引起。诊断包括妇科检查、超声、腹腔镜检查(对继发性痛经)。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口服避孕药、GnRH激动剂、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清除、肌瘤剔除、粘连分离等)。 中医:多归于“痛经”,病因病机包括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瘀阻、瘀血内阻、冲任损伤等。治法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清热利湿、益气养血为主要原则。常用方剂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等,配合针灸、艾灸、拔罐等。 中西医结合:对于原发性痛经,可先用NSAIDs或口服避孕药快速缓解症状,同时配合中医辨证调理,改善体质,减少复发。对于继发性痛经,在明确西医病因后,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灶大小、部位及患者意愿,选择手术、药物治疗,并配合中药进行术后康复、减轻复发、改善症状(如缓解疼痛、减轻月经量、改善盆腔瘀血)。 第四章 带下病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细菌性阴道病(BV)、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西医:诊断依据阴道分泌物涂片、培养、PCR等。治疗以抗生素(如甲硝唑、替硝唑)、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氟康唑)等为主。 中医:归于“带下病”,根据带下色、质、量、味及伴随症状辨证分型,如湿热下注(带下黄稠、气味腥臭)、脾虚湿盛(带下清稀量多、色白)、肾虚带下(带下色白或淡红、量少、腰酸膝软)等。治以清热燥湿、健脾祛湿、补肾固下。常用方如易黄散、参苓白术散、固经丸等。 中西医结合:急性期以西药抗感染为主,快速控制症状,同时配合中药进行辨证调理,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例如,对于反复发作的霉菌性阴道炎,在西药抗真菌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健脾益肾、清热除湿,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 第五章 盆腔炎性疾病(PID)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西医: 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诊断包括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妇科双合诊)、血常规、CRP、ESR、宫颈分泌物检查(病原学检查)、盆腔超声、腹腔镜检查等。治疗以抗生素(广谱、联合用药)为主,需覆盖常见病原体。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包括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必要时手术。 中医: 属“带下”、“腹痛”、“月经病”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湿热下注、寒湿凝滞、瘀血内阻。治法以清热利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常用方如四妙散、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等,配合针灸、中药灌洗、中药保留灌肠等。 中西医结合: 急性期以西药抗生素治疗为主,控制感染,同时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以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病程。慢性期则以中医药治疗为主,辨证施治,重点在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健脾益肾,以改善盆腔包块、粘连,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提高生育能力。 第六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Ectopic Endometriosis)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西医: 诊断包括详细病史、妇科检查、超声、MRI、CA125、腹腔镜检查(金标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NSAIDs、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激动剂/拮抗剂)和手术治疗(保守性手术、根治性手术)。 中医: 属“癥瘕”、“痛经”、“月经病”范畴,病因病机多为瘀血内阻、寒凝血瘀、湿热瘀结。治法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温经散寒、清热化湿。常用方如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气汤、温经汤等。 中西医结合: 药物治疗方面,可将GnRH激动剂与中药(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联合应用,以减轻GnRH激动剂的副作用,提高疗效。手术治疗后,中药可用于促进术后恢复,预防复发,改善症状,如缓解术后疼痛、预防盆腔粘连。中医药在控制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章 不孕症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西医: 不孕症的病因复杂,涉及排卵障碍、输卵管梗阻、子宫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性不孕、男性因素等。诊断包括基础体温监测、排卵监测、激素水平测定、输卵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腹腔镜、宫腔镜、精液分析等。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促排卵治疗、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输卵管复通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辅助生殖技术(IUI、IVF)。 中医: 整体观,将不孕症视为“子嗣”问题,涉及生殖轴功能的紊乱。病因病机多为肾精亏虚、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血瘀痰阻等。治疗原则为调理肾、脾、肝、冲任,补肾益精、调理冲任、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归脾汤、逍遥散、温经汤、开郁种玉汤等。 中西医结合: 强调“病证结合”。首先明确西医的病因诊断,然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引起的不孕,西医可采用降雄激素、促排卵药物,中医可配合健脾益肾、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等方法,提高卵子质量和受孕机会。对于输卵管阻塞,西医手术治疗后,中药可用于促进术后恢复、防止粘连。辅助生殖技术(IVF)过程中,中医可配合调理身体,提高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 第八章 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西医: 主要由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潮热、盗汗、失眠、情绪波动、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等。诊断基于临床症状和激素水平测定(FSH升高、E2下降)。治疗包括激素替代疗法(HRT)、非激素类药物(如SSRIs、SNRI)、生活方式调整等。 中医: 属“绝经前后诸证”范畴,主要与肾精亏虚、天癸竭绝、阴阳失衡有关,并可能涉及肝脾功能失调。病机为肾虚为主,兼夹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等。治法为滋补肾阴、益气养血、调理肝脾、宁心安神。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归脾汤、逍遥散等。 中西医结合: HRT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但存在一定副作用和禁忌症。中医药可作为HRT的辅助或替代疗法,用于缓解部分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可用于HRT的减量或停药后的症状维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潮热盗汗、失眠、情绪波动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同时可关注骨骼健康和心血管风险的防治。 第九章 妇科肿瘤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 西医: 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肿瘤标志物、病理活检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中医: 传统中医理论将妇科肿瘤归于“癥瘕”、“积聚”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正气亏虚、瘀血内阻、痰湿凝结、毒邪蕴结有关。治疗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原则。常用中药如莪术、三棱、穿山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在妇科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术前,中医药可扶正固本,改善患者体质,为手术创造条件。术后,中医药可配合化疗、放疗,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乏力等),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促进创伤修复,预防复发。晚期肿瘤患者,中医药可作为姑息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特别是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时代,中医药的联合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望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第三部分:妇科新技术与特色疗法的中西医结合应用 第十章 妇科微创技术与中医药的协同应用: 腹腔镜、宫腔镜手术: 详细介绍腹腔镜、宫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卵巢囊肿剥除、异位内膜灶清除、输卵管显微手术、宫腔粘连分离等手术中的应用。 中医药围手术期管理: 探讨术前中药调理以改善患者体质,降低手术风险;术中中药的应用以止血、止痛、减少粘连;术后中药促进创伤愈合,缓解疼痛,预防感染,加速身体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例如,术后使用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中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第十一章 中医外治法在妇科中的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灌洗: 介绍其在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等疾病中的应用,通过局部给药,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效果。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艾灸、热敷: 阐述其在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疼痛、产后康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激发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药熏洗: 介绍其在妇科感染、外阴瘙痒、盆腔炎等疾病中的应用,通过药物渗透,达到杀菌、消炎、止痒、活血等效果。 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的中西医指导: 孕前保健: 强调中西医结合在孕前优生咨询、遗传咨询、营养指导、生活方式调整、疾病筛查与治疗(如TORCH感染、生殖道感染、内分泌异常等)中的作用。中医认为“有子之道,始于调经”,通过调理月经周期,改善体质,提高受孕质量。 孕期保健: 关注孕期常见不适(如孕吐、水肿、便秘、腰痛)的中西医调理,以及孕期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中西医防治。 产后康复: 详细介绍产后气血亏虚、瘀血未尽、脏腑功能失调等病证的中医辨证施治,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产后出血、产褥感染、乳汁不足、产后抑郁等方面的干预。 第十三章 妇科疑难杂症的中西医辨治思路: 不典型性疾病: 针对西医诊断困难、病情复杂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妇科疾病,探讨中医的整体辨证思路,如何通过辨证求因,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复杂性妇科疾病: 探讨如复发性流产、不明原因不孕、难治性盆腔疼痛、反复发作的妇科感染等复杂疾病的中西医协同诊疗策略。 第十四章 妇科康复与保健的中西医一体化: 盆腔功能康复: 介绍产后盆底肌修复、盆腔炎症后遗症的康复等。 生殖内分泌调理: 长期调理月经不调、不孕、围绝经期症状等。 女性特有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妇科肿瘤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中医体质调理与生活方式干预。 全书特色 注重临床实践: 本书以临床实践为导向,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力求实用性强。 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有对妇科疾病中西医理论的深入剖析,又有具体的临床诊疗方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沿性与权威性: 整合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体现了妇科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最新进展。 体系化与条理性: 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方便读者检索与学习。 个体化治疗理念: 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适用人群 妇产科临床医师 中医师 中西医结合医师 妇科及生殖医学领域的医学研究生 医学研究人员 对女性生殖健康感兴趣的医务人员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广大妇科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掌握妇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平台,促进学科发展,最终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妇科肿瘤的辅助治疗方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作者没有回避这一敏感话题,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在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疾病本身,更将焦点放在了患者的整体福祉上。例如,在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如何运用中医的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方法,来缓解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让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中药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疼痛、焦虑和抑郁情绪,帮助她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医学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更是充满温暖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它让我意识到,即使面对严重的疾病,通过中西医的协同努力,患者依然能够获得更舒适、更有尊严的治疗过程,这也是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改观,它不再是古老而神秘的传说,而是与现代科学完美契合的智慧结晶。作者在阐述中西医结合理论时,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整体观”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中医的独有特色,也是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的理念。书中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将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全面、更精准的诊断。同时,在治疗层面,作者也阐述了如何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达到最佳的疗效。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孕症的讨论,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层面的原因,更是深入分析了女性的情志、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并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本”方面的独到之处。这本书让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并非是“折衷”或“妥协”,而是两种优秀医学体系的“强强联合”,共同为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尤其是那些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作者在介绍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比喻,为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揭示了隐藏在数据和实验背后的科学奥秘。例如,书中关于辅助生殖技术与中医调理相结合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中医的辨证论治,为接受试管婴儿等治疗的女性量身定制方案,以提高受孕几率,同时减少并发症。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已经有了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并且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性。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基因与中医体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无限潜力,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正在走向更深层次的融合,去理解和干预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科学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正是在为人类健康开辟新的道路。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来说,这本书在“治未病”和“养生”方面提供的视角尤为宝贵。它并非仅仅聚焦于疾病的治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书中对中医“情志致病”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情绪对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巨大影响,这一点常常被现代医学所忽视。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咨询、瑜伽、冥想等现代生活方式,与中医的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等传统方法相结合,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且具有操作性的健康管理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孕期和产后护理的篇章,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局限,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在改善孕期不适、促进产后恢复方面的独特优势。书中列举了多种温和有效的中药材和食疗方法,配合产后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新妈妈们更快地恢复身体机能,同时也能在心理上获得更好的支持。这种 holistic 的健康观,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专著,更像是一本女性健康的生活指南,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从内到外、从身到心,全面地关爱自己,实现真正的健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思维的盛宴,虽然我并非专业医生,但对于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如何交融,我一直充满好奇。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西医在妇科领域的结合实践。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月经不调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西医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更是细致地分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例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血瘀、气滞、湿热等不同证型如何在外在表现上有所差异,以及如何在实际治疗中,通过调整针灸、中药方剂,与西药的激素调理、手术介入等方法有机结合,达到“1+1>2”的效果。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真实的病例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诊室,亲眼见证着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的进展。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和代入感,让我觉得妇科疾病的治疗并非枯燥的医学知识,而是一门充满艺术和智慧的实践。那些详细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个体化治疗的魅力,也让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只是理论上的畅想,而是切实可行、且能为患者带来福音的现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