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地球村”、“媒介即信息”等概念和命题早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常常为人忽略的是他同时还是美学大师。我们认为,不仅存在一个“媒介麦克卢汉”,如莱文森说的“数码麦克卢汉”,也有一个“美学麦克卢汉”。而且更重要的是,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方法论是美学研究,如他本人所坦承的,其媒介研究是“应用乔伊斯”。因而理解麦克卢汉,美学便是jue佳的入口。不过,编辑本论文的目的并非仅仅要恢复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真容,我们更属意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让媒介研究和美学研究彼此学习、各有增益。论文集的作者均为麦克卢汉研究专家,包括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研究部主任杜南教授、博洛尼亚大学兰贝特教授等等。
丛书简介:
文化研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知识界,如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学术现象,流派繁多,取向各异,众声喧哗;不过其中心任务却非常明晰,即研究各种文化形式即各种意指实践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以帮助认识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发挥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本丛书翻译、原创兼收并蓄,专著、论集一视同仁,谈玄务实悉听尊便,充分体现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丛书主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惠敏研究员。
李西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和文化创意研究,著有《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研究》(2013)、《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1998)、《审美文化学》(1992)等。
金惠敏,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消费他者》(2014)、《全球对话主义》(2013)、《积极受众论》(中文版2010,英文版2012)、《媒介的后果》(2005)等。
理解媒介的延伸
——纪念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发表50周年(代序)......................... .................金惠敏 1
五十年以远……
——回顾与展望...........................埃里克·麦克卢汉/ 著 王 蓓/ 译 10
麦克卢汉与新媒介之十二特性
............................................. 兰斯·斯特拉特/ 著 胡菊兰/ 译 16
媒介研究的诗学源泉:一些定量的初步理解
............ ............彼得·穆赖 多明尼克·谢菲尔—杜南/ 著 梁小静/ 译 40
后视镜中的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旋涡、螺旋和人文教育
............................................ 艾琳娜·兰伯特/ 著 梁小静/ 译 60
虚拟现实与麦克卢汉“作为艺术形式的世界”
............................................. 弗兰克·秦格龙/ 著 刘 宝/ 译 76
感性整体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与 ........................................金惠敏 85
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文学根源
........................................... 艾琳娜·兰伯特/ 著 李昕揆/ 译 109
“感知操练”:麦克卢汉的媒介文艺思想................................李昕揆 125
艺术感知与技术感知的交合
——论麦克卢汉的电媒感知与现代主义艺术................... ......易晓明 140
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
——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傅修延 161
冷媒介与艺术........................................................尤西林 185
麦克卢汉“Global Village”概念的四重内涵............................陈 海 202
理解“反环境”
——麦克卢汉媒介观的一个新链接..................................刘玲华 221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
——从《娱乐至死》看媒介生态学的人文理论面向及其
未来....................................................... 李西建 239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思想..........................................张 进 255
《理解媒介》与北美媒介生态学的承传流转........................ .....何志钧 273
理解社交媒介:马歇尔会如何说?
...........................................马尔科·阿德里亚/ 著 刘 宝/ 译 290
理解大数据的温度
——以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为基础............................李 璐 301
媒介、文化、身份
——麦克卢汉思想映照下的当代媒介与文化转型分析
................................... .. 克里斯蒂娜·夏希特纳/ 著 唐 涛/ 译 312
技术与感性
——在麦克卢汉、海森伯和庄子之间的互文性阐释
....................................................................金惠敏 326
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何道宽 359
延伸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媒介研究与当代文化理论”国际研讨会
学术综述 ..................................................陈 海 376
编后记....................................................................388
理解媒介的延伸(代序)
——纪念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发表50周年
(节选)
2014年是麦克卢汉堪称20世纪思想经典的《理解媒介》(1964)出版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最大变化也许不是什么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新金融危机,甚至所谓“中国的崛起”或“美国的式微”,而是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媒介,它深入地改变了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我们的文化行为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似乎都呈现为“媒介的后果”,连恐怖主义都是媒介的后果。恐怖主义的目的不是制造恐怖情绪,而是恐怖情绪的大众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的“文化理论”也是媒介的后果:试想一下文化理论的主要对象大众文化的由来吧!“大众”是被现代传媒建构起来的。
一切都要从媒介说起,一切都要从媒介获得解释。犹如“资本”曾经是理解19世纪社会的一把钥匙,如今媒介则成为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的超级方法论!以前我们读马克思,今天我们读麦克卢汉,或者“倾听”麦克卢汉。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者的精神导师,麦克卢汉堪称全世界网民的至圣“法师”(guru)。但麦克卢汉之后,谈论“资本”而不同时谈论“媒介”将是野蛮的、言不及义的和不得要领的,因为今日的资本首先为媒介如电子媒介所显形。
站在电子媒介的制高点上,麦克卢汉指出,马克思是19世纪的“硬件人”,其全部思想都是建立在“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他想象不到20世纪最重要的商品是无形的“信息”(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为电子媒介所创造,是电子媒介将整个世界包括资本和商品数码化的,麦克卢汉所呼唤的由“产品”到“信息”的转换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媒介”转向了,即在观察社会巨变时对一个媒介视角的启动。
媒介是当代人的运命。“运命”意味着展开,但同时也意味着它只能以某种方式而展开。柏拉图曾教诲我们要按照“理念”来观察世界,亚里士多德将此“理念”科学化为“形式”。康德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先验范畴”,我们必须经由它们方可“理解”对象。而麦克卢汉则是非常具体地告诉我们,“理念”、“形式”、“先验”其实一点儿也不玄虚,它就是我们每日都在与之打交道的媒介。他宣称“媒介即信息(message)”,强调媒介对于信息建构之决定性作用。这个决定性作用,在我看来甚至是前提性的,即是说,没有媒介,便没有信息!没有媒介,便没有我们对于对象世界的知识。霍尔说过,不经编码,无以成新闻。套用这个说法,不经媒介,无以成信息。
因而,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媒介,而是媒介根本上就内在于我们,它是我们先天的认识机能(faculties)或主体性。媒介是我们“内在的尺度”。要不要媒介,由不得我们,它最终是要由媒介说了算的。人类为媒介所定义!我们人类如果不只是一堆“质料”的话,那么它就还是或者说更是作为“形式”的“媒介”。没有媒介,我们将流为行尸走肉!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即便不是当代世界的百科全书,也可谓理解这一急剧变化世界的工具箱。其“媒介”概念几乎无所不包,包括了人的一切“延伸”,其媒介理论已为人文社会科学所广泛使用。然而在使用或挪用中,我们发现,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内在精神却被模糊了或是被遗忘了,这个精神是美学精神,是以想象性文学为代表的人文价值。请记住,麦克卢汉首先是一位文学教授!文学是其媒介解释学的“前见”、“前结构”。例如,其“地球村”概念是一媒介概念,我们只是在媒介的意义上生活在“地球村”,然其根底里则是一个美学的或曰感性的概念。通过“地球村”以及电子媒介所创新的“听觉空间”,麦克卢汉发起了对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上的理性主义的猛烈批判,同时他在电子媒介的世纪看到了古老的整体感性的新生,看到了艺术和生态的复苏:
也许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最伟大的信息革命发生在1957 年10 月17 日(应为4 日——引注),其时人造卫星为地球创造了一个新环境。自然世界第一次被完全囊括在一个人造的容器之中。在地球走进这一新的人工制品时,自然终结了,而生态(ecology)却诞生了。一旦地球上升至艺术作品的位置,“生态”思维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麦克卢汉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以其媒介洞识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场域。我以为,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文学的思维——如果说这里提及“文学”而不致产生误解的话。有必要重申这个老生常谈吗?文学即艺术!
在西方文艺史上,或许有过所谓“审美现代性”之类的东西,如法兰克福学派所断称的,但对于麦克卢汉来说,美学或艺术,倘使失去了康德、席勒所要求的“自主性”,其在电子媒介时代就不再有“聚焦”、“中心”、“深度”,不再有“视觉性”而只有“听觉性”,不再有“自然”而只有“生态”,一句话,不再有坚硬的“主体性”,则将是“后现代”的。我们不必等待麦克卢汉亲手为我们铸造一个新术语——“审美后现代性”,因为,他已经将我们引领到这个术语面前。
古老的中国曾给麦克卢汉以后现代的灵感。也许有读者对麦克卢汉关于中国文化的总体论述不以为意。的确,麦克卢汉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面孔,然而其他人也未必,包括那些沉潜和濡染其中的中国学人。但是,具体于其对道家、对庄子的引述,我们倒是可以斗胆放言,麦克卢汉绝对是正确地接通了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与后现代主义,且恰切地用于支
撑他自己的“审美后现代性”的媒介观。在其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古登堡星汉》和《理解媒介》中,麦克卢汉都引用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庄子不是麦克卢汉擦肩而过的陌路。
(…… ……)
组织本次会议当然是为着“纪念”的意义,为着缅怀麦克卢汉在媒介研究方面的丰功伟业,但纪念绝非考古式的复原,绝非建立一座睥睨众生的雕塑,纪念本身即是说有某物之延伸入现在,有某物织进我们的日常生活,重构着我们的经验世界。我们的纪念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我们关心的重点不是麦克卢汉实际说过什么,而是其言说对当下、对未来可能意味着什么。纪念绝
不只是为着逝者,更是为着现在,为着来者。纪念是继往开来!
在此意义上,本书选辑的这些以“理解媒介的延伸”相召唤的论文,既以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为本,同时也念想着其当代意谓,堪称《理解媒介》的一个延伸或曰一次文本的再生产。不止于此,我们的“理解媒介的延伸”一语还指向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的核心论点。在这部书中,所谓“理解媒介”就是理解“媒介的延伸”,以及此“延伸”的感性或美学后果——这仍可称之为“延伸”,因为“延伸”总是一种“后果”。
思想的延伸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地往前走,它总是与波动、往复、迂回等结伴而行,从而呈现为婀娜多姿、异彩纷呈。“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当读者在这样一个“延伸”的意义上看待这些受邀而写就的文章,会发现它们是“延伸”而非“复制”我们的编辑意图。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立的存在和看点。最后,倘使有读者还能“延伸”这些文章的思路,延伸“延伸”,拙编将幸甚至哉,载歌载舞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质感,这与我心中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认知不谋而合。他是一位真正能够拨开迷雾、直击本质的思想家。而“美学”这个关键词的加入,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直线飙升。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媒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们却常常习惯性地忽略了这些媒介本身所带来的“形式美”和“感知影响”。例如,一段短视频的剪辑节奏,它如何通过画面的快速切换和音乐的配合,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在短短几十秒内传递强烈的情感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精妙的“媒介美学”实践。又比如,搜索引擎的界面设计,简洁的输入框和一排排的搜索结果,它如何通过极简的形式来引导用户的行为,并传递出高效、精准的信号,这背后同样蕴含着深刻的美学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这种“内容至上”的观看模式,学会去欣赏和理解媒介形式本身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以及这些美学特征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乃至我们的行为模式。而“新维度”的说法,更是让我相信这本书将超越传统的麦克卢汉解读,为我们打开认识媒介美学的新视角,它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也可能是对某些被忽视的媒介现象的深度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深邃,正如麦克卢汉的思想一样,往往以最朴素的语言触及最深刻的本质。当我在书名《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中看到“美学”与“麦克卢汉”这两个词语的碰撞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就被点燃了。我一直认为,媒介并非只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传输工具,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塑造我们感知、思考乃至情感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形式”和“风格”来体现的,这正是“美学”所关注的范畴。我想象着,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媒介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美学体验”?例如,报纸的文字排版,它所营造的理性、信息丰富的氛围,与电视的动态画面,它所带来的直观、情感化的冲击,在美学上有着怎样的差异?又或者,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APP界面,它们所追求的极简主义设计,或者某种动态的交互反馈,是否也是一种新的“媒介美学”的体现?“新维度”这个词,更是让我对本书的创新性充满期待,它可能意味着一种对麦克卢汉理论的全新解读,或者是一种将媒介理论与当代美学前沿相结合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审美的、更加深刻的视角来理解这个被媒介深刻塑造的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我就感觉到它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导读。首先,“论集”二字就暗示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意味着这本书集合了多位学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美学维度下的深入探讨,每一篇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切片,又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研究图景。我一直对麦克卢汉的“技术是人类的延伸”这一观点深感兴趣,但如何将其与“美学”联系起来,始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例如,键盘作为我们输入文字的“延伸”,它的按键布局、键程反馈,是否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输入美学”?智能手机的触屏交互,它的滑动、点击、缩放,又是一种怎样的新型“触觉美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使用体验和对信息的感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将麦克卢汉的宏大理论与这些具体的媒介体验相结合,从而揭示出媒介在不经意间对我们审美判断和情感体验所产生的重塑作用。同时,“文化研究丛书”的定位也让我相信,本书的探讨不会局限于理论推演,而是会关注媒介美学在实际文化现象中的体现,例如当代艺术、设计、流行文化等领域,都会成为书中引用的案例。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张力,一种复古的字体配合着现代的几何图形,仿佛在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媒介理论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既有对经典的回溯,也有对未来的眺望。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所传达的“文化研究丛书”的定位所吸引,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媒介并非简单的信息载体,它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模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而麦克卢汉,这位媒介研究的巨匠,他的思想无疑是理解这一复杂现象的金钥匙。这本书能够将他的理论与“美学”这一视角相结合,无疑是对媒介研究的一次深度挖掘与拓展。我非常好奇,在文化研究的框架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将如何与艺术、设计、传播等领域进行对话,从而展现出那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美学维度。是关于视觉媒介对色彩感知的影响,还是听觉媒介如何构建我们的情感体验?抑或是文字媒介作为一种“热”媒介,与数字媒介作为“冷”媒介的审美差异?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这本书的厚度和篇幅也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我希望能从中获得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期待着作者们能够运用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麦克卢汉思想的魅力,以及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是一次知识的探险,也是一次美学的洗礼,我已准备好沉浸其中。
评分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与一位古老而又前沿的思想家进行隔空交流。麦克卢汉的理论,尤其是他那些充满智慧的金句,总是能让人拍案叫绝,但同时也会引发更多的疑问。比如,他关于“地球村”的论述,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其“村”的边界在哪里?“村”里的居民又在进行着怎样一场无声的媒介美学表演?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阐释。特别是“文化研究丛书”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止步于纯粹的媒介理论,而是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进行考察。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涉及到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视角,将媒介理论的美学解读与文化变迁、社会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作者们如何将麦克卢汉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现象分析。例如,某种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它的视觉MV风格,它在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分享,这些背后是否蕴含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麦克卢汉式的媒介美学逻辑?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一次“再发现”,它试图在21世纪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为我们重新解读这位先驱的洞见,并将其与当代的美学潮流相结合,从而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媒介文化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巧妙地将“美学”与“麦克卢汉”这两个看似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美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审美,更是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一种对形式、结构、节奏、情感的敏感。“麦克卢汉”则以其独到的媒介洞察力,让我们看到了媒介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新维度”更是点睛之笔,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重复前人的研究,而是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新的视野和理论路径。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媒介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其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上,而忽略了媒介本身的形式特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例如,当我们在手机上阅读新闻时,推送通知的闪烁,应用的图标设计,滑动屏幕的触感,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与信息交互过程中的一种“媒介美学体验”,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获取效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微观的媒介美学现象,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媒介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强大的美学力量,能够重塑我们的感知和认知。作为一名对文化和传播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迫切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媒介美学的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而能够更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媒介带来的审美启示。
评分捧着这本《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我仿佛触摸到了思想的脉搏。麦克卢汉的理论,就像一把锋利的钥匙,总能开启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新空间。而将“美学”作为切入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管道,它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形式”和“风格”,这些形式和风格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和情感。例如,一幅精心构图的平面广告,它通过色彩、线条、留白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张力,从而吸引观者的注意。一段富有节奏感的播客节目,它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来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听觉体验。这些都是媒介所展现出的“美学”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媒介美学”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与麦克卢汉的宏观理论相结合。例如,他提出的“媒介即信息”这句话,是否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信息的内容固然重要,但信息呈现的形式,例如它的视觉呈现方式、它的叙事结构、它的互动体验,是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信息的美学”?“新维度”的提法让我对这本书的创新性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论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在塑造人类感知和文化形态方面所扮演的深刻角色。
评分捧着这本《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是“颠覆”。麦克卢汉本人就是一位思想的颠覆者,他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热媒介与冷媒介”等概念,在当时无疑是对传统传播学的一次巨大冲击。而如今,将他的思想置于“美学”的维度下进行重新审视,其颠覆性更是被放大。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媒介形态,它们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例如,报纸的排版布局,它的信息层级和视觉引导,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秩序美;电视画面的剪辑切换,它的节奏感和镜头语言,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情绪体验;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它打破了线性的叙事,构建了一种网状的、非传统的阅读体验,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碎片化”美学。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具体的媒介形式在美学上的表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解读视角,不是简单地罗列麦克卢汉的理论,而是通过美学的棱镜,折射出媒介更深层的文化意涵。特别是“新维度”这个词,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复述,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可能会提出一些全新的研究方法或理论框架,这是我最看重的。我希望它能为我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媒介生态,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审美品味的观察方式,让我能够跳出信息内容的喧嚣,去感受媒介本身所带来的形式美感与文化冲击。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麦克卢汉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颠覆性的思想,而将其与“美学”相结合,又为他的理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想,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种视觉、听觉、触觉信息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这些媒介所塑造的?那些精心设计的APP界面,那些充满创意的广告画面,那些令人沉醉的音乐旋律,它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趣味和感知方式。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媒介美学”的奥秘?我非常好奇,作者们将如何运用麦克卢汉的理论来分析这些当代的媒介现象。比如,他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划分,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社交媒体的各种互动形式,例如点赞、评论、转发,这些行为本身是否也具有某种“媒介美学”的特质,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反应和情感的表达?“文化研究丛书”的定位也预示着这本书的探讨会更加深入和广阔,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更会关注媒介美学在实际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套全新的理论工具,让我能够更敏锐地去感知和理解这个由媒介构建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从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学维度。
评分我一直对媒介理论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麦克卢汉的那些充满洞见的思想,总能让我对周遭的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而《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这本书,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金矿。将“美学”这个概念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我常常在想,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媒介,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本身就拥有独特的“美学语言”。比如,电影的镜头语言,它通过运镜、构图、色彩等元素来塑造情感和叙事;互联网的界面设计,它通过简洁的布局和交互方式来引导用户的体验;甚至是一条简单的短信,它的字形、排版,也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媒介美学”的内涵,并将其与麦克卢汉的理论进行巧妙的融合。特别是“新维度”这个词,它预示着本书的探讨将超越传统的界限,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媒介美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或者对某些被忽略的媒介现象进行全新的解读。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获得一些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媒介与我们自身、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洞见,从而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信息时代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