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谘詢與治療譯叢-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

心理谘詢與治療譯叢-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溫迪·德萊頓,邁剋爾·尼南 著,於泳紅,魏清照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谘詢
  • 心理治療
  • REBT
  •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 認知行為療法
  • 臨床心理學
  • 谘詢技巧
  • 治療技巧
  • 自我幫助
  • 情緒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96320
版次:2
商品編碼:121994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是引進英國老牌齣版社Routledge 的心理學經典係列“心理谘詢與治療100個關鍵點譯叢”中的一個分冊,與APA那套心理谘詢係列偏重理論性不同,本書以要點式呈現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關鍵點與技巧,特彆推薦給受訓中的治療師以及執業心理谘詢師參考。

內容簡介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已在世界各地得到瞭廣泛的實踐,應用領域包括谘詢與治療、職業和教育。《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呈現瞭這一體係的主要特質,以幫助治療師提升實操水平。這些關鍵點來自於作者自己的實踐,也來自於他們在培訓和督導新手谘詢師時的經驗。

作者簡介

溫迪·德萊頓(Wendy Dryden)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國際知名專傢,至今已從事心理谘詢與治療工作40餘年,其著作超過200餘部。


邁剋爾·尼南(Michael Neenan)是布萊剋西區教練中心和壓力管理中心副主任,英國行為與認知心理治療學會(BABCP)認證的認知行為治療師, 其著作有20多部。


目錄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礎知識
Part 1 第一部分 治療聯盟的相關事宜
1 運用治療聯盟的觀點
2 與來訪者之間的關係模式因人而異
3 轉換谘詢師的影響力基礎
4 改變谘詢師在治療過程中的指導程度
5 努力促進來訪者的學習
6 使用“挑戰性的,但並非壓倒性的”原則
7 創建反思進程
8 和來訪者使用共通的語言
9 在治療中保持一種目標導嚮的態度
10 引齣來訪者對於有效改變的承諾
11 為人生哲學的轉變努力奮鬥,但要準備好做齣妥協
12 讓來訪者進入富有成效的治療情境

Prat 2 第二部分 教導事宜
13 建議來訪者對他們的治療階段錄音並復習
14 教導來訪者進入REBT的模式和進程並幫助他們理解各自的角色
15 解釋你在做什麼以及你為何而做
16 注意來訪者的非言語和副言語行為
17 反復教導來訪者情緒責任原則
18 教給來訪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之間詳細完整的區彆
19 教導來訪者區分健康和不健康的消極情緒
20 教導來訪者在學習新技能或改變環境之前處理情緒睏擾的重要性
21 教導來訪者認識非理信念所産生的認知後果,以及將非理性信念帶入情境中對他們理解誘發事件A所産生的影響
22 教導復發預防
23 教給來訪者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自我治療原則

Prat 3 第三部分 處理來訪者對於REBT的誤解
24 處理谘訪疑慮
25 消極事件並不一定造成情緒睏擾
26 拋開指責,接受情緒的責任
27 他人亦無法逃避責任
28 REBT的ABC模型雖然簡單但不是簡單化
29 REBT不忽視過去
30 嚮來訪者錶明“接納”與順從和自滿是截然不同的
31 嚮來訪者錶明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絕非忽視他們的情緒
32 嚮來訪者錶明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不會忽視治療關係
33 解釋REBT在平等與不平等治療關係中的地位
34 嚮來訪者錶明REBT並非洗腦
35 嚮來訪者解釋REBT在情緒和行為上的地位並告訴他們感受和行動的區彆
36 嚮來訪者錶明你的工作是幫助而非阻止他/她們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37 嚮來訪者解釋治療中的對抗不同於來訪者與治療師的過度對抗
38 嚮來訪者錶明REBT中的結構化與把來訪者放到治療的束縛中是不同的
39 消除REBT隻關心改變信念的想法
40 REBT可以被調整以幫助更大範圍的來訪者

Part 4 第四部分 技術問題
41 在治療中要有組織有結構
42 獲取足夠的信息以助治療任務的完成
43 行在正路上
44 來訪者問題處理的優先級
45 針對來訪者的問題,問具體的例子
46 始終專注於一個問題
47 慎重地使用提問
48 評估誘發事件A時需特彆注意的問題
49 聚焦於核心的非理性信念
50 尋找隱藏在來訪者言行舉止中的非理性信念
51 允許來訪者持有一段時間的非理性
52 挑戰來訪者的非理性信念時警惕你的不敏感
53 評定來訪者改變的基礎
54 要強化改變,而不要強化來訪者獲得贊許的需要
55 評估元情緒睏擾,並在臨床上與來訪者適時閤作解決這一問題
56 教會來訪者何時去應對有問題的想法和信念,何時用心地接受它們
57 不要害怕重復
58 若有疑問就迴到初的原則
59 靈活地結束治療

Part 5 第五部分 鼓勵來訪者在改變中前行
60 讓來訪者的大腦承受壓力
61 幫助來訪者參與到相關的改變任務中
62 使用各種各樣的自助錶格
63 係統訓練來訪者使用REBT自助錶格
64 與來訪者一起協商閤適的傢庭作業
65 不同治療目標安排不同的作業
66 鼓勵來訪者在完成作業時明智地尋求逆境
67 鼓勵來訪者每天都完成一些自助任務
68 定期在下一次谘詢開始之前檢查作業
69 形成泛化

Part 6 第六部分 辯駁
70 暫時假定誘發事件A是理性的
71 一次隻辯駁一個非理性信念
72 教來訪者使用基於選擇模型的評估與辯駁
73 在辯駁非理性信念的時候牢牢記住來訪者的目標
74 全麵辯駁
75 有意義、充滿活力並持之以恒地進行辯駁
76 找到並使用那些你擅長的辯駁技術
77 幫助來訪者削弱非理性信念且建立並強化理性信念
78 鼓勵來訪者使用應對型而不是掌握型的辯駁方式
79 鼓勵來訪者識彆並為自己辯駁他人的非理性信念
80 避免過早或者過晚的辯駁
81 認真辨彆辯駁性問題和評估性問題
82 鼓勵來訪者在辯駁非理性信念時使用過度學習原則

Part 7 第七部分 處理來訪者改變過程中的乾擾
83 評估並解決來訪者改變過程中的乾擾
84 認識到你和來訪者都會將非理性信念帶到REBT治療中
85 評估並解決來訪者對於治療師辯駁策略的誤解
86 確保來訪者沒有巧妙地漸漸破壞或消新的理性信念
87 識彆並解決傢庭作業完成中的障礙

Part 8 第八部分 創造性
88 正確應用轉介
89 治療過程中的靈活性
90 堅持REBT理論,同時閤理運用一些其他療法的技術
91 改變媒介而非信息
92 讓乾預生動起來,但要避免過猶不及
93 創造新的REBT技術
94 充分利用來訪者治療前個人改變的經曆

Part 9 第九部分 建立個人風格以及專業性
95 當心神經質同意
96 定期尋求督導並且參加REBT/CBT內部或外部的持續性的專業發展活動
97 定期轉錄治療過程並且評估每一次乾預
98 在自己的生活中應用REBT
99 認真嚴肅地對待REBT,但不可太嚴肅
100 在治療和生活中形成自己的風格

參考文獻
專業名詞英中文對照錶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原著第2版)》: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正因為這樣,其對識彆與促成來訪者的目標就十分敏感,畢竟,來訪者的目標是治療存在的理由。不過,與來訪者的目標閤作,口能比第一眼看上去的更復雜,比如,來訪者設立的目標也許反映瞭他們心理睏擾的水平,如果你隻從錶麵上看這些目標的話,你可能會無意識地促使來訪者朝著自我挫敗的結局努力。這就解釋瞭為什麼阿爾伯特·埃利斯在幫助來訪者達到他們的目標之前,會先幫助來訪者解決來訪者的睏擾。
  來訪者的目標並非是靜態的,而是一直都在改變,所以你需要持續地記錄它們,這樣你和來訪者纔能在治療進程的任何節點,獲得精確的“可讀取的”來訪者的目標。由於這可能會非常復雜,我們在個體治療中應用瞭一個源自理性情緒行為婿姻治療的概念。
  理性情緒行為婚嫻治療師區分瞭兩個不同的治療階段。開始時,在應塒他們對關係的不滿之前,治療師會幫助伴侶雙方解決他們關係上的情緒睏擾。我們發現,嚮個體來訪者解釋這件事情是很有幫助的:在我們能幫助他們改變其環境並朝著更高的“自我實現”努力之前,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剋服他們對於事件的睏擾。這個區分將會幫助你和來訪者搞清楚你們是在朝著剋服睏擾的目標努力還是在朝最大化自我實現的目標努力。我們聽說過許多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失敗,因為作為督導的我們很清楚,那些谘詢師在朝著剋服睏擾的目標努力,而來訪者希望要麼能改變環境,要麼能朝著自我實現的目標努力。如果你和來訪者是朝著不同的目標在努力,治療聯盟將受到威脅。
  ……

前言/序言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已在世界各地得到瞭廣泛的實踐,其應用領域包括谘詢與治療、職業和教育。《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呈現瞭這一體係的主要特質,以幫助治療師提升實操水平。這些關鍵點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工作實踐,也來自於我們在培訓和督導新手谘詢師時的經驗。


在開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多年實踐中,我們一直緻力於在兩個方麵發展該療法,這都將在本書中得以呈現。首先,我們一直鼓勵大傢以創造性的方式運用這一治療體係,即充分地投入到來訪者的情感體驗之中;第二,我們一直渴望把REBT的有效實踐建立在牢固的總體治療原則之上,特彆是利用最近關於治療聯盟方麵的成果。後者將貫穿全書,特彆是在開篇部分。此外,我們的想法受到瞭已故艾德·鮑丁(Ed Bordin)所做工作的很大影響。


結閤REBT領域發生的變化,新版做瞭全麵的更新。新版以介紹REBT的基礎知識開篇,全麵覆蓋瞭以下所有關鍵的主題:


●治療聯盟的問題;


●教育問題;


●處理來訪者關於REBT的錯誤概念問題;


●鼓勵來訪者緻力於改變;


●處理妨礙來訪者改變的障礙;


●以創造性的方式來運用REBT。


本書力求簡潔、實用,對接受培訓的或實踐中的心理治療師和谘詢師非常有幫助,相信通過閱讀本書他們能充分地理解REBT。


我們希望本書在奠定REBT基礎的同時,也能激發齣更有創造性的實踐。




溫迪·德萊頓


邁剋爾·尼南



《超越情緒的藩籬:探索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核心智慧》 本書並非直接摘錄《心理谘詢與治療譯叢-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中的具體條目或案例,而是旨在帶領讀者深入理解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底層邏輯、核心理念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們將從REBT的誕生背景、創始人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思想脈絡、核心理論模型、關鍵技術以及它如何賦能個體實現更健康、更積極的心理狀態等方麵,進行一番細緻的剖析與闡述。 一、REBT的哲學根源與曆史演進 要理解REBT,首先需要追溯其思想的源泉。REBT並非憑空齣現,它深深植根於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思想,尤其是愛比剋泰德(Epictetus)所言:“人們並非被事件本身所睏擾,而是被他們對事件的看法所睏擾。”這一洞見,在兩韆多年後,被艾利斯賦予瞭現代心理學意義。艾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REBT,是對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精神分析理論的一種革新。他認為,過分強調潛意識的衝突和童年經曆的決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瞭人們當前思維模式對情緒和行為的直接影響。REBT的齣現,標誌著認知療法思潮的興起,為後來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奠定瞭重要的理論基礎,並以其直接、實用、強調理性分析的特點,在心理治療領域獨樹一幟。 二、核心理論模型:ABCDE模型 REBT最核心、最廣為人知的理論模型便是ABCDE模型。這個模型簡潔而有力地揭示瞭人類情緒睏擾的發生機製: A(Activating Event)——誘發事件: 指的是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件、情境、經曆,包括外部客觀事件,也包括內在的感受、想法、迴憶等。例如,一次考試失利,一次與朋友的爭吵,或是一個負麵的自我評價。 B(Beliefs)——信念: 這是REBT的核心所在,指的是人們對A的解釋、評價、看法以及由此産生的非理性信念。這些信念往往是主觀的,包含瞭對“應該”、“必須”、“一定”等絕對化要求的看法。例如,在考試失利後,可能産生“我必須考好,否則就是個失敗者”的信念。 C(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後果: 這是由B引起的直接結果,包括不愉快的情緒(如焦慮、抑鬱、憤怒、羞恥)以及相應的行為錶現(如逃避、拖延、攻擊、自我傷害等)。例如,“我必須考好”的非理性信念,可能導緻極度的焦慮、失眠,甚至放棄學習。 D(Disputing)——辯駁: 這是REBT治療的核心環節,也是患者需要主動進行的認知乾預。指的是通過理性分析和質疑,挑戰和駁斥非理性的信念B。這需要患者像一個偵探一樣,審視自己的信念是否符閤邏輯、是否真實、是否具有建設性。例如,質問自己:“真的‘必須’考好嗎?考不好就‘一定’是失敗者嗎?有沒有其他可能?” E(Effective New Philosophy)——有效的新哲學/信念: 這是通過D的辯駁過程,逐漸形成並內化一種新的、理性的、建設性的信念。這種新的信念能夠幫助個體以更健康、更積極的方式來應對誘發事件A,從而産生更健康的情緒和行為後果。例如,將“我必須考好”轉化為“我希望考好,但即使考不好,我也能從中學習,並不會否定我的全部價值。” ABCDE模型強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並非由事件本身直接決定,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解讀和信念所塑造。非理性信念是導緻情緒睏擾的根本原因,而通過理性辯駁,我們可以改變這些信念,進而改變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三、非理性信念的類型與識彆 艾利斯將非理性信念大緻歸納為幾種主要的類型,它們具有普遍性,並且常常在人們遭受情緒睏擾時齣現: 1. 絕對化要求(Musts): 對自己、他人或生活持有僵化、不容置疑的“必須”和“應該”的要求。例如,“我必須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我的孩子必須聽話”,“生活一定不能有睏難”。 2. 災難化(Catastrophizing): 誇大事件的負麵影響,將其視為災難性的。例如,“如果這次麵試失敗,我這輩子就完瞭”,“他說瞭一句我不喜歡的話,這簡直是世界末日”。 3. 低挫摺容忍度(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 難以忍受生活中的不便、挫摺和睏難,認為自己無法承受。例如,“我實在受不瞭這種痛苦瞭”,“我不能忍受等這麼久”。 4. 糟糕至極(Awfulizing): 認為某些事情“糟糕透瞭”、“難以忍受”、“非常可怕”,即使它們並非真正災難性的。 5.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基於個彆負麵事件,得齣籠統、絕對化的負麵結論。例如,“我犯瞭一個錯誤,所以我是個笨蛋”。 6. 歸罪(Blaming): 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他人或外界,逃避個人責任。例如,“都是他害我犯錯”,“都是老闆不給我機會”。 7. 自我價值貶低(Self-Downing): 對自己進行全盤否定,認為自己不夠好、沒有價值。 識彆這些非理性信念是REBT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需要個體具備自我覺察的能力,並願意誠實地麵對自己的想法。 四、REBT的核心技術與實踐 REBT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模型,它提供瞭一係列實操性的技術,幫助個體進行認知重構: 1. 認知技術: 理性辯駁(Disputing): 這是最核心的技術,通過提問(如“你為什麼認為這樣?”、“這是真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邏輯分析、證據搜集等方式,挑戰非理性信念。 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 在辯駁的基礎上,幫助個體形成新的、更具建設性的、更符閤現實的理性信念。 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 引導個體深入思考,理解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帶來的負麵影響。 幽默與自嘲(Humor and Self-Deprecation): 用幽默感來降低事件的嚴重性,認識到自己並非完美,也並非總會遇到最壞的情況。 區分“不希望”與“不能忍受”(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scomfort" and "Intolerability"): 幫助個體認識到,不愉快、不方便、疼痛等,雖然令人不適,但通常並非“無法忍受”。 2. 行為技術: 行為實驗(Behavioral Experiments): 設計一些小型的、可控的行為任務,來檢驗非理性信念的真實性。例如,相信“如果我主動和陌生人說話,他們一定會拒絕我”,則可以設計一個“嘗試和三個陌生人微笑”的行為實驗。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針對迴避行為,逐步增加暴露於引發焦慮的情境。 角色扮演(Role-Playing): 模擬可能遇到的情境,練習使用新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放鬆技巧(Relaxation Techniques): 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鬆等,幫助管理情緒。 承諾與實踐(Commitment and Practice): 鼓勵個體在治療之外,將所學的REBT技巧付諸實踐,持續進行自我乾預。 3. 情感技術: 接受(Acceptance): 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他人的局限性以及自身無法改變的現實。 自我關懷(Self-Care): 培養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肯定。 積極情緒體驗(Experiencing Positive Emotions): 鼓勵個體主動去體驗快樂、感恩、滿足等積極情緒。 五、REBT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 REBT並非僅限於心理谘詢室,它是一種生活哲學和自我管理工具,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 應對焦慮與抑鬱: 通過識彆和挑戰導緻焦慮和抑鬱的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須完美”、“我無法應對挫摺”,來減輕情緒痛苦。 處理人際關係衝突: 改變對他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僵化看法,理解他人的局限性,用更寬容的態度處理關係。 剋服拖延與低效: 挑戰“我必須在最佳狀態下纔能開始”、“我做不好就寜可不做”等阻礙行動的信念。 提升自信與自尊: 放棄自我貶低的思維模式,建立基於現實和理性評價的自我價值感。 麵對生活壓力與挫摺: 學習忍受不愉快,理解睏難是生活的一部分,培養更強的心理韌性。 職業發展與學習: 幫助個體突破自我設限,以更積極的心態麵對挑戰和學習新技能。 六、REBT的教育意義與個人成長 REBT的核心在於賦能個體成為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治療師”。它強調的是一種持續的、主動的學習過程,而非被動地接受治療。通過學習REBT,人們能夠: 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思維模式的運作方式。 培養批判性思維: 不盲從自己的想法,而是對其進行理性的審視。 增強情緒管理能力: 學習如何有效地應對負麵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製。 促進個人成長與成熟: 建立更成熟、更理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活得更自由、更幸福。 本書將通過對REBT原理的深入講解、對非理性信念的細緻剖析,以及對各項實用技術的闡釋,幫助讀者掌握這套強大的認知工具,學會如何像一名“理性偵探”,在自己內心的世界裏,撥開迷霧,重塑思維,最終實現情緒的自由和心靈的成長。這不僅僅是一次對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是一次關於如何更智慧地生活、更有效地應對挑戰的人生實踐。

用戶評價

評分

被這本書的名字深深吸引,尤其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精準的定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曾讓我感到睏擾的情緒和思維模式。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痛苦,並非因為事情本身有多糟糕,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讀方式齣瞭問題。REBT作為一種強調認知在情緒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的療法,正是我想深入瞭解的。書名中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承諾將復雜的理論轉化為易於掌握的精髓,仿佛是一份為普通讀者量身定製的“心理寶典”。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係統地學習REBT的核心理念,理解那些看似“自動”齣現的不閤理信念是如何悄然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我希望能夠學會如何像一位偵探一樣,敏銳地捕捉到自己思維中的“漏洞”,並掌握一套科學的方法去質疑和修正它們。同時,“技巧”二字讓我對本書的實用性充滿瞭信心。我希望書中能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練習方法,例如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對話,如何麵對批評和拒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REBT的原則來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這本書在我看來,代錶著一種積極主動的自我成長姿態,一種通過理性思考和行為改變來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我迫切希望它能成為我提升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工具。

評分

在眾多心理學書籍中,“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這個書名,以其鮮明的理論指嚮和承諾的實用價值,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對心理谘詢的各種流派頗感興趣,而REBT以其強調思維對情緒的決定性影響,以及其相對直接和有力的乾預方式,在我心中占據著特殊的位置。這本書的副標題“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直接擊中瞭我的需求——我渴望在短時間內,能夠係統地掌握REBT的核心理論,並獲得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我設想,這本書會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框架,將REBT的理論要點清晰地梳理齣來,例如認知模型、非理性信念的類型、以及如何區分閤理與不閤理的信念。而“技巧”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具體實踐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學習到如何識彆自己的負麵自動思維,如何有效地質疑和挑戰這些思維,以及如何用更具建設性的想法來替代它們。我甚至想象書中會提供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REBT如何在實際谘詢中發揮作用。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本“心理工具箱”,裏麵裝滿瞭解決內心睏擾的有效方法,一次關於如何實現更理性、更健康生活的實踐探索。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源於對“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一獨特治療取嚮的好奇。在接觸心理谘詢的領域,我瞭解到REBT以其清晰、直接和強調個體責任的特點而備受推崇。這本書的副標題“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承諾將REBT的核心理念和實操方法濃縮成易於理解和應用的精華。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我逐步深入REBT的理論核心,理解人類情緒産生的認知模型,特彆是那些常常讓我們陷入痛苦的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對我們行為産生的負麵影響。我期待書中會詳細闡述如何識彆這些隱藏在思維深處的“自動負麵想法”,以及如何運用邏輯和現實檢驗的方法來挑戰它們的閤理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會提供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技巧”,這些技巧可能包括具體的思維訓練方法、情緒調節策略,甚至是與他人互動時的溝通技巧。我希望這些技巧能夠像一套套“心理工具箱”,在我遇到挫摺、壓力或負麵情緒時,能夠立刻取齣並使用,幫助我化解睏境,重拾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本書在我心中,代錶著一種積極主動的自我成長方式,一種通過理性思考和行為調整來改善生活質量的可能。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具體的理論流派。在我過往的閱讀和接觸中,REBT以其清晰的邏輯、強調認知的核心作用以及注重實踐的方法論,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始終堅信,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比事物本身更能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而REBT正是緻力於幫助人們調整和優化這些看法。書名中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讓我看到瞭這本書在內容呈現上的精心設計。我設想,它能夠將REBT復雜而深刻的理論精煉為易於理解和記憶的關鍵要點,讓讀者能夠快速把握其核心精髓。而“技巧”一詞,則讓我對本書的實用性充滿瞭信心。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如何識彆和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信念,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對話,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運用REBT的原則來應對各種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提升自我認知、管理情緒和應對壓力的得力助手,幫助我構建更加理性、積極和充實的生活。在我眼中,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如何與自己內在的“聲音”對話,並將其導嚮更健康方嚮的實用指南,一次關於實現內心平靜與成長的深度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特彆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核心概念,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對心理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對於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常常感到睏惑。REBT以其強調認知在情緒形成中的核心作用而聞名,這與我個人的觀察和體驗不謀而閤。我一直認為,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的情緒反應,而REBT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來審視和調整這些看法。書名中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這本書會將REBT復雜的理論體係精煉成一係列易於理解和記憶的核心要點,幫助我快速把握其精髓。而“技巧”則預示著我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如何識彆和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信念,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對話,以及如何在麵對壓力和挫摺時保持理性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客觀、更理性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並最終提升整體的生活質量。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自我提升和內心成長的實踐指南,一次與自己內心進行深度對話的契機。

評分

當看到“心理谘詢與治療譯叢”這個係列名時,我就知道這本書很可能齣自專業之手,其內容會有一定的深度和嚴謹性。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100個關鍵點與技巧”這個具體的書名,則成功地激起瞭我對REBT這種心理療法的濃厚興趣。我之前對心理學有所涉獵,但對於REBT的具體實踐方法瞭解不多,總覺得它聽起來很“理性”,但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將這種理性應用於情緒的調節,這正是我迫切想要瞭解的。書名中的“100個關鍵點”讓我看到瞭其內容的精煉和係統性,它暗示著這本書會將REBT的核心思想提煉成易於記憶和理解的要點,這對於想要快速掌握精髓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技巧”二字則更是讓我對本書的實用性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識彆和挑戰導緻負麵情緒的非理性信念,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對話,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REBT的原則來提升自己的心理韌性。我設想,翻開這本書,我能夠找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這本書在我心目中,是一本關於如何“修剪”內心雜草,讓理性之花盛開的指南,一次關於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緒和思維的實踐探索。

評分

初識這本書,是被它“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主題深深吸引。我一直對心理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和睏惑時,渴望找到一套係統而有效的方法來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REBT,這個在心理學界赫赫有名的療法,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夠幫助人們擺脫不閤理的信念,擁抱更積極的生活態度?書名中“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令人充滿期待,它承諾將復雜的理論精煉為易於理解和實踐的內容,仿佛是一本觸手可及的“心理自助指南”。我設想著,翻開書頁,就能看到那些經過科學驗證的,能夠切實解決我們內心睏擾的工具和策略。例如,關於如何識彆和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信念,那些常常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情緒的“應該”、“必須”和“糟糕透瞭”的想法。我好奇作者會如何剖析這些信念的來源,又會提供哪些具體的方法來幫助我們一一擊破。同時,“技巧”二字也讓我對書中的實用性充滿瞭信心,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運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進行自我對話,如何麵對失敗和挫摺,如何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等等。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是關於自我成長、情緒管理和思維重塑的一次深度探索,是一次與內心對話,尋找更理性、更健康生活方式的旅程的起點。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指引迷茫、撥開雲霧的一盞明燈。

評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極大的興趣,首先是因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個專業術語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在我有限的心理學認知中,REBT以其清晰的邏輯和強調個人責任的治療理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相信,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睏擾並非源於外界事件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解釋和看法。而REBT正是緻力於改變這些不閤理的認知模式。書名中的“100個關鍵點與技巧”,更是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深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REBT的核心思想,例如“ABC理論”以及各種非理性信念的類型,都以最清晰、最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識彆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我必須”、“你應該”以及“太糟糕瞭”之類的絕對化思維,並掌握一套係統的方法來與之對抗,用更符閤現實的、更具建設性的想法來取代它們。同時,書名中的“技巧”二字,讓我對具體的操作層麵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學習到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自我對話的技巧、情緒記錄的方法,以及如何進行認知重構的實際步驟。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份通往內心平和與理性的“行動指南”,是一次將心理學理論轉化為生活實踐的寶貴機會,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管理情緒,最終實現更健康、更積極的生活。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心理治療領域的濃厚興趣。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但很多都偏嚮於理論探討,對於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應用,總感覺隔靴搔癢。而“100個關鍵點與技巧”這個副標題,則給我一種非常直觀和實用的預期。它似乎預示著這本書不是一本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將REBT的核心思想提煉齣來,並輔以大量可操作的實踐方法。我尤其關注“關鍵點”的部分,它意味著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快速抓住REBT的精髓,理解這個療法為什麼有效,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而“技巧”則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具體的、可以立刻在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比如如何識彆自己內心深處的非理性信念,以及如何有效地去質疑和改變它們。想象一下,當我感到焦慮、抑鬱或者憤怒時,能夠有一套清晰的步驟和方法來幫助我分析情緒的根源,並采取相應的行動來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這該多麼令人興奮。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一本“心理急救箱”,裏麵裝滿瞭應對各種情緒睏擾的“藥品”和“工具”。我迫切地希望它能成為我自我療愈和成長的有力夥伴,幫助我建立更加堅韌和樂觀的心態,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這幾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睏擾過我,但又找不到有效解決辦法的情緒和思維睏境。我一直對心理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並嘗試過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但很多時候,理論部分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卻感到無從下手。而“100個關鍵點與技巧”這個副標題,則給我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似乎承諾將復雜的心理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並且具備高度的實踐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REBT的核心理念,例如人類是如何産生不閤理的信念,這些信念又是如何導緻負麵情緒的。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清晰地識彆自己內心的“自動負麵想法”,以及一套科學、係統的方法來挑戰和修正這些想法。更重要的是,“技巧”這個詞匯讓我對本書的實用性充滿瞭信心。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具體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運用的方法,比如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對話,如何在麵對挫摺時保持積極心態,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的認知模式。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份關於如何“重塑”自我,實現內心平靜與成長的珍貴禮物,一次將心理學智慧轉化為生活實踐的寶貴機會。

評分

好書可讀

評分

心理學必看之一,強烈推薦大傢看看。

評分

好書!

評分

被介紹的書,希望不錯吧

評分

書封麵有點皺,選的價格高的一本,以為會新一點,有點失望

評分

要點形式呈現整閤瞭療法的關鍵點。

評分

囤書學習中,上課時,老師推薦的,一下子買瞭同一主題三本書,慢慢學習中。

評分

這套書感覺應該不錯的,可惜還沒有看過,有時間會好好看的。

評分

這套書感覺應該不錯的,可惜還沒有看過,有時間會好好看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