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与国学

国粹与国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地山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文化研究
  • 民俗
  • 经典
  • 国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969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2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2
字数:15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粹与国学》综汇作者许地山在大公报相继发表的十三篇议论文章,论题涵盖宗教、文物、语文三个领域。其中《宗教底妇女观》论述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妇女的态度,以及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是较早的探讨女性地位的论文。
★《国粹与国学》一文是作者最后一篇完成的遗著。文中严厉地批评了当时中国一批以保存“国粹”为口号,而不知“国粹”为何物的文人学者。
★“国粹”便是一个民族在物质上,精神上与思想上对于人类,*少是本民族,有过重要的贡献,而这种贡献是继续有功用,继续在发展的东西。

内容简介

《国粹与国学》收录了许地山在逝世前一年于《大公报》连载的13篇议论文章,涵盖宗教、文物、语文三个领域。宗教部分主要论述儒、儒学、儒教之间的关系;医学和道教的关系;宗教对妇女的态度等问题。文物部分既有对器物、制度等的考证,对礼俗的议论,也有对香港考古工作的记述。语文部分除《国粹与国学》这篇文章外,主要讨论的是汉字改革问题。《国粹与国学》则提出了作者对"国粹"的定义,并讨论了国学的价值和路向等问题。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2-1941),名赞堃,笔名落华生,地山是他的号。福建龙溪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所以有时又被称作台湾台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颇有建树。曾任燕京大学、香港大学教授。代表作有《佛藏子目引得》和这本《道教史》,以及文学作品《命命鸟》《春桃》《落花生》《缀网劳蛛》等。

精彩书评

  许地山早游欧美,学术淹通,归国任北平各大学教师,颇着声誉。比年在港阐扬我国文化,倡导侨民教育,并于社会公益事业,无不尽力协助,尤见热忱。遽闻溘逝,良深悼惜,应予明令褒扬。
  ——国民政府褒奖令

  “我们惊叹于他考证之细,也心折于他的论断之正确,他的研究方法完全是科学的!”
  ——茅盾

  (许地山)在他的时代重建精神价值上所做的努力,真不啻是一种苦行僧的精神。
  ——夏志清

目录

001 周序
宗教
003 原始的儒、儒家与儒教
019 医学与道教
026 宗教底妇女观
——以佛教底态度为主
039 道家思想与道教
文物
069 大中磐刻文时代管见
076 清代文考制度
098 香港考古述略
——香港人何时从何处来的?最初来洪的汉人姓什么?
103 礼俗与民生
107 猫乘
语文
129 中国文字底命运
134 青年节对青年讲话
139 拼音字和象形字的比较
144 国粹与国学
159 中国文字底将来

精彩书摘

  书中精彩语段:
  ○在原始社会中,凡长于一技,精于一艺底人,他必定为那群众所敬重。因为他能办群众所不能底事,所以他在那社会中底地位*高,且具有治人底能力。
  ○凡是一种理想,都是由许多成法挤出来底。六艺既是先王经世底成迹,那钻研经术底儒生在习诵之余,必要揣摩其中的道理。于是在六艺中抽出一个经纬天下底“道”,而“道”、“艺”底判别,就越来越远了。
  在原始社会中,凡长于一技,精于一艺底人,他必定为那群众所敬重。因为他能办群众所不能底事,所以他在那社会中底地位最高,且具有治人底能力。在草昧时代,人民最怕的是自然界一切的势力,疾风、迅雷、景星、庆云,乃至山崩、河决,无一不是他们所畏怖底。他们必要借着“前知”或“祈禳”底方法来豫防,或解救那一切的灾害。然而“前知”、“祈禳”底事不是人人能办底,在一个团体中至多不过是三五个人而已。这样具超常人能力底人,必能制度,创物。这等人在中国古代,高明者为“圣人”,次者也不失为“君子”。
  但无论是圣人也罢,君子也罢,他们底地位即是巫祝,是宰官,或者也是君王。女娲炼石,神农尝药,蚩尤作雾,史皇(苍颉)制书等等,都是圣人能作物底;同时,他们是君主。史书多说蚩尤好乱喜兵,少说到他底好处,可是他也不定是很暴虐的人。他也是个儒者,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看来蚩尤还是一位助人君知天时底人哪。时代越下,依圣人曾经创作底事物而创作底人越多,“圣人”、“君子”底尊号,当然不能像雨点一般,尽落在这些不发明而制物底人底头上,于是古人另给他们一个名字叫做“儒”。
  “儒”这个字,《说文》解作“术士”。依这两个字底解释,是办事有方法底人底意思。(“术”,《说文》解作“邑中道”,《广雅》解作“道”。
  “术”“道”相通,可见“术士”即是“道士”。)从制字底本谊说,“儒”从人需,“需”,《易·象》说是“云上于天”。《序卦》说是“饮食之道”。由说前是天地之道,而后说是人道,那就是说,儒是明三才之道底人。这个意思,汉朝的扬雄给他立个定义说:“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篇》)最初的儒——术士——都是知天文,识旱潦底,他底职分近于巫祝,能以乐舞降神。他是巫官,是乐官,又是教官,《虞书》载舜命夔典乐教冑子,以谐神人,即是此意。其后衍为司乐之官,“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使有道有德者教国之子弟,死则为乐祖,祭于瞽宗”。(《周礼·大同乐文》),儒者皆以诲人为职志,其渊源未必不在于此。怎么说最先他也不过是巫觋瞽蒙一流人呢?古人以衣冠为章身序官之具,因其形式辨别那人底职分,儒者所戴底帽子名“术氏冠”,又名“圜冠”,圜冠是以鹬(翠鸟)羽装饰底帽子,用来舞旱暵求雨底。《庄子·田子方》有一段话说:“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决者事至而断。”可见周代底儒,虽不必尽为舞师之事,而他底衣冠仍然存著先代底制度,使人一见就可以理会他是“通天、地、人底人”。(参看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又《诗传》所谓“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登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这九能中,巫祝之事占了一大半,然而不失其为大夫,君子。
  儒者既为术士的统称,所以凡有一技一艺之长对于所事能够明了、熟练,和有法术能教人底都可以称为儒,儒为术士。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为师(《文王世子》文),“有六艺以教民者”为保,保就是儒。“艺”、“术”、“道”三字,在典籍中几成为儒者底专卖品。《天官·大宰职》说:“儒以道得民。”《地官·保氏职》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里底“道”,是技术材艺底道。《晏子春秋·内篇》第五说:“燕之游士,有泯子午者,南见晏子于齐,言有文章,术有条理,巨可以补国,细可以益晏子者三百篇”。又《吕氏春秋·博志》:“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我们可以看出泯子午所有底是补国益身底法术;孔、墨、宁越所学底是先王底经术。“法术”、“经术”都是儒者底职志,是圣人所务底。《礼记·乡饮酒义》说:“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术道”就是艺术。到这里,我们不能不略讲一点“艺”底意思。保氏所教底是艺。《汉书·儒林传》:“古之儒者,博学虖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明六艺是先圣致治底道术,是世儒所习所教底。六艺是政教学艺底基础,自来就有今文、古文两派说法。主这说底为“纯乎明理”为今文六艺;“兼详纪事”为古文六艺。此外还有保氏所教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戴礼》有“小艺”、“大艺”底分别,故此,我以为六艺可以分为小学六艺和大学六艺。小学六艺是小艺,就是童子八岁出外就舍所学底,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大学六艺是大艺,即所谓六经,是束发时在大学所学底,《易》、《书》、《诗》、《礼》、《乐》、《春秋》。不过大学所习底大艺古时只有四样,《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庄子·天下篇》也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这里明明有大小艺的分别,“其明在数度”即是先圣遗留下来,揖让,升降;舞勺,诵诗;白矢,连参;谐声,转注;鸣鸾,逐禽;均输,方程等等技艺底成法,所谓“六通”,是通于此;世人所传,也是传此。至于载于竹帛底《诗》、《书》、《礼》、《乐》,是古圣政事、典章、学术、名理之所从出,要辟这四艺非入大学不成,故只为邹鲁一部分底士,和缙绅先生所能明。道阴阳底《易》,和道名分底《春秋》,本不在《大学》六艺之列,也许因为这两样是卜史所专掌,需要在官然后学习底缘故。韩宣子观书于鲁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见《左昭公二年传》。这时孔子十一岁。)孔子晚年才学《易》,删定《春秋》,足见这两书不藏于黉宫,孔子在大成之年也未必猎涉过底。凡是一种理想,都是由许多成法挤出来底。六艺既是先王经世底成迹,那钻研经术底儒生在习诵之余,必要揣摩其中的道理。于是在六艺中抽出一个经纬天下底“道”,而“道”、“艺”底判别,就越来越远了。这个“道”是从六经产出,是九流百家所同宗底。所以不习六艺所产底“道术”观念就不能观九家之言,便不能明白儒家底渊源。百家所持,原来只有从六艺产出底一个“道”字。这个“道”本不专为一家,乃是一个玄名,自刘向以后,始以老庄之说为道家。《汉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其实古代神政,能诵习典册底,也只有祝史之流,正不必到衰周王官失守,然后流为一家之言。且在官者皆习六艺,各家底思维也是趋于大同,也是“违道不远”底。
  “道”是什么意思呢?说起来,又是一篇大文章,我只能将他底大意提些出来和儒家所主底比较一下而已。道只是宇宙间惟一不易的根源,是无量事物之所从出底。《韩非·解老篇》:“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庄子·天下篇》说:“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又《在宥篇》说:“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阴阳、柔刚、仁义之道,是一般术士所传习底。所以道家主柔弱,说“致虚极,守静笃”,而“儒”训为“柔”。道主“无为”,而孔子说:“无为而治天下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道推原于天,如《天道篇》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美次之。……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于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而儒以顺阴阳为职志,故《祭义》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易》是中国最古的书,是六艺之祖,百家,尤其以道家底思想都从这里出发底。孔子所修底道,多在实用方面,故说“修道以俟天下”。而他底行教目的也是要和这经纬六合之“道”同流底。看他所说“吾道一以贯”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大教义,也可以理会得道儒之分别。
  我们既然知道,“艺”、“术”、“道”,是一般儒士所常道底,儒不过是学道人底名称,而后人多以儒为宗师仲尼底人。这是因为孔子和他底门人自己认定他们是儒底正友,是以道艺教乡里底。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因为子夏当时设教,夫子告以儒之道,教他要做识大体而可大受底“君子儒”。此后社会上就把儒这个字来做学“孔子道”底人底专名。(见《淮南·俶真训》“儒墨”注)原来在孔子以后不久,这字底意义就狭窄了。孟子自己说他底道理是儒,而墨者夷子亦称孟子所传为“儒者之道”。(参见《滕文公上》、《尽心下》)儒既成为学“孔子道”底专名,所以《汉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又应劭《风俗通》说:“儒,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训儒为“区”,明其对于道与诸家有不同的地方。这和犹太教中一部分持律底人自以为“法利赛”底意思相仿。至于“通儒”、“俗儒”,仍是孔子“君子儒”、“小人儒”底意思。
  ……

《国粹与国学》一书,旨在探究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之传承与发展,深入剖析“国粹”与“国学”两者之间紧密相连却又各有侧重的深刻内涵。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传统文化元素,而是着力于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哲学、文学、艺术到历史、民俗等多个维度。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的脉络,从上古时期的思想萌芽,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再到历代王朝文化的积淀与演变,力求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卷。 在“国粹”篇章中,本书重点聚焦于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文化符号。例如,对于京剧,本书不只停留在对其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法介绍,更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等道德观念,以及其音乐、服饰、脸谱等艺术形式所折射出的含蓄、写意、意境深远的审美追求。对于中国书法,本书则将其视为一种视觉的哲学,探讨笔墨挥洒之间所传达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独特艺术法则,以及书法家心性、学养与笔墨之间的微妙联系。水墨画、传统建筑、武术、中医、茶道等等,都被赋予了类似的深度解读,力求展现其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 而在“国学”篇章,本书则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宏大架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在本书中被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哲学语境下进行解读,分析其在社会治理、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被剖析其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艺术创作产生的启示。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尤其是禅宗思想,也被详细阐述,探讨其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并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此外,诸如《易经》的智慧、《道德经》的玄思、《论语》的教诲、《孙子兵法》的谋略等经典著作,本书都力求在现代读者的理解能力范围内,对其精髓进行提炼与阐释,展现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本书特别注重“国粹”与“国学”之间的有机联系。作者认为,国学是国粹的思想源泉与理论基础,而国粹则是国学精神在具体实践与艺术形态上的生动体现。例如,儒家关于“礼”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建筑格局、服饰形制,这些都体现在了“国粹”之中;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则为水墨画中的写意山水提供了哲学支撑,也影响了中医的整体观。通过这种关联性的分析,本书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与内在逻辑。 在探讨传统的同时,本书并未回避当下。作者关注“国学”的现代化转化与“国粹”的时代传承。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如何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科技与审美观念下得到创新性发展?这些问题贯穿全书,旨在引发读者对中华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思考。本书鼓励读者不仅要了解和欣赏传统,更要理解其精髓,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播者。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不失雅致,深入浅出,避免了故弄玄虚的学术腔调,希望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研究者,还是希望了解民族文化根源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 总而言之,《国粹与国学》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精神气质、思想渊源和文化实践的深入探索之作。它试图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领略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智慧与精神力量,从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根基深厚才能枝繁叶茂。而“国学”无疑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它在试图挖掘和传承这片根基,并将其转化为我们当下能够理解和珍视的“国粹”。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进行这种挖掘和转化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罗列,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重塑和传承。

评分

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做了不少功课。网上有很多关于“国学复兴”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浅显的、断章取义的解读。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浅出、系统性强、且有一定学术深度的作品。这本书的口碑似乎相当不错,很多读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对作者的学识和文笔赞誉有加。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颠覆我之前对某些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带来一些新鲜的、有启发性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儒释道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这些思想体系庞大而复杂,想要真正理解其精髓,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 judulnya yang terdengar begitu kokoh dan penuh wibawa, membuat saya penasaran apakah ia dapat menyajikan konsep-konsep filosofis tersebut dengan cara yang lebih mudah dicerna oleh pembaca modern. Saya berharap penulis mampu menjelaskan dialektika, paradoks, dan nilai-nilai luhur yang terkandung di dalamnya, tanpa kehilangan kedalaman dan keasliannya.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的书单里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虽然我对“国粹”和“国学”这两个词并不陌生,但一直觉得它们是比较宏大、遥远的概念,似乎只存在于书本和课堂上。这本书的题目恰恰点明了一个连接,它似乎在试图将那些曾经遥远的、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拉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真实的存在和独特的魅力。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描绘这些“国粹”,它们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国学又将以何种形式被呈现?这其中的联系又在哪里?

评分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直对古典诗词、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有着特别的情感。我总觉得,这些“国粹”不仅仅是美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情感、审美和精神世界的体现。这本书的出现,是否能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底蕴?例如,我常常在读一首古诗时,会感慨于作者的意境,但却很难真正触及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跨越时空的隔阂,去感受那份纯粹的东方韵味。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比较“高深”的领域,比如哲学、史学、文学等等。但苦于自己学识浅薄,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囫囵吞枣的层面,抓不住核心。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粗略翻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领域也很广。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精深的学问,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视角进行解读。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国学难懂,不是因为其本身晦涩,而是因为解读的角度和方式不对。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一直在我的愿望清单里。平时工作比较忙,总觉得没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不过最近刚好有个小假期,终于有机会翻开它。拿到书的那一刻,触感就很好,纸张的质地、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子厚重感,不像现在很多书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书的装帧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种传承的意味。我特别喜欢这种有分量的实体书,感觉更能沉淀下来,不像电子书那样容易被各种弹窗和通知打断。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不被西方文化洪流所吞噬。而“国粹”和“国学”,恰恰是我们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的出现,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它是否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些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定位?我期待它能够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文化自觉,并激发我们传承与创新精神的书籍。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很敏感的人,总觉得历史的走向和当下的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我们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梳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那些最精华、最具有代表性的“国粹”,又如何将其与“国学”这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我总觉得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国粹”与“国学”的结合,是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节日和民俗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例如,我一直对春节、端午等节日的来历感到好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假期,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