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杂志!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萃览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六十年!
201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大型文学刊物,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60年间,《收获》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它以兼容并包和自由闳放的精神,文坛风流,向读者奉献了各个时期具影响力的作家的重要的作品。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这套纪念文存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16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12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由于剧本仅编入老舍《茶馆》一部,故与同时期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合为一卷。
为了彰显这套丛书经典大气的品格,总体装帧设计上,编撰者亦是绞尽脑汁,封面构图上秉持着“删繁就简,妙语者不必多言”的原则,借助书名等字体的巧妙安排,使整体看上去对称与均衡。色彩方面使用大面积的专色蓝和烫银以及总套名“收获”浮雕凸版工艺,书顶、书口、书根三部分镀银,外加大16开的纸面精装形式,气质典雅的象牙白优质内文纸和150克深蓝卡的封面用纸,使得整套丛书的品相庄重而不呆板,含蓄却不简单。
《已经忘却的日子 不合时宜》是一部随笔集,是《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人生访谈卷。收入著名作家曹禺散文《已经忘却的日子》、张中行散文《不合时宜》、钱谷融《且说说我自己》、 汪曾祺《随遇而安》、卞之琳《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文章》、吴冠中《霜叶吐血红——自己的心路历程》、杨苡《散淡背后的执着》等散文、随笔作品四五十篇。
2017年恰逢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收获》杂志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这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是限量发行,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了《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一百六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一百二十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
主要作者简介:
曹禺,著名剧作家。1934年发表剧本《雷雨》,震动戏剧界。1935年和1936年,分别写成《日出》、《原野》两个剧本。抗日战争期间,又创作《蜕变》、《北京人》等剧本。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负喧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等。
《收获》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史。
——著名作家陈村
就像梨园艺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场的舞台,我至今难忘屡次投稿碰壁时《收获》的知遇之恩,或许是提前了一两年,或许是在关键时刻将我推上了文学舞台。
这套纪念文存,让我们看到了《收获》六十年的高度、宽度,还有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度。
——著名作家苏童
新时期以来,在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一些概念,很多都是由《收获》通过它的作品提供支撑,提供佐证的。这样一种鲜明的编辑思想也保证了这个刊物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中国当代文学、对广大的读者是一份福音。《收获》有资格在六十周年推出这样一套纪念文存。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潘凯雄
《收获》创刊60年,出版这样一套非常精美、非常典雅、非常庄重的一套文集,我觉得非常恰当,另外这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的品牌,有悠久传统的出版社,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学出版社,以及九久读书人这样一个新锐,长期以来持续地关注中外文学创作的这样一个出版机构,来共同出版这套书我觉得真是再恰当不过。
——著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 孙甘露
李子云 书生荒煤 96
卞之琳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文章 106
江弱水 圈子外的圈子外 110
王元化 自 述 117
胡晓明 一切诚念终当相遇 122
毛时安 活出生命的意义 130
陈伯吹 人生采访与自我采访 138
秦文君 单纯人生 141
季羡林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146
许 明 心宇浩茫示苍生 152
杨 苡 散淡背后的执着——记杨宪益 157
吴冠中 霜叶吐血红——自己的心路历程 164
李 辉 在黑白灰的世界里——吴冠中印象 169
丁 聪 答读者问 180
陈四益 漫话丁聪 187
钟敬文 思絮录 200
汤学智 夕阳如火 老骥骋蹄 203
张光年 生命史上最荒谬的一页 216
张中行 不合时宜——对镜看到的自我 222
叶稚珊 看“真”漫记 229
曹 禺 已经忘却的日子 236
万 方 灵魂的石头 240
范 用 最初的梦 261
李 辉 浪漫的余响——范用素描 269
黄 裳 掌上的烟云 280
杨 苡 沉默的墙 290
冯亦代 期待的日子(1941—1942) 298
李 辉 陪都迷离处——冯亦代和他的日记 315
余秋雨 君子之道 325
陈丹青 且说说我自己 332
叶 辛 从七房桥走出来 338
草 婴 我为什么翻译 347
高 莽 翻译家草婴其人 352
吴冠中
霜叶吐血红——自己的心路历程
性格决定命运。坚毅克服困难,似乎凭意志总能抵达目标。但,终于觉察自己成了老人,毕竟来日无多,任凭怎样拚搏也追不回青春,留不住时光,是再也无法挽救的哀伤了,人们观赏红叶,红叶,血色黄昏。
歧途的选择决定命运。一九一九年我诞生于宜兴农村,家庭贫困,逼我个人奋斗,去投考不花钱的学校,毕业后有职业保证的学校。这类学校都极难考上,我在考试中永远是优胜者,且名列前茅。先念省立无锡师范,后念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十七岁的青年感情似野马,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到了国立杭州艺专,那个艺术的天国使我着迷了,苦恋了。
一见钟情的婚姻往往潜伏着悲剧吧,但我心甘情愿,违背着父母的劝阻,我转入了杭州艺专,从此投入了艺无涯的苦海中沉浮。这是人生第一次歧途的大抉择,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非不知学艺者他日将贫穷落魄,但我属于我自己,自己糟蹋自己谁管得,只暗暗愿我的父母在没有见到我落魄前满怀希望中逝世,我唯一的恐惧,就是我自己刺伤他们。读莫泊桑小说《牡蛎》,我似乎已经是飘泊在海轮上卖牡蛎的浪子了。
日本侵略,国土沦丧,我随杭州艺专内迁沅陵、昆明、重庆,开始艰苦的流亡教学历程。因家乡沦陷,音信阻隔,我们沦陷区的学生享受教育部的贷金,我靠贷金读完了艺专,毕业后被国立重庆大学聘任为建筑系助教。在沙坪坝这个文化区任助教很幸运,任教四年也就在中央大学文学院听了四年文史课,主要攻法文。日本投降后教育部在全国九大城市同时举行各学科的公费留学考试,金榜挂名,我争取到了留法公费。于是于一九四七年到达巴黎留学,实现了最美满的梦想,似乎前途无量了。
满腔热情投入法兰西的怀抱,成了艺术圣地巴黎市的孑民,心想从此开始飞黄腾达,不再返回苦难落后的旧中国。我认真学习,探索古典的、现代的艺术精髓,确乎大开眼界,深受启迪。但,一个渐字,渐渐,我的内心在起着深刻的变化。我当时给在上海的吴大羽老师写过不少信,吐露衷曲。不意大羽师家在“文革”中被抄家后发还的材料中还残存我的部分信件,今日读来更看清了当年的自己,不禁战栗。今录一九四九年初,即我到了巴黎一年半以后的信中章 节:
“羽师,……在欧洲留了一年半以来,我考验了自己,照见了自己,往日的想法完全是糊涂的。在绘艺的学习上,因为自己的寡陋,总有意无意崇拜着西洋,今天,我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敬之心完全动摇了,我不愿以我的生命来选一朵花的职业,诚如我师所说,茶酒咖啡尝
腻了,便继之以臭水毒药,何况茶酒咖啡尚非祖国人民当前之渴求。如果绘画再只是仅仅求一点视觉的清快,装点了一角室壁的空虚,它应该更千倍地被人轻视,因为园里的一枝绿树,盆里的一朵鲜花,都能给以同样的效果,它有什么伟大崇高的地方,何必糟蹋如许人力物力。我绝不是说要用绘画来作文学的注脚,一个事件的图解,但它应该能够,亲亲切切,一针一滴血,一鞭一条痕地深印当时当地人们的心底,令本来想掉眼泪而掉不下的人们掉下了眼泪,我总觉得只有鲁迅先生一人是在文字里做到了这功能,颜色和声音的传递感情,是否不及文字的简快易喻。
“十年,盲目地,我一步步追,一步步爬,找一个自己也不太清楚的目标。付出了多少艰苦,一个穷僻农村里的孩子,爬到了这个西洋寻求欢乐社会的中心地巴黎,到处看,听,一年半来,我知道这个社会,这个人群与我不相干,这些快活发亮的人面于我很隔膜,灯红酒绿的狂舞对我太生疏,我的心生活在真空里,阴雨于我无妨,因即使美丽的阳光照到我身上,我也感不到丝毫温暖。这里的所谓画人制造欢乐,花添到锦上,我一天比一天更不愿学这种快乐的伪造术了。为共同生活的人们不懂的语言,不是外国语便是死的语言,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关,祖国的苦难憔悴的人面都伸在我的桌前,我的父母,师友,邻居,成千成万的同胞,都在睁着眼睛看我,我一想起自己在学习这类近变态性欲发泄的西洋现代艺术,便觉到无限的愧恨和罪恶感。我想一个中国人更爱一个皮匠,他不要今天这样的一个我,因他更懂得皮匠的工作,那与他发生关联。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 底……”
及三年学习期满,在矛盾的心态中决定不再延长公费,返回解放后的新中国,这是第二次人生歧途的大抉择,影响着我今后的整个艺术生涯,毕竟今后选择的范畴将愈来愈缩小了。
这本《已经忘却的日子》让我深陷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被岁月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瞬间。书中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涩,细品之下却能品出百转千回的韵味。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读物,而是像一位老友,缓缓地在你耳边诉说,每一个字句都饱含深情,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生活的重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微小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也变得更加沉静,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遗忘在角落里的记忆,那些曾经让我欢笑或哭泣的片段,似乎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归宿。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已经忘却”的日子,也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沉淀在我们的生命河流深处,等待着某个契机,被重新唤醒。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一种与自我对话、与过往和解的旅程。
评分“不合时宜”这个词,在看到这本书名时,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读到书中内容时,我才明白,原来那些“不合时宜”的,往往是那些最真诚、最不被潮流所裹挟的灵魂。这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像是对当下某些现象的温柔反思,又或是对某些被遗忘价值的深情呼唤。它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犀利的批判,只是用一种平和却有力的笔触,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从中看到了作者对时代、对人性、对艺术的深刻洞察,也看到了他们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这本书让我觉得,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保留一份“不合时宜”的清醒,是多么的可贵。它像一汪清泉,洗涤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评分《人生访谈卷》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文集,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的百科全书。它收录的都是那些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留下深刻足迹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都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喜欢它没有固定的叙事模式,而是让每一个被访谈者的声音都能独立地闪耀。有的访谈直击心灵,有的则带着淡淡的忧伤,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从中看到了人生百态,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所带来的不同风景。我被那些人物的勇气所打动,也为他们的坚持所折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值得倾听的诗,即使经历风雨,也依然有着独特的韵味。它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珍藏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期待感,而《已经忘却的日子》的珍藏版,更是让我欣喜不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质感、装帧的设计,都透露着用心。而内容本身,更是如同作者精心打磨的宝石,每一页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本书并非一蹴而就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像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的和解。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时间淡忘的片段,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仿佛那些“已经忘却的日子”在我心中重新找到了位置,它们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清晰的印记,是构成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我知道,今天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未来“已经忘却的日子”。
评分《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感和仪式感。当我翻开这本《人生访谈卷》时,我便知道,我即将走进一群杰出灵魂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珍藏着那些时代弄潮儿们最真实、最坦诚的心声。我被那些访谈深深吸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辉煌的成就,更是因为他们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代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有的人在逆境中涅槃重生,有的人在平淡中坚守初心,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回响,感受到他们曾经的热情、迷茫、坚持与释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如何面对现在和未来。它让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孔,那些饱含深情的眼神,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推荐,精品收藏,不可多得。
评分好书不用多说不用多说?!!!
评分买了一堆书,都不错,下次继续
评分买了一堆书,都不错,下次继续
评分好书不用多说不用多说?!!!
评分京东的书就是好
评分好书不用多说不用多说?!!!
评分今年的京东双十一又一次的停不下来,买了好多的图书
评分买了一堆书,都不错,下次继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