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

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盖伊·格朗兰德(Gaye Gronlund)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观察
  • 早期教育
  • 课程设计
  • 评价
  • 发展心理学
  • 教学实践
  • 学前教育
  • 教育方法
  • 观察记录
  • 儿童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9110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663
品牌:教育科学出版社(ESPH)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怎样做好观察记录并保证观察记录的时间?

怎样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儿童?

怎样在课程设计中有效运用观察记录信息?

观察者怎样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

读过本书以后,你不会再认为自己想观察而没时间,也不会再认为自己缺乏观察能力,而是会自信地说:“儿童观察记录工作是辛苦的,但却是很值得做的!”


内容简介

观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本书围绕幼儿教师“想观察而没时间、不会观察”的问题,主要解决观察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全面阐述幼儿教师在观察儿童后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详细介绍幼儿教师观察儿童的方法并据此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提出将观察儿童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全书内容语言通俗,内容具体,提供的诸多真实、具有参考价值的观察案例,实践性强,可供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精彩书评

这本书针对教师们“想要观察而没时间、不会观察”而写,我觉得很值得一看。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成长档案、为教学服务的评价等评价方法很感兴趣,也认同其价值,但因为时间原因、班额原因、不会观察的原因等而无法真正付诸实施,这本书在上述方面对幼儿教师予以引导和启发,所以它是幼儿教师目前很需要的。这本书提供的观察表格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注重操作性,例如怎样在教学中实施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评价儿童的发展、怎样根据评价信息设计课程等,这些内容都很实用,也很有操作性。

——读者评论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为什么观察儿童?

第二章 怎样把观察记录与儿童早期学习标准以及问责联系起来?

第三章 怎样做好观察记录?

第四章 怎样能够保证观察记录的时间?

第五章 怎样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儿童?

第六章 怎样与家长分享观察记录和评价信息?

第七章 怎样在课程设计中有效运用观察记录信息?

第八章 怎样建立儿童成长档案?

第九章 观察者怎样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附录1 可供反思的观察记录

附录2 各种表格

附录3 关于评价的参考资源

附录4 评价专用术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译者序

儿童观察与评价是近2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政策层面,国家通过《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多次强调有效的观察是教师的必备专业能力和首要职责,是了解儿童行为表现及发展变化、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在理论研究层面,对观察的关注与探究既遵循政策倡导,又具有前瞻性。自21世纪初“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引进我国至今,对与儿童观察与评价密切相关的动态评价、多元智能评价、高瞻课程(High/Scope)的儿童发展评价(COR)、瑞吉欧儿童观察式评价、搭建桥梁(Bridging)、学习故事等评价模式及工具的介绍与评析成果颇丰,在儿童观察与评价的模式、路径、方法等方面形成了将其应用于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认识。在实践层面,各地幼儿园对各种儿童观察技术一直抱有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任何一种被政府倡导或学术界推崇的观察技术在幼儿园都不乏拥趸者。三方的共同愿景是,期望教师将视线从自身的“教”转向儿童正在发生的主动学习上,发现满怀学习渴望、具有无限潜能且“能干”的儿童,以便为其早期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欠缺对先进的儿童观察技术进行本土适宜性的深刻反思,所以儿童观察与评价模式及工具的有益使用经验并未在实践中留下太明显的痕迹,实践效果也常常差强人意:为了观察而观察;频繁更换观察工具而不思考其对本园儿童及课程发展的适宜性;观察记录无法具体说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表现,无法解释儿童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无法准确解读儿童学习与发展表现背后的发展需要,无法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不少幼儿园仍在努力寻找便捷又高效的观察工具,寄希望于通过它们进行短、平、快的儿童观察工作。然而,凡是与高质量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相联系的观察技术,都非常强调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真实性、情境性,都要求其必须与特定的儿童学习与发展任务相联系,这就对幼儿教师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运用观察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书是基于美国各州在儿童早期学习标准出台后制定的问责机制及新版《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内容与建议,是2005年第1版内容的修订版。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行为层面证实了高质量的儿童观察记录实施的可行性。儿童观察是一项对教师的创造性有较高要求的研究工作,而不只是幼儿园的一种事务性工作。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践行和思考。本书正是为广大“想要观察而没时间且不会观察”的教师而写,致力于“提供一套全面、易操作、有助于把观察记录付诸实施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国内的大量调研发现,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观察始终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它导致了“我们知道儿童观察重要,但是我们做不到”的状况出现,致使儿童观察无法真正发挥其帮助教师有效了解、评价和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针对儿童观察的时间与记录方式的选择给出了具体、详细的建议,帮助教师解决在与儿童相处的忙碌一天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两项工作,通过呈现作为“亲历者”的教师的观点和想法,说明高质量的儿童观察记录是可以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得以落实的。

其次,在儿童观察与儿童发展评价、课程设计之间建立联结。教育学视野中的儿童观察是一个既看又想的过程(肖湘宁、周亚君,2012)。如果仅仅将儿童观察视为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割裂其与儿童发展评价、课程设计之间的联结,则无法获知有关儿童发展状况的动态信息,亦无法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对其做出适宜、有效的回应。联结断裂现象的存在,可以说是近20年来我国儿童观察研究欣欣向荣而观察实践效果改观甚微的重要原因。对此,本书尝试从三个方面建立联结。

一是在儿童观察与儿童发展评价工具之间建立联结。本书以综合性、融合性的视角解读儿童的行为表现。书中多处对观察记录的分析,都结合了当前国际儿童观察与评价主流工具所代表的核心思想,如高瞻课程儿童观察记录表、作品取样系统、儿童早期学习等级评定量表等,意在尽可能全面地对观察记录的儿童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理解和准确解读。

二是在儿童观察与儿童早期学习标准之间建立联结。对儿童学习与发展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发展需求、水平和特点等进行准确解读,即“读懂儿童”是儿童观察工作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影响儿童观察能否与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之间建立有效联结的决定性因素。美国搭建桥梁强调对儿童在特定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准确解读,以达成在儿童发展评价和课程、教学之间搭建桥梁的目的;新西兰学习故事强调儿童学习评价应该对学习故事所反映的儿童发展需求进行准确识别。本书则结合美国州一级的儿童早期学习标准,对观察记录的儿童行为表现做全面、深入的解读。这一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参照来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实践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是在儿童观察与幼儿园课程设计之间建立联结。本书强调,基于儿童观察记录的课程设计过程是评价与课程共生共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的。对此,在基于观察记录所获得的儿童发展信息进行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方面,本书给予了全面、具体的操作性建议,从对儿童文化背景的反思入手,深入探讨如何根据观察结果为个别儿童和群体儿童制订课程计划,以达成促进儿童持续发展的目的。

再次,将儿童观察视为一项系统性技术进行全面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运用科学的观察技术来做好儿童观察工作?一直以来,对国外优秀儿童观察技术的借鉴与思考是我国儿童观察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者们从国外优秀的儿童观察技术及其实践中提炼了诸多有益经验,在国内实践中加以应用并积极反思。这些及时有益的探索为提升我国教师的儿童观察技术、有效评价儿童发展水平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都具有借鉴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于某项观察技术精细而深入的研究虽有助于揭示儿童观察的某些真相,但却无法获得对儿童观察的全貌性认识。本书结合多则翔实的儿童观察记录和多名教师开展儿童观察工作的亲身体验,对为什么观察儿童、怎样做好观察记录、怎样利用观察结果评价儿童发展和设计课程、怎样与家长分享观察记录和评价信息、怎样以观察为基础为每名儿童建立儿童成长档案、教师作为观察者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阐释,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如何做好儿童观察以有效评价儿童发展和设计课程的完整图景。因此,无论教师选择从哪里开始,我们都希望教师最后能够完整地阅读本书,系统了解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的关系。

最后,强调通过反复练习和持续反思,将观察技术“为我所用”。用好儿童观察技术这把“利器”,有助于深入了解每名儿童,能够有效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并为之设计个性化课程。欲达此目的,必须持续不断地练习,从而使先进的观察技术为我所用,帮助我们找到打开儿童世界的正确方式,进而通过适宜的课程和有效的教学创造“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正如作者曾提到的,“儿童观察记录并没有一个对的时间,也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法……要成功地找到最适宜的记录方式,必须通过不断的试验,然后反思,以获知哪一种记录方式对自己来说是最有效的”。同时,反复练习和持续反思有助于将凝结着教师作为观察者的个性特点、教育和文化背景、具有个性化生活经验的观察风格逐渐固化下来,以促进观察者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没有思想的技术不可能走得太远,也很快会被新技术所取代。表面上,本书与绝大多数有关儿童观察和评价的著作并无二致,但深究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则会发现,每一项观察技术的运用、每一种评价工具的甄选,都是在特定评价思想和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引下完成的,从而为在儿童观察与儿童发展评价、课程设计之间建立联结奠定思想基础。

教育者要发现每一名儿童的力量,激发每一名儿童的“原力觉醒”。要从根本上改变“有教无学”的积弊,就必须将视角重新转向儿童,关注并研究儿童,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以及发展变化,准确解读其行为背后的

“深义”,进而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领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窃以为,也许这才是很多幼儿园追求的园本课程特色的生长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的生长点。

回到本文最初提到的共同愿景上,对该书的理解与运用仍须我们在领会其思想精髓、掌握其技术要义的基础上对其本土适用性进行深刻反思,充分发挥我们的实践智慧,进行持续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使其为我们所用。

全书由本人翻译完成并进行统稿。和本书的作者们一样,衷心希望在听到有教师抱怨“没有时间观察”时,作为践行者的你能够以一个专业儿童观察者的角色回答:“是的,儿童观察记录是艰苦的,但却是值得做的!我会花时间在这上面,因为我很清楚,自己通过观察记录是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儿童!”

是为译者序。

梁慧娟

2017年5月于天津



《儿童心之窗:观察、解读与教育实践的深度对话》 导言 儿童,是生命中最纯粹、最动态的存在。他们的成长轨迹,是一幅由无数细微瞬间、奇妙举动、以及闪烁眼神编织而成的壮丽画卷。而作为教育者、家长,或任何关心儿童发展的人,我们手中的一把钥匙,能够深入解锁这扇“心之窗”的,正是“观察”。然而,观察并非仅仅是“看”,更是一场深入的理解、敏锐的解读、以及由此引发的富有智慧的教育行动。 《儿童心之窗》并非一本简单的指南,它是一场关于儿童观察、评估与课程设计的深度思考之旅,旨在帮助读者超越表象,触及儿童发展的本质。本书从儿童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发现、去理解、去支持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它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系列灵活、实用、可操作的工具与理念,鼓励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与创新。 第一篇:看见与倾听——观察的基石 第一章:观察的初心与本质——为何观察? 为何我们要如此 the importance of observing children? This chapter will delve into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behind purposeful child observation. It's not merely about documenting facts, but about fostering a profound connection and understanding. We'll explore how observation serves as the initial bridge between the adult world and the child's inner universe, revealing their unique cognitive, social, emotion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We will emphasize that true observation is an act of respect, acknowledging the child's agency and their inherent capacity to learn and grow. This section will explore th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of observation, ensuring that it is always conducted with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at heart, protecting their privacy and dignity. 第二章:观察的视界与焦点——看见什么? 观察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我们能捕捉到多少关于儿童的信息。本章将引导读者拓宽观察的视野,认识到儿童发展中的各个维度。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观察焦点,例如: 行为观察: 孩子如何玩耍?他们如何与同伴互动?他们的肢体语言在诉说什么? 语言与沟通观察: 孩子使用怎样的词汇?他们的表达是否清晰?他们如何回应他人? 情绪与社交观察: 孩子如何表达喜悦、悲伤、愤怒?他们如何处理冲突?他们如何建立友谊? 认知与学习观察: 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他们如何探索新事物?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 运动与感官观察: 孩子如何运用身体?他们如何感知周围环境? 我们将介绍各种观察场景,从日常互动到结构化活动,帮助读者掌握在不同情境下聚焦关键信息的技巧。 第三章:观察的工具箱——如何观察? 有效的观察需要恰当的工具与方法。本章将详细介绍多种被广泛认可和实践的观察工具,并讲解它们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要领: 轶事记录 (Anecdotal Records): 捕捉具体、客观的行为片段,如同电影中的精彩瞬间。 行为清单 (Checklists) 与评定量表 (Rating Scales): 系统性地记录特定行为的出现频率或程度,帮助识别发展趋势。 日志与日记 (Journals and Diaries): 长期、持续的记录,反映儿童发展的渐进性变化。 影像记录 (Video and Photo Documentation): 直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的行为和互动,为后续分析提供丰富素材。 作品分析 (Work Sample Analysis): 通过儿童创作的作品,解读他们的思维方式、技能水平和情感表达。 我们将强调,工具的选择应服务于观察的目的,并且工具本身的使用也需要灵活变通,适应儿童的特点和观察情境。 第四章:敏锐的洞察力——从“看见”到“理解” 观察的价值在于其引发的深刻理解。本章将带领读者超越简单的记录,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将探讨: 解读行为背后的含义: 孩子的一个小动作,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需求或情绪? 识别发展模式与规律: 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符合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哪些个体化的差异? 联系已有知识与理论: 将观察到的信息与儿童发展理论、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避免主观臆断与标签化: 如何保持客观公正,避免将成人的期望或刻板印象投射到儿童身上。 同伴互动中的学习: 观察孩子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学习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篇:解读与评估——构建儿童发展图谱 第五章:绘制儿童发展蓝图——评估的意义 评估是观察的升华,它将零散的观察信息整合成一个更全面、更有深度的儿童发展图谱。本章将阐述评估的真正意义,它并非为了给孩子“打分”,而是为了: 识别优势与潜能: 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特质和天赋。 发现发展中的挑战: 及时预警并介入,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支持。 了解学习风格与偏好: 帮助我们更好地匹配教学策略。 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 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家校合作: 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共同支持孩子成长。 第六章:多维度的评估视角——全面审视儿童 本章将介绍多元化的评估维度,确保我们能够全面地理解儿童: 认知发展评估: 探索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与沟通能力评估: 关注他们的词汇量、句子结构、表达流畅度、理解能力。 社会与情感发展评估: 观察他们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能力、同理心。 身体与运动发展评估: 评估他们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身体协调性。 艺术与创造力评估: 欣赏他们在绘画、音乐、表演等方面的表达。 学习兴趣与动机评估: 了解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和探索世界的动力。 第七章:整合与分析——从数据到洞见 观察到的信息如何转化为有价值的评估结果?本章将聚焦于整合与分析的技巧: 多源信息整合: 如何结合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观察记录,以及与家长的交流信息。 趋势分析: 识别儿童在不同发展领域中的发展轨迹和变化。 优势与需求分析: 明确孩子的强项,也精准定位需要支持的方面。 行为模式的解读: 深入理解重复出现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跨学科视角: 整合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第八章:评估的艺术与伦理——公正与发展 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公正、客观、富有建设性是评估的核心原则。本章将探讨: 评估的动态性: 儿童发展是持续的,评估也应该是动态的、长期的。 避免刻板印象与偏见: 如何确保评估的公正性,不受个体差异的干扰。 提供建设性反馈: 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积极的支持和改进方向。 隐私与保密: 严格保护儿童的评估信息,符合伦理规范。 家长沟通的技巧: 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与家长分享评估结果,共同制定支持计划。 第三篇:课程设计与实践——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第九章:观察与评估的转化——为课程注入生命力 观察与评估的终极目标是指导教育实践。本章将阐述如何将宝贵的观察与评估信息,转化为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设计: 基于儿童兴趣的课程开发: 观察儿童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活动。 满足个体需求的教学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节奏。 支持发展挑战的干预策略: 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设计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观察儿童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优化学习空间。 利用优势进行教学: 将儿童的强项作为学习的起点和驱动力。 第十章:活动设计与实施——让学习“动”起来 本章将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指导读者如何设计和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 激发主动性的游戏化学习: 将观察到的儿童游戏方式融入课程设计。 支持探究式学习的活动: 鼓励儿童自由探索、提问和发现。 促进合作与社交的群体活动: 设计能够锻炼儿童合作和沟通能力的环节。 多元化表达与创造的艺术活动: 为儿童提供不同形式的自我表达机会。 户外探索与自然教育: 观察儿童对自然的好奇,设计与自然互动的课程。 第十一章:反思与调整——教育的持续进化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观察、评估与课程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本章将强调反思与调整的重要性: 观察记录的自我反思: 回顾观察过程,是否发现遗漏?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评估结果的再解读: 随着儿童的发展,评估结果是否需要更新? 课程效果的评估: 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儿童的反应如何? 教学策略的优化: 根据儿童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专业成长与发展: 鼓励教育者不断学习,提升观察、评估和课程设计的专业能力。 结语 《儿童心之窗》是一扇向内探索的窗户,也是一扇向外眺望的窗户。它邀请我们以一颗充满好奇、尊重与爱的心,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每一个孩子。通过深入的观察、精准的评估,以及富有智慧的课程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陪伴孩子,点亮他们内在的光芒,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本书的每一页,都蕴含着对儿童发展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无限启发,期待与您一同在这段旅程中,发现教育的真谛,点亮儿童成长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儿童发展蓝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观察”与“课程设计”之间联系的阐述,它不是孤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作者强调,有效的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之上,而观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课程的实施和调整。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书中提供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也让我对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儿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评价方法不仅关注儿童的学业成就,更注重他们的社会性、情感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儿童、评价儿童,并最终设计出更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课程。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眼睛”被打开了。在此之前,我以为观察孩子很简单,就是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有没有听话,有没有闯祸。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教会我,观察是一种“看进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看外面”。我开始学会去捕捉孩子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发现他们潜在的天赋和兴趣。书中关于“评价”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评价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支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评价误区”的章节,列举了一些家长和老师容易犯的错误,比如过度强调成绩、忽略过程、或者将个别行为泛化等等。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也让我认识到,准确而有建设性的评价,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评价维度,比如孩子的“自主性”、“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认知和学业评价,更加全面地展现了孩子的成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正面评价”的建议,如何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和引导孩子,而不是用批评和指责。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心灵成长指南。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教育的瓶颈期。我观察孩子,但总觉得捕捉不到关键信息;我试图评价他们,但总感觉评判不够客观;我设计活动,但总觉得缺乏针对性。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为我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在书中对于“儿童观察”的阐述,让我明白观察不仅仅是“看”,更是一种“倾听”和“理解”。我学会了如何去捕捉孩子言语和行为中的“信号”,去解读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比如如何记录孩子的非语言信号,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模式,如何区分是偶然行为还是发展趋势。这让我感觉,观察不再是一项模糊的工作,而是一项可以被系统性掌握的技能。而关于“评价”的部分,更是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模式。作者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而不是为了分出高下。她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框架,从多维度、多角度去审视孩子的成长,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每一个孩子。这本书让我更加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我的职责就是去发现它们,并帮助它们绽放。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育儿中。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提供的“课程设计”思路,让我不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章可循。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观察到的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和学习内容。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游戏化学习”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到有趣的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教育也可以如此充满乐趣。书中的课程设计案例也非常丰富,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这些案例不仅提供了直接的借鉴,更重要的是,它们展示了设计课程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让我能够举一反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作者在设计课程时,非常强调“儿童中心”的理念,将孩子的兴趣、需求和经验放在首位,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不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设计课程,而是真正地去思考,孩子想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而严谨,色彩搭配沉稳,字体清晰,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幅抽象的儿童剪影,它巧妙地传达了“聚焦”的理念,仿佛在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孩子内在的世界。当我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引导,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观察儿童的重要性。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孩子在搭积木时反复尝试,似乎是在“失败”,但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观察,揭示了这个孩子正在进行着空间认知和物理规律的探索。这个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视为“小问题”的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孩子重要的学习过程。书中的语言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反而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描述观察方法时,也穿插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一些心路历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共鸣感。尤其是在探讨如何记录观察结果的部分,作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技巧,例如行为事件记录、轶事记录、量表评分等等,并且详细解释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这让我意识到,观察并非仅仅是“看看”,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的技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评分

OK

评分

单位用书

评分

正版书籍,很实用

评分

很好的参考书,值得读。

评分

学校购买的,很是合我们幼儿园

评分

小巧、简单的活动,蛮有幼儿特点

评分

送货快递效率高,服务好

评分

适合科学区的玩具

评分

优秀书籍介绍京东购,正版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