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系列:艺术的足迹》本书中,不仅可以了解艺术史上从宗教主题作品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佳作,还可以欣赏从17世纪宫廷大师的经典作品及至20世纪艺术先锋们的前卫创作,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各种艺术主义、学派、风格、时代的同时,将“艺术”这个抽象的概念融合于具体的内容,并把这些艺术作品放到身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使艺术不再是空洞的图像,而是一部思考艺术家、艺术品和社会演化。
这一系列由英国出版社Profile策划,并从2014年开始陆续出版。Profile出版社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出版高品质的历史、商业、经济、科学与传记、科普等非虚构类图书。虽然成立不到20年,但Profile出版的图书已获得包括英国图书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出版社本身也数次获得年度小出版社奖。Profile出版社擅长策划出版系列图书,策划出版的“新科学家”系列、“BigIdea”系列图书等不仅赢得市场,也得到专业好评。
“大家小书”系列的宗旨是:“SmallIntroductionstoBigTopics”,直译为“大话题,小入门”,也可以理解为用简单方式来解读宏大的主题,如政治、艺术、社会原理等。该系列的作者来自剑桥和牛津的学者,都是各自领域的权wei专家,但面向的读者群则是普通读者和15-28岁的学生群体,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叙述,图文并茂地让更多普通读者了解这些看似深奥却与我们日常审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术话题。
作者简介
(英)马丁·坎普(Martin Kemp),牛津大学艺术史系名誉教授、达·芬奇研究专家以及艺术与科学可视化研究专家。著作包括《从基督到科尔:图片如何形成图标》《列奥纳多·达·芬奇:人与自然的杰作》等。他还在《自然》杂志开设“文化中的科学”专栏。
刘欣蕙,女,生于1988年,2013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获翻译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并进行了广泛的翻译实践工作,涉猎题材广泛。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艺术的足迹
本书所载述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改写了艺术影响我们的方式。从古至今,在无数画家和雕塑家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得以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从而获得全新的体验。
以迭戈·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为例,人们第一次见到这幅作品时作何反应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幅画带给观者的感受和体验是全新的,史无前例的。很明显,该作品是一幅人物群像,但又具有非群像作品的特征。画家将自己安排在画中——?画面左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但我们只能看到其“画中画”的一小部分背影。高大宏伟的宫廷中央是年幼的公主和簇拥着她的随从。她们的目光投向前方,可究竟是什么吸引了画中人物的注意力呢?不管怎样,肯定不是我们,毕竟我们没那么重要。从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国王和王后的身影,但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哪里。作为整幅画的描绘对象,国王和王后其实是缺席的。与其他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委拉斯凯兹给予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这幅画的理解。
关于“西方艺术史”的书籍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而这本《艺术的足迹》在上帝和自然的大背景中对艺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三角关系进行了探讨——?这正是本书与其他相似题材书籍的不同之处。关于艺术及艺术家各种各样的历史概念被视作不同的范畴,在各种各样的范畴中,艺术不断产生并逐步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和观众对彼此的要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家作为这样的个体而存在——?他们为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上述“范畴”不断演化发展,直到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这些发展往往蕴含着“进步”,在现代政治经济体系的缔造和形成过程中,“进步”是一个强有力的理念。艺术和艺术家崛起的方方面面无不与社会物质环境及概念层面的转变紧密相连。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看艺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便浮现出来:那些手工艺品的制造者到底是在“制造”,还是在“创造”?或者我们把这一问题细化:艺术品是首先作为负有一系列社会责任的表达工具而存在,还是依赖人与人之间直接永恒的价值观交流的存在?抑或二者皆有?在我看来,艺术作品的力量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共存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缺一不可。
不同的作品与不同的艺术家风格迥异,艺术作品与历史的融合方式也各有千秋。中世纪画作《圣母与圣子》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俗世的精神美,而戈雅画笔下的当代大屠杀表达的则是暴力冲突。作品的“风格”与作品的效果息息相关。圣母温文尔雅的端庄姿态及鲜亮的光泽并不适用于戈雅的画作。同样,戈雅画作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度及浓重的笔触也无法表达中世纪宗教崇拜者的情感。这里的所有作品都完美地展现了风格与内容的统一。每一幅诞生于特定社会背景的画都能与欣赏画作的人产生独特的联系,用那个时代的“声音”向我们传达讯息。尽管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它们的“声音”,但如果我们能使自己的耳朵适应它们的“口音”,包容它们迥异的侧重点,我们将有更多的收获。
我们会大致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欣赏重要作品,因为每位艺术家所表现的作品都与过去的事情相关,影响着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正如著名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于1921年所写:“一件新的艺术作品的诞生与它之前的所有艺术作品都有关联。”
直至不久前,千变万化的构架中呈现了一些艺术作品,它们开始描绘历史人物,包括艺术家及其资助者的故事,这也迎合了欧洲及北美艺术新发展代表作中的常见故事题材。当然,作品中也可以描绘其他故事题材,但放眼欧洲及北美艺术,我所遵循的内容题材真实而广泛,在中国和美国均如此,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艺术的环境下。我最擅长描绘这类故事题材,但我并不认为艺术中的历史仅止于此。作为众多故事题材中的一个,它的吸引力不仅来源于集中描述人类创作的一些杰出作品,也与我们踏入大型画廊和博物馆后的体验密切相关。
好的,这里是一篇关于“大家小书系列:艺术的足迹 [Art In History]”图书的详细内容简介,重点突出该系列其他主题的丰富性,避免提及“艺术的足迹”本身的内容。 --- 大家小书系列:开启知识的微型殿堂 “大家小书系列”是一套精心策划、汇集了多位学识深厚的专家学者智慧的普及性读物。这套丛书的设计理念在于以精炼的篇幅,深入浅出地探讨人文社科领域中那些既宏大又贴近日常的重要议题。每一册书都由各自领域的权威人士撰写,旨在为普通读者搭建一座通往专业知识的便捷桥梁。本系列涵盖了跨越历史、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精选主题,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深邃的洞见和广阔的视野。 【哲学与思维的探索】 本系列中,我们邀请了多位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聚焦于人类思维的根基与演变。 在《哲学的入门》一书中,作者细致梳理了从古希腊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核心概念。它并非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对话与思辨的形式,引导读者理解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以及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巨匠的思考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哲学思辨,拆解为可供日常反思的单元,让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者将学会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假设。 另一本《逻辑的艺术》则侧重于思维的工具箱。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谬误识别等基础逻辑学知识。它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无论是日常交流中的说服技巧,还是学术辩论中的论证结构,都展现了清晰、严谨的逻辑思维如何成为高效决策的关键。这本书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去伪存真”的思维框架,从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历史与文明的脉络】 “大家小书系列”对人类历史的把握,着眼于关键的转折点和深层驱动力。 《帝国的兴衰》是本系列中极具分量的一册。作者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叙述,而是选取了罗马、蒙古、奥斯曼等几个代表性帝国作为案例,剖析了它们从崛起、鼎盛到衰亡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重点在于探讨权力结构、制度创新与文化融合在帝国生命周期中的作用。读者将能领悟到,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力量。 与此同时,《现代性的起源》则将目光投向近现代世界格局的塑造。本书聚焦于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民族国家的诞生,探讨了科学理性、资本主义精神以及个人主义观念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日所生活的现代社会。它不仅梳理了时间线,更深入挖掘了这些深刻变革对人类社会形态、工作方式乃至个体自我认知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文学与语言的魅力】 在文学领域,本系列致力于揭示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与时代精神。 《叙事的秘密》带领读者进入文学创作的核心领域。本书剖析了小说、戏剧乃至电影中常用的叙事技巧,例如时间顺序的打乱、视角的切换、人物的塑造方法等。它旨在让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解读人,理解一个故事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影响了我们对情节和人物的感情投射。从荷马史诗到当代小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把深入文本的钥匙。 《诗歌的语言》则专注于对诗歌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的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格律分析,转而关注意象、隐喻、节奏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张力和多层次的意义。书中选取的案例横跨中西,旨在展示人类情感表达的普遍性与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与人性的洞察】 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本系列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清晰地界定了社会学关注的核心范畴。从阶级、阶层到文化、制度,本书解释了社会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帮助读者跳出“个人命运”的局限,从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结构性力量的角度去理解贫困、教育不公或群体行为的成因。 《日常心理学》则关注个体的心智运作。本书选取了认知偏差、情绪调节、社会影响等多个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心理学主题。它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我们为何会做出非理性的决定,或者在群体压力下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目标是提供实用的工具,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提升生活质量。 【文化与思想的碰撞】 “大家小书系列”也关注思想的传播与文化形态的变迁。 《思想的传播》探讨了那些定义了人类文明的关键性思想(如自由、平等、科学方法)是如何诞生、传播并最终融入主流文化的。本书分析了印刷术、大众媒体等技术在思想扩散过程中的角色,展现了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变异”与“适应”。 总体而言,“大家小书系列”旨在以小见大,用最精炼的篇幅,提供最深刻的知识。每一本都是一次浓缩的思想旅程,为渴望拓宽知识边界、提升思维深度的读者,提供了可靠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这套丛书是现代人进行自我教育、保持终身学习态度的理想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