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在美國成績那麼好?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好,為什麼長年在美國讀書的孩子迴國後無法跟班?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人口隻占世界5%的美國,卻獲得瞭世界上*多的諾貝爾奬?
就上述問題,黃全愈教授曆時二十餘年,深入到美國教育的“心髒”中去做研究,並對國內的教育進行瞭發人深省的反思。作者從他跨文化的經曆和獨特的視角,揭示美國基礎教育成功的精髓,從而指齣中國素質教育的盲區。
作者的敘述和分析,引人入勝,誘人深思;所提齣的問題,一針見血,振聾發聵。本書被譽為“20世紀中國的《愛彌兒》”,曾榮登中國大陸非文藝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引言001
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001 尷尬的問題003
繞不開的定義005
中國傳統文化的“教”015
創造性不能“教”021
第二章能不能用左手寫字025
又一個尷尬的問題027
中華民族的迷惑028
人有哪四種行為030
素質教育的盲區045
第三章要不要投自己一票055
誰來射點球057
競選班代錶065
投不投自己一票071
第四章老師能不能有錯彆字079
老師能不能有錯彆字081
長輩是不是孩子的朋友087
要不要尊師愛生094
第五章要不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099
有沒有統一的是非判斷標準101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104
“沒商量”的“天條”109
第六章到大學階段纔做學問嗎131
初級教育打基礎,高級教育做學問133
往車上裝貨,還是給車子加油134
做研究的目的145
第七章教育要不要平等159
平等的睏惑161
不平等的三個永恒前提161
三個概念:平等、公平、公正162
平等概念對教育的迷惑164
礦礦經曆的“天賦教育計劃”165
公平概念對教育的睏惑178
公正概念對教育的誘惑183
第八章要不要懲罰孩子185
兒子經曆的懲罰教育187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什麼197
自己改造自己203
第九章幾個值得思考的教育觀念問題213
到底什麼是教育的目的215
要計算器,還是要計算技220
在中國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佳組閤228
孩子能不能對長輩說“不”234
烏龜比兔子跑得快嗎239
第十章值得思考的若乾教育體製問題243
要不要取消高考245
要不要專業對口250
專業對口的中國特色251
專業對口的弊端252
改革的可行性與對策252
美國的可藉鑒經驗256
要不要給教育工作者留下“鐵飯碗”268
要不要外行管理內行271
後記274
參考資料277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中,選修教育專業的不多,堅持讀完的更少。
說來有點兒俗,我選修教育專業的動力,來自那個插隊時還似懂非懂的“水桶定理”。
農伯說:“小黃,其他可以瞭。還是弄弄最差的那塊桶闆……”
二十年後,遠渡重洋來到美利堅閤眾國“洋插隊”。教授說:“Mr.Huang,還是選修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可能影響或者決定性影響貴國發展的有關專業吧……”
二十度春鞦,浩海如煙,竟然時空交錯,殊途同歸,還是周鏇於那塊最差、最短桶闆的深邃哲理。
1993年拿到博士學位至今已五年有餘,小“洋”樓有瞭一棟,雖不是豪宅,也占地近六市畝。
有初通風水者耳語:此宅很有點風水,四已得三——“前有橫流”(小溪),“後有靠山”;“左有青龍”(道路),隻缺“右有白虎”。
妻問:“什麼是白虎?”
此君訥訥一笑:“Agoodquestion!”
博得眾人哄堂。
後來把服役多年的道吉轎車換成凱迪拉剋,教授們就有人半揶揄半贊嘆為“美國夢”。
但我自己心裏常常有點莫名其妙的不安!
一天夜裏,夢迴插隊那群山中碧波粼粼的水庫,我在光著身子“戽魚”——當地一種捉魚的方法,即圍堰般圍好一小片水,將堰中之水一桶一桶地“戽”到外麵,直到堰內的水差不多乾瞭,纔抓那些活蹦亂跳的魚兒。不管堰堤圍得多好,漏水總是難免的,這樣“戽魚”的多是身強力壯的小夥子,而且戽水的桶一定要好;不然,漏進堰堤的水比戽齣去的水還快還多,就永遠彆想抓魚瞭。
那夜的夢中,魚兒都蹦襠瞭,水就是戽不完……
猛一抬頭,隻見戶主阿奇在笑。
再一低頭,發現手中的桶闆參差不齊,根本盛不瞭水。
於是,我醒悟瞭,那個促使我選修教育專業的原動力常常暗地裏作弄我,攪得我不能安寜。
又於是,這種內心的不安成瞭一股騷動,進而變成一種衝動!我想為曾經養我育我的那片土地寫點東西,寫一本有關教育的小冊子。
怎麼寫呢?
在美國流傳著一個笑話。
有個美國人,大概還是個學者,訪問中國一個月,迴來寫瞭一本關於中國的書。
他第二次訪華,待瞭三個月,這次隻寫瞭一篇關於中國的文章。
後來,他又到瞭中國,一待就是一年,返美後竟然沒有提筆寫哪怕隻言片語。
人們覺得奇怪,怎麼會待的時間愈長寫的東西愈少?
此公意味深長地笑笑,纔說:“當你對某個事物瞭解得越多,你會越發感到自己瞭解得太少。我在中國待瞭一年,我發現中國文化是那樣博大精深,反而覺得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太渺小、太膚淺,以緻無從下筆。”
我總覺得這個笑話是在說我。
剛到美國時,應邀作演講,最喜歡聽眾提問關於中國教育的問題,什麼中國高等教育的體製是在起跑綫判決學生,而美國高教是在終點綫判斷學生;什麼中國的教育觀念崇尚父母與子女般的師生關係,而美國的師生形同路人……
說得滔滔不絕,聽得津津有味。
但是當我對中、美教育比較得越多,瞭解得越深入,研究得越係統,越不知道怎麼迴答美國聽眾的提問。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不行,為什麼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在美國學校都那麼齣人頭地?
如果說中國的教育很棒,為什麼中國的科技落後?
如果說美國的教育很好,為什麼留學生的孩子一旦迴到中國就根本無法跟班?
……
越瞭解得多,越研究得深,就越感覺答案不全麵、不係統、不深入,就越欲言又止,欲罷不能!
越想找一個全麵係統的答案,就越覺得沒有找到答案。
1982年,我大學畢業留校當老師。按要求,設計瞭有關課程的教案。
有一位熱心的教授看我的講義後,錶示滿意,但語重心長地指齣兩個問題:
第一是我多次對傳統理論提齣質疑,但不少地方隻有質疑,沒有答案。特彆是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答案……”這不好!
第二是講義中有錯彆字,過去是學生可以有錯彆字,當瞭老師就不允許瞭!特彆是要闆書在黑闆的,一定要謹慎!
老教授對我的厚愛是顯而易見的,我誠惶誠恐地錶示自己的深深感激,並作瞭修改。
到美國之後,我發現多位教授對我的提問讓人難以置信地迴答道:
“我不知道!”
“我無法迴答你!”
有一次,我對一個問題窮追不捨,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識非常淵博的教授稍有慍色地抬起眼睛對視著我,說:“我已經告訴你啦,我不懂!”
我的一位博士論文審查委員會的教授更是坦誠:“我一嚮對哲學感到頭痛,你今天對‘我’和‘自我’,‘無意識行為’和‘有意識行為’這兩組概念的縱橫交叉坐標的哲理論述,還有‘概念’和‘觀念’的異同分析,讓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哲理思維成問題……”
隻有神纔是完美的,但塵世間沒有完美的神。
我不是教育理論權威,我沒有自己係統的理論和成功的實驗,對許多教育問題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但我有不解的惶惑、有百思後的疑問、有自己獨特的經曆和真實的思考。
我想把我的不解、疑問、經曆和思考寫成一本小冊子,與我大洋彼岸的同胞共享!
有人問我:“這是不是不求結果,隻求過程?”
我想起瞭那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識非常淵博的教授稍有慍色的眼睛。
沒有過程哪有結果?
有“不懂”纔會有“懂”!
沒有啓疑哪來解惑?
中國的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剋競賽奬,但中國高校曆年無成人獲諾貝爾奬(2015年纔産生一位),這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百慕大三角區”似的睏惑?孩子的創造性能不能由老師來教?有瞭計算器,還要不要背九九錶……
但願有人能沿著這個探索過程,最終找到一絲半縷的結果!
《素質教育在美國》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美國教育體係中,那些常常被提及的“自由”、“創新”和“個性化”等關鍵詞的聯想。我一直對西方教育的理念非常好奇,特彆是當涉及到“素質教育”這樣的概念時,總覺得它蘊含著與我們傳統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路徑。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美國是如何在教育體係中,打破傳統學科界限,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索的。例如,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美國學校是如何將藝術、音樂、體育等與學術課程巧妙地結閤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我尤其想瞭解,美國教育是如何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親身經曆中學習,在犯錯中成長。比如,是否會大量提及社區服務、實習、誌願活動等對學生素質提升的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展現美國學生在接受素質教育後,在培養獨立判斷能力、勇於嘗試的精神以及麵對睏難時的韌性等方麵所錶現齣的特質。此外,我也對美國教育體係中,教師的角色扮演以及他們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自我探索的,感到十分好奇。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更具啓發性的課堂活動,以及如何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素質教育在美國》讓我對美國教育的“軟實力”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一直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所以,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美國教育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個人潛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麵可能采取的創新方法。我想瞭解,美國是如何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將這些“軟實力”培養落到實處的?例如,是否會通過項目式學習(PBL)、探究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中,鍛煉綜閤能力?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美國學校在培養學生領導力、溝通能力、同理心等方麵的具體舉措?我特彆關注的是,美國是如何評估這些“軟實力”的?是僅僅通過考試,還是有更全麵、更多元的評價體係?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剖析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終身學習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方麵所做的努力,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書中能有對美國教育理念的深刻解讀,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在實踐中生根發芽,最終開花結果。同時,我也想知道,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國教育體係是否存在一些挑戰和爭議,以及他們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是《素質教育在美國》,當我拿到它的時候,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美國學校裏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在藝術教室裏揮灑創意,或者在科學實驗室裏探索未知。我期待著書中能詳細介紹美國是如何將“素質”融入到教育的各個環節,比如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團隊閤作精神,又或者如何注重學生的藝術、體育、音樂等非學術方麵的全麵發展。我很好奇,這種“素質教育”是否與我們國內的教育模式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值得我們藉鑒的地方。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美國教育體係中,例如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在推行素質教育方麵的差異?他們又是如何平衡學術成績與素質培養的呢?會不會有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某個學校或某個項目是如何成功地提升學生的綜閤素養的?我對書中對教師培訓、課程設置、以及評估體係等方麵的介紹尤為感興趣,因為這些都是素質教育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學生在接受素質教育後,在個人成長、社會適應以及未來職業發展方麵所展現齣的積極影響。書中是否也提及瞭素質教育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培養重點有所區彆?例如,幼兒階段和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側重點會有哪些不同?總而言之,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美國素質教育的窗戶,帶來深刻的啓示和思考。
評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個書名,在我的閱讀清單裏占據瞭相當突齣的位置。它預示著一場關於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在“素質”這個關鍵詞上,我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美國教育現象的簡單羅列,而是能夠深入剖析其背後的教育哲學和文化根源。我很好奇,美國社會對於“素質教育”的定義是什麼?它是否涵蓋瞭我們通常理解的品德、能力、情感、審美等多個維度?書中是否會探討美國教育是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美國教育體係如何平衡升學壓力與素質培養的討論。要知道,在很多國傢,學術成績往往是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美國是否在這方麵有著獨特的解法?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美國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價體係等方麵,是如何創新和改革的例子,以真正服務於“素質”的全麵提升。例如,是否會有對美國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興趣引導的介紹?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涉及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和國際視野方麵的具體舉措?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帶來對素質教育更深層次的理解,並引發我對自身教育理念的思考。
評分拿到《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我的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幅關於美國教育場景的畫麵,充滿瞭活力與多元。我設想著書中會詳盡地描繪美國學校如何打破刻闆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地錶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對權威提齣質疑。我特彆想知道,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麵,是否有係統性的方法和獨特的教學策略。例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一些美國學校是如何通過項目式學習、小組討論、辯論賽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考潛能,讓他們學會獨立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關於美國教育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社會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麵的案例。比如,學校是否會提供心理輔導服務,或者開展一些促進學生情商發展的課程?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美國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如何得以實現感到好奇。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和天賦,美國教育又是如何發掘和培養每個學生的獨特潛力的呢?這本書能否為我呈現一些關於美國教育在培養學生領導力、責任感以及公民意識方麵的具體實踐?
評分很好的書,想要好久終於如願以償
評分育兒群群友推薦的書,還沒買全,在看玩的教育,內容不錯
評分滿49-15,還可以,在報紙上看到的連載,感覺不錯,買瞭一全套,慢慢看。
評分買來學習的,非常有幫助!
評分他的這個係列全部都買瞭,認真讀過吧
評分書的質量挺好的,內容也很精彩!
評分確實是好書 囤瞭幾本 看完瞭接著買 打算入全係列
評分確實是好書 囤瞭幾本 看完瞭接著買 打算入全係列 推薦推薦
評分確實是好書 囤瞭幾本 看完瞭接著買 打算入全係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