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世界上*多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黄全愈教授历时二十余年,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从他跨文化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美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精髓,从而指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
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本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曾荣登中国大陆非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引言001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001 尴尬的问题003
绕不开的定义005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015
创造性不能“教”021
第二章能不能用左手写字025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027
中华民族的迷惑028
人有哪四种行为030
素质教育的盲区045
第三章要不要投自己一票055
谁来射点球057
竞选班代表065
投不投自己一票071
第四章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079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081
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087
要不要尊师爱生094
第五章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099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101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104
“没商量”的“天条”109
第六章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131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133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134
做研究的目的145
第七章教育要不要平等159
平等的困惑161
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161
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162
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164
矿矿经历的“天赋教育计划”165
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178
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诱惑183
第八章要不要惩罚孩子185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187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197
自己改造自己203
第九章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213
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215
要计算器,还是要计算技220
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佳组合228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234
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239
第十章值得思考的若干教育体制问题243
要不要取消高考245
要不要专业对口250
专业对口的中国特色251
专业对口的弊端252
改革的可行性与对策252
美国的可借鉴经验256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268
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271
后记274
参考资料277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选修教育专业的不多,坚持读完的更少。
说来有点儿俗,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动力,来自那个插队时还似懂非懂的“水桶定理”。
农伯说:“小黄,其他可以了。还是弄弄最差的那块桶板……”
二十年后,远渡重洋来到美利坚合众国“洋插队”。教授说:“Mr.Huang,还是选修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可能影响或者决定性影响贵国发展的有关专业吧……”
二十度春秋,浩海如烟,竟然时空交错,殊途同归,还是周旋于那块最差、最短桶板的深邃哲理。
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至今已五年有余,小“洋”楼有了一栋,虽不是豪宅,也占地近六市亩。
有初通风水者耳语:此宅很有点风水,四已得三——“前有横流”(小溪),“后有靠山”;“左有青龙”(道路),只缺“右有白虎”。
妻问:“什么是白虎?”
此君讷讷一笑:“Agoodquestion!”
博得众人哄堂。
后来把服役多年的道吉轿车换成凯迪拉克,教授们就有人半揶揄半赞叹为“美国梦”。
但我自己心里常常有点莫名其妙的不安!
一天夜里,梦回插队那群山中碧波粼粼的水库,我在光着身子“戽鱼”——当地一种捉鱼的方法,即围堰般围好一小片水,将堰中之水一桶一桶地“戽”到外面,直到堰内的水差不多干了,才抓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不管堰堤围得多好,漏水总是难免的,这样“戽鱼”的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且戽水的桶一定要好;不然,漏进堰堤的水比戽出去的水还快还多,就永远别想抓鱼了。
那夜的梦中,鱼儿都蹦裆了,水就是戽不完……
猛一抬头,只见户主阿奇在笑。
再一低头,发现手中的桶板参差不齐,根本盛不了水。
于是,我醒悟了,那个促使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原动力常常暗地里作弄我,搅得我不能安宁。
又于是,这种内心的不安成了一股骚动,进而变成一种冲动!我想为曾经养我育我的那片土地写点东西,写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
怎么写呢?
在美国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个美国人,大概还是个学者,访问中国一个月,回来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他第二次访华,待了三个月,这次只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后来,他又到了中国,一待就是一年,返美后竟然没有提笔写哪怕只言片语。
人们觉得奇怪,怎么会待的时间愈长写的东西愈少?
此公意味深长地笑笑,才说:“当你对某个事物了解得越多,你会越发感到自己了解得太少。我在中国待了一年,我发现中国文化是那样博大精深,反而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太渺小、太肤浅,以致无从下笔。”
我总觉得这个笑话是在说我。
刚到美国时,应邀作演讲,最喜欢听众提问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在起跑线判决学生,而美国高教是在终点线判断学生;什么中国的教育观念崇尚父母与子女般的师生关系,而美国的师生形同路人……
说得滔滔不绝,听得津津有味。
但是当我对中、美教育比较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研究得越系统,越不知道怎么回答美国听众的提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
……
越了解得多,越研究得深,就越感觉答案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就越欲言又止,欲罢不能!
越想找一个全面系统的答案,就越觉得没有找到答案。
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
有一位热心的教授看我的讲义后,表示满意,但语重心长地指出两个问题:
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
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要板书在黑板的,一定要谨慎!
老教授对我的厚爱是显而易见的,我诚惶诚恐地表示自己的深深感激,并作了修改。
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多位教授对我的提问让人难以置信地回答道:
“我不知道!”
“我无法回答你!”
有一次,我对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地抬起眼睛对视着我,说:“我已经告诉你啦,我不懂!”
我的一位博士论文审查委员会的教授更是坦诚:“我一向对哲学感到头痛,你今天对‘我’和‘自我’,‘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这两组概念的纵横交叉坐标的哲理论述,还有‘概念’和‘观念’的异同分析,让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哲理思维成问题……”
只有神才是完美的,但尘世间没有完美的神。
我不是教育理论权威,我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实验,对许多教育问题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但我有不解的惶惑、有百思后的疑问、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真实的思考。
我想把我的不解、疑问、经历和思考写成一本小册子,与我大洋彼岸的同胞共享!
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不求结果,只求过程?”
我想起了那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的眼睛。
没有过程哪有结果?
有“不懂”才会有“懂”!
没有启疑哪来解惑?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历年无成人获诺贝尔奖(2015年才产生一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困惑?孩子的创造性能不能由老师来教?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背九九表……
但愿有人能沿着这个探索过程,最终找到一丝半缕的结果!
拿到《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美国教育场景的画面,充满了活力与多元。我设想着书中会详尽地描绘美国学校如何打破刻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对权威提出质疑。我特别想知道,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否有系统性的方法和独特的教学策略。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美国学校是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美国教育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比如,学校是否会提供心理辅导服务,或者开展一些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课程?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美国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如何得以实现感到好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天赋,美国教育又是如何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潜力的呢?这本书能否为我呈现一些关于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领导力、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方面的具体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素质教育在美国》让我对美国教育的“软实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美国教育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个人潜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能采取的创新方法。我想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将这些“软实力”培养落到实处的?例如,是否会通过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美国学校在培养学生领导力、沟通能力、同理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我特别关注的是,美国是如何评估这些“软实力”的?是仅仅通过考试,还是有更全面、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终身学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方面所做的努力,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对美国教育理念的深刻解读,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国教育体系是否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评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个书名,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占据了相当突出的位置。它预示着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在“素质”这个关键词上,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美国教育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教育哲学和文化根源。我很好奇,美国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它是否涵盖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品德、能力、情感、审美等多个维度?书中是否会探讨美国教育是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如何平衡升学压力与素质培养的讨论。要知道,在很多国家,学术成绩往往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美国是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解法?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美国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是如何创新和改革的例子,以真正服务于“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是否会有对美国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引导的介绍?又或者,书中是否会涉及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方面的具体举措?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对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引发我对自身教育理念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素质教育在美国》,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美国学校里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在艺术教室里挥洒创意,或者在科学实验室里探索未知。我期待着书中能详细介绍美国是如何将“素质”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又或者如何注重学生的艺术、体育、音乐等非学术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很好奇,这种“素质教育”是否与我们国内的教育模式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美国教育体系中,例如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的差异?他们又是如何平衡学术成绩与素质培养的呢?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某个学校或某个项目是如何成功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我对书中对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介绍尤为感兴趣,因为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后,在个人成长、社会适应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面所展现出的积极影响。书中是否也提及了素质教育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培养重点有所区别?例如,幼儿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侧重点会有哪些不同?总而言之,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美国素质教育的窗户,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评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美国教育体系中,那些常常被提及的“自由”、“创新”和“个性化”等关键词的联想。我一直对西方教育的理念非常好奇,特别是当涉及到“素质教育”这样的概念时,总觉得它蕴含着与我们传统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美国是如何在教育体系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的。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美国学校是如何将艺术、音乐、体育等与学术课程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我尤其想了解,美国教育是如何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在犯错中成长。比如,是否会大量提及社区服务、实习、志愿活动等对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展现美国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后,在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勇于尝试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韧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质。此外,我也对美国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扮演以及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探索的,感到十分好奇。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的课堂活动,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思路?
评分要教育儿女,首先得教育好自己,看了黄博士的书很受教育
评分做为家长也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第一次做父母谨慎点
评分非常非常的喜欢 非常非常的推荐 非常非常的满意
评分书籍包装很好,物流很给力,期待下次购买!
评分包子曰:我不在买买买,便是在买买买的路上。因为京东,我从未停歇。
评分书很精美,能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一本本买也很不错 发货快 送货快 超级满意
评分做为家长也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第一次做父母谨慎点
评分育儿书籍基本都是用来给我自己洗脑的,脾气暴躁的时候帮我缓解一下,告诉我自己理解最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