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全愈 著
图书标签:
  • 素质教育
  • 美国教育
  • 教育改革
  • 比较教育
  • 教育理念
  • K12教育
  • 教育发展
  • 教育政策
  • 多元智能
  • 终身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63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3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 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
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课
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中国的读者(家长、学生、老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育中加入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元素,就是在培养“混血虎”!

内容简介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长年在美国读书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人口只占世界5%的美国,却获得了世界上*多的诺贝尔奖?

  就上述问题,黄全愈教授历时二十余年,深入到美国教育的“心脏”中去做研究,并对国内的教育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反思。作者从他跨文化的经历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美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精髓,从而指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

  作者的叙述和分析,引人入胜,诱人深思;所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振聋发聩。本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曾荣登中国大陆非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目录

引言001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001 尴尬的问题003

绕不开的定义005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015

创造性不能“教”021



第二章能不能用左手写字025

又一个尴尬的问题027

中华民族的迷惑028

人有哪四种行为030

素质教育的盲区045



第三章要不要投自己一票055

谁来射点球057

竞选班代表065

投不投自己一票071



第四章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079

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081

长辈是不是孩子的朋友087

要不要尊师爱生094



第五章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099

有没有统一的是非判断标准101

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104

“没商量”的“天条”109



第六章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131

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133

往车上装货,还是给车子加油134

做研究的目的145


第七章教育要不要平等159

平等的困惑161

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161

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162

平等概念对教育的迷惑164

矿矿经历的“天赋教育计划”165

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178

公正概念对教育的诱惑183



第八章要不要惩罚孩子185

儿子经历的惩罚教育187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197

自己改造自己203



第九章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213

到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215

要计算器,还是要计算技220

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佳组合228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234

乌龟比兔子跑得快吗239


第十章值得思考的若干教育体制问题243

要不要取消高考245

要不要专业对口250

专业对口的中国特色251

专业对口的弊端252

改革的可行性与对策252

美国的可借鉴经验256

要不要给教育工作者留下“铁饭碗”268

要不要外行管理内行271



后记274

参考资料277


精彩书摘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选修教育专业的不多,坚持读完的更少。

  说来有点儿俗,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动力,来自那个插队时还似懂非懂的“水桶定理”。

  农伯说:“小黄,其他可以了。还是弄弄最差的那块桶板……”

  二十年后,远渡重洋来到美利坚合众国“洋插队”。教授说:“Mr.Huang,还是选修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可能影响或者决定性影响贵国发展的有关专业吧……”

  二十度春秋,浩海如烟,竟然时空交错,殊途同归,还是周旋于那块最差、最短桶板的深邃哲理。

  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至今已五年有余,小“洋”楼有了一栋,虽不是豪宅,也占地近六市亩。

  有初通风水者耳语:此宅很有点风水,四已得三——“前有横流”(小溪),“后有靠山”;“左有青龙”(道路),只缺“右有白虎”。

  妻问:“什么是白虎?”

  此君讷讷一笑:“Agoodquestion!”

  博得众人哄堂。

  后来把服役多年的道吉轿车换成凯迪拉克,教授们就有人半揶揄半赞叹为“美国梦”。

  但我自己心里常常有点莫名其妙的不安!

  一天夜里,梦回插队那群山中碧波粼粼的水库,我在光着身子“戽鱼”——当地一种捉鱼的方法,即围堰般围好一小片水,将堰中之水一桶一桶地“戽”到外面,直到堰内的水差不多干了,才抓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不管堰堤围得多好,漏水总是难免的,这样“戽鱼”的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且戽水的桶一定要好;不然,漏进堰堤的水比戽出去的水还快还多,就永远别想抓鱼了。

  那夜的梦中,鱼儿都蹦裆了,水就是戽不完……

  猛一抬头,只见户主阿奇在笑。

  再一低头,发现手中的桶板参差不齐,根本盛不了水。

  于是,我醒悟了,那个促使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原动力常常暗地里作弄我,搅得我不能安宁。

  又于是,这种内心的不安成了一股骚动,进而变成一种冲动!我想为曾经养我育我的那片土地写点东西,写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

  怎么写呢?

  在美国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个美国人,大概还是个学者,访问中国一个月,回来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他第二次访华,待了三个月,这次只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后来,他又到了中国,一待就是一年,返美后竟然没有提笔写哪怕只言片语。

  人们觉得奇怪,怎么会待的时间愈长写的东西愈少?

  此公意味深长地笑笑,才说:“当你对某个事物了解得越多,你会越发感到自己了解得太少。我在中国待了一年,我发现中国文化是那样博大精深,反而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太渺小、太肤浅,以致无从下笔。”

  我总觉得这个笑话是在说我。

  刚到美国时,应邀作演讲,最喜欢听众提问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在起跑线判决学生,而美国高教是在终点线判断学生;什么中国的教育观念崇尚父母与子女般的师生关系,而美国的师生形同路人……

  说得滔滔不绝,听得津津有味。

  但是当我对中、美教育比较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研究得越系统,越不知道怎么回答美国听众的提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

  ……

  越了解得多,越研究得深,就越感觉答案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就越欲言又止,欲罢不能!

  越想找一个全面系统的答案,就越觉得没有找到答案。

  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

  有一位热心的教授看我的讲义后,表示满意,但语重心长地指出两个问题:

  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

  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要板书在黑板的,一定要谨慎!

  老教授对我的厚爱是显而易见的,我诚惶诚恐地表示自己的深深感激,并作了修改。

  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多位教授对我的提问让人难以置信地回答道:

  “我不知道!”

  “我无法回答你!”

  有一次,我对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地抬起眼睛对视着我,说:“我已经告诉你啦,我不懂!”

  我的一位博士论文审查委员会的教授更是坦诚:“我一向对哲学感到头痛,你今天对‘我’和‘自我’,‘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这两组概念的纵横交叉坐标的哲理论述,还有‘概念’和‘观念’的异同分析,让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哲理思维成问题……”

  只有神才是完美的,但尘世间没有完美的神。

  我不是教育理论权威,我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实验,对许多教育问题也找不到完整的答案。但我有不解的惶惑、有百思后的疑问、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真实的思考。

  我想把我的不解、疑问、经历和思考写成一本小册子,与我大洋彼岸的同胞共享!

  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不求结果,只求过程?”

  我想起了那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的眼睛。

  没有过程哪有结果?

  有“不懂”才会有“懂”!

  没有启疑哪来解惑?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历年无成人获诺贝尔奖(2015年才产生一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困惑?孩子的创造性能不能由老师来教?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背九九表……

  但愿有人能沿着这个探索过程,最终找到一丝半缕的结果!



《教育的星辰大海:探寻美国教育的多元路径与时代回响》 在这片被誉为“实践的熔炉”的土地上,教育的探索从未止步,它以包容万象的姿态,吸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智慧,又以独具的创新精神,不断塑造着未来的模样。《教育的星辰大海》并非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裁剪,而是对美国教育图景的深度描绘,它试图拂去浮华的表象,深入剖析隐藏在教育肌体中的脉络与肌理,呈现出一种生动、复杂且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通过对美国教育发展历程、关键理念、实践模式以及面临挑战的细致梳理,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画卷,带领读者一同潜入其中,感受其深邃的思想潮流与鲜活的实践脉动。 历史的积淀与理念的演进:奠基与革新 美国教育的根基,深植于其建国伊始的自由主义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从早期殖民地时期注重宗教信仰与基本识字能力的教会学校,到独立后杰斐逊等人倡导的普及初等教育以培养公民素质的理念,再到霍拉斯·曼恩推动的“公共学校运动”,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民主社会公民培养”这一核心目标的执着追求。本书将追溯这一历史脉络,探讨不同时期社会思潮如何塑造教育目标,例如19世纪末工业化进程对职业教育的需求,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革命性理念如何挑战传统灌输式教学,以及二战后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空前重视,如何催生了STEM教育的雏形。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美国教育体系中几个关键的哲学流派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实用主义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强调,是如何体现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的;存在主义的“个体自由”与“自我实现”,又是如何影响到选修课程的丰富多样,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而进步主义教育理念,则贯穿于对儿童中心、民主课堂、社会改造等核心要义的阐释之中。这些理念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乃至学校管理之中,构成了美国教育思想的独特底色。 多元的实践模式:百花齐放的教育景观 美国教育的迷人之处,在于其极大的包容性与高度的实践多样性。本书将细致呈现这一多元化的教育图景,涵盖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级,以及公立、私立、特许学校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在早期教育阶段,我们将审视蒙特梭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等国际知名的教育模式在美国的落地与发展,分析它们如何在尊重儿童天性、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典型的教学范式: 公立学校体系: 剖析其作为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如何在统一的州立课程标准下,努力平衡教育公平与质量。我们将探讨其在应对学生差异、推进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引入新技术方面的尝试与挑战。 私立学校(包括宗教学校与非宗教学校): 分析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学术标准以及师生比例等方面与公立学校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期望,尤其是在精英教育、特定宗教信仰培养等方面的独特定位。 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 详细阐述这种介于公立与私立之间的创新办学模式,其运作的灵活性、对创新教学法的尝试,以及在解决公立教育弊端方面的潜力和争议。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特许学校在课程改革、技术应用、以及特色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困境。 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 介绍其在美国的兴起原因、法律规定、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探讨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在家上学如何满足特殊需求学生或遵循特定教育理念的家庭。 在高等教育领域,本书将深入剖析美国大学系统为何能够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将探讨其以研究型大学为核心,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通识教育”的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视野。同时,也将关注社区学院在普及高等教育、提供职业培训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在线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新模式的崛起,如何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界限。 核心议题的深度解读:素质教育的美国视角 虽然本书不直接阐述“素质教育”这一特定概念,但其内容会触及美国教育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诸多核心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勾勒出美国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努力与思考: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分析美国教育如何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研究型写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分析、评估信息,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探讨“深度学习”的理念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以及评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多种方式。 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培养: 揭示美国教育如何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容忍失败,以及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机器人俱乐部、科学竞赛、艺术创作工作坊)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书将关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的兴起,以及跨学科融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协作能力与沟通技巧: 阐释美国教育如何在小组项目、团队活动、以及社团组织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效沟通能力和领导力。我们将分析“协作学习”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效率。 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探讨美国教育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如历史、社会学、公民教育)、社区服务项目、以及对民主价值观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本书将分析“服务性学习”的模式,以及如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艺术素养与人文关怀: 关注美国教育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如何保持对艺术、音乐、文学等人文艺术领域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我们将探讨艺术教育在美国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在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方面的独特价值。 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审视美国教育体系如何将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规划,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情绪管理和心理韧性。我们将分析学校在提供体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应对校园欺凌、学生焦虑等问题上的努力。 挑战与未来展望:在变革中前行 任何教育体系都无法回避挑战。《教育的星辰大海》不会回避美国教育当前面临的诸多难题。我们将审视教育公平问题,包括城乡差距、种族差异、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分析标准化测试的利弊,以及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潜在负面影响;探讨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还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吸引力,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 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学者访谈、政策解读等多种方式,呈现美国教育界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做的探索与努力,以及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我们将展望美国教育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的星辰大海:探寻美国教育的多元路径与时代回响》希望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不仅能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提供深刻的洞察,也能为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打开一扇理解美国教育的窗口。它所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变革的教育生命体,其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深入借鉴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美国教育体系中,那些常常被提及的“自由”、“创新”和“个性化”等关键词的联想。我一直对西方教育的理念非常好奇,特别是当涉及到“素质教育”这样的概念时,总觉得它蕴含着与我们传统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的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美国是如何在教育体系中,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的。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美国学校是如何将艺术、音乐、体育等与学术课程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我尤其想了解,美国教育是如何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在犯错中成长。比如,是否会大量提及社区服务、实习、志愿活动等对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展现美国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后,在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勇于尝试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韧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质。此外,我也对美国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扮演以及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探索的,感到十分好奇。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的课堂活动,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素质教育在美国》,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可能是美国学校里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在艺术教室里挥洒创意,或者在科学实验室里探索未知。我期待着书中能详细介绍美国是如何将“素质”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又或者如何注重学生的艺术、体育、音乐等非学术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很好奇,这种“素质教育”是否与我们国内的教育模式有何不同,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美国教育体系中,例如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的差异?他们又是如何平衡学术成绩与素质培养的呢?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某个学校或某个项目是如何成功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我对书中对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以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介绍尤为感兴趣,因为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后,在个人成长、社会适应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面所展现出的积极影响。书中是否也提及了素质教育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培养重点有所区别?例如,幼儿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侧重点会有哪些不同?总而言之,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美国素质教育的窗户,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素质教育在美国》让我对美国教育的“软实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美国教育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个人潜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能采取的创新方法。我想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将这些“软实力”培养落到实处的?例如,是否会通过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美国学校在培养学生领导力、沟通能力、同理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我特别关注的是,美国是如何评估这些“软实力”的?是仅仅通过考试,还是有更全面、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剖析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全球视野、终身学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方面所做的努力,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对美国教育理念的深刻解读,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国教育体系是否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评分

拿到《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美国教育场景的画面,充满了活力与多元。我设想着书中会详尽地描绘美国学校如何打破刻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对权威提出质疑。我特别想知道,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否有系统性的方法和独特的教学策略。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美国学校是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美国教育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比如,学校是否会提供心理辅导服务,或者开展一些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课程?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美国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如何得以实现感到好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天赋,美国教育又是如何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潜力的呢?这本书能否为我呈现一些关于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领导力、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方面的具体实践?

评分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个书名,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占据了相当突出的位置。它预示着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在“素质”这个关键词上,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美国教育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教育哲学和文化根源。我很好奇,美国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它是否涵盖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品德、能力、情感、审美等多个维度?书中是否会探讨美国教育是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如何平衡升学压力与素质培养的讨论。要知道,在很多国家,学术成绩往往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美国是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解法?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美国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是如何创新和改革的例子,以真正服务于“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是否会有对美国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引导的介绍?又或者,书中是否会涉及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方面的具体举措?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对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引发我对自身教育理念的思考。

评分

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的招生,无论是否要出国求学,都值得一看

评分

确实是好书 囤了几本 看完了接着买 打算入全系列 推荐入手

评分

很不错,买了好几次了,送货很及时

评分

不错,质量还行

评分

书籍包装很好,物流很给力,期待下次购买!

评分

书不错,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做为家长也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第一次做父母谨慎点

评分

在书店翻过,一些观点还是认同的

评分

做为家长也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第一次做父母谨慎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