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急救技术规范和实践

危急重症急救技术规范和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东胜 著
图书标签:
  • 急救
  • 重症监护
  • 临床指南
  • 医疗技术
  • 规范化
  • 实践
  • 危急重症
  • 医学
  • 护理
  • 急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3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724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危重病急救医学应运而生。与国外相比,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起步虽说稍晚,但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危重病急救医学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国内不止限于大中型城市,绝大部分县级城市也普及了自己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体系。
然而,与“硬件条件”不甚匹配的是“软件条件”,大多数在基层医疗单位从事危急重症急救的医护人员并未接受过全面、系统、正规的急救教育和培训;而危重病急救医学却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复杂性特点。时间性,即抢救就是抢时间,这就要求基层医院发挥中坚力量作用,以缩小急救半径,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保障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复杂性,即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往往复杂,常累及多个系统,因此要求从事这个专业的医护人员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危重病急救医学知识技能,及时诊断、及时抢救,避免延误和错误的救治。
基于此,本书编者遵循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加强治疗为一体的危急重症抢救理念,根据基层医院急救现状及基层医院的疾病谱特点,筛选出适合基层推广的规范化急救诊疗技术,制定技术规范,编写这本基层医师在对危急重症患者诊疗时可参考的一本工具书。
本书难能可贵的就是其系统化、实用性和规范化。全书详细阐述了“十城百院”危急重症急救规范技术推广工程所涵盖的9项适宜推广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并从一线临床医生的视角,依托实际临床诊治过程,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技术推广转化的同时,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急诊急救诊疗规范,是基层医疗机构中该领域从业医护人员值得拥有的“手边书”。
本书的急救技术成熟、全面,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加强治疗为一体,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广大致力危急重症医学领域的同道们在学习之余,更要把书中所学运用于临床诊疗过程之中,通过反复实践,规范掌握常用的危急重症急救技术,全面提升自己的危急重症抢救水平。

目录

第一章 心肺复苏技术与规范(1)
第一节 心肺脑复苏基础与进展(1)
第二节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的病理生理改变(4)
第三节 基础生命支持(5)
第四节 高级生命支持(10)
第五节 心肺复苏后的脏器功能支持(16)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心肺复苏(20)

第二章 急诊气道管理技术与规范(30)
第一节 气道解剖与呼吸生理学(30)
第二节 气道急症的识别(37)
第三节 供氧装置和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38)
第四节 人工手法气道开放术(42)
第五节 咽通气道技术(43)
第六节 喉罩技术(45)
第七节 气管插管术(48)
第八节 环甲膜穿刺置管通气术(53)
第九节 气管切开术(55)
第十节 急救阶梯化呼吸管理规范技术(60)
第十一节 急诊气道管理共识(63)

第三章 创伤现场评估、急救及安全转运技术与规范(71)
第一节 创伤现场评估(71)
第二节 创伤现场急救(73)
第三节 创伤患者安全转运(87)

第四章 急诊胸部创伤诊疗综合技术和规范(99)
第一节 重症胸部创伤的概述(99)
第二节 重症胸部创伤基本救治(104)
第三节 急诊胸部创伤诊疗综合技术和规范(111)

第五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规范化诊疗技术规范和实践(117)
第一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概述(117)
第二节 ACS的临床路径(120)
第三节 ACS的药物治疗(129)
第四节 急诊冠脉介入诊疗(136)
第五节 ACS诊治相关技术简介(139)

第六章 急性缺血性卒中规范化治疗技术(143)
第一节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143)
第二节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162)
第三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绩效测量指标参照标准(176)

第七章 亚低温脑保护技术(182)
第一节 亚低温概述(182)
第二节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186)
第三节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与处理(188)
第四节 亚低温治疗的脑功能评估(190)

第八章 机械通气(193)
第一节 机械通气概述(193)
第二节 机械通气的适应证(196)
第三节 机械通气的禁忌证(198)
第四节 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方式(199)
第五节 机械通气模式(201)
第六节 无创正压通气(204)
第七节 机械通气参数的设置(205)
第八节 呼吸机报警的处理(207)
第九节 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211)
第十节 机械通气的撤离(212)
第十一节 脱机困难(215)
第十二节 机械通气的监测(217)
第十三节 肺复张(224)
第十四节 俯卧位通气(229)
第十五节 人工气道管理与吸引(232)
第十六节 湿化与雾化(234)
第十七节 患者体位(237)
第十八节 危重患者转运时的机械通气(239)

第九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目标滴定式循环支持技术(246)
第一节 动脉置管与有创血压监测技术(246)
第二节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与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249)
第三节 漂浮导管留置监测技术(255)
第四节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技术及临床应用(258)
第五节 容量反应性评估技术及临床应用(260)
第六节 组织灌注与氧代谢评价指标概念与临床意义(263)
第七节 目标性滴定式循环支持技术(267)

第十章 规范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279)
第一节 概述(279)
第二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281)
第三节 CRRT治疗模式(284)
第四节 CRRT治疗时机(287)
第五节 CRRT治疗剂量(290)
第六节 CRRT的抗凝技术(292)
第七节 血管通路的建立(296)
第八节 置换液的配置与管理(298)
第九节 血液净化滤过器(300)
第十节 CRRT规范化治疗流程(303)
第十一节 CRRT的容量管理(308)
第十二节 CRRT时的药物剂量调整(311)
第十三节 CRRT治疗过程中常见报警信息的识别与处理(315)
第十四节 CRRT的护理管理(317)
第十五节 CRRT患者的护理(321)
《危急重症急救技术规范与实践》 内容简介 前言 在现代医学领域,危重症的救治是衡量一个医疗体系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争分夺秒、科学精准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当前危重症急救领域最前沿、最权威的技术规范与临床实践经验,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可操作的指南。本书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力求帮助读者在复杂多变的危重症救治场景中,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并高效执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第一部分:危重症监护的基础与原则 第一章: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设立与管理 ICU的定义与目标: 详细阐述ICU作为专门收治危重患者的区域,其核心目标在于提供高度集中的、多学科协作的生命支持与监护。 ICU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介绍ICU所需的专业人员构成,包括重症监护医师、专业护士、呼吸治疗师、药师、营养师等,以及不同岗位职责。 ICU的环境设计与设备配置: 探讨ICU在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照明、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以及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等必备仪器。 ICU的感染控制策略: 强调ICU内高风险环境下的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隔离技术、环境消毒、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预防。 ICU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介绍ICU的质量评价指标,如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等,以及持续改进的机制。 第二章: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评估 早期识别的意义与挑战: 分析危重症发病隐匿性、进展迅速等特点,强调早期识别对于改善预后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基层医疗机构识别的挑战。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解读: 深入讲解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客观评分系统的应用: 介绍常用的危重症评估工具,如APACHE II、SOFA、GCS评分等,阐述其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及局限性,以及在评估患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 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强调在急诊或ICU环境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获取关键病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格检查,以发现潜在的危重征象。 常用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的初步评估: 简述急诊常用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心电图、胸片等检查的必要性及初步解读。 第三章: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阐述心脏输出量(CO)、心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等核心概念。 有创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无创监测: 血压袖带、脉搏容积波形分析、超声心动图(床旁)、生物电阻抗等技术。 有创监测: 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导管(PA导管)、动脉导管、 PICCO/Swan-Ganz导管等技术,详细介绍其置管技术、监测指标、以及在不同休克类型中的应用。 休克的病理生理与类型: 详细讲解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梗阻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点。 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 强调个体化液体复苏的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晶体液、胶体液,以及液体复苏的监测指标(尿量、血压、心率、 lactate等)。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等,详细介绍其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剂量调整以及联合应用。 血管扩张药: 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介绍其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 容量管理与容量反应性的评估: 介绍被动抬腿试验(PLR)、脉压变异(PPV)、每搏输出量变异(SVV)等评估容量反应性的方法。 第四章: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技术 呼吸衰竭的定义、分类与病因: 详细阐述I型(低氧性)和II型(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常见病因(如ARDS、COPD急性加重、肺炎、胸外伤等)。 氧疗的原则与方法: 介绍低流量和高流量氧疗的装置(鼻导管、面罩、文丘里面罩、高流量湿化氧疗)及其适用情况,氧浓度监测。 无创通气(NIV)的应用: NIV的原理与模式: 介绍CPAP、BiPAP等模式,以及其在COPD急性加重、心源性肺水肿、ARDS等中的应用。 NIV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明确NIV的临床应用指征和不适宜使用的情况,如意识障碍、呕吐、面部损伤等。 NIV的监测与并发症: 强调NIV治疗中的密切监测,以及面部压伤、胃肠胀气等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有创机械通气的原理与操作: 气管插管技术: 详细介绍气管插管的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器械、插管步骤、喉镜选择,以及快速诱导插管(RSI)技术。 呼吸机模式的选择: 详细讲解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控制通气(PCV)、容量控制通气(VCV)、压力支持通气(PSV)等模式的原理、适用场景及参数设置。 机械通气的关键参数设置: tidal volume (VT), respiratory rate (RR), PEEP, FiO2, inspiratory flow rate等,以及如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撤机策略与肺康复: 介绍撤机前的评估标准、逐步撤机的方法,以及早期肺康复的重要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 ARDS的定义、诊断标准(柏林标准): 详细阐述ARDS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因、影像学表现、氧合指数(PaO2/FiO2)等。 ARDS的病理生理: 炎症反应、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气/灌注不匹配等。 ARDS的机械通气策略: 低潮气量通气、高 PEEP 通气、俯卧位通气、触发通气等。 ARDS的其他治疗: 液体管理、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神经肌肉阻滞剂)、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适应症。 支气管镜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介绍支气管镜在分泌物清除、异物取出、肺泡灌洗、肺活检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危重症常见并发症的救治 第五章:危重症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 急性肾损伤(AKI)的定义、分期与病因: 介绍AKI的诊断标准(KDIGO标准),AKI的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病因,以及常见的导致AKI的危重症情况(如休克、脓毒症、心力衰竭)。 肾脏替代治疗(RRT)的适应症: 详细列举AKI需要进行RRT的指征,包括容量负荷过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性并发症等。 各种RRT模式的原理与选择: 血液透析(HD): 介绍血液透析的原理、技术、优缺点,以及其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详细阐述CRRT的优点(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调控性好),各种CRRT模式(CVVH, CVVHDF, CVVHD)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腹膜透析(PD): 介绍腹膜透析的原理及其在危重症中的相对局限性。 RRT的并发症及管理: 探讨RRT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血压、电解质紊乱、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并提供管理建议。 第六章:危重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管理 意识障碍的评估与处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详细解读。 鉴别意识障碍的病因: 脑卒中、颅脑外伤、中毒、低血糖、低氧血症、感染、代谢紊乱等。 脑电图(EEG)在昏迷评估中的作用。 颅内压(ICP)的监测与管理: ICP升高的病因与危害。 ICP监测的适应症与方法: 脑室引流管、颅内传感器等。 降颅压治疗: 药物治疗(甘露醇、高渗盐水)、通气管理、镇静镇痛、手术治疗等。 癫痫持续状态(SE)的识别与急救: SE的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SE的急救处理: 苯二氮䓬类药物、其他抗癫痫药物、支持治疗。 脑损伤患者的神经保护策略: 早期识别和控制脑水肿、维持脑灌注压、优化氧合等。 第七章:危重症患者的抗感染与脓毒症救治 脓毒症(Sepsis)的定义、诊断与分型: Sepsis-3定义: 强调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在脓毒症诊断中的重要性。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的诊断标准。 脓毒症的病理生理: 炎症风暴、微循环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器官功能不全。 脓毒症的早期识别与液体复苏: 强调“金标准”——早期液体复苏(30ml/kg晶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抗生素的选择与使用策略: 经验性抗菌治疗: 根据感染部位、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危险因素选择广谱抗生素。 目标性抗菌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剂量、疗程与联合用药。 脓毒症的其他支持治疗: 维持器官功能、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制品使用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 强调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环境消毒等。 第八章: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评估: 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推荐摄入量。 肠内营养(EN)的优先性与技术: EN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EN的输注途径: 鼻饲管、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 EN的配方选择、输注速度与监测。 EN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腹泻、腹胀、误吸、导管堵塞等。 肠外营养(PN)的适应症与技术: PN的适应症(EN不可行时)。 PN的组成成分: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 PN的输注途径与安全管理。 PN的并发症: 感染、代谢紊乱、肝功能异常等。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评估: 体重、实验室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功能等。 第九章:危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与谵妄管理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必要性与目标: 减轻患者痛苦、配合治疗、减少应激反应。 常用镇静药物与镇痛药物: 镇静药物: 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等,详细介绍其药理作用、剂量、不良反应及监测。 镇痛药物: 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非阿片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 镇静评分系统的应用: RASS (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等,指导镇静深度。 谵妄(Delirium)的识别与评估: 介绍CAM-ICU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等评估工具。 谵妄的病因与防治: 关注潜在病因、优化环境、药物管理、早期活动。 长期镇静镇痛的风险与管理: 戒断反应、镇静相关性肌病等。 第三部分:特定危重症的抢救 第十章: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的复苏 心搏骤停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心脏电活动异常、恶性心律失常。 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核心要素: 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的质量、频率、深度,通气时机与方式。 除颤: 适应症、操作步骤、电量选择。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可逆病因的查找与处理: 4H & 4T。 心脏骤停后管理(Post-Cardiac Arrest Care, PCAS): 目标性温度管理(TTM): 降温的指征、目标温度、维持时间与复温。 血流动力学支持、通气管理、抗血小板治疗。 神经系统保护。 体外生命支持(ECMO)在心搏骤停中的应用: 适应症、技术要点。 第十一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救 ACS的定义、分类与典型症状: 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ACS的现场急救: 呼叫急救、吸氧、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吗啡。 STEMI的早期介入策略: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时间窗、操作流程、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 溶栓治疗: 适应症、禁忌症、溶栓药物选择。 NSTEMI的抗栓治疗与介入时机。 ACS的并发症与处理: 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 第十二章:脑卒中(Stroke)的急性期救治 脑卒中的定义与分类: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急救: 早期识别: FAST原则。 静脉溶栓治疗(IV t-PA): 适应症、禁忌症、时间窗、剂量、并发症(出血转化)。 机械取栓: 适应症、血管内治疗技术。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出血性卒中的急救: 血压管理: 目标血压值。 逆转抗凝: 针对性药物。 手术治疗: 减压术、血肿清除术。 脑脊液引流。 脑卒中后管理: 继发性脑损伤的预防、康复治疗。 第十三章:重症创伤的抢救 创伤的评估体系: ATLS原则(Primary Survey & Secondary Survey)。 生命体征与休克的管理: 快速止血、容量复苏、输血策略。 气道、呼吸、循环的支持: 早期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 多发伤的协同救治: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创伤中的凝血功能障碍管理。 创伤后疼痛管理。 第十四章:烧伤的急救与危重症管理 烧伤面积与深度的评估: “五原则”计算法。 烧伤早期的液体复苏: Parkland公式等。 气道保护与呼吸支持: 吸入性损伤的识别与处理。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创面处理、抗生素使用。 营养支持: 高代谢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烧伤休克的治疗。 第四部分:危重症中的特殊技术与进展 第十五章:体外生命支持(ECMO)的应用 ECMO的原理与类型: VA-ECMO、VV-ECMO。 ECMO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呼吸衰竭: ARDS、肺炎、急性呼吸窘迫。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暴发性心肌炎。 心搏骤停: 难治性心搏骤停。 ECMO的置管技术、抗凝管理、监测与并发症。 ECMO的撤机与随访。 第十六章:床旁超声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床旁超声(POCUS)在评估血流动力学中的作用: 心脏结构与功能、容量状态。 POCUS在呼吸系统评估中的应用: 胸腔积液、气胸、肺水肿。 POCUS在腹部器官评估中的应用: FAST检查、腹水、胆囊。 POCUS在血管通路建立中的引导。 POCUS在危重症中的局限性。 第十七章:急诊毒物与中毒的救治 中毒的评估与处理原则: ABCDE原则。 常用毒物的识别与解毒剂: 有机磷、农药、阿片类、苯二氮䓬类、一氧化碳等。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在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中毒后的监测与并发症处理。 第十八章:高压氧治疗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高压氧的原理与适应症: 组织缺氧、CO中毒、减压病等。 高压氧舱的使用与安全注意事项。 高压氧治疗的禁忌症。 附录 常用危重症评分表 常用药物剂量参考 急救流程图 结束语 危重症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本书力求涵盖当前最重要、最实用的技术规范和临床实践。然而,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临床实践也需要不断更新。我们鼓励读者将本书作为学习和实践的起点,并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生活说明书”!作者以非常务实和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用建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时间管理的高效策略”这一章节,作者提出的那些方法,简单易行,却又非常有效,我尝试了几种之后,感觉工作和生活的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清晰,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个观点都直击要害。而且,作者在给出建议的同时,也分享了许多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这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有说服力,也让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智慧”的论述,作者用非常温和且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调节负面情绪。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强大的“生活技能包”,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安排时间、如何更平和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更积极地应对压力,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方法。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生活品质、解决实际问题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遇到的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心灵读物了!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充满人文关怀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淡淡的色彩,却散发出一种温暖的力量,仿佛在告诉你,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翻开扉页,作者用非常真挚的语言,分享了他/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平凡中的伟大”这一章节,作者描绘了许多普通人身上闪耀的光芒,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付出、却能影响深远的事迹,读来让人热泪盈眶。这本书没有那种大道理的堆砌,也没有刻意的情感煽动,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讲述着生活的美好与不易,让你在共鸣中找到前行的勇气。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即使是描述一些琐碎的日常,也能被赋予别样的意义。我常常在睡前读上几页,感觉自己的心境被温柔地抚慰,那些压在心头的烦恼似乎也减轻了不少。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在不完美中发现完整的自己。它就像一本心灵的指南针,指引我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失落时重拾希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疲惫、迷茫,或者只是想找一本能滋养心灵的书的朋友们,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失望。

评分

这本我只能用“惊喜连连”来形容!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工具书,没想到它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一种非常新颖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从中挖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深层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感知的艺术”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叙述,阐述了我们如何通过调整感官,去发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尝试作者提出的那些小练习,结果发现,周围的世界真的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些之前被我忽略的美好,开始一点点显现出来。这本书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内在的潜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它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会让人越读越想读。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用一种非常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笔触,带领我深入到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历史时期。书中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亲身感受着历史的脉搏。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触动着我的内心深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性,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与选择,同样充满了力量。读这本书,我仿佛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着悲欢离合。书中的语言优美典雅,充满了文学的美感,让人沉醉其中。而且,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它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体验,让我对历史、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活泼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把一个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领域,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充满趣味。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她深厚的专业功底,同时又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些非常接地气的例子,示范了如何打破常规,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激活了,很多之前想不通的问题,茅塞顿开。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语调,而是带着一种思考的温度,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与作者产生思想的碰撞。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也设计得非常精美,恰到好处地辅助了文字的理解,让学习过程更加高效。我感觉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提升专业能力,更能培养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相信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