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癫痫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与思考》除了详细介绍国际抗癫痫联盟新的定义、癫痫的发作分类、癫痫的症状性分类和癫痫综合征分类等外,还在癫痫的药物治疗中,对总体治疗方案的设计和各种药物在治疗中的地位的阐述,对癫痫内科医生临床思维的建立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朱丹,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院长。任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广东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对神经外科各专业领域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近20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使用脑磁图定位癫痫手术、脑磁图癫痫术前皮质功能区定位,并首先将脑磁图与神经导航结合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国内首先开展了锁孔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手术、环岛叶经侧脑室入路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已主刀完成各种癫痫手术近3000台,手术例数和治疗效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主编及参编《癫痫外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癫痫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颞叶癫痫外科》(广州出版社)、《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癫痫外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译《癫痫外科治疗原理与争论》、《癫痫疑难病例集》等7部专著,完成省级课题2项,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癫痫的定义、分类与病因
第一节 癫痫的定义与分类
一、概论
二、基本概念
三、癫痫发作的分类
四、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分类
五、症状学分类
第二节 癫痫的病因
一、基因所致癫痫
二、发育异常所致癫痫
三、海马硬化所致癫痫
四、妊娠期及围生期损伤所致癫痫
五、脑炎后癫痫
六、脑寄生虫所致癫痫
七、外伤所致癫痫
八、肿瘤所致癫痫
九、脑血管病所致癫痫
十、其他的神经性疾病
十一、代谢障碍所致癫痫
十二、酒精、毒素、药物诱发所致癫痫
第二章 癫痫的诊断及检查手段
第一节 癫痫的鉴别诊断
一、不同年龄段常见的非癫痫性发作
二、常见非癫痫性发作与癫痫发作的鉴别
第二节 癫痫的检查手段
一、脑电图
二、颅脑磁共振
三、磁共振波谱分析在癫痫中的应用
四、弥散张量成像
五、颅脑磁共振功能影像
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七、发作前期SPECT在癫痫评估中的应用
八、脑磁图
第一节 癫痫相关神经精神病学并发症及神经心理评估
一、癫痫相关神经精神病学并发症
二、神经心理评估
第三章 癫痫药物治疗总原则
第一节 新发癫痫和未服过药物的患者的治疗策略
一、诊断
二、癫痫复发的风险
三、分型、时间和癫痫发作的频率
四、初始治疗的方案
第二节 慢性活动性癫痫患者的治疗
一、评估
二、药物治疗方案
第三节 药物的选择
第四节 癫痫患者在缓解期的治疗
第五节 有学习障碍的癫痫
一、学习障碍者癫痫的评估
二、学习障碍者癫痫的治疗
第六节 老年癫痫患者
一、病因和诊断
二、一般的管理问题
三、药代动力学差异
四、药效差异和副作用
五、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第七节 儿童癫痫
一、癫痫的社会影响
二、癫痫类型
三、药物治疗
第八节 女性癫痫的治疗
一、生育
二、避孕
三、月经性癫痫
四、妊娠期间癫痫发作的风险
五、抗癫痫药物的致畸作用
六、药物疗法
七、妊娠对癫痫发作率的影响
八、补充叶酸
九、妊娠期间新发癫痫
十、母乳喂养
第四章 抗癫痫药物
第一节 概述
一、抗癫痫的作用机制
二、抗癫痫药物的选择
三、药物副作用
第二节 各种抗癫痫药物
一、丙戊酸
二、卡马西平
三、奥卡西平
四、苯妥英钠
五、苯巴比妥
六、扑痫酮
七、左乙拉西坦
八、加巴喷丁
九、拉莫三嗪
十、托吡酯
十一、唑尼沙胺
十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十三、乙琥胺
十四、地西泮
十五、氯硝西泮
十六、劳拉西泮
十七、氨己烯酸
十八、普瑞巴林
十九、拉科酰胺
二十、醋酸艾司利卡西平
第五章 癫痫发作与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
第一节 癫痫发作的急诊处理
一、强直一阵挛性发作
二、非惊厥性癫痫发作
三、癫痫连续发作和一次性预防法
第二节 癫痫状态的处理及物治疗
一、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二、昏迷中的肌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三、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
第三节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一、简介
二、疾病分类与定义
三、流行病学
四、分类
五、病因学因素
六、脑电图和持续性脑电图监测的应用
七、脑电图类型
八、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第六章 癫痫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 慨述
一、癫痫的外科治疗简介
二、癫痫手术的适应证和术前评估
第二节 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及典型病例
一、立体定向脑电图简介
二、SEEG的优势
三、SEEG临床路径
四、SEEG电极置入
五、颅内电极置入典型病例
第三节 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
一、颞叶癫痫的概念
二、颞叶癫痫的临床特征
三、颞叶切除术
四、颞叶切除术的治疗结果
第四节 颞叶外新皮质敛痫区的个体化切除
一、新皮质癫痫手术切除范围总原则
二、新皮质癫痫手术操作原则
三、颞叶外新皮质切除技术
第五节 大脑半球切除术
一、历史回顾
二、手术适应证
三、并发症
四、疗效
五、手术方式
六、大脑半球离断术
七、后头部致痫区外科离断术
第六节 胼胝体切开术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术前评估
三、手术术式选择
四、手术效果
五、典型病例
第七节 神经调控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
一、神经调控手术概述
二、神经调控辅助系统的组成
三、手术指征
四、迷走神经刺激术手术方式
五、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管理
六、术后临床疗效
七、典型病例
第七章 癫痫的其他治疗
第一节 生酮饮食
一、生酮饮食的发现
二、生酮饮食的原理
三、生酮饮食食物组成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四、生酮饮食的疗效
第二节 激素治疗
第三节 经颅磁刺激
第八章 癫痫的社会、心理方面及日常保健
第一节 癫痫在社会和心理学方面的影响
一、癫痫发作的不可预知性与风险评估
二、癫痫导致的死亡
三、朋友和各种社会关系
四、与避孕、生育能力、妊娠以及分娩有关的特殊问题
五、养育方式
六、在家庭中的安全问题
七、从事社会工作的问题
八、休闲活动
九、意外伤害
十、学习
第二节 就医和信息提供
第三节 驾驶机动车
一、针对1类牌照的规定
二、针对2类牌照的规定(含轨道火车、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三、职业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的患病率在4‰-7%0之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更重视活动性癫痫的患病率,即在最近某段时间(1-2年)内仍有发作的癫痫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我国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0,年发病率在30/10万左右。据此估算,我国约有600万左右的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有40万左右新发癫痫患者。癫痫是一种病程长和以临床反复发作为特点、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癫痫的确诊和发作类型的准确判断是正确治疗、合理用药、手术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先决条件。由于癫痫的病因复杂,发作机制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多种癫痫综合征相伴,癫痫外科面前横着的是一条癫痫灶的定位诊断鸿沟,在此无须赘述。
近年来,我国癫痫外科发展迅速,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涌现,影像后处理和图像融合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上MRI阴性患者癫痫病灶的检出率。脑电图设备的采样率不断提高,脑电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手段多样化,颅内电极置人技术尤其是立体脑电技术得到普及等有力地推动了致痫灶的定位;对癫痫网络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癫痫成为脑科学研究的最佳平台之一。目前尽管已有部分优秀著作,然而癫痫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期待癫痫业界为癫痫治疗大厦添砖加瓦,同时也是搭建一个癫痫相关专业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癫痫专业诊疗水平。
《癫痫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与思考》以癫痫的诊断与治疗为主题的医师业务参考书,着重临床实践,以飨读者。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癫痫的分类与病因;癫痫的诊断与检查手段;癫痫的药物治疗总原则及药物分论;癫痫的外科治疗以及神经调控等;癫痫患者的社会心理及日常保健等。本书结合了编者二十余年来癫痫临床诊疗工作中大量的病例资料,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实用性强,对从事癫痫专业的临床医师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也可作为神经科学研究工作者、神经科、脑电生理、儿科医师以及医学生的业务参考书。希望癫痫同道读后有所获益,在日常工作中共同合作,积极探索,用心实践,借助专业的癫痫知识,为广大癫痫患者带来更专业、更有效、更经济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尽己所能推进癫痫事业发展。
临床实践中,癫痫患者的具体病情、临床症状等差异较大,在治疗计划尤其药物选择方面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而不能简单地依据本书中的相关内容来做出判断或评价。
感谢本书所有编撰者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更重要的是感谢癫痫病友们,他们承受癫痫困扰之苦、之痛、之悲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原动力。
编者虽有精益求精之态度,但囿于水平,编撰中恐仍有不妥之处,敬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与匡正。
《神经科学前沿:疾病机制、诊断技术与创新疗法》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聚焦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的革新以及创新疗法的开发。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神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先进的神经影像与诊断技术,以及新兴的治疗策略与临床实践。 第一部分:神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多种常见及罕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和系统层面的病因学。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新进展: 深入阐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疾病的最新分子病理学发现。我们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个角度,揭示了淀粉样蛋白β(Aβ)、 tau蛋白、α-突触核蛋白等关键病理分子的形成、聚集和传播机制。特别关注了神经炎症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以及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功能失调。此外,还探讨了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细胞器水平的病变在神经退化中的核心地位。章节中将引用最新的动物模型研究和人体队列研究数据,阐明不同疾病亚型的分子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 详细介绍了病毒性(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细菌性(如脑膜炎奈瑟菌、结核分枝杆菌)和寄生虫性(如弓形虫)脑部感染的病原体特性、感染途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关注点包括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炎症介质的释放、神经元损伤和胶质增生等。针对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自身免疫性脑炎等,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其免疫发病机制,重点分析抗体介导的损伤(如AQP4、MOG抗体)、T细胞介导的炎症以及B细胞在病程中的作用。同时,还将介绍相关的细胞因子网络和信号通路,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神经炎症和神经退化。 脑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 深入分析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性因素与血管壁损伤的相互作用。重点探讨了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激活、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以及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针对脑卒中的神经毒性机制,将详细介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离子内流、活性氧(ROS)生成、线粒体损伤以及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T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LTP)的改变。同时,还将讨论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神经修复和血管生成等过程。 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 聚焦于单基因遗传病(如亨廷顿病、脊髓性肌萎缩症)和多基因遗传病(如部分癫痫、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基础。详细介绍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CNV)等遗传变异如何影响蛋白质功能和神经系统发育。特别关注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miRNA、lncRNA)在神经发育、神经可塑性和神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章节将引用基因芯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全基因组测序(WGS)等技术在疾病诊断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神经发育与精神疾病: 探讨了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从神经环路构建、突触可塑性、神经递质系统失调(如多巴胺、血清素、谷氨酸)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环境因素(如早期生活压力、营养不良)与遗传易感性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大脑结构与功能。 第二部分:先进的神经影像与诊断技术 本部分重点介绍一系列革新性的神经诊断工具和技术,旨在实现更早、更精准的疾病识别和监测。 高分辨率神经影像学技术: 深入介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标记的PET成像等技术。fMRI在评估脑区功能连接、网络活动中的应用,DTI用于研究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和连接性,SWI检测脑内微出血和钙化,PET成像则可用于检测特定受体、转运体或病理标志物的分布。详细讨论不同成像序列的原理、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诊断和评估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创伤性脑损伤、认知障碍)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脑电生理技术的进步: 探讨了高密度脑电图(hd-EEG)、脑磁图(MEG)以及皮层脑电图(iEEG)在捕捉神经元电活动方面的精细化能力。详细阐述了其在癫痫灶定位、睡眠紊乱诊断、脑机接口(BCI)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特别关注了时频分析、源定位等高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帮助理解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和病理状态下的活动模式。 液体活检与生物标志物: 重点介绍在血液、脑脊液等体液中检测神经系统疾病标志物的最新进展。包括: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轻链(NfL)、 tau蛋白、Aβ寡聚体等生物标志物: 在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反应评估中的应用。 外泌体(Exosomes)与循环肿瘤DNA(ctDNA): 作为疾病的潜在标志物,它们携带的miRNA、蛋白质和DNA片段能够反映神经系统病变和肿瘤状态。 循环肿瘤细胞(CTCs): 在脑肿瘤转移和复发监测中的作用。 宏基因组学与病毒载量检测: 在诊断神经感染疾病中的价值。 基因突变与拷贝数变异(CNV)的液体活检: 用于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携带者筛查。 代谢组学分析: 通过分析患者体液中代谢物的变化,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诊断线索。 基因测序与分子诊断: 详细介绍了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包括: 全外显子组测序(WES)与全基因组测序(WGS): 用于识别罕见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基因,尤其是在诊断不明原因的儿童神经发育迟缓、癫痫综合征等病例中。 目标区域测序(Targeted Sequencing): 针对已知与特定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提高诊断效率和成本效益。 拷贝数变异(CNV)检测: 利用SNP芯片或NGS技术检测基因组拷贝数的变化,识别与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相关的CNV。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 用于疾病风险评估和药物反应预测。 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结合分析: 揭示基因表达的异常调控机制。 第三部分:新兴的治疗策略与临床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神经科学领域的创新疗法,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技术: 深入探讨了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校正致病基因突变、沉默有害基因表达方面的潜力。重点介绍基因疗法在治疗单基因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中的进展,包括病毒载体递送、非病毒载体递送策略及其安全性评估。 靶向药物开发与精准治疗: 介绍了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研发策略,例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Aβ靶向药物、tau蛋白抑制剂;针对帕金森病的α-突触核蛋白抑制剂;以及针对神经炎症的靶向免疫疗法。强调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基于患者的基因型、生物标志物特征以及疾病亚型,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探讨了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神经前体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进行神经修复的策略。重点关注细胞移植、细胞因子刺激、细胞外囊泡(EVs)治疗等技术在修复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损伤中的应用潜力。讨论了细胞分化、存活、整合以及免疫排斥等关键技术挑战。 神经调控技术: 详细介绍了深部脑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中的应用。阐述了不同刺激模式、靶点选择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免疫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单克隆抗体等在肿瘤免疫治疗之外,在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如MS、自身免疫性脑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分析了免疫激活或抑制在神经保护和修复中的作用。 药物递送系统与脑屏障穿越: 探讨了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如纳米载体、脂质体、血液脑屏障(BBB)穿透肽等,如何提高药物在脑内的浓度和靶向性,克服BBB的限制,提高治疗效率。 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介绍了AI和机器学习在分析海量神经影像数据、电生理信号、基因组数据等方面的应用,以实现更精确的疾病诊断、预后预测和治疗方案优化。同时,讨论了大数据分析在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面的潜力。 结论 《神经科学前沿:疾病机制、诊断技术与创新疗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当代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不仅汇聚了该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更着眼于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应用,最终造福于广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本书是神经科医生、神经科学家、研究生以及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