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于2009年6月。但作为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而心理学研究的种子,更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的延安时期。借用大家熟悉的一句话来概括: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所谓短暂的历史,是作为一个正式机构而言;所谓悠久的过去,是对心理学作为课程或专业而言。
中国人民大学曾经是新中国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当时的苏联专家就是在人民大学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心理学家!国内一大批著名的心理学家,当年是从中国人民大学走出去的,包括著名理论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社会心理学家章志光教授等。改革开放后沙莲香教授所进行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更是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书收集和整理了从延安时期的人大前身到心理学系成立之前,心理学在人大的诞生、发展、壮大过程。通过记录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反思心理学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以及中国社会对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明晰中国本土文化和宏观环境对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
星星之火 1
前辈学人:张宗麟 3
其他的前辈学人 6
成长发展 9
师资队伍 10
人才培养 11
教学改革:习明纳尔 15
刚刚萌芽的科研: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18
继续前行 20
附录:1950—1952 年教育学教研室基本情况一览 22
蛰伏 23
艰难复苏 27
复办后的心理学课程 28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30
社会心理研究所学科研究:从国民性到国民素质 32
心理研究所 35
高校领先的心理咨询 37
相关的期刊资源:《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 40
浴火重生 43
学科建设 44
人才培养 46
科学研究 47
国际交流 48
社会服务 48
附录:2009 — 2015 年理学院心理学系基本情况一览 50
心理学系建设中的珍贵片段 51
领导关怀 51
建设与发展 57
友好往来 70
校友访谈 77
孙昌龄 78
章志光 91
龚浩然 102
王启康 111
车文博 119
沙莲香 132
朱青君 137
张小乔 144
赵颖 150
彭泗清 156
首届心理学系本科生谈心理学系 169
系友录 180
本科生名单 180
硕士生名单 182
在职研修班获得硕士学位名单 184
博士生名单 185
后 记 187
补后记:参与“心理学在人大”工作有感 191
序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开头四行为人们所熟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握无限,刹那是永恒”。在翻阅与校正《心 理学在人大》的日子中,我心头时常涌起这两句诗。心理学在人大的艰 难成长,是伴随着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新型大学的 成长而生根发芽的。这个成长,透显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对大学、对心 理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透显出了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对 学科的忠诚和坚守。在这一段成长过程中,当时一个小小的改变和尝试, 看起来只是一个认识的转变和丰富,只是一种顺势的做法,现在回过头来, 却发现这种改变已经成了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成为一个永 恒的存在。
我想一定有人整理过中国的学科发展史,但是我好像从来都没有看 到过正式出版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史”,也许是因为心理学学 科在中国发展时间比较短,也许是心理学研究者还无暇顾及这件事情, 也许是因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独特性,我们系之所以要集全系很多老师 的力量,历时近 5 年来收集和整理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史,
原因有三。一是梳理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历程中曾经做出的贡献,澄清心理学曾经和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科相伴相随,共同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二是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更进一步反思心理学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以及中国社会对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明晰 中国本土文化和宏观环境对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三是在理解心理学在中 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人民 大学心理学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和制定什么样的战略来为社会和国 家做出更好的贡献。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温习过去是展望未来的基础。 一所大学、一个学科、一个组织,从出生就会伴随它独有的文化密码,影 响着后来者继续前行,我们今天整理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展的历程, 目的是想搞清楚我们的学科从哪里开始,将走向哪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 学学科的建设者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才能继往开来,而这一切于我们以及 我们的后来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基础。
在整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我沉思,因为心理学学科属性的交叉性, 心理学学科曾经停办,心理学系的老师和同学离开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地 方,以一种差异巨大的方式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我感慨,在新中国刚刚 成立的很短时间内,心理学学科的老师和同学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工 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我敬佩,在中国人民大学刚刚复校重办的时候,很 多老师已经以各种方式开展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薪火相传,做出了卓越 的成绩;我期盼,在高等教育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人将用 我们的知识和探索来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好的成绩。通过整理这些材料, 我再一次领会:中国人民大学的传统是关注中国的命运,具有继往开来、 开拓创新的精神。当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亦当继承和发扬这个 优良传统,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这一个大的背景下,永远关注这个国家、
砥砺前行。
编辑这本《心理学在人大》的过程,历时将近五年。最初的动议来 自人大心理学系的首任系主任孙健敏教授,为了梳理学科发展的历史,2011 年开始,孙健敏教授就组织了胡平教授、韦庆旺博士、李英武博士、 张晶博士率领管苾辰、蔡嘉杰、荣腾和陈佳乐等同学组成工作团队采访心 理学界的前辈,同时查档案、寻资料,在 2012 年推出了一个非正式出版 的文稿。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在当代中国出版社李一梅编辑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有机会正式出版这本书。为了保留最初的动议,我们原封不动地保留 了孙健敏教授当时所写就的前言和后记。但时间过去五年,我们的理解和 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为此团队成员(胡平教授、韦庆旺副教授等)又重 新进行了资料的增减和文字的整理,形成了现在这个版本。这本书的出版, 一方面是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华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 迎接心理学系的再一次起航而努力。
我们现在出版这本书,感谢曾经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做 出贡献的前辈学长,感谢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工作和学习过的老 师和同学,也感谢现在在心理学系工作和学习的老师和同学。相信在大家 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会越办越好。
由于过去的时间不太长,留存的资料并不多,相信这本书的资料以 及判断一定存在很多缺陷、不足甚至纰漏,恳请各位前辈、领导和读者给 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修改和完善。
胡 平
2016年9月15日
读到《心理学在人大》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瞬间勾勒出一幅画面:在庄严而充满学术气息的人大校园里,心理学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直觉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会将心理学与人大这个独特的教育环境、学术传统进行有机结合。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以人大为案例,探讨心理学知识在人大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比如,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人大心理学专业是如何设置课程体系的,有哪些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它是否会分享一些人大心理学教授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他们是如何将前沿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传授给学生的?我甚至设想,这本书里会不会有通过对人大在校生或毕业生的深度访谈,来展现心理学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解决问题,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评分刚拿到《心理学在人大》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地域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人大,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而心理学,又是一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学科,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而是带有鲜明的人大印记。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介绍一些心理学理论概念,更可能是在人大这个独特的学术环境和人文氛围中,对心理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或许它会讲述人大心理学系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或者与其他学科如何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我甚至设想,这本书里会不会有对人大师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分析,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一定别有一番味道。它可能会揭示出,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府里,心理学是如何被理解、被研究、被实践的,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心理学在人大》,光是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对它充满了好奇。人大,全称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高校中一直享有盛誉,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是在人大的校园里,某个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着弗洛伊德的理论,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还是说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人大心理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也许它会介绍人大心理学系有哪些杰出的学者,他们有哪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又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我甚至联想到,这本书会不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来展现心理学知识在人大校园生活中如何被应用,如何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比如,某个学生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克服考试焦虑,或者某位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促进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了一种“立足高地,深入浅出”的感觉,仿佛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贴近现实的应用,让人期待。
评分《心理学在人大》这个书名,立即引起了我对“人大”这个特定身份的联想。人大,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术氛围、师资力量、学生群体,都具有独特的标签。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内心世界的科学,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魅力。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而是会以人大为视角,去审视和解析“人大人”的心理特征。或许它会深入探讨,在人大这样一个汇聚了全国顶尖学子的学府里,学生们在思想碰撞、学术追求、未来规划等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又或者,这本书会聚焦于人大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介绍其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特建树,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举措。我甚至大胆推测,这本书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心理学知识如何悄然影响着人大校园的生态,比如师生关系的互动模式,学术争鸣中的心理博弈,或是校园文化氛围中潜藏的心理规律。它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大人”的心理探索。
评分《心理学在人大》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聚焦于“人大人”的心理世界。人大,作为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学府,其学生和教师群体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群体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我猜测它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教材,而更像是一本以人大为载体,观察和分析“人大人”心理特质的读物。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人大这样一个高度竞争、思想激荡的环境下,学生们面临的独特心理挑战,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应对。又或者,它会展现人大教授们在学术研究、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心理智慧,他们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引导思想的碰撞。我甚至大胆地设想,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对人大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事件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剖析,来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人大人”的精神面貌。总之,它让我想象中的“心理学”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与鲜活的个体、与特定的群体文化紧密相连,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