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人大

心理学在人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编写组,编 著,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人大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社会科学
  • 人文
  • 学术
  • 大学
  • 心理学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7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于2009年6月。但作为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了,而心理学研究的种子,更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的延安时期。借用大家熟悉的一句话来概括: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所谓短暂的历史,是作为一个正式机构而言;所谓悠久的过去,是对心理学作为课程或专业而言。

中国人民大学曾经是新中国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当时的苏联专家就是在人民大学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心理学家!国内一大批著名的心理学家,当年是从中国人民大学走出去的,包括著名理论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社会心理学家章志光教授等。改革开放后沙莲香教授所进行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更是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书收集和整理了从延安时期的人大前身到心理学系成立之前,心理学在人大的诞生、发展、壮大过程。通过记录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反思心理学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以及中国社会对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明晰中国本土文化和宏观环境对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


目录

星星之火 1

前辈学人:张宗麟 3

其他的前辈学人 6


成长发展 9

师资队伍 10

人才培养 11

教学改革:习明纳尔 15

刚刚萌芽的科研: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18

继续前行 20

附录:1950—1952 年教育学教研室基本情况一览 22


蛰伏 23


艰难复苏 27

复办后的心理学课程 28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30

社会心理研究所学科研究:从国民性到国民素质 32

心理研究所 35

高校领先的心理咨询 37

相关的期刊资源:《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 40


浴火重生 43

学科建设 44

人才培养 46

科学研究 47

国际交流 48

社会服务 48

附录:2009 — 2015 年理学院心理学系基本情况一览 50


心理学系建设中的珍贵片段 51

领导关怀 51

建设与发展 57

友好往来 70


校友访谈 77

孙昌龄 78

章志光 91

龚浩然 102

王启康 111

车文博 119

沙莲香 132

朱青君 137

张小乔 144

赵颖 150

彭泗清 156

首届心理学系本科生谈心理学系 169


系友录 180

本科生名单 180

硕士生名单 182

在职研修班获得硕士学位名单 184

博士生名单 185


后 记 187


补后记:参与“心理学在人大”工作有感 191


精彩书摘

  《心理学在人大》:
  当时的校址在东四九条,南边是教育教研室,北边是马列主义教研室。我们当时那个教研室小,吃饭就在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学教研室的研究生共有七个人,大概老车(车文博)给你讲过,老车一个,我一个,北师大章志光一个,两个姓章的,还有一个章婉兴,章婉兴是南京师大的,还有两个姓黄的,重庆过来的叫黄贵品,华南去的一个,叫黄凤章,还有一个叫李朝,东北来的。章婉兴是个女的。后来就分专业了,有三个专业,一个是教育学专业,一个是教育史专业,还有一个是心理学专业。各个专业头一年都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不学专业。第二年开始学专业,学专业呢,一开始学教育学,教育史,我们都学了。心理学呢,因为当时力量最弱,心理学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学,一年半以前都没学。开始我不是学心理学的,由于跟我一起来的戴本博生病,提前回去了。郭砥和邵达成他们就跟家里联系,跟我商量,叫我转到心理学。这样,我就根据组织的安排,改学了心理学,最后学心理学的可能就是车文博、章志光和我,我们三个,其他几个好像都是学教育学的。
  心理学在人大,实际上没有正式学。人大这门课程已经定下来了,已经安排了人,一切方面都已经安排好了,但是一下都搬到北师大去了。搬到北师大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学,半年就毕业厂。所以当时条件很差,当时说西方那个东西不能学,要学苏联的,学苏联教材都没有。当时有个是专修班,年纪都比较大,比我们还大,都是在职的干部,像潘懋元、沈灌群、汪达知、吕潼等。他们不属于研究生,更不是教育班,他们相对来说不太受约束,不在这个编制之列里,随意性更大一些。
  ……

前言/序言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开头四行为人们所熟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握无限,刹那是永恒”。在翻阅与校正《心 理学在人大》的日子中,我心头时常涌起这两句诗。心理学在人大的艰 难成长,是伴随着中国人民大学,这所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新型大学的 成长而生根发芽的。这个成长,透显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对大学、对心 理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也透显出了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对 学科的忠诚和坚守。在这一段成长过程中,当时一个小小的改变和尝试, 看起来只是一个认识的转变和丰富,只是一种顺势的做法,现在回过头来, 却发现这种改变已经成了历史长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成为一个永 恒的存在。

我想一定有人整理过中国的学科发展史,但是我好像从来都没有看 到过正式出版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史”,也许是因为心理学学 科在中国发展时间比较短,也许是心理学研究者还无暇顾及这件事情, 也许是因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独特性,我们系之所以要集全系很多老师 的力量,历时近 5 年来收集和整理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史,

原因有三。一是梳理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历程中曾经做出的贡献,澄清心理学曾经和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科相伴相随,共同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二是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更进一步反思心理学在中国社会的作用以及中国社会对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明晰 中国本土文化和宏观环境对心理学的影响和促进;三是在理解心理学在中 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人民 大学心理学系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和制定什么样的战略来为社会和国 家做出更好的贡献。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温习过去是展望未来的基础。 一所大学、一个学科、一个组织,从出生就会伴随它独有的文化密码,影 响着后来者继续前行,我们今天整理心理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展的历程, 目的是想搞清楚我们的学科从哪里开始,将走向哪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 学学科的建设者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才能继往开来,而这一切于我们以及 我们的后来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基础。

在整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我沉思,因为心理学学科属性的交叉性, 心理学学科曾经停办,心理学系的老师和同学离开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地 方,以一种差异巨大的方式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我感慨,在新中国刚刚 成立的很短时间内,心理学学科的老师和同学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工 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我敬佩,在中国人民大学刚刚复校重办的时候,很 多老师已经以各种方式开展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薪火相传,做出了卓越 的成绩;我期盼,在高等教育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人将用 我们的知识和探索来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好的成绩。通过整理这些材料, 我再一次领会:中国人民大学的传统是关注中国的命运,具有继往开来、 开拓创新的精神。当今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亦当继承和发扬这个 优良传统,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这一个大的背景下,永远关注这个国家、

砥砺前行。

编辑这本《心理学在人大》的过程,历时将近五年。最初的动议来 自人大心理学系的首任系主任孙健敏教授,为了梳理学科发展的历史,2011 年开始,孙健敏教授就组织了胡平教授、韦庆旺博士、李英武博士、 张晶博士率领管苾辰、蔡嘉杰、荣腾和陈佳乐等同学组成工作团队采访心 理学界的前辈,同时查档案、寻资料,在 2012 年推出了一个非正式出版 的文稿。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在当代中国出版社李一梅编辑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有机会正式出版这本书。为了保留最初的动议,我们原封不动地保留 了孙健敏教授当时所写就的前言和后记。但时间过去五年,我们的理解和 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为此团队成员(胡平教授、韦庆旺副教授等)又重 新进行了资料的增减和文字的整理,形成了现在这个版本。这本书的出版, 一方面是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华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 迎接心理学系的再一次起航而努力。

我们现在出版这本书,感谢曾经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科发展做 出贡献的前辈学长,感谢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工作和学习过的老 师和同学,也感谢现在在心理学系工作和学习的老师和同学。相信在大家 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会越办越好。

由于过去的时间不太长,留存的资料并不多,相信这本书的资料以 及判断一定存在很多缺陷、不足甚至纰漏,恳请各位前辈、领导和读者给 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修改和完善。

胡 平

2016年9月15日




《社会心理学的奥秘:理解人际互动与群体行为》 内容梗概 《社会心理学的奥秘:理解人际互动与群体行为》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机构(如“人大”)的心理学教材,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如何在社会情境中思考、感受和行动的通识性著作。本书旨在揭示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塑造力量,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相互影响,共同构建出复杂而多样的社会现实。 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动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核心议题。它并非枯燥的理论罗列,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以及贴近生活的观察,带领读者一同探索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的基石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审视“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和自己”。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社会认知的各个方面,包括: 归因理论: 当我们看到某人迟到时,我们会如何解释?是因为他们懒惰、交通拥堵,还是他们故意迟到?本书将详细介绍海德的“普通归因理论”以及更具影响力的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解释我们如何将他人的行为和自身的成败归结于不同的原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稳定因素、非稳定因素等),以及这些归因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态度与态度改变: 我们为什么会有某些偏好和厌恶?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能够被改变?本书将探讨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微妙联系,介绍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解释当我们持有相互冲突的态度或信念时,会产生怎样的心理不适,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改变态度或行为来缓解这种失调。同时,也会探讨说服的原理,如信息源的权威性、信息的吸引力、沟通渠道的选择以及受众的特征等,分析广告、政治宣传以及日常劝说的策略。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群体形成固定的看法?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如何导致歧视性的行为?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根源,如社会认同理论、群体内偏爱和群体间竞争。我们将探讨刻板印象是如何被学习和强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接触和社会政策来减少偏见和歧视。 社会认知偏差: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海量社会信息时,常常会采用一些“捷径”,但这些捷径有时也会导致系统性的错误。本书将介绍诸如“基本归因错误”、“证实性偏差”、“可得性启发式”和“代表性启发式”等常见的认知偏差,并分析它们在我们日常判断和决策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奥秘 一旦我们理解了社会思维,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 吸引力与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是什么让一段关系能够长久发展?本书将从社会交换理论、亲密关系依恋理论以及对相似性、互补性和身体吸引力的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人际吸引的构成要素。我们将探讨浪漫关系、友谊以及家庭关系的发展过程,分析沟通、信任、承诺和冲突解决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 助人行为与攻击行为: 为什么人们会在危难时伸出援手?又是什么导致了攻击和暴力?本书将从旁观者效应、社会学习理论、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如同情、互惠)以及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解释(如挫折-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将分析不同情境下助人行为的阻碍因素,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攻击性行为。 沟通与说服: 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相互影响?有效的沟通技巧有哪些?本书将深入分析人际沟通的模式,包括倾听、反馈、非语言线索(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解读,以及冲突管理和谈判策略。同时,也将进一步探讨说服的艺术,以及如何识别和抵御不当的说服。 第三部分:群体动力与社会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处在各种群体之中。这一部分将揭示“群体如何影响我们,我们又如何影响群体”: 从众与服从: 在群体压力下,我们为何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意见?我们为何会对权威人物言听计从?本书将详细介绍经典的阿希从众实验和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并分析从众和服从的心理机制,如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我们将探讨群体压力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以及如何抵制不当的群体压力。 群体决策与群体绩效: 群体合作是否总是优于个体?群体讨论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本书将分析群体思维(groupthink)的形成机制,探讨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现象,以及如何提高群体决策的质量。我们将探讨群体中存在的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现象,以及如何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领导力与群体行为: 什么是有效的领导力?领导者如何影响群体目标?本书将探讨不同领导风格的理论,如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分析领导者如何通过激励、沟通和榜样作用来影响群体成员,以及群体动力如何反过来影响领导者的行为。 偏见与歧视的群体层面: 本部分将进一步从群体层面审视偏见和歧视的产生与维持。我们将分析社会认同理论如何解释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偏爱和对“外群体”的排斥。还将探讨刻板印象如何在群体间传播和固化,以及群体冲突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第四部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挑战 在理解了社会思维、人际关系和群体动力之后,本书将继续拓展视野,审视“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心理学议题”: 社会认知与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社会认知和行为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本书将探讨文化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强调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压力、社会支持、生活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本书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理解和改善健康行为,以及应对压力和疾病方面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与环境: 我们如何理解环境问题?社会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采取更可持续的行为?本书将分析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促进环境保护。 社会心理学与技术: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互动和自我认知?本书将审视虚拟社区、网络欺凌、信息茧房等现象,分析技术对社会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本书特色 《社会心理学的奥秘:理解人际互动与群体行为》并非一本照本宣科的教科书,它以其以下特色而著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会清晰地阐述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更会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生动的实验故事,将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读者能够从中看到,那些看似复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理性分析变得尤为重要。本书鼓励读者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理解不同观点的形成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跨学科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书在论述中也会适时地引入其他学科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理解框架。 注重应用价值: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从而在人际交往、群体协作以及应对社会挑战时,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选择。 谁适合阅读本书? 《社会心理学的奥秘:理解人际互动与群体行为》适合所有对人类社会行为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学生,希望系统了解社会心理学;还是职场人士,希望提升沟通和领导能力;亦或是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希望深入了解人情世故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发。本书旨在成为你的“社会生活指南”,帮助你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看得更透彻,活得更明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心理学在人大》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瞬间勾勒出一幅画面:在庄严而充满学术气息的人大校园里,心理学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直觉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会将心理学与人大这个独特的教育环境、学术传统进行有机结合。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以人大为案例,探讨心理学知识在人大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比如,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人大心理学专业是如何设置课程体系的,有哪些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它是否会分享一些人大心理学教授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他们是如何将前沿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传授给学生的?我甚至设想,这本书里会不会有通过对人大在校生或毕业生的深度访谈,来展现心理学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解决问题,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评分

刚拿到《心理学在人大》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地域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人大,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而心理学,又是一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学科,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心理学普及读物,而是带有鲜明的人大印记。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介绍一些心理学理论概念,更可能是在人大这个独特的学术环境和人文氛围中,对心理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或许它会讲述人大心理学系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或者与其他学科如何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我甚至设想,这本书里会不会有对人大师生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分析,那些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去解读,一定别有一番味道。它可能会揭示出,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学府里,心理学是如何被理解、被研究、被实践的,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心理学在人大》,光是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对它充满了好奇。人大,全称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高校中一直享有盛誉,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许多画面:是在人大的校园里,某个心理学教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着弗洛伊德的理论,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还是说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人大心理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也许它会介绍人大心理学系有哪些杰出的学者,他们有哪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又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我甚至联想到,这本书会不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来展现心理学知识在人大校园生活中如何被应用,如何影响着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比如,某个学生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克服考试焦虑,或者某位老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促进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了一种“立足高地,深入浅出”的感觉,仿佛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贴近现实的应用,让人期待。

评分

《心理学在人大》这个书名,立即引起了我对“人大”这个特定身份的联想。人大,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术氛围、师资力量、学生群体,都具有独特的标签。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内心世界的科学,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魅力。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而是会以人大为视角,去审视和解析“人大人”的心理特征。或许它会深入探讨,在人大这样一个汇聚了全国顶尖学子的学府里,学生们在思想碰撞、学术追求、未来规划等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又或者,这本书会聚焦于人大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介绍其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特建树,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举措。我甚至大胆推测,这本书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心理学知识如何悄然影响着人大校园的生态,比如师生关系的互动模式,学术争鸣中的心理博弈,或是校园文化氛围中潜藏的心理规律。它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大人”的心理探索。

评分

《心理学在人大》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聚焦于“人大人”的心理世界。人大,作为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学府,其学生和教师群体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群体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我猜测它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教材,而更像是一本以人大为载体,观察和分析“人大人”心理特质的读物。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人大这样一个高度竞争、思想激荡的环境下,学生们面临的独特心理挑战,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以及他们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应对。又或者,它会展现人大教授们在学术研究、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心理智慧,他们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引导思想的碰撞。我甚至大胆地设想,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对人大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事件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剖析,来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人大人”的精神面貌。总之,它让我想象中的“心理学”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与鲜活的个体、与特定的群体文化紧密相连,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