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价该书: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有不少,我们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学中医时读的就是这些教材(讲义),这些讲义和现代中医药教育教材相比较,大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决不泥古,并且及时把握新科研成果,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选辑点校的出版,是诸多民国时期讲义从图书馆阁楼书架上走下来。这次开拓创新之举,必将对中医教材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学的再创辉煌!
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余瀛鳌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的编者们,能从多种渠道探索授求,并予选辑、校释,可谓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贡献,因为它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医教学讲义不同于今古的学术内涵和教学风格。
民国时期的教学讲义,其中的“重经典、重临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医学术融会,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学术平台,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不但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问题,而且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光明中医杂志社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联合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利国利民、振兴中医之举!正当大家努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之时,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这是“以史为鉴”之举,是继承创新之必需!这必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启迪。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医界近来关注的“词语”。然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求得新的发展,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界来讲,这次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创举!是实实在在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这次重新校辑这些讲义,不但可以给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而且也给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参考书,也给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及社会自学人员提供新的学习辅导用书。同时,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无疑,也是临床中医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精选的出版,必将给中医界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和临床参考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套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希冀对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医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借鉴。本丛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和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本书为丛书之一,收有恽铁樵等编撰的中医临证医案讲义2种,即《药盦医案》《临证笔记》。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恽铁樵温病讲义》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去阅读的,总觉得民国时期的中医著作,理论可能晦涩难懂,语言也可能过于古老。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恽老先生的文笔,既有古韵,又不失流畅,他对于温病机理的讲解,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惊叹于他对“正气”与“邪气”相互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灵活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书中对于不同温病类型的辨析,以及相应的方药选择,都清晰明了,极具指导意义。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自己对一些常见疾病的理解上,竟然发现了很多新的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温病治疗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中医思维方式的教材。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疾病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和灵活的思路。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医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信心。
评分当我捧起《恽铁樵温病讲义》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温病学本身就以其复杂多变著称,而民国时期的中医讲义,对我而言,更是充满了遥远的距离感。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的内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奥的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惊喜地发现,虽然年代久远,但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恽老先生对于温病“循经传变”的论述,以及对各种证候的细致区分,让我对温病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而是有了更为具体的把握。书中对于“邪气”的认识,也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外来的侵害,而是强调了其与人体正气的相互作用,这种辩证的观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关于“治未病”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智慧,并不仅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预防和保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温病学的新大门,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温病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恽铁樵温病讲义》。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疾病、理解生命的全景视角。从书中,我仿佛看到了恽老先生当年在病榻前,一丝不苟地辨证施治的身影。他对于温病传变的精妙阐述,对于病机演变的细腻分析,如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原本复杂晦涩的温病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又充满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病久必虚”、“邪正相争”等理念的探讨,这不仅是对温病本身的认识,更是对人体生命力顽强韧性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结合自己所学,对照生活中的一些小病痛,去揣摩其中的道理,这种将理论融于实践的乐趣,是其他任何纯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书中引用的医案,更是锦上添花,那些真实的临证案例,让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诊室,感受着医者与病者之间的智慧与情感的碰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默默地引导我,让我以更宏观、更深刻的眼光去审视中医的精髓。
评分这本《恽铁樵温病讲义》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殿堂。它不同于当下许多充斥着速成法门、浅尝辄止的医学读物,而是沉甸甸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先贤的经验。恽老先生的讲解,既有大家风范,又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他对于温病病因、病机、治法的阐述,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千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邪有形,病无常”的辩证思考,这打破了我以往对疾病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温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更加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书中的论述,并非一味地强调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即使是对于一些看似基础的理论,恽老先生也能赋予新的生命力,让它们在今天的读者眼中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次阅读,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精髓,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在专业知识上给予我极大的启发,更在思想层面,让我对医学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评分《恽铁樵温病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其严谨而不失灵活的学术风格。书中的每一个论述,都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紧密结合着临床实践。恽老先生在书中对于温病“司天”、“在泉”等概念的阐释,虽然看似宏大,却能最终落脚于具体的疾病防治,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过渡,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的分析,以及它们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去思考书中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去体会医者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权衡与取舍。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循循善诱,不断地启发我,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知其然”逐渐走向“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仅是一本温病学的著作,更是一部中医智慧的传承。
评分书刚收到大致翻看了一下,内容还是挺不错的,个人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医水平远高于现代。阅读这些书籍,得先打好基础。
评分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At the same time in
评分好的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还没看 慢慢研究 书不错 物流也快
评分东西不错,快递小哥给力,好评!!
评分东西不错,我很喜欢,比在新华书店买至少便宜一半。
评分品质好书,买来学习用,正品质量不错。
评分搞活动时买的,留着慢慢看,质量不错,正版没有问题!
评分东西不错,我很喜欢,比在新华书店买至少便宜一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