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尼羅河流域說到兩河流域,從腓尼基和塞利努斯說到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就像作者在本書前言所說的那樣,她並不嘗試提供一本希臘藝術史的入門手冊,甚至也不是要介紹其發展梗概,而隻是要形成一個思想,要解答兩個問題,即為什麼埃及、亞述和腓尼基都已經消亡,而希臘卻能永葆青春,鮮活依舊?通過對希臘藝術的思考,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印象,還有一種恒久的滿足感,以及在道德和心智上繼續成長的衝動,這是為什麼呢?作者認為可以從希臘藝術的某種特殊品質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一品質可以適應各個時代的意識,其中並不包含可能造成其死亡的種子,這一品質就是某種廣博和普適性,個體的民族可以消亡,但是這種品質永存不朽。作者稱這一品質為“理想主義”(Ideality),這也是這本小書所要闡述的唯yi對象。zui早寫作的是關於菲狄亞斯和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雕塑所體現齣來的理想主義,其中包括瞭本書的主旨,而前後的其他章節隻是必要的前奏和續麯。
簡·愛倫·哈裏森(1850-1928)是英國著名的古典學者、語言學傢和女權主義者,是西方古典學曆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是劍橋學派“神話—儀式”學說的創立者,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壇女傑,同時也是現代女權主義的學術奠基人之一。她廣涉古典學、考古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掌握瞭十多種語言,其中包括德語、拉丁語、古希臘語、希伯來語和俄語。她將19世紀的考古發現用來解釋希臘宗教,這一做法已經成為一種規範。其傳記作者瑪麗·彼爾德(Mary Beard)稱其為“在某種意義上,是英國第yi位職業學術女性”。哈裏森著述頗豐,國內已經齣版的有《古代的藝術與儀式》,大象齣版社齣版;《古希臘宗教的社會起源》和《希臘宗教研究導論》,皆由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
譯者簡介:馬百亮,上海交通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 上海師範大學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博士在讀主要譯作:1.塞繆爾·愛德華·芬納:《統治史,捲一:古代的王權和帝國-從蘇美爾到羅馬》,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作為主譯翻譯瞭該書的大部分,包括前言、概念性序言和第二部分的第yi、二、三、四、七、八章。2010年齣版,2014年再版。2.塞繆爾·愛德華·芬納:《統治史,捲三:早期現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從民族國傢到工業革命》,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4年,2014年上海書展重點推薦圖書,並躋身zui具影響力的十本新書;《中華讀書報》2014年十佳圖書;《新京報》書評周刊2014年度好書;百道網2014中國好書榜社科類TOP100(排名第四);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4年十大好書。3.天寶·葛蘭汀:《我們為什麼不說話:以自閉癥之奧秘解讀動物行為之謎》,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獨譯,2008年,國傢圖書館第四屆文津圖書奬推薦圖書;《中華讀書報》2008年度百佳圖書。4.查爾斯·辛格:《科學簡史》,格緻齣版社,2015年(參譯,第八章,從248-392頁)。5.斯圖爾特·法爾斯坦:《無知:它驅動科學》,上海辭書齣版社,2015年(主譯,第5-7章和結語)。6.約翰·基根:《戰爭的麵目》,中信齣版社,獨譯,待齣。
這本厚厚的書一拿在手裏,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封麵的設計很古典,帶著一種跨越時空的莊嚴感,雖然我還沒完全沉浸進去,但光是這本書的物理存在就讓人感覺它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我一直對西方文明的源頭充滿好奇,尤其是古希臘那種獨特的審美和理性精神是如何塑造瞭後世的藝術乃至整個西方思維模式。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那扇通往雅典娜神廟的大門。我特彆關注那些雕塑和建築的細節,那些對人體比例的極緻追求,以及神廟如何完美地融入自然環境,體現瞭一種和諧至上的哲學觀。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和年代,更能深入挖掘背後的社會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哲學思想是如何滲透到每一道綫條和每一塊石頭之中的。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會聯想到荷馬史詩中描繪的英雄氣概,那種對“完美”的執著追求,似乎能在那些冰冷的雕像上找到迴響。這本書的裝幀和字體選擇都顯得很有品味,讀起來讓人心靜,仿佛真的置身於愛琴海邊的陽光下,聆聽哲人的教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美”的根源。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種極其緩慢的閱讀方式,就是那種需要不斷查閱地圖、詞典和相互參照的閱讀體驗,這本書似乎正是為此而生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資料庫。我發現它在排版上特意留齣瞭大量的空白和頁邊距,這可能就是為瞭鼓勵讀者進行批注和深入思考。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具體作品時,會同時引用古希臘作傢的描述,比如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對美和比例的看法,從而形成一種多維度的對話。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它讓我意識到,研究希臘藝術,實際上就是在研究一種完整的世界觀。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藝術史知識,更是一種訓練我們理性分析和審美判斷的思維工具。我感覺自己正在進行一場漫長而優雅的思維漫步,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西方文明那堅實的基礎正在我的腳下被重新審視和確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讓讀者在閱讀結束後,不僅僅是“知道”瞭,而是真正“理解”瞭那種古老而永恒的美學原則。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所謂的“導論”性質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它們往往淺嘗輒止,滿足不瞭真正想深入研究的人的胃口。然而,我發現這本書在行文的邏輯性和內容的廣度上,遠超我的預期。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和抽象的藝術理論,用一種極其流暢且易於理解的方式組織起來,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藝術風格演變的細緻對比,比如從古風時期的僵硬到古典時期的理想化,再到希臘化時期的那種世俗化和情感外露,每一步的過渡都論證得有理有據,讓人對藝術史的演進脈絡豁然開朗。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是什麼”,而是耐心地引導你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種深入淺齣的敘事方式,對我這個藝術史的門外漢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甚至發現,很多現代設計理念中推崇的極簡主義和功能至上,都能在古希臘的某些器物設計中找到雛形,這簡直太有趣瞭。這本書仿佛在證明,真正的經典是超越時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簡直是令人贊嘆的,這在國內的學術齣版物中是比較少見的,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上是下瞭血本的,這本身就體現瞭對“希臘藝術”這一主題的尊重。然而,僅僅是外觀精美還不夠,內容纔是王道。我更關心的是,這本書在引用和參照最新的學術研究方麵做得如何?畢竟,考古發現和研究方法總是在不斷更新的。我希望它能體現齣一種批判性的眼光,而不是僅僅重復一些已被證明過時的定論。比如,對於神廟色彩的還原爭議,或者對於某些神話主題在不同時期錶達的細微差異,這本書有沒有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者至少是對現有主要學說進行瞭公正的梳理和比較?我個人對“失落的顔色”非常著迷,那些我們現在看來是白色大理石的建築,當年是如何披上絢爛色彩的?如果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詳實的綫索和科學推測,那它就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參考書瞭。
評分我最近正在整理我的個人圖書館,想找一些能拓寬我視野的硬核書籍來填補人文社科闆塊的空白。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學術的厚重感,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對藝術贊助人和藝術品消費環境的描述。畢竟,藝術的産生離不開那個時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支撐。我想知道,那些偉大的雕塑傢和建築師,他們的創作是如何受到城邦政治、民主製度甚至是軍事勝利的影響的?這本書是否有足夠的篇幅去探討藝術在當時的社會功能,它是否是政治宣傳的工具,還是僅僅服務於宗教和個人享樂?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考古發現和文獻佐證的交叉分析,而不是純粹的圖像解讀。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修復技術和材料科學在古代藝術中的應用細節,那就更完美瞭。從目前翻閱的少量章節來看,它似乎具備瞭這種深度挖掘的潛力,沒有停留在錶麵的光鮮亮麗,而是試圖去觸摸那個時代強健的骨骼。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很不錯,寶寶很喜歡,傢人也喜歡
評分很不錯,寶寶很喜歡,傢人也喜歡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很不錯,寶寶很喜歡,傢人也喜歡
評分很不錯,寶寶很喜歡,傢人也喜歡
評分很不錯,寶寶很喜歡,傢人也喜歡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