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尼罗河流域说到两河流域,从腓尼基和塞利努斯说到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就像作者在本书前言所说的那样,她并不尝试提供一本希腊艺术史的入门手册,甚至也不是要介绍其发展梗概,而只是要形成一个思想,要解答两个问题,即为什么埃及、亚述和腓尼基都已经消亡,而希腊却能永葆青春,鲜活依旧?通过对希腊艺术的思考,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官的印象,还有一种恒久的满足感,以及在道德和心智上继续成长的冲动,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可以从希腊艺术的某种特殊品质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一品质可以适应各个时代的意识,其中并不包含可能造成其死亡的种子,这一品质就是某种广博和普适性,个体的民族可以消亡,但是这种品质永存不朽。作者称这一品质为“理想主义”(Ideality),这也是这本小书所要阐述的唯yi对象。zui早写作的是关于菲狄亚斯和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其中包括了本书的主旨,而前后的其他章节只是必要的前奏和续曲。
简·爱伦·哈里森(1850-1928)是英国著名的古典学者、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者,是西方古典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剑桥学派“神话—仪式”学说的创立者,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坛女杰,同时也是现代女权主义的学术奠基人之一。她广涉古典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掌握了十多种语言,其中包括德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希伯来语和俄语。她将19世纪的考古发现用来解释希腊宗教,这一做法已经成为一种规范。其传记作者玛丽·彼尔德(Mary Beard)称其为“在某种意义上,是英国第yi位职业学术女性”。哈里森著述颇丰,国内已经出版的有《古代的艺术与仪式》,大象出版社出版;《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和《希腊宗教研究导论》,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译者简介:马百亮,上海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博士在读主要译作:1.塞缪尔·爱德华·芬纳:《统治史,卷一: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主译翻译了该书的大部分,包括前言、概念性序言和第二部分的第yi、二、三、四、七、八章。2010年出版,2014年再版。2.塞缪尔·爱德华·芬纳:《统治史,卷三:早期现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从民族国家到工业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014年上海书展重点推荐图书,并跻身zui具影响力的十本新书;《中华读书报》2014年十佳图书;《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年度好书;百道网2014中国好书榜社科类TOP100(排名第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十大好书。3.天宝·葛兰汀:《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症之奥秘解读动物行为之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独译,2008年,国家图书馆第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中华读书报》2008年度百佳图书。4.查尔斯·辛格:《科学简史》,格致出版社,2015年(参译,第八章,从248-392页)。5.斯图尔特·法尔斯坦:《无知:它驱动科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主译,第5-7章和结语)。6.约翰·基根:《战争的面目》,中信出版社,独译,待出。
说实话,我本来对所谓的“导论”性质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往往浅尝辄止,满足不了真正想深入研究的人的胃口。然而,我发现这本书在行文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广度上,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抽象的艺术理论,用一种极其流畅且易于理解的方式组织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演变的细致对比,比如从古风时期的僵硬到古典时期的理想化,再到希腊化时期的那种世俗化和情感外露,每一步的过渡都论证得有理有据,让人对艺术史的演进脉络豁然开朗。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耐心地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对我这个艺术史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发现,很多现代设计理念中推崇的极简主义和功能至上,都能在古希腊的某些器物设计中找到雏形,这简直太有趣了。这本书仿佛在证明,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代的。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一拿在手里,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的设计很古典,带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庄严感,虽然我还没完全沉浸进去,但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存在就让人感觉它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我一直对西方文明的源头充满好奇,尤其是古希腊那种独特的审美和理性精神是如何塑造了后世的艺术乃至整个西方思维模式。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那扇通往雅典娜神庙的大门。我特别关注那些雕塑和建筑的细节,那些对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以及神庙如何完美地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一种和谐至上的哲学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年代,更能深入挖掘背后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到每一道线条和每一块石头之中的。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联想到荷马史诗中描绘的英雄气概,那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似乎能在那些冰冷的雕像上找到回响。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都显得很有品味,读起来让人心静,仿佛真的置身于爱琴海边的阳光下,聆听哲人的教诲。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的根源。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极其缓慢的阅读方式,就是那种需要不断查阅地图、词典和相互参照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此而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资料库。我发现它在排版上特意留出了大量的空白和页边距,这可能就是为了鼓励读者进行批注和深入思考。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具体作品时,会同时引用古希腊作家的描述,比如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对美和比例的看法,从而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对话。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我意识到,研究希腊艺术,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艺术史知识,更是一种训练我们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思维工具。我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漫长而优雅的思维漫步,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西方文明那坚实的基础正在我的脚下被重新审视和确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不仅仅是“知道”了,而是真正“理解”了那种古老而永恒的美学原则。
评分我最近正在整理我的个人图书馆,想找一些能拓宽我视野的硬核书籍来填补人文社科板块的空白。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对艺术赞助人和艺术品消费环境的描述。毕竟,艺术的产生离不开那个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支撑。我想知道,那些伟大的雕塑家和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是如何受到城邦政治、民主制度甚至是军事胜利的影响的?这本书是否有足够的篇幅去探讨艺术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它是否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还是仅仅服务于宗教和个人享乐?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考古发现和文献佐证的交叉分析,而不是纯粹的图像解读。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修复技术和材料科学在古代艺术中的应用细节,那就更完美了。从目前翻阅的少量章节来看,它似乎具备了这种深度挖掘的潜力,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而是试图去触摸那个时代强健的骨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令人赞叹的,这在国内的学术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血本的,这本身就体现了对“希腊艺术”这一主题的尊重。然而,仅仅是外观精美还不够,内容才是王道。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在引用和参照最新的学术研究方面做得如何?毕竟,考古发现和研究方法总是在不断更新的。我希望它能体现出一种批判性的眼光,而不是仅仅重复一些已被证明过时的定论。比如,对于神庙色彩的还原争议,或者对于某些神话主题在不同时期表达的细微差异,这本书有没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至少是对现有主要学说进行了公正的梳理和比较?我个人对“失落的颜色”非常着迷,那些我们现在看来是白色大理石的建筑,当年是如何披上绚烂色彩的?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详实的线索和科学推测,那它就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参考书了。
评分很不错,宝宝很喜欢,家人也喜欢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很不错,宝宝很喜欢,家人也喜欢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很不错,宝宝很喜欢,家人也喜欢
评分很不错,宝宝很喜欢,家人也喜欢
评分很不错,宝宝很喜欢,家人也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