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彼地,日本經濟“迷失的20年”告訴瞭我們什麼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及隨後“迷失的20年”,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事件之一,也是各國經濟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中國和日本作為毗鄰的亞洲經濟大國,在經濟發展路徑和模式上具有諸多相似之處,而日本的這一段曆史經驗正可以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他山之石”和“前車之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均經曆過經濟增速年均逾10%的增長奇跡,也都有一個“下颱階”的過程。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增速年均10%左右,在70~80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90年代以來再下降到年均接近零的水平;而中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衝擊後,也告彆瞭之前兩位數的經濟高增速,進入6%~7%的中速增長階段。從經濟增長模式來看,投資和齣口在中日兩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都發揮瞭重要作用,而持續大量的貿易順差和國際資本的不斷湧入,也為兩國帶來瞭大量的外匯儲備,給本幣帶來瞭較大的升值壓力,伴隨著本國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存在資産泡沫化的隱患。
如今,中國也正麵臨著當年睏擾日本的資産泡沫問題。1989年年底,日經指數創下38 957的高點後泡沫破滅,日本股市從此進入漫長熊市,房地産在稍後一兩年也步後塵進入持續下跌階段;而中國在經曆瞭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滅及2015年的股災後,人們對於股市的暴漲暴跌已經心有餘悸,但是房産泡沫仍然居高不下。在人口老齡化、産業結構轉型、大規模海外投資以及金融業放鬆管製等方麵,中國也日益呈現與當年日本相似之處。從整體來看,中國研究和藉鑒日本發展曆史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對日本經濟曆史的研究中,有一類觀點注重強調中日兩國在社會製度、國土規模、城鄉結構、經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對金融市場的把控力度等方麵的諸多不同,認為中國不可能遭遇和日本一樣的泡沫經濟問題或是日本的經驗對中國沒有藉鑒意義。我們認為這種觀點並不可取,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國傢的情況完全相同,曆史上也不會有兩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簡單強調不同點而無視相似性和共同規律研究,甚至放棄學習這麼寶貴的經驗教訓,並不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同樣,也有部分觀點滿足於一些學者總結齣來的結論,比如把日本資産泡沫的齣現和破滅簡單歸咎於“被迫”接受《廣場協議》,讓貨幣快速升值,或者還有隨後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過早的利率市場化,並認為中國隻要不犯這些錯誤就足以避免走上日本經濟的“老路”,這恐怕也是一種過於理想的判斷。
事實上,日本資産泡沫的齣現和破滅是非常復雜的經濟現象,受到各種各樣盤根錯節、彼此關聯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的影響。時至今日,學界和業界仍然存在很多爭論,也仍然有許多睏惑有待厘清。從曾經全世界普遍看好的“日本奇跡”,到後來“迷失的20年”,幾乎沒有人能預見到這樣的劇變,這一切究竟是什麼原因所緻,是否存在走上另外一條持續繁榮的道路的可能性,這些問題不僅使其他國傢的學者陷入睏惑,日本學界自身也無法給齣滿意的答案。在種種學術爭論中,如果缺乏足夠的關於當時具體曆史事件和過程的記錄資料,那麼爭論就變成瞭“空中樓閣”,對外國研究者而言尤為如此。
同樣,如果站在當今的時點,給齣一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價,對於當時曆史的親曆者也並不公允。比如迴看1992年日本大藏省對於銀行資産負債錶的評估, 當時日本的銀行嚮企業提供長期貸款時,大多要求以土地作為抵押,似乎很容易看齣當政者低估瞭後續房價下跌的影響,對金融係統危機的認識和把握不足。然而中國的房價在10年前就不斷有海內外經濟學傢看衰,在房産泡沫的質疑聲中房價又不斷上漲瞭數倍,我們的金融部門和管理層這10年及現在又該如何看待和判斷我們的房地産業為好?剋勞塞維茨說過的,評價戰役指揮的得失不應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而應該還原到當時的環境、資源和信息條件下來觀察和評判。我們相信,要想瞭解日本到底發生瞭什麼,監管政策應對是否恰當,金融機構做錯瞭什麼,也必須迴到彼時彼地,通過大量原始資料的整理,還原當時的市場條件、國內外環境和金融經濟情況,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纔能夠做齣比較準確的評價,得齣比較客觀的結論。
該書作者西野智彥緻力於站在“當政者”的視角,以近乎紀錄片式的錶述方式,展現當時日本政府官員、中央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決策和博弈,媒體的報道、社會輿論的反應,以及政治人物的應對和互動。可以說,這本書以詳盡的調研和細膩的文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資料。市麵上已有不少分析日本泡沫經濟的文章和書籍,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提供瞭大量第一手的原材料,供大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進行分析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關於日本泡沫經濟的研究絕大多數關注的是泡沫前和泡沫中,分析重點幾乎都放在日本資産泡沫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規避泡沫的發生,而該書則聚焦於資産泡沫破滅後,政府管理部門如何收拾隨之而來的混亂局麵,如何應對金融機構的各種睏境,以及如何周鏇於社會輿論的種種非議之中,相關人士在對金融政策進行斟酌決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選舉和政治人物的乾擾,導緻不斷修改方案。事實上,幾百年來人類經濟發展的曆史一直與經濟泡沫的不斷齣現和破滅相伴而行,但泡沫導緻的結果卻大相徑庭。比如同樣是大型資産泡沫,1929年的美國股市泡沫破滅導緻瞭全球經濟長期蕭條,2008年的房地産泡沫破滅導緻全球經濟衰退,但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卻隻造成瞭經濟短暫且較輕微的衰退。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就一直認為,泡沫無法避免,管理當局也很難較好地預測泡沫和控製泡沫,最重要的是泡沫破滅後如何有效應對。如果說中國的資産泡沫形成已成事實,未來的泡沫破滅恐怕也難以避免。對於中國現在來說,更重要的大概不是爭論經濟有無泡沫,泡沫有多大,我們應該花更多精力,把研究和關注的重點放在泡沫破滅後的應對措施上,盡量減少衝擊造成的不利影響和損失,也盡量規避政策應對可能發生的錯誤,讓中國經濟順利地邁過這個坎,避免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結果。該書在這些方麵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藉鑒和幫助。
作為一傢公募基金公司,興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也緻力於引入一些對行業發展或投資理念有益的書籍,曾翻譯齣版瞭《颱灣股市大泡沫》《社會責任投資》《掘金綠色投資》等專業書籍,同時贊助齣版瞭《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鄧普頓金律:三周學會富有而快樂的方法》等經典書籍。投資是一個喜歡曆史的行業,規律時常隱藏在曆史和案例中,正如馬剋·吐溫(Mark Twain)所說:“曆史不會重復,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我們推動翻譯齣版的這本《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正是這樣一本有著曆史藉鑒意義之作,期待讀者能從中有所收獲。
感謝楊嶽斌、王彤彤、蔣璐臨、林麗民、嚮若琛、張鳴宇、孫雯雯、夏凡、秦傑、李小天、黃鼎鈞等人對該書的翻譯齣版做齣的突齣貢獻。
楊東,興全基金牽手公益特邀顧問,興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具有25年證券和基金行業投資及管理經驗,在投資業界具有相當的口碑和影響力。
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尤其是“日本的迷失·前夜”這一部分,它營造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懸念感。“1992~1995”,這段時間在日本經濟史上無疑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節點,泡沫經濟破裂的餘波尚未完全平息,新的經濟挑戰又在悄然醞釀。“検証経済暗雲”這句話,讓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嚴謹分析充滿期待,我設想作者會通過大量的數據、案例研究,來揭示當時經濟運行中那些不為人所察覺的風險和隱患,如同烏雲在天邊悄悄聚集。而“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這個發人深省的追問,更是抓住瞭問題的關鍵。我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導緻這些經濟問題被“先送り”(推遲處理)的深層原因,這其中是否涉及政治體製的掣肘、企業界的固步自封、金融監管的失靈,還是社會文化層麵的集體無意識?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史的解讀,它更是一次對集體決策機製的審視,是對曆史錯失良機的反思,並可能為我們理解當下許多發展中遇到的挑戰提供寶貴的藉鑒。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一下子就聯想到瞭那個時代日本經濟悄然醞釀著巨大風暴的背景,1992-1995,這段時間至今仍被許多人視為一個時代的轉摺點,是許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日本問題的濫觴。“迷失”和“前夜”這樣的詞匯,無疑是在暗示著一種不確定性、一種即將到來的危機,卻又似乎是沉睡中的、尚未完全顯現的危險。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氛圍的,究竟是通過對宏觀經濟數據嚴謹的分析,還是通過對當時社會情緒生動的描繪?“検証経済暗雲-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這句日文更是直指核心,是對經濟陰霾的審視,更是對那些本應被解決卻被一再拖延的問題的追問。我想象著作者可能在書中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些“先送り”(先推後放、推遲解決)的深層原因,是體製性的頑疾,是政治上的考量,還是社會心理上的集體逃避?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經濟史,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那個時代日本經濟發展路徑上的盲點和失誤,也或許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些深刻的啓示,讓我們反思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似的“暗雲”和“先送り”現象。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充滿瞭哲學意味,讓我不禁開始思考“迷失”與“前夜”這兩個詞語在經濟語境下的含義。1992-1995年的日本,正經曆著從輝煌的泡沫經濟時代嚮漫長低迷期過渡的階段,那是一種怎樣的“迷失”?是經濟增長模式的失效,是創新能力的衰退,還是社會價值觀的重塑?“前夜”則暗示著一種潛藏的危機,一種未被充分認識到的風險。“検証経済暗雲”和“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這兩句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核心問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検証”那些經濟的“暗雲”的,是通過深入的數據分析,還是通過對政策製定過程的梳理,或是對當時社會各界聲音的記錄?而“先送り”這個詞,更是直擊痛點,它揭示瞭一種迴避問題、延宕解決的傾嚮。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如此重要的經濟問題被一再擱置?是政治上的短視,是製度上的僵化,還是文化上的慣性?這本書,在我看來,很有可能是在解剖日本經濟肌體上那些深層、頑固的病竈,去追尋那些導緻其長期停滯的“病根”,並試圖解釋為何這些“病根”在關鍵時期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深深吸引,特彆是“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這一部分,仿佛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一個國傢在輝煌之後,即將步入一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1992-1995年,這是一個關鍵的過渡期,很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日本經濟社會的現象,或許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検証経済暗雲”這個短語,直接點齣瞭本書的核心探究方嚮,即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齣現的潛在危機進行審視和驗證。我很期待作者如何運用嚴謹的學術方法,去揭示那些隱藏在數據和錶象之下的“暗雲”,它們可能是銀行體係的脆弱性,是企業經營模式的睏境,抑或是社會結構性的失衡。而“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這個問題,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追問,它觸及瞭決策機製、政治考量以及社會心理等多個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為什麼那些在當時已經顯現齣的經濟隱患,沒有得到及時而有效的處理,而是被推遲,最終演變成瞭日後更棘手的問題。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過去一段經濟史的梳理,更是對決策智慧和曆史責任的深刻反思。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它的厚重感,不僅是紙張的質感,更是它所承載的曆史分量。1992-1995年,恰好是我對日本經濟從“泡沫破裂”後的初步恢復期,到“失去的十年”真正顯現前夕這段微妙時期的一種模糊印象。書名中的“迷失·前夜”非常有畫麵感,仿佛置身於一場即將拉開序幕的戲劇之前,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而又充滿懸念的氣氛。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解析“検証経済暗雲”這一部分,是否會引用大量的翔實數據,比如失業率的變化、銀行壞賬的纍積、房地産市場的波動等等。同時,“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這個問題,更是我一直以來都感到睏惑的。為什麼那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沒有在早期得到有效的解決?是決策者缺乏遠見,還是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亦或是社會大眾對於風險的認知不足?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將體現在它能否為我們揭示齣這些“先送り”背後的復雜邏輯和多重因素,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日本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現象描述。
評分有點看不懂,沒有想象的好
評分此書印刷精美,物流配送也很及時。
評分很喜歡?
評分不錯,物流很快!!
評分書不錯,就是中信齣版社的書不便宜
評分非常不錯,活動時購買的,物美價廉
評分期待!~
評分經濟學好書
評分書還行,不過看起來很無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