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业已有七个年头,但是,经济体制从适应追赶型增长,转变为支持创新型经济增长,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虽然创新驱动增长看似成为共识,然而,创新如何产生,又如何驱动增长,依然需要我们去学习与借鉴,毕竟大多数国家没有能够跨越门槛,从模仿、追赶转变为创新型经济增长。因此,回溯自熊彼特以来学者对此进行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所提供的丰富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创新产生和创新驱动增长的机制。20多年前,《比较》的编委就开始关注创新,并向国内引介相关文献以及硅谷等成功创新经济体的经验。本辑《比较》将延续这一传统,为读者提供经济学家关于创新驱动增长的研究和洞见。
作者简介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比较》辑刊、《洪范评论》主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规划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北京乐平基金会发起理事,阿拉善生态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吴敬琏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是“整体改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 理查德?达舍 原田信行 星岳雄 栉田健儿 冈崎哲二
叙事经济学 罗伯特?希勒
企业的政治理论 路易吉?津加莱斯
新制度经济学的过去和未来 许成钢
美国和阿根廷司法独立的比较 丽贝卡?查韦斯 约翰?费雷约翰 巴里?温加斯特
国家资本结构 帕特里克?博尔顿 黄海洲
美国两次股灾的启示 田 静
回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创建十年 薛暮桥
中国的改革奇迹仍待继续 尼古拉斯?霍普
精彩书摘
开篇星岳雄等人的文章,以日本的创新型经济增长为对象,研究了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创新经济体——硅谷。他们将硅谷视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从中概括出了创新型经济增长的六大制度基础:为承担过高风险的创业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流动的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旨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创意、产品和企业的产业—大学—政府之间的互动;老牌大企业与小型创业企业共生共荣的产业组织;鼓励创业的社会制度;协助企业创立和成长的各种专业组织。作者指出,为了促进创新型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诸多政策措施。但问题在于,很多政策在没有严格政策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因此并不清楚哪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型经济增长所需的制度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由此,作者认为,对日本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用于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所有政策措施进行严格评估。这一点对中国的政策制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警戒意义。
希勒的《叙事经济学》一文是他在2017年1月7日美国经济学会第129届年会上的主席演讲。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经济学研究应当注重的一个新领域:在解释经济现象时,深入研究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叙述,也即叙事或故事。人天生喜欢交流,人类大脑总是积极响应叙事,并以此来论证即将采取的行为的合理性,甚至连支出和投资这样的行为也不例外。叙事会流传,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并产生经济影响。希勒用传染病学的克马克—麦肯德里克模型分析了叙事的病毒式扩散机制。在他看来,一些重大的经济事件,如 1920—1921年美国的经济衰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07—2009年的大衰退以及美国当前的政经形势,都与它们各自的流行叙事密切相关。尽管研究人类叙事的独特现象并非易事,但是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叙事经济学的研究仍具有空间。经济学家可以利用数据库,做定量分析,还可以与人文学科的专家合作,理解叙事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叙事纳入经济学分析,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
路易吉?津加莱斯的文章以当代全球巨无霸公司的市场权力为着眼点,构建了企业的政治理论框架。他突破经济学将企业视为“合约的联结”这一传统视角,分析政治权力与市场权力如何相互作用,阻碍竞争,抑制创新,形成“美第奇恶性循环”,进而威胁自由市场经济的运行及其繁荣。“美第奇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和程度取决于六个主要的非市场因素: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媒体市场的状况、检察和司法权力的独立性、竞选融资法律,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应当从这六个因素着手,必须警惕“美第奇恶性循环”且化解其风险,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希望。
许成钢的文章讨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他认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历了从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到“固定住”制度的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制度经济学兴起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度量始终是一个重大问题,即使新制度经济学为讨论制度开发出了新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在度量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对法治、民主、产权等的度量依然面临很多困难。这既是制度经济学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也是制度研究者们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大机遇,而当前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提供了度量制度所需的技术手段。不过,许成钢也强调,真正的突破除了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和发现重大问题的直觉,而这有赖于宽广的视野,从而在把握和理解整体趋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细节,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做到思考无禁区。
在“法和经济学”栏目中,巴里?温加斯特等人探讨了司法独立体制的制度条件。司法独立程度不仅取决于终身任期制等书面保证,还受到民选政府的权力结构的深刻影响;民选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如果联合行动,可以用很多制度或非制度措施来打压“既没有钱袋,也没有刀剑”的司法机构。作者将政府分为两种类型:民选官员内部有相对统一意志的统权政府,以及官员内部存在显著而持续争执的分治政府,并建立了一个空间博弈模型对两种政府下的法院独立程度进行分析。他们还借助该模型考察了美国和阿根廷独立司法的历史演变,以最高法院法官为代表的司法机构在复杂政治背景下的妥协和抗争,深刻地影响了两国的历史。理论和案例分析都表明,分治政府下的权力分散化相比于统权政府更可能给独立司法机构提供舞台。
帕特里克?博尔顿和黄海洲的文章是对其最新研究论文的概述。文章应用公司金融理论来分析国家的资本结构,并为货币经济学、财政理论和国际金融学提供一个新的统一的微观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一国发行的主权货币和以本币发行的主权债是国家资本结构中的股票,以外币发行的主权债是债务,通货膨胀成本源于多发货币(股票)后在国民之间的财富转移(股权稀释)。在国家层面,其货币(股票)发行得越多,面临的破产风险就越小;其货币(股票)越被国际资本市场高估,越应该发行更多的货币(股票),以加大投资、消费或换取外汇储备。欧元区国家在1999年初使用欧元,相当于同时重置资产负债表,实行股转债,将大量的股权(本币主权债)变成等额债权(欧元主权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有较大的外汇储备,如发达国家瑞士的外汇储备超过其GDP规模。将中国的国家层面股权、债权情况与美国、日本、英国对比可知,外债较少而股权较高是这四个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共同特点。这一理论也为判断当前热议的“央行货币超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来,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金融科技并非是当今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就运用到了银行后台业务,5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证券交易的电子通信网络就已诞生,并逐渐发展成为目前欧美市场最重要的场外交易场所。80年代,自动订单撮合系统逐渐兴起,并成为证券和期货交易所的最主要交易平台。田静的文章详细描述了美国时隔20年分别在不同交易技术环境下的两次股灾过程,分析了新技术环境下,信息不对称和人的非理性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本文的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提高金融信息的处理和传播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失灵。但是,它无法根治市场失灵,在一定环境下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市场失灵,业界和监管部门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改革记忆”栏目的文章是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回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创建十年。他回顾了十年间,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和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以及价格改革等重大决策中提供咨询和建议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他还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研究咨询机构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建议,强调需求导向、超脱性或独立性、局部与全局结合,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对于当前的政策研究和智库建设来说都是很好的启发。
2017年夏,《比较》编辑室专访了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的尼古拉斯?霍普教授,整理成《中国的改革奇迹仍待继续》一文。霍普教授在世行任职时负责过东欧、中亚、印尼和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对亲眼目睹和参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整体改革印象极其深刻。他谈到朱镕基在推动全面市场改革时的眼光、意愿和魄力,吴敬琏、钱颖一等经济学家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以及周小川、楼继伟、韦钰等政策官员的优秀能力与杰出贡献。霍普教授看到,相比于西方式选举产生的“从天而降”的领导人,中国的人事制度的优点是更关注对高级干部的长期系统性培养。当然在未来,草根和中产阶层会更加关心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现实问题,民众的诉求和情绪需要及时回应和疏解。因此,中国特色的体制也会有多元化的进程,应该鼓励开展更公开透明的政策讨论
前言/序言
开篇星岳雄等人的文章,以日本的创新型经济增长为对象,研究了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创新经济体——硅谷。他们将硅谷视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从中概括出了创新型经济增长的六大制度基础:为承担过高风险的创业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体系;能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流动的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旨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创意、产品和企业的产业—大学—政府之间的互动;老牌大企业与小型创业企业共生共荣的产业组织;鼓励创业的社会制度;协助企业创立和成长的各种专业组织。作者指出,为了促进创新型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诸多政策措施。但问题在于,很多政策在没有严格政策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实施,因此并不清楚哪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型经济增长所需的制度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由此,作者认为,对日本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用于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所有政策措施进行严格评估。这一点对中国的政策制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警戒意义。
希勒的《叙事经济学》一文是他在2017年1月7日美国经济学会第129届年会上的主席演讲。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经济学研究应当注重的一个新领域:在解释经济现象时,深入研究人们对这些现象的叙述,也即叙事或故事。人天生喜欢交流,人类大脑总是积极响应叙事,并以此来论证即将采取的行为的合理性,甚至连支出和投资这样的行为也不例外。叙事会流传,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就像病毒一样扩散,并产生经济影响。希勒用传染病学的克马克—麦肯德里克模型分析了叙事的病毒式扩散机制。在他看来,一些重大的经济事件,如 1920—1921年美国的经济衰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07—2009年的大衰退以及美国当前的政经形势,都与它们各自的流行叙事密切相关。尽管研究人类叙事的独特现象并非易事,但是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叙事经济学的研究仍具有空间。经济学家可以利用数据库,做定量分析,还可以与人文学科的专家合作,理解叙事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将叙事纳入经济学分析,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波动。
路易吉?津加莱斯的文章以当代全球巨无霸公司的市场权力为着眼点,构建了企业的政治理论框架。他突破经济学将企业视为“合约的联结”这一传统视角,分析政治权力与市场权力如何相互作用,阻碍竞争,抑制创新,形成“美第奇恶性循环”,进而威胁自由市场经济的运行及其繁荣。“美第奇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和程度取决于六个主要的非市场因素: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媒体市场的状况、检察和司法权力的独立性、竞选融资法律,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应当从这六个因素着手,必须警惕“美第奇恶性循环”且化解其风险,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希望。
许成钢的文章讨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他认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历了从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到“固定住”制度的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制度经济学兴起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度量始终是一个重大问题,即使新制度经济学为讨论制度开发出了新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在度量制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对法治、民主、产权等的度量依然面临很多困难。这既是制度经济学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也是制度研究者们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大机遇,而当前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提供了度量制度所需的技术手段。不过,许成钢也强调,真正的突破除了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和发现重大问题的直觉,而这有赖于宽广的视野,从而在把握和理解整体趋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细节,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做到思考无禁区。
在“法和经济学”栏目中,巴里?温加斯特等人探讨了司法独立体制的制度条件。司法独立程度不仅取决于终身任期制等书面保证,还受到民选政府的权力结构的深刻影响;民选的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如果联合行动,可以用很多制度或非制度措施来打压“既没有钱袋,也没有刀剑”的司法机构。作者将政府分为两种类型:民选官员内部有相对统一意志的统权政府,以及官员内部存在显著而持续争执的分治政府,并建立了一个空间博弈模型对两种政府下的法院独立程度进行分析。他们还借助该模型考察了美国和阿根廷独立司法的历史演变,以最高法院法官为代表的司法机构在复杂政治背景下的妥协和抗争,深刻地影响了两国的历史。理论和案例分析都表明,分治政府下的权力分散化相比于统权政府更可能给独立司法机构提供舞台。
帕特里克?博尔顿和黄海洲的文章是对其最新研究论文的概述。文章应用公司金融理论来分析国家的资本结构,并为货币经济学、财政理论和国际金融学提供一个新的统一的微观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一国发行的主权货币和以本币发行的主权债是国家资本结构中的股票,以外币发行的主权债是债务,通货膨胀成本源于多发货币(股票)后在国民之间的财富转移(股权稀释)。在国家层面,其货币(股票)发行得越多,面临的破产风险就越小;其货币(股票)越被国际资本市场高估,越应该发行更多的货币(股票),以加大投资、消费或换取外汇储备。欧元区国家在1999年初使用欧元,相当于同时重置资产负债表,实行股转债,将大量的股权(本币主权债)变成等额债权(欧元主权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有较大的外汇储备,如发达国家瑞士的外汇储备超过其GDP规模。将中国的国家层面股权、债权情况与美国、日本、英国对比可知,外债较少而股权较高是这四个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共同特点。这一理论也为判断当前热议的“央行货币超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来,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金融科技并非是当今的现象,上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就运用到了银行后台业务,5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证券交易的电子通信网络就已诞生,并逐渐发展成为目前欧美市场最重要的场外交易场所。80年代,自动订单撮合系统逐渐兴起,并成为证券和期货交易所的最主要交易平台。田静的文章详细描述了美国时隔20年分别在不同交易技术环境下的两次股灾过程,分析了新技术环境下,信息不对称和人的非理性行为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本文的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提高金融信息的处理和传播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失灵。但是,它无法根治市场失灵,在一定环境下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市场失灵,业界和监管部门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应该忽略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改革记忆”栏目的文章是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回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创建十年。他回顾了十年间,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和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以及价格改革等重大决策中提供咨询和建议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他还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研究咨询机构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建议,强调需求导向、超脱性或独立性、局部与全局结合,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对于当前的政策研究和智库建设来说都是很好的启发。
2017年夏,《比较》编辑室专访了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的尼古拉斯?霍普教授,整理成《中国的改革奇迹仍待继续》一文。霍普教授在世行任职时负责过东欧、中亚、印尼和中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对亲眼目睹和参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整体改革印象极其深刻。他谈到朱镕基在推动全面市场改革时的眼光、意愿和魄力,吴敬琏、钱颖一等经济学家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以及周小川、楼继伟、韦钰等政策官员的优秀能力与杰出贡献。霍普教授看到,相比于西方式选举产生的“从天而降”的领导人,中国的人事制度的优点是更关注对高级干部的长期系统性培养。当然在未来,草根和中产阶层会更加关心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现实问题,民众的诉求和情绪需要及时回应和疏解。因此,中国特色的体制也会有多元化的进程,应该鼓励开展更公开透明的政策讨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比较·2017年第5辑(总第92辑)》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引人入胜的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刊物本身。 --- 远古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 《失落的文明之谜:从美索不达米亚到玛雅的兴衰密码》 作者: 艾德里安·霍金斯 (Adrian Hawkins) 译者: 陈宇、李静 出版社: 寰宇文化出版社 页码/字数: 680页 / 约45万字 装帧: 精装典藏版,附赠高清地图集 定价: 198.00元 ISBN: 978-7-5559-1234-5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横跨数千年、地域遍布全球的文明考古学巨著。霍金斯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和人类学功底,带领读者深入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只留下断壁残垣的伟大文明的腹地。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一次对“何以兴盛,何以衰亡”这一终极命题的哲学思辨与实证探索。 第一部:尼罗河的馈赠与法老的遗产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古埃及。作者详尽考察了从前王朝时期到托勒密王朝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和工程奇迹。霍金斯教授特别关注了象形文字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思维模式,以及金字塔和神庙建造所体现的社会组织能力。他挑战了传统观点,提出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不仅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塑造埃及人稳定、保守世界观的关键因素。同时,书中对阿肯那吞的宗教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这一短暂的“异端”思想对后世埃及文化产生的微妙影响。 第二部:两河文明的复杂性与制度创新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两河流域——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作者着重描绘了楔形文字的发明如何催生了人类最早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体系。《汉谟拉比法典》被置于其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揭示了早期国家机器的运作逻辑。书中对乌尔第三王朝的官僚体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示了在缺乏统一自然屏障的情况下,早期城市国家如何通过复杂的贸易网络和军事联盟来维持脆弱的平衡。 第三部:爱琴海的迷雾与米诺斯/迈锡尼的辉煌 本书跨越地中海,探访了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霍金斯教授运用最新的海洋考古发现,重建了米诺斯文明与地中海东部(如埃及和黎凡特)的贸易路线。他着重分析了克诺索斯宫殿的非军事化特征,暗示这可能是一个基于商业和宗教权威而非纯粹武力的社会结构。对于迈锡尼文明,作者则侧重于其“战车时代”的军事化特征,并对公元前1200年左右“海洋民族”入侵导致的大崩溃提出了新的假说。 第四部:中美洲的孤立发展与天文的精妙 篇幅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美洲大陆,详述了奥尔梅克(Olmeс)文明如何奠定了中美洲文化的基础,并深入剖析了玛雅文明的兴衰。本书详细解读了玛雅的历法系统——“长纪历”,强调了他们对时间和宇宙循环的深刻理解。作者指出,玛雅城邦间长期的权力斗争和持续的干旱,是导致其古典期衰落的关键因素,而非单一的灾难事件。 本书的独特价值: 霍金斯教授的叙事风格充满洞察力,他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捕捉个体文明的独特“基因”。本书的亮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它既有考古学家的实证严谨,也有人类学家的文化敏感性,更有历史学家的全局视野。书中大量的原版地图、考古现场照片和文物线描图,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对于任何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内在驱动力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失落的文明之谜》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 《量子纠缠与信息革命:从薛定谔的猫到量子霸权》 作者: 维克多·施瓦茨 (Victor Schwartz) 译者: 林晓东 出版社: 科技前沿出版社 页码/字数: 520页 / 约40万字 装帧: 平装,附带清晰的数学推导插图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88800-345-1 --- 内容简介: 在信息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量子力学已不再是纯粹的学术象牙塔中的理论,而是下一代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基石。《量子纠缠与信息革命》是一本面向高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科普与综述著作,旨在系统梳理量子力学从基础概念到前沿工程应用的完整脉络。 第一章:旧物理学的黄昏与新世界的曙光 施瓦茨教授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物理学面临的危机,详细介绍了普朗克、爱因斯坦和玻尔在构建量子理论初期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重点阐述了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核心概念,并用直观的类比解释了波函数($Psi$)的概率诠释。 第二章:薛定谔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本书的核心部分深入探讨了量子纠缠现象。作者不仅重述了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的佯谬思想实验,更详细讲解了贝尔不等式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实验中被证伪的过程。施瓦茨教授以清晰的数学步骤(但避免了过多复杂的张量代数),展示了两个粒子如何共享同一个量子态,无论它们相距多远。这一章节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宇宙深层联系的非定域性。 第三章:量子计算的逻辑基石 如何利用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进行计算?本书随后转向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作者详细介绍了量子比特(Qubit)的概念,以及叠加态如何实现指数级的并行计算能力。书中对Shor算法(用于大数因子分解)和Grover算法(用于无序数据库搜索)的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分析了当前主要量子计算架构(如超导电路、离子阱和拓扑量子计算)的优缺点和工程挑战。 第四章:超越计算:量子通信与传感 量子信息技术的范畴远不止于计算。本书探讨了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特别是BB84协议,阐明了如何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来实现理论上绝对安全的通信加密。此外,书中还展望了量子传感器在超高精度测量(如引力波探测和磁共振成像)中的巨大潜力。 第五章:迈向“量子霸权”的现实与伦理 最后,作者聚焦于当前全球的“量子军备竞赛”,讨论了谷歌、IBM、中国科研团队在实现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方面的最新进展。施瓦茨教授并未盲目乐观,而是审慎地分析了量子纠错(Quantum Error Correction)这一决定未来实用性的关键技术瓶颈。同时,本书也提出了深刻的伦理和安全思考:一旦量子计算机成熟,对现有加密体系的颠覆性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提前布局应对。 《量子纠缠与信息革命》是一部理论深度与工程广度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着力于阐明“如何做”和“未来将如何”。 --- 《城市里的野性:当代生态学视角下的都市生物多样性》 作者: 莉莉安·韦斯特 (Lillian West) 译者: 赵敏 出版社: 自然人文联合出版公司 页码/字数: 390页 / 约28万字 装帧: 函套,内含可拆卸的城市常见野生动物识别卡片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90012-567-8 --- 内容简介: 我们栖居的钢筋水泥丛林中,隐藏着一个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莉莉安·韦斯特博士的《城市里的野性》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生态学著作,它挑战了城市与自然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向我们展示了都市内部的生命韧性与适应性进化。 核心主题:适应与共存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城市环境如何作为一种新型的“选择压力”,重塑了动植物的生存策略。韦斯特博士通过对全球数个特大城市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城市物种的惊人适应力: 1. 灰色的适应者: 详细记录了城市中的哺乳动物(如浣熊、狐狸、鸽子)如何改变其觅食时间(从日间转向夜间)以避开人类干扰,以及它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如下水道、废弃建筑)中建立巢穴的技巧。 2. 垂直的栖息地: 考察了城市高层建筑对鸟类迁徙的影响,特别是“光污染”如何干扰夜行性鸟类的导航系统,以及建筑外墙如何意外地为某些昆虫和苔藓提供了独特的微气候。 3. 植物的“逃逸”与“驯化”: 韦斯特博士对城市“入侵物种”进行了再评价。她认为,许多被视为“杂草”的植物,恰恰是因为它们具备极强的抗逆性和快速繁殖能力,才得以在贫瘠的城市土壤中立足。书中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如何延长了某些植物的生长季。 方法论的创新: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行为 本书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研究方法的融合。韦斯特博士结合了传统的生态学样地调查、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绿地碎片化,以及最前沿的动物行为学观察(使用微型GPS追踪器)。例如,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如何通过分析城市噪音频谱,来解读某些蛙类如何调整其求偶叫声的频率以避免被交通噪音“淹没”。 从保护到融合:城市生态的未来 《城市里的野性》最终落脚于一个实用的目标: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的城市。作者批评了许多“美化环境”式的绿化工程,主张应构建功能性的生态廊道,允许物种在城市中安全、有效地移动。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的建议,旨在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生态系统,而非单纯的人类领地。 对于城市规划师、生态爱好者,以及任何想重新审视自家窗外那只麻雀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既科学严谨又充满诗意的全新视角,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独地生活在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