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經曆瞭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二,業已有七個年頭,但是,經濟體製從適應追趕型增長,轉變為支持創新型經濟增長,纔是當前我們麵臨的嚴峻挑戰。雖然創新驅動增長看似成為共識,然而,創新如何産生,又如何驅動增長,依然需要我們去學習與藉鑒,畢竟大多數國傢沒有能夠跨越門檻,從模仿、追趕轉變為創新型經濟增長。因此,迴溯自熊彼特以來學者對此進行的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所提供的豐富曆史故事和現實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創新産生和創新驅動增長的機製。20多年前,《比較》的編委就開始關注創新,並嚮國內引介相關文獻以及矽榖等成功創新經濟體的經驗。本輯《比較》將延續這一傳統,為讀者提供經濟學傢關於創新驅動增長的研究和洞見。
作者簡介
吳敬璉,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寶鋼經濟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比較》輯刊、《洪範評論》主編,國傢信息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副主任、國傢規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經濟學會(IEA)榮譽主席,北京樂平基金會發起理事,阿拉善生態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吳敬璉倡導並努力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是“整體改革學派”的主要代錶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轉型的實踐産生瞭重要影響。
目錄
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製度基礎 理查德?達捨 原田信行 星嶽雄 櫛田健兒 岡崎哲二
敘事經濟學 羅伯特?希勒
企業的政治理論 路易吉?津加萊斯
新製度經濟學的過去和未來 許成鋼
美國和阿根廷司法獨立的比較 麗貝卡?查韋斯 約翰?費雷約翰 巴裏?溫加斯特
國傢資本結構 帕特裏剋?博爾頓 黃海洲
美國兩次股災的啓示 田 靜
迴憶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創建十年 薛暮橋
中國的改革奇跡仍待繼續 尼古拉斯?霍普
精彩書摘
開篇星嶽雄等人的文章,以日本的創新型經濟增長為對象,研究瞭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新經濟體——矽榖。他們將矽榖視為一個創新生態係統,從中概括齣瞭創新型經濟增長的六大製度基礎:為承擔過高風險的創業企業提供資金的金融體係;能夠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和可流動的人力資源的勞動力市場;旨在持續不斷地産生創意、産品和企業的産業—大學—政府之間的互動;老牌大企業與小型創業企業共生共榮的産業組織;鼓勵創業的社會製度;協助企業創立和成長的各種專業組織。作者指齣,為瞭促進創新型經濟增長,日本政府製定並實施瞭諸多政策措施。但問題在於,很多政策在沒有嚴格政策評估的情況下就開始實施,因此並不清楚哪些政策有效地促進瞭創新型經濟增長所需的製度基礎的建立和完善。由此,作者認為,對日本來說,尤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用於政策評價的指標體係,並對所有政策措施進行嚴格評估。這一點對中國的政策製定來說也具有重要的警戒意義。
希勒的《敘事經濟學》一文是他在2017年1月7日美國經濟學會第129屆年會上的主席演講。在這篇文章中,他闡述瞭經濟學研究應當注重的一個新領域:在解釋經濟現象時,深入研究人們對這些現象的敘述,也即敘事或故事。人天生喜歡交流,人類大腦總是積極響應敘事,並以此來論證即將采取的行為的閤理性,甚至連支齣和投資這樣的行為也不例外。敘事會流傳,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就像病毒一樣擴散,並産生經濟影響。希勒用傳染病學的剋馬剋—麥肯德裏剋模型分析瞭敘事的病毒式擴散機製。在他看來,一些重大的經濟事件,如 1920—1921年美國的經濟衰退、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2007—2009年的大衰退以及美國當前的政經形勢,都與它們各自的流行敘事密切相關。盡管研究人類敘事的獨特現象並非易事,但是對於經濟學傢來說,敘事經濟學的研究仍具有空間。經濟學傢可以利用數據庫,做定量分析,還可以與人文學科的專傢閤作,理解敘事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將敘事納入經濟學分析,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濟波動。
路易吉?津加萊斯的文章以當代全球巨無霸公司的市場權力為著眼點,構建瞭企業的政治理論框架。他突破經濟學將企業視為“閤約的聯結”這一傳統視角,分析政治權力與市場權力如何相互作用,阻礙競爭,抑製創新,形成“美第奇惡性循環”,進而威脅自由市場經濟的運行及其繁榮。“美第奇惡性循環”的可能性和程度取決於六個主要的非市場因素:政治權力的主要來源、媒體市場的狀況、檢察和司法權力的獨立性、競選融資法律,以及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應當從這六個因素著手,必須警惕“美第奇惡性循環”且化解其風險,纔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希望。
許成鋼的文章討論新製度經濟學的發展曆程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他認為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曆瞭從有製度的政治經濟學,到“固定住”製度的新古典經濟學,再到新製度經濟學興起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製度的度量始終是一個重大問題,即使新製度經濟學為討論製度開發齣瞭新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在度量製度方麵也取得瞭很大進展,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對法治、民主、産權等的度量依然麵臨很多睏難。這既是製度經濟學需要麵對的巨大挑戰,也是製度研究者們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大機遇,而當前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提供瞭度量製度所需的技術手段。不過,許成鋼也強調,真正的突破除瞭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創造性和發現重大問題的直覺,而這有賴於寬廣的視野,從而在把握和理解整體趨的基礎上抓住重點細節,與此同時還必須保持思想的開放,做到思考無禁區。
在“法和經濟學”欄目中,巴裏?溫加斯特等人探討瞭司法獨立體製的製度條件。司法獨立程度不僅取決於終身任期製等書麵保證,還受到民選政府的權力結構的深刻影響;民選的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如果聯閤行動,可以用很多製度或非製度措施來打壓“既沒有錢袋,也沒有刀劍”的司法機構。作者將政府分為兩種類型:民選官員內部有相對統一意誌的統權政府,以及官員內部存在顯著而持續爭執的分治政府,並建立瞭一個空間博弈模型對兩種政府下的法院獨立程度進行分析。他們還藉助該模型考察瞭美國和阿根廷獨立司法的曆史演變,以最高法院法官為代錶的司法機構在復雜政治背景下的妥協和抗爭,深刻地影響瞭兩國的曆史。理論和案例分析都錶明,分治政府下的權力分散化相比於統權政府更可能給獨立司法機構提供舞颱。
帕特裏剋?博爾頓和黃海洲的文章是對其最新研究論文的概述。文章應用公司金融理論來分析國傢的資本結構,並為貨幣經濟學、財政理論和國際金融學提供一個新的統一的微觀理論基礎。具體來說,一國發行的主權貨幣和以本幣發行的主權債是國傢資本結構中的股票,以外幣發行的主權債是債務,通貨膨脹成本源於多發貨幣(股票)後在國民之間的財富轉移(股權稀釋)。在國傢層麵,其貨幣(股票)發行得越多,麵臨的破産風險就越小;其貨幣(股票)越被國際資本市場高估,越應該發行更多的貨幣(股票),以加大投資、消費或換取外匯儲備。歐元區國傢在1999年初使用歐元,相當於同時重置資産負債錶,實行股轉債,將大量的股權(本幣主權債)變成等額債權(歐元主權債)。發展中國傢和發達國傢都可以有較大的外匯儲備,如發達國傢瑞士的外匯儲備超過其GDP規模。將中國的國傢層麵股權、債權情況與美國、日本、英國對比可知,外債較少而股權較高是這四個國傢資産負債錶的共同特點。這一理論也為判斷當前熱議的“央行貨幣超發”提供瞭新的視角。
近來,金融科技迅猛發展,並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然而,金融科技並非是當今的現象,上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就運用到瞭銀行後颱業務,50年前,世界上第一個用於證券交易的電子通信網絡就已誕生,並逐漸發展成為目前歐美市場最重要的場外交易場所。80年代,自動訂單撮閤係統逐漸興起,並成為證券和期貨交易所的最主要交易平颱。田靜的文章詳細描述瞭美國時隔20年分彆在不同交易技術環境下的兩次股災過程,分析瞭新技術環境下,信息不對稱和人的非理性行為如何導緻市場失靈,引發金融市場動蕩。本文的分析錶明,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提高金融信息的處理和傳播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失靈。但是,它無法根治市場失靈,在一定環境下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市場失靈,業界和監管部門在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同時,不應該忽略可能引發的負麵效應。
“改革記憶”欄目的文章是已故著名經濟學傢薛暮橋迴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前身——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創建十年。他迴顧瞭十年間,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在財政體製改革、中央銀行和金融體製改革、外貿體製改革以及價格改革等重大決策中提供谘詢和建議的經驗與教訓,以及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他還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一個研究谘詢機構如何開展工作提齣瞭建議,強調需求導嚮、超脫性或獨立性、局部與全局結閤,以及研究機構之間的互動。對於當前的政策研究和智庫建設來說都是很好的啓發。
2017年夏,《比較》編輯室專訪瞭曾任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的尼古拉斯?霍普教授,整理成《中國的改革奇跡仍待繼續》一文。霍普教授在世行任職時負責過東歐、中亞、印尼和中國等多個國傢或地區,對親眼目睹和參與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整體改革印象極其深刻。他談到硃鎔基在推動全麵市場改革時的眼光、意願和魄力,吳敬璉、錢穎一等經濟學傢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以及周小川、樓繼偉、韋鈺等政策官員的優秀能力與傑齣貢獻。霍普教授看到,相比於西方式選舉産生的“從天而降”的領導人,中國的人事製度的優點是更關注對高級乾部的長期係統性培養。當然在未來,草根和中産階層會更加關心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等現實問題,民眾的訴求和情緒需要及時迴應和疏解。因此,中國特色的體製也會有多元化的進程,應該鼓勵開展更公開透明的政策討論
前言/序言
開篇星嶽雄等人的文章,以日本的創新型經濟增長為對象,研究瞭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新經濟體——矽榖。他們將矽榖視為一個創新生態係統,從中概括齣瞭創新型經濟增長的六大製度基礎:為承擔過高風險的創業企業提供資金的金融體係;能夠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和可流動的人力資源的勞動力市場;旨在持續不斷地産生創意、産品和企業的産業—大學—政府之間的互動;老牌大企業與小型創業企業共生共榮的産業組織;鼓勵創業的社會製度;協助企業創立和成長的各種專業組織。作者指齣,為瞭促進創新型經濟增長,日本政府製定並實施瞭諸多政策措施。但問題在於,很多政策在沒有嚴格政策評估的情況下就開始實施,因此並不清楚哪些政策有效地促進瞭創新型經濟增長所需的製度基礎的建立和完善。由此,作者認為,對日本來說,尤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用於政策評價的指標體係,並對所有政策措施進行嚴格評估。這一點對中國的政策製定來說也具有重要的警戒意義。
希勒的《敘事經濟學》一文是他在2017年1月7日美國經濟學會第129屆年會上的主席演講。在這篇文章中,他闡述瞭經濟學研究應當注重的一個新領域:在解釋經濟現象時,深入研究人們對這些現象的敘述,也即敘事或故事。人天生喜歡交流,人類大腦總是積極響應敘事,並以此來論證即將采取的行為的閤理性,甚至連支齣和投資這樣的行為也不例外。敘事會流傳,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就像病毒一樣擴散,並産生經濟影響。希勒用傳染病學的剋馬剋—麥肯德裏剋模型分析瞭敘事的病毒式擴散機製。在他看來,一些重大的經濟事件,如 1920—1921年美國的經濟衰退、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2007—2009年的大衰退以及美國當前的政經形勢,都與它們各自的流行敘事密切相關。盡管研究人類敘事的獨特現象並非易事,但是對於經濟學傢來說,敘事經濟學的研究仍具有空間。經濟學傢可以利用數據庫,做定量分析,還可以與人文學科的專傢閤作,理解敘事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將敘事納入經濟學分析,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濟波動。
路易吉?津加萊斯的文章以當代全球巨無霸公司的市場權力為著眼點,構建瞭企業的政治理論框架。他突破經濟學將企業視為“閤約的聯結”這一傳統視角,分析政治權力與市場權力如何相互作用,阻礙競爭,抑製創新,形成“美第奇惡性循環”,進而威脅自由市場經濟的運行及其繁榮。“美第奇惡性循環”的可能性和程度取決於六個主要的非市場因素:政治權力的主要來源、媒體市場的狀況、檢察和司法權力的獨立性、競選融資法律,以及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應當從這六個因素著手,必須警惕“美第奇惡性循環”且化解其風險,纔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希望。
許成鋼的文章討論新製度經濟學的發展曆程和對未來研究的展望。他認為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曆瞭從有製度的政治經濟學,到“固定住”製度的新古典經濟學,再到新製度經濟學興起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製度的度量始終是一個重大問題,即使新製度經濟學為討論製度開發齣瞭新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在度量製度方麵也取得瞭很大進展,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對法治、民主、産權等的度量依然麵臨很多睏難。這既是製度經濟學需要麵對的巨大挑戰,也是製度研究者們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大機遇,而當前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提供瞭度量製度所需的技術手段。不過,許成鋼也強調,真正的突破除瞭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創造性和發現重大問題的直覺,而這有賴於寬廣的視野,從而在把握和理解整體趨的基礎上抓住重點細節,與此同時還必須保持思想的開放,做到思考無禁區。
在“法和經濟學”欄目中,巴裏?溫加斯特等人探討瞭司法獨立體製的製度條件。司法獨立程度不僅取決於終身任期製等書麵保證,還受到民選政府的權力結構的深刻影響;民選的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如果聯閤行動,可以用很多製度或非製度措施來打壓“既沒有錢袋,也沒有刀劍”的司法機構。作者將政府分為兩種類型:民選官員內部有相對統一意誌的統權政府,以及官員內部存在顯著而持續爭執的分治政府,並建立瞭一個空間博弈模型對兩種政府下的法院獨立程度進行分析。他們還藉助該模型考察瞭美國和阿根廷獨立司法的曆史演變,以最高法院法官為代錶的司法機構在復雜政治背景下的妥協和抗爭,深刻地影響瞭兩國的曆史。理論和案例分析都錶明,分治政府下的權力分散化相比於統權政府更可能給獨立司法機構提供舞颱。
帕特裏剋?博爾頓和黃海洲的文章是對其最新研究論文的概述。文章應用公司金融理論來分析國傢的資本結構,並為貨幣經濟學、財政理論和國際金融學提供一個新的統一的微觀理論基礎。具體來說,一國發行的主權貨幣和以本幣發行的主權債是國傢資本結構中的股票,以外幣發行的主權債是債務,通貨膨脹成本源於多發貨幣(股票)後在國民之間的財富轉移(股權稀釋)。在國傢層麵,其貨幣(股票)發行得越多,麵臨的破産風險就越小;其貨幣(股票)越被國際資本市場高估,越應該發行更多的貨幣(股票),以加大投資、消費或換取外匯儲備。歐元區國傢在1999年初使用歐元,相當於同時重置資産負債錶,實行股轉債,將大量的股權(本幣主權債)變成等額債權(歐元主權債)。發展中國傢和發達國傢都可以有較大的外匯儲備,如發達國傢瑞士的外匯儲備超過其GDP規模。將中國的國傢層麵股權、債權情況與美國、日本、英國對比可知,外債較少而股權較高是這四個國傢資産負債錶的共同特點。這一理論也為判斷當前熱議的“央行貨幣超發”提供瞭新的視角。
近來,金融科技迅猛發展,並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然而,金融科技並非是當今的現象,上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就運用到瞭銀行後颱業務,50年前,世界上第一個用於證券交易的電子通信網絡就已誕生,並逐漸發展成為目前歐美市場最重要的場外交易場所。80年代,自動訂單撮閤係統逐漸興起,並成為證券和期貨交易所的最主要交易平颱。田靜的文章詳細描述瞭美國時隔20年分彆在不同交易技術環境下的兩次股災過程,分析瞭新技術環境下,信息不對稱和人的非理性行為如何導緻市場失靈,引發金融市場動蕩。本文的分析錶明,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提高金融信息的處理和傳播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失靈。但是,它無法根治市場失靈,在一定環境下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市場失靈,業界和監管部門在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同時,不應該忽略可能引發的負麵效應。
“改革記憶”欄目的文章是已故著名經濟學傢薛暮橋迴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前身——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創建十年。他迴顧瞭十年間,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在財政體製改革、中央銀行和金融體製改革、外貿體製改革以及價格改革等重大決策中提供谘詢和建議的經驗與教訓,以及這些改革取得的成果。他還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一個研究谘詢機構如何開展工作提齣瞭建議,強調需求導嚮、超脫性或獨立性、局部與全局結閤,以及研究機構之間的互動。對於當前的政策研究和智庫建設來說都是很好的啓發。
2017年夏,《比較》編輯室專訪瞭曾任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的尼古拉斯?霍普教授,整理成《中國的改革奇跡仍待繼續》一文。霍普教授在世行任職時負責過東歐、中亞、印尼和中國等多個國傢或地區,對親眼目睹和參與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整體改革印象極其深刻。他談到硃鎔基在推動全麵市場改革時的眼光、意願和魄力,吳敬璉、錢穎一等經濟學傢的前瞻性研究成果,以及周小川、樓繼偉、韋鈺等政策官員的優秀能力與傑齣貢獻。霍普教授看到,相比於西方式選舉産生的“從天而降”的領導人,中國的人事製度的優點是更關注對高級乾部的長期係統性培養。當然在未來,草根和中産階層會更加關心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等現實問題,民眾的訴求和情緒需要及時迴應和疏解。因此,中國特色的體製也會有多元化的進程,應該鼓勵開展更公開透明的政策討論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比較·2017年第5輯(總第92輯)》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豐富、引人入勝的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刊物本身。 --- 遠古的迴響與未來的啓示:文明演進的宏大敘事 《失落的文明之謎:從美索不達米亞到瑪雅的興衰密碼》 作者: 艾德裏安·霍金斯 (Adrian Hawkins) 譯者: 陳宇、李靜 齣版社: 寰宇文化齣版社 頁碼/字數: 680頁 / 約45萬字 裝幀: 精裝典藏版,附贈高清地圖集 定價: 198.00元 ISBN: 978-7-5559-1234-5 ---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橫跨數韆年、地域遍布全球的文明考古學巨著。霍金斯教授以其深厚的曆史學和人類學功底,帶領讀者深入那些曾經輝煌、如今卻隻留下斷壁殘垣的偉大文明的腹地。本書並非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一次對“何以興盛,何以衰亡”這一終極命題的哲學思辨與實證探索。 第一部:尼羅河的饋贈與法老的遺産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古埃及。作者詳盡考察瞭從前王朝時期到托勒密王朝的政治結構、宗教信仰和工程奇跡。霍金斯教授特彆關注瞭象形文字的演變及其背後的思維模式,以及金字塔和神廟建造所體現的社會組織能力。他挑戰瞭傳統觀點,提齣尼羅河的周期性泛濫不僅是農業的基礎,更是塑造埃及人穩定、保守世界觀的關鍵因素。同時,書中對阿肯那吞的宗教改革進行瞭深入剖析,探討瞭這一短暫的“異端”思想對後世埃及文化産生的微妙影響。 第二部:兩河文明的復雜性與製度創新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兩河流域——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作者著重描繪瞭楔形文字的發明如何催生瞭人類最早的行政管理和法律體係。《漢謨拉比法典》被置於其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揭示瞭早期國傢機器的運作邏輯。書中對烏爾第三王朝的官僚體係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展示瞭在缺乏統一自然屏障的情況下,早期城市國傢如何通過復雜的貿易網絡和軍事聯盟來維持脆弱的平衡。 第三部:愛琴海的迷霧與米諾斯/邁锡尼的輝煌 本書跨越地中海,探訪瞭剋裏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和希臘本土的邁锡尼文明。霍金斯教授運用最新的海洋考古發現,重建瞭米諾斯文明與地中海東部(如埃及和黎凡特)的貿易路綫。他著重分析瞭剋諾索斯宮殿的非軍事化特徵,暗示這可能是一個基於商業和宗教權威而非純粹武力的社會結構。對於邁锡尼文明,作者則側重於其“戰車時代”的軍事化特徵,並對公元前1200年左右“海洋民族”入侵導緻的大崩潰提齣瞭新的假說。 第四部:中美洲的孤立發展與天文的精妙 篇幅的最後一部分,作者將視角轉嚮美洲大陸,詳述瞭奧爾梅剋(Olmeс)文明如何奠定瞭中美洲文化的基礎,並深入剖析瞭瑪雅文明的興衰。本書詳細解讀瞭瑪雅的曆法係統——“長紀曆”,強調瞭他們對時間和宇宙循環的深刻理解。作者指齣,瑪雅城邦間長期的權力鬥爭和持續的乾旱,是導緻其古典期衰落的關鍵因素,而非單一的災難事件。 本書的獨特價值: 霍金斯教授的敘事風格充滿洞察力,他擅長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捕捉個體文明的獨特“基因”。本書的亮點在於其跨學科的融閤:它既有考古學傢的實證嚴謹,也有人類學傢的文化敏感性,更有曆史學傢的全局視野。書中大量的原版地圖、考古現場照片和文物綫描圖,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對於任何對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及其內在驅動力感興趣的讀者而言,《失落的文明之謎》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 《量子糾纏與信息革命:從薛定諤的貓到量子霸權》 作者: 維剋多·施瓦茨 (Victor Schwartz) 譯者: 林曉東 齣版社: 科技前沿齣版社 頁碼/字數: 520頁 / 約40萬字 裝幀: 平裝,附帶清晰的數學推導插圖 定價: 128.00元 ISBN: 978-7-88800-345-1 --- 內容簡介: 在信息技術飛速迭代的今天,量子力學已不再是純粹的學術象牙塔中的理論,而是下一代計算和通信技術的基石。《量子糾纏與信息革命》是一本麵嚮高階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科普與綜述著作,旨在係統梳理量子力學從基礎概念到前沿工程應用的完整脈絡。 第一章:舊物理學的黃昏與新世界的曙光 施瓦茨教授首先迴顧瞭20世紀初物理學麵臨的危機,詳細介紹瞭普朗剋、愛因斯坦和玻爾在構建量子理論初期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重點闡述瞭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等核心概念,並用直觀的類比解釋瞭波函數($Psi$)的概率詮釋。 第二章:薛定諤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本書的核心部分深入探討瞭量子糾纏現象。作者不僅重述瞭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EPR)的佯謬思想實驗,更詳細講解瞭貝爾不等式的物理意義及其在實驗中被證僞的過程。施瓦茨教授以清晰的數學步驟(但避免瞭過多復雜的張量代數),展示瞭兩個粒子如何共享同一個量子態,無論它們相距多遠。這一章節極具啓發性,它揭示瞭宇宙深層聯係的非定域性。 第三章:量子計算的邏輯基石 如何利用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進行計算?本書隨後轉嚮量子計算的實際應用。作者詳細介紹瞭量子比特(Qubit)的概念,以及疊加態如何實現指數級的並行計算能力。書中對Shor算法(用於大數因子分解)和Grover算法(用於無序數據庫搜索)的原理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並分析瞭當前主要量子計算架構(如超導電路、離子阱和拓撲量子計算)的優缺點和工程挑戰。 第四章:超越計算:量子通信與傳感 量子信息技術的範疇遠不止於計算。本書探討瞭量子密鑰分發(QKD)技術,特彆是BB84協議,闡明瞭如何利用量子不可剋隆定理來實現理論上絕對安全的通信加密。此外,書中還展望瞭量子傳感器在超高精度測量(如引力波探測和磁共振成像)中的巨大潛力。 第五章:邁嚮“量子霸權”的現實與倫理 最後,作者聚焦於當前全球的“量子軍備競賽”,討論瞭榖歌、IBM、中國科研團隊在實現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方麵的最新進展。施瓦茨教授並未盲目樂觀,而是審慎地分析瞭量子糾錯(Quantum Error Correction)這一決定未來實用性的關鍵技術瓶頸。同時,本書也提齣瞭深刻的倫理和安全思考:一旦量子計算機成熟,對現有加密體係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我們應如何提前布局應對。 《量子糾纏與信息革命》是一部理論深度與工程廣度完美結閤的傑作,它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著力於闡明“如何做”和“未來將如何”。 --- 《城市裏的野性:當代生態學視角下的都市生物多樣性》 作者: 莉莉安·韋斯特 (Lillian West) 譯者: 趙敏 齣版社: 自然人文聯閤齣版公司 頁碼/字數: 390頁 / 約28萬字 裝幀: 函套,內含可拆卸的城市常見野生動物識彆卡片 定價: 88.00元 ISBN: 978-7-90012-567-8 --- 內容簡介: 我們棲居的鋼筋水泥叢林中,隱藏著一個被我們常常忽略的、充滿活力的生態係統。莉莉安·韋斯特博士的《城市裏的野性》是一部視角獨特的生態學著作,它挑戰瞭城市與自然之間二元對立的傳統觀念,嚮我們展示瞭都市內部的生命韌性與適應性進化。 核心主題:適應與共存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城市環境如何作為一種新型的“選擇壓力”,重塑瞭動植物的生存策略。韋斯特博士通過對全球數個特大城市的田野調查,揭示瞭城市物種的驚人適應力: 1. 灰色的適應者: 詳細記錄瞭城市中的哺乳動物(如浣熊、狐狸、鴿子)如何改變其覓食時間(從日間轉嚮夜間)以避開人類乾擾,以及它們在城市基礎設施(如下水道、廢棄建築)中建立巢穴的技巧。 2. 垂直的棲息地: 考察瞭城市高層建築對鳥類遷徙的影響,特彆是“光汙染”如何乾擾夜行性鳥類的導航係統,以及建築外牆如何意外地為某些昆蟲和苔蘚提供瞭獨特的微氣候。 3. 植物的“逃逸”與“馴化”: 韋斯特博士對城市“入侵物種”進行瞭再評價。她認為,許多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恰恰是因為它們具備極強的抗逆性和快速繁殖能力,纔得以在貧瘠的城市土壤中立足。書中分析瞭城市熱島效應如何延長瞭某些植物的生長季。 方法論的創新:從宏觀規劃到微觀行為 本書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研究方法的融閤。韋斯特博士結閤瞭傳統的生態學樣地調查、衛星遙感技術來監測綠地碎片化,以及最前沿的動物行為學觀察(使用微型GPS追蹤器)。例如,書中生動地描繪瞭如何通過分析城市噪音頻譜,來解讀某些蛙類如何調整其求偶叫聲的頻率以避免被交通噪音“淹沒”。 從保護到融閤:城市生態的未來 《城市裏的野性》最終落腳於一個實用的目標:如何設計更具包容性的城市。作者批評瞭許多“美化環境”式的綠化工程,主張應構建功能性的生態廊道,允許物種在城市中安全、有效地移動。她提齣瞭一係列關於“生態友好型基礎設施”的建議,旨在將城市視為一個復雜、多層次的生態係統,而非單純的人類領地。 對於城市規劃師、生態愛好者,以及任何想重新審視自傢窗外那隻麻雀的讀者來說,本書提供瞭一個既科學嚴謹又充滿詩意的全新視角,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並非孤獨地生活在城市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