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不厌百回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霈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宋词
  • 经典
  • 文学
  • 文化
  • 传统
  • 阅读
  • 鉴赏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8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673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袁行霈先生的诗词赏析作品的首次结集出版。本书古诗词选自从《诗经》到《纳兰词》,跨越两千多年的经典作品五十首。本书在选题高度,行文的优美,良好的适读性,适当的篇幅,等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内容简介

当代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的编委,《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诗词赏析的小集。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赏析,旨趣高雅,言语亲切,非常切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作者简介

袁行霈,字春澍,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精彩书评

林庚先生在 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序言中说:“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于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

目录

自 序

诗经?汉广

冉冉孤生竹

迢迢牵牛星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 操

龟虽寿/曹 操

代出自蓟北门行/鲍 照

野望/王 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咏柳/贺知章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听蜀僧濬弹琴/李 白

峨眉山月歌/李 白

早发白帝城/李 白

月下独酌/李 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 白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

又呈吴郎/杜 甫

塞下曲/卢 纶

卖炭翁/白居易

琵琶行/白居易

石头城/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老夫采玉歌/李 贺

李凭箜篌引/李 贺

梦天/李 贺

秋夕/杜 牧

锦瑟/李商隐

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韦 庄

待月台/苏 轼

筼筜谷/苏 轼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苏 轼

水调歌头/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 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 轼

禾熟/孔平仲

夜坐/张 耒

兰陵王?柳/周邦彦

六丑?蔷薇谢后作/周邦彦

瑞龙吟?春词/周邦彦

玉楼春/周邦彦

鹧鸪天/陆 游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暗香/姜 夔

疏影/姜 夔

台城路?塞外七夕/纳兰性德


附一:《岳阳楼记》赏析

附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附三: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彩书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奇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吕氏春秋?本味》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李白借用这个故事,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伯牙比喻蜀僧,钟子期比喻自己。“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下面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这两个字出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馀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也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譬如,下午走进音乐厅,听了一场音乐会。进去时还是阳光普照,出来的时候已是黄昏,街上华灯初上。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比进去时的景色,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李白这首诗里“不觉”二字,就是表达这种体验。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其实,无论是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这种清新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书摘三:

  李白,字太白,唐朝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据说他死的情形很有诗意,他和朋友在长江上坐船,喝醉了,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十分美丽,便跳到水里想要捉着她,于是被江水淹死了。那个地方叫采石矶,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附近。这是一个传说,并不可信,但他的确喜欢月亮,不止一次在诗里写到月亮,特别是峨眉山的月亮。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李白的喜爱,也很能反映他那种浪漫的性格。其实他是在叔叔家病死的。在安徽省的当涂县,那里还有他的衣冠冢。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鼎盛的时候。他留下来的诗将近一千首,诗里描写了大自然之美,表达了真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追求个人精神自由解放的意志,表达了对那些腐朽的权贵傲视的态度。他的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豪放雄奇,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被人称为“诗仙”。他喜欢喝酒,与他同时的另一位诗人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酒成为他的一个标志。后来的一些画家常常画他喝醉酒的样子,酒馆常常挂一个木牌,写着“太白遗风”四个字。

  这个人很有个性、很有才华,也很有魅力。贺知章第一次跟李白见面,读了他的《蜀道难》,惊呼他是“谪仙人”:你哪里是一个普通的人啊?你是天上的神仙,犯了过错被贬谪到人间的,要不然怎么能写出《蜀道难》这么好的诗来?马上就解金龟换酒来招待李白(金龟是当时官僚佩带的一种装饰品)。当时还有一位年轻人,姓魏,叫魏万,非常崇拜李白。李白到处漫游,他就一路去追赶。追踪数千里,最后终于在扬州见到了李白。这个情形,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追星族。李白很赏识他,就把自己的作品都交给他,请他为自己编一部集子,而且说:“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你以后一定会成大名。后来魏万果真替李白编了一个集子。李白在腐朽的权贵面前桀骜不驯不肯摧眉折腰,可是他对朋友却是满腔热情。他有一首诗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的这位朋友姓韦,行八,唐朝有个习惯,把姓和排行连起来称呼,叫他韦八。金乡是地名。《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有这么两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说你到长安,也就是咸阳那一带,我不能一路送你去,但是我的心会跟着你飞到长安。他的心好像是一个风筝,随着风飘啊飘啊,飘到咸阳,挂在咸阳的树上。李白随时可以把他的心掏出来交给朋友的。他听说王昌龄贬官到很偏僻的地方龙标,他就把自己的心,寄托给明月,送王昌龄一路到龙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是多么动人。

  我常常想,交朋友就要交李白这样的朋友,他不但热情、直率,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心掏给你,让你分享他的快乐,也可以分担你的忧愁。


前言/序言

  自序

  《好诗不厌百回读》是北京出版社的编辑高立志兄策划的,他起的书名,他搜集的文章,也由他担任责编。这省了我很多事,我很感谢。我猜想这书名的灵感来自苏东坡的两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这两句诗的典故出自魏鱼豢《魏略》:“董遇好学,人来从学,每曰:‘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难得暇日。’遇曰:‘当以三馀:冬,岁之馀;夜,日之馀;阴雨,时之馀。’”

  既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就无须讲解了。但为何还要讲呢?原来这“讲”不过是跟读者的一种交流、一种汇报,讲的是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说是向读者缴的一份作业罢了,读者不可完全听信的。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样看来,百回读不是死读,而是要不断琢磨,不断领悟,既要得诗人之用心,也要有自己的体会。元遗山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馀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他强调“咀嚼”,强调读出“馀味”来,也是经验之谈。

  好诗是多义的,是有启发性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馀地,让读者参与艺术的再创造。在准确理解写作背景和字词典故的基础上,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谭献说过:“诗人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这是深得诗之奥妙的。如果把诗当成数学原理或公式,只能有一种理解,而排斥其他,岂不是把一川活水变成一滩死水了吗!诗歌语言的生机不也就被扼杀了吗!

  我还有这样的经验,同一首诗,在不同的年龄读来感悟不同,在不同的境遇中读来,感悟也不同。正如黄庭坚论陶渊明所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

  请读者千万不要把我的赏析文章当成标准答案,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去领悟,去补充,去发挥。将我的解析当成一根线头,牵出你们自己的世界来才好。当然,前提必须是真正读懂。



《字里行间:诗歌的意境与呼吸》 内容简介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句古老的劝诫,道出了诗歌最动人的真谛。诗歌,并非是死寂的文字堆砌,而是流淌着生命气息的艺术。它承载着人类最细腻的情感、最深刻的哲思、最瑰丽的想象,宛如一座座精神的殿堂,等待着读者用心地去探索、去感悟、去融入。 本书《字里行间:诗歌的意境与呼吸》,正是为了引领读者踏上这样一场诗意的寻访之旅而作。我们不求一次性将所有诗歌的奥秘尽皆揭示,因为诗歌的美,恰恰在于其无穷的解读空间和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我们所做的,是尝试拨开迷雾,展现诗歌的肌理,触摸它的脉搏,感受它的呼吸,从而唤醒读者心中对诗歌最本真的热爱。 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剖析诗歌的构成与魅力。 第一部分:诗歌的骨架——字词的锤炼与意象的构建 诗歌的诞生,源于最精炼的字词。每一个字,都如同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单个的字词本身并不能构成诗歌,它们需要被巧妙地组合,编织成生动鲜活的意象。 字词的“少即是多”: 我们将深入探讨诗人如何在极少的字数中注入澎湃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寥寥五字,便勾勒出一幅壮阔的黄昏景象,并将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与时代变迁的渺远感悄然融汇。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选取最恰当的动词、名词,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字词焕发出超越其本义的生命力。 意象的“具象与象征”: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具象化呈现。一轮明月,可以象征离愁别绪,也可以代表故乡的思念;一株孤竹,可以映射文人的坚韧,也可以隐喻社会的压迫。我们将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意象的多元含义,以及诗人如何通过组合、并置等手法,创造出独具匠心的意象群,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我们会回顾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到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再到现代诗歌中层出不穷的新意象,展现意象在诗歌发展长河中的演变与革新。 “炼字”的艺术: 诗人对字词的推敲,甚至到了“一日得一字,便欣然自笑”的程度。我们将会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展示“炼字”的奥妙。比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剪”字,便将共同生活的温馨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远胜于“共坐”或“谈”等字。我们将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动词的选择、形容词的搭配,甚至是虚词的运用,来精妙地传达情感的微妙之处。 第二部分:诗歌的血肉——情感的涌动与哲思的沉淀 诗歌是情感的寄托,是思想的载体。那些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是他们对生命、对世界、对宇宙的深沉思考。 情感的“真挚与克制”: 好的诗歌,往往能够以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但同时又不失克制的美感。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家亡的悲痛,通过景物的描绘,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来,其力量远胜于直白的倾诉。我们将探讨诗人如何通过“移情”手法,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会分析诗歌中“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等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何增强情感的张力。 哲思的“含蓄与启迪”: 诗歌中的哲思,往往不以说教的面目出现,而是巧妙地融入意象和情感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朴素的禅机,道出了认识事物真相的普遍道理。我们将解析诗歌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命运、时间、宇宙的哲理,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升华出超越时空的智慧。我们会关注诗歌中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句子,它们如同一扇扇窗户,邀请读者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 “情”与“理”的辩证统一: 诗歌的魅力,在于能够将炽热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思巧妙地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描绘躬耕陇亩的淳朴生活之余,也流露出对官场腐败的厌倦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我们将分析那些既有充沛情感,又不失理性思考的诗篇,展现诗歌如何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第三部分:诗歌的韵律——音乐性与节奏的魔力 诗歌,从诞生之初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诗言志,歌永言”,诗与歌本是同根同源。诗歌的音乐性,是其能够穿越时空、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声”的魅力: 诗歌的韵律,体现在音节、声调、节奏等方面。我们将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律,以及它们如何模拟自然的声音,营造出跌宕起伏的听觉美感。例如,律诗的对仗和押韵,如何使得诗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散文诗和现代诗中,虽然不拘泥于格律,但同样强调语言的音乐性,例如通过词语的排列、句子的长短变化、虚词的运用等,来创造独特的节奏感。 “节”的力量: 诗歌的节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起伏,更是情感上的张弛有度。我们将会探讨不同形式的诗歌,如长短句、排比句、反复句等,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塑造诗歌的情感氛围,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例如,一些抒情诗中舒缓的节奏,能够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而一些叙事诗或战斗诗中急促的节奏,则能渲染出紧张、激昂的气氛。 “空”的妙用: 诗歌中的停顿,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看似“无”,实则“有”。这些停顿,可以是句子之间的间隔,也可以是标点符号的运用。它们不仅影响诗句的节奏,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我们将分析这些“空白”如何引导读者的阅读,如何放大诗歌的意境。 第四部分:诗歌的境界——解读的艺术与共鸣的桥梁 阅读诗歌,并非是被动接受,而是一场主动的创造。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诗人灵魂的对话。 “读”的多种维度: 我们将引导读者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诗歌,例如,从诗人的生平背景入手,理解其创作的时代语境;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领略其精妙之处;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与诗句的情感共鸣。我们会强调,没有唯一的“正确”解读,只有更深入、更动人的体会。 “懂”的层次: 理解诗歌,并非仅仅是识字、懂词义,更是要触及诗歌背后隐藏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我们将提供一些解读诗歌的实用方法,例如,尝试朗读、想象画面、关联生活经验等,帮助读者逐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悟”的升华: 最好的阅读体验,是将诗歌中的意境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升华。我们将鼓励读者通过写诗、评诗、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体悟诗歌的魅力,将这份感悟融入日常生活,让诗意滋养心灵。 “共鸣”的力量: 诗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当我们读到一首感人的诗篇,感受到与诗人共通的情感时,我们就不再感到孤单。本书希望通过引导,让读者发现那些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诗歌,建立起与古今中外无数心灵的连接。 《字里行间:诗歌的意境与呼吸》并非一本冷冰冰的诗歌鉴赏手册,而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每一位对生活有感知、对世界有好奇的人,一同走进诗歌的广阔天地。我们相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诗歌的价值尤为凸显。它能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细微的美好,去体味深刻的哲理,去发现内心的力量。 无论你是初涉诗海的探索者,还是久已沉浸其中的爱好者,本书都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方法,让你在“好诗不厌百回读”的旅途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愿这本小书,能成为你通往诗歌世界的一扇门,让你在字里行间,遇见更美的自己,感受更动人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极其统一且具有高度感染力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异乡感”——并非指地理上的流浪,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疏离与回望。无论描述的是市井的喧嚣还是独处的清寂,总有一层薄薄的、略带忧郁的薄雾笼罩其上。这种氛围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特定意象的反复锤炼和提炼。比如“月光下的苔藓”、“被遗忘的钥匙”、“长满青苔的石阶”,这些意象反复出现,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演变成了某种符号,象征着逝去的时间、被时间遗忘的记忆、以及人与环境之间那种永恒的隔阂。当我合上书本时,这种氛围并不会立刻消散,它会悄悄地附着在我的日常感知上。走在街上,看到一棵老树,我不再只是看它的形态,而是会联想到书中那种“静默地承受着一切变迁”的意境。这种文学上的“粘性”,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重要标准,它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带着一种经过“文学浸泡”过的独特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边缘似乎还带着一点点手工裁切的粗粝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久经时光洗礼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几行小楷,笔锋遒劲,墨色深沉,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作者提笔时的那股气韵。翻开书页,里面的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字间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关键诗句的旁边,用非常细微的、几乎像是手绘的淡墨勾勒了一些小小的写意图景,那些图画可能只是一片竹叶、一缕云烟,但却精准地捕捉了诗歌中那一瞬间的情绪,这种设计上的匠心,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光是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深刻理解,让人忍不住想要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被精心对待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精神冲击,在于它对时间流逝和存在意义的探讨,那种深度是近乎冷峻的。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试图用浪漫主义的滤镜去美化生命的无常,反而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冷静地揭示了事物从生到灭的自然规律,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背景下的微不足道。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不得不放下书本,走到窗边去凝视天空,思考自己日常的那些烦恼和追求,在“永恒”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和可笑。然而,这种“冷峻”并非导向虚无主义,恰恰相反,它通过强调“短暂”,反衬出“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作者似乎在告诉我,既然一切终将消逝,那么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对待眼前的阳光、此刻的呼吸、手中的这份感受。这种哲学层面的引导,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场景和情绪的渲染,潜移默化地重塑了读者对“生命”这个概念的认知框架,让人在震撼之余,感受到一种被净化后的澄明。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了困惑与探寻的,因为它的叙事结构似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逻辑。它没有明确的“第一章”、“第二章”的划分,而是像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溪流,各自独立又在某种无形的情感或意象上相互汇聚。我尝试按照目录的顺序去阅读,但很快就发现,这种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层次感。有时,我会在某一页被一句充满哲思的短语猛地抓住,然后必须倒回去看前几页的内容,才能理解这句话是如何在前面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中酝酿而出的。这种跳跃性,初看之下像是杂乱无章,但深入其中后,反而体会到一种更加接近真实生活体验的混乱美——记忆、感悟、场景,它们本就不是整齐排列的。这种“非线性叙事”对读者的主动性要求极高,它迫使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必须主动去构建连接、去推导作者的心路历程,每一次“顿悟”都像是自己辛苦攀爬后,终于站在山顶欣赏到的风景,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留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阅读过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他们往往倾向于用华丽的辞藻或密集的修饰来填满每一个句子,生怕遗漏了表达的任何一个细微之处。然而,这本书中的文字,却像是被精心提纯过的矿泉水,干净、清澈,但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很多关键的情感转折,作者只是用一个极其简洁的动词或者一个孤立的意象带过,剩下的广阔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投射。例如,某一章节描写“远行”的主题时,它并没有详细描述离别的场景,而是用了短短的一句话:“风吹乱了桌上的信笺。”然后戛然而止。就是这一句,立刻在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了千言万语的无奈、决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读者必须自己去填补那张信笺上写了什么,离别的心情是平静还是激荡。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模式,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因为读者的心境变化而产生全新的解读,这才是真正耐得住反复推敲的文字魅力所在。

评分

不管年龄多大,读书总是不晚。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可以,正常阅读。

评分

很棒的书。

评分

小本子设计印刷都可以,不过尚未阅读,既然能评为2017中国好书,总是有它的过人之处。阅读后再评吧。书角存磨提变形。

评分

期待已久的好书,感谢京东的促销活动。

评分

经典的书,京书买书实惠又方便。

评分

孩子买的喜欢

评分

不错的书,正在读,推荐购买。

评分

印刷质量一般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