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典藏本:辛弃疾词选

古代诗词典藏本:辛弃疾词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兆鹏 著,袁行霈,刘跃进 编
图书标签:
  • 辛弃疾
  • 宋词
  • 词选
  • 古典诗词
  • 文学
  • 典藏
  • 诗歌
  • 文化
  • 古代文学
  • 爱国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0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902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诗词典藏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由王兆鹏教授撰写的《辛弃疾词选》是一部高质量的诗词选本。该书作者长期致力于词学研究,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学者,由于作者对于辛弃疾其人其词皆有深入细致的钻研,因此使得该书优点突出。无论是具体篇目的选定,还是对于具体作品的品评鉴赏,亦或是对于前人成说和疑难问题的裁定去取,皆能做到不拘成见,独出心裁。


内容简介

辛弃疾是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英雄。其人虎啸风生,豪气纵横,梦想能挥拥万夫,横戈杀敌,收复失地,一统中原。可惜生不逢时,又屡遭贬抑,壮图未展,壮怀难伸。其词或壮怀激烈,或沉郁悲壮,或飘逸闲适;刚柔相济,亦庄亦谐,既富崇高感,又饶幽默感。

本书旨在展现英雄的人格个性、心态情感、日常生活及其艺术世界,故按词作内容分卷,每卷展示辛词世界的不同侧面。对词作的注评,注重特殊句式句法的疏解、古“典”与今“事”的印证、词心词境词艺的阐发。


作者简介

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长期致力于词学研究,注重实证考据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已出版《唐宋词史论》《词学史料学》等词学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曾连续三届荣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


目录

导言

卷一
鹧鸪天(老病那堪岁月侵)
金菊对芙蓉(远水生光)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一枝花(千丈擎天手)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清平乐(绕床饥鼠)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菩萨蛮(功名饱听儿童说)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
满江红(汉水东流)
满江红(倦客新丰)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江神子(梨花著雨晚来晴)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满江红(过眼溪山)
满江红(笳鼓归来)
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满江红(瘴雨蛮烟)
水调歌头(白目射金阚)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贺新郎(老大犹堪说)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
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永遇乐(千古江山)

卷二
卜算子(欲行且起行)
汉宫春(行李溪头)
浣溪沙(新葺茅檐次第成)
朝中措(夜深残月过山房)
……

卷三
卷四

精彩书摘

  《古代诗词典藏本:辛弃疾词选》:
  平灭茶商叛乱后,词人的心情充满了狂喜和骄傲,心理期望值很高,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但新任命下来之后,心头又不免交织着失落和不满,表现出怅惘、忧愁、焦虑种种情绪,心态很复杂。他告别了赣州父老同僚,离开赣州城沿赣江北上,路过赣江边的造口,凭吊当年隆祜太后的踪迹往事。举目眺望西北方向的中原,却被重重叠叠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他站在江边,久久望着江水滔滔流去。最后黄昏降临,暮色四合,深山中传来鹧鸪的叫声。感慨万千之时,写下了这首《菩萨蛮》,并题写在造口驿壁上。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站在造口驿江边,望着横在眼前的大江,很自然从来处落笔。清江,就是赣江。赣江最上游的起点,就在郁孤台下。郁孤台在赣州旧城西北,辛弃疾的江西提刑司就设在赣州城内。他刚刚离开赣州,不久前还登临过郁孤台。对郁孤台的历史、掌故、地理、风景非常熟悉。
  为什么不从造口写起,却从郁孤台写起呢?郁孤台是赣州最著名的名胜,是当时的地标。从郁孤台落笔,很自然地交代了他此行路过造口的出发地点。辛弃疾南归后无一日忘怀中原故土,总是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原收复,祖国统一。他经常眺望北方,思念故土。这种情绪有时候非常强烈。郁孤台的子牟望阙典故,正好契合了他此时的处境和心情。所以接下来,他像当年的子牟一样,引颈翘首,“西北望长安”,目光久久注视着看不见的北方故都。
  “西北望长安”,当然是思念中原沦陷的故都汴京,思念北方的祖国。但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就是子牟身在江湖之远,心存朝廷之上,也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的辛词版本,“西北望长安”这句别作“东北是长安”。有人对此大惑不解,长安怎么会在造口的东北呢?汴京明明是在造口的正北面。其实辛弃疾满心想的尽是朝廷,是君王。所以,他念念不忘的长安不是汴京,而孝宗皇帝所在的临安,正是在造口的东北方向。词人心存朝廷,可惜被无数重深山遮住视线,无法看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存着矛盾和遗憾。群山遮目,望帝都而不见,既是写眼前的实有风景,也委婉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某种抱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不是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吗?辛弃疾此词,即隐含太白之意。辛弃疾绝顶聪明,把一首小词写得如此沉郁顿挫,如此怨而不怒,什么难听话都没有说,什么牢骚也没有发,但失望的意思都在里面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滔滔而去的江水,让词人联想到了光阴易逝。自己的大好年华,就像江水一样永远流走了,再也回不来了。张九龄有诗说:“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词人想到了魏公子牟,当然也会想到孔夫子,想到古人站在江边,感叹时光如水的那份焦虑。毕竟,是终将、终究的意思。词人先说青山重重,遮住了他北望的视线;可是青山再多,再深,再高,终究遮拦不住奔流的江水。不该遮拦的偏偏遮拦,该遮拦的却反而遮拦不住。怨而不怒的骚人情怀,借此轻轻托出,却又收笔藏锋,表现得非常含蓄。
  仔细体味,不难察觉到,词人对时间如此敏感,如此充满了焦虑情绪。望帝都,叹流水,伤心泪,黄昏愁,纷至沓来的复杂情感,都是纠结于路漫漫而修远,老冉冉其将至。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何时才能受到朝廷重用,才能让他统帅千军万马,杀向北方,收复中原失地,最终实现统一祖国的梦想。
  ……
《词海拾遗:宋韵流芳》 卷一:词海溯源——词的早期发展与格局 本卷旨在梳理词体自唐代初兴至北宋中期的发展脉络,描绘出一幅词坛早期景象。我们将从词的滥觞说起,探讨其在民间歌谣、燕乐等土壤中孕育的最初形态。接着,重点分析唐代“花间派”的繁花似锦,他们如何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闺情别绪,将词的抒情性和艺术性推向新的高度。我们会详细解析代表作家如温庭筠、韦庄的词作风格,分析其语言特色、意象运用及审美情趣。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五代十国时期,这一过渡阶段的词坛呈现出怎样的地域特色与艺术嬗变。吴越词的清雅,南唐词的哀婉,都在这动荡的时代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重点将围绕南唐后主李煜展开,深入剖析其词作中深沉的亡国之痛与人生感悟,以及这些情感如何赋予其词作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步入北宋,词体迎来第一个辉煌时期。本卷将详细介绍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他们如何继承唐五代词风,又如何开创了更为理性的抒情方式。重点将放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作品,分析其词风的豪放开阔,预示着词风转变的端倪。接着,我们对柳永的词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普及现象,分析其贴近市民生活的语言风格、铺叙写意的表现手法,以及他如何将词的题材拓宽至市井生活与社会风貌。 最后,本卷将概述北宋前期词坛的整体风格,总结早期词体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为后续词坛的变革奠定基础。我们将强调,这一时期的词,虽然侧重于抒情,但其艺术表现力、题材选择及语言锤炼,都已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为后来的词风繁荣积蓄了深厚的底蕴。 卷二:豪放之风——苏轼与宋词的革命 本卷将聚焦北宋文学巨匠苏轼,深入探讨他如何以划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才情,为宋词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从而深刻改变了词的发展轨迹。我们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入手,分析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际,特别是其仕途的坎坷与旷达的人生态度,如何深刻影响了他的词风。 核心部分将围绕苏轼的“豪放”词风展开。我们会详细解读其代表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分析其“大江东去”的雄浑气魄,“明月几时有”的哲理思辨,以及“人生如梦”的豁达情怀。我们将深入剖析苏轼词作的艺术特点,包括其开阔的视野,将历史、哲理、人生感悟融入词中;其磅礴的气势,打破了传统词的婉约束缚;其奔放的想象,将山河壮丽、宇宙奥秘一一呈现;其汪洋恣肆的语言,吸收了散文、诗的营养,更具表现力。 同时,本卷还将探讨苏轼词作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分析他的豪放风格如何成为后代词人仰望的标杆,并讨论他的思想情感如何启发了后来的词人,促使词体在题材和风格上进一步拓展。我们将提及与苏轼并称的“辛派”词人,但在此仅做初步铺垫,强调苏轼在宋词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地位。 此外,本卷也将简要梳理苏轼词作的文学史意义,探讨其如何将词从一种主要以写个人情感的抒情文体,提升为可以承载更广泛人生体验、更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形式。我们将强调,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的出现,标志着宋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卷三:婉约余韵与词坛流变——南宋词风的沉浮 本卷将视野转向南宋,在北宋豪放词风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南宋词坛的婉约余韵以及词风的多样化发展。在靖康之难后,偏安江南的南宋文人,其情感基调与北宋时期有所不同,国家兴亡、故土难归的哀愁,以及相对安逸的生活,共同塑造了南宋词坛的面貌。 本卷将重点分析南宋婉约词的发展。我们将详细解读李清照词作,尤其在其国破家亡后的作品,如《声声慢》等,分析其悲凉的笔调、凄婉的情感,以及其对语言精炼、意象传神的极致追求。我们会对比其前期与后期的词风变化,探讨其词作如何深刻体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与命运。 接着,我们将考察秦观、贺铸等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的词人,他们如何承接北宋遗风,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南宋词风的新局面。我们会分析他们的词作,探讨其细腻的情感表达、精致的意象构建,以及在继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 本卷还将关注南宋时期词风的多元化趋势。在婉约词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我们也会提及一些词人,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豪放的倾向,或者将词的题材进一步拓宽。例如,我们将探讨陆游等人的词作,分析其词中饱含的爱国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此外,本卷还会简要介绍南宋词坛的一些重要现象,如词社的出现,以及词集编纂的兴盛。我们会强调,南宋时期虽然经历了政治的动荡,但词体艺术并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既有对传统婉约风格的继承与深化,也涌现出更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卷四:词韵绵长——宋词的艺术价值与传承 本卷旨在对宋词这一辉煌的文学体裁进行一次全面的艺术价值总结,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宋词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宋词在语言上的创新与发展。从唐五代的初步奠定,到北宋苏轼、辛弃疾的挥洒自如,再到南宋李清照的精雕细琢,宋词的语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分析宋词如何打破诗的格律束缚,以更加自由灵活的语言,来表达更为复杂细腻的情感和更为广阔的人生体验。我们会探讨其在用词、炼句、句式变化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宋词的意象美学。宋词善于运用一系列经典意象,如明月、流水、落花、杨柳等,并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我们将分析不同词人如何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创新性运用,来传达作者的个人情怀、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再次,本卷将梳理宋词的抒情艺术。宋词在抒情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细腻委婉的闺情,还是激昂慷慨的家国情怀,亦或是深沉的人生哲思,宋词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加以表现。我们将分析宋词如何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映衬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最后,本卷将探讨宋词的文学史地位与传承。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将讨论宋词如何启发了元曲,并进而影响了明清的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我们会强调,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四个卷章的梳理,本套“词海拾遗”系列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宋词阅读体验,从词体的起源、发展,到代表性作家及其风格,再到其艺术价值与传承,力求展现宋词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古代诗词典藏本:辛弃疾词选》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觉得辛弃疾的词,过于“硬朗”,缺少一些柔情。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词,同样可以婉转动人。我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深深打动。这短短几句,饱含了多少压抑的情感,多少欲言又止的无奈!辛弃疾的词,不仅仅是抒发豪情壮志,更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他有理想,有抱负,但同样也有失落,有彷徨。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将辛弃疾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囊括其中,让读者能够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既有壮丽的山河,也有细腻的情感,更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典藏之作。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辛弃疾的词,就被他那股豪迈奔放的气势深深吸引了。读他的词,仿佛能看到一位慷慨激昂的战士,在战场上挥洒汗水,在沙场上纵横捭阖。他的词句,时而如惊涛拍岸,势不可挡,时而如清风徐来,舒缓从容。我尤其喜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战士枕戈待旦、雄心壮志的画面。那种渴望建功立业,却又身不由己的悲愤,以及时不时流露出的英雄气短,都让人感同身受。他的词,不像李煜那样婉约缠绵,也不像苏轼那样豁达洒脱,辛弃疾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种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所有有志之士的豪情。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面,除了家国情怀,还有他对个人际遇的感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仿佛自己也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有担当。

评分

这本《古代诗词典藏本:辛弃疾词选》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辛弃疾的词,都是那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风格,但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更多元的一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比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瞬间将我拉入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那种宁静祥和,与他战场上的英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还有他对友情的描绘,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寥寥数语,道尽了与友人之间的默契与深情。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首词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需要细细品味,慢慢体会。它的装帧也很精美,拿在手里非常有质感,作为收藏和阅读都非常合适。我非常喜欢这种能够深入了解一位伟大词人的方式,通过他的文字,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的思想境界。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对辛弃疾的词并没有太深的了解,只知道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但这本选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不仅仅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者,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的词,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我尤其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印象深刻。他在感叹历史变迁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事的不满和对英雄的缅怀。这种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贯穿了他的许多词作。这本书的解读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那个时代的回声,是历史的见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辛弃疾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内心的波澜壮阔。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辛弃疾的认识都停留在“抗金名将”的标签上,总觉得他的词是那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战斗檄文。然而,读了这本选集后,我才发现,辛弃疾的词,原来也可以如此细腻,如此动人。他笔下的爱情,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带着一种家国大义的深沉。《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境悠远,写尽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以及在不经意间寻得真谛的惊喜。这首词,我以前也听过,但从未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韵味。直到在这本书的语境下,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去品味,才豁然开朗。原来,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都与他的家国情怀 intertwined,难以分割。他的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理想的寄托,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一种对时代的反思。这本书的编排和注释都做得非常到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词作的背景和内涵。

评分

这本书我的感觉质量还不错。

评分

这本书我的感觉质量还不错。

评分

印刷质量非常好,内容非常好。

评分

名家点评本,值得一读。

评分

名家点评本,值得一读。

评分

书很好,孩子很喜欢,下次有需要还会再来

评分

包装完好,性价比高,物流速度快

评分

好!不错。东西好。发货速度快!值得推荐!

评分

看看编辑,看看作者,没有不买的理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