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城先生的《闲话闲说》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作品”系列之一种,“作品”系列为文学大家的文化随笔,包括沈从文先生《无从毕业的学校》 ;汪曾祺先生《八仙》 ;阿城先生的《闲话闲说》《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五部经典作品。
2、《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一部关于文学和世俗社会生活的随笔集,其经典性无需多言。每看一遍,有一遍的启发和收获。
3、《常识与通识》以布面精装的形式重新出版,阅读收藏两相宜。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一九八七年九月至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间历次有关题目的讲谈集成。内容关于世俗间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在此书中,阿城先生对中国世俗和中国文学的思考和见解已具相当高度和深度。
阿城,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等以及电影剧本《聂隐娘》《吴清源》《小城之春》《芙蓉镇》等。
33
中国读书人对世俗的迷恋把玩,是有传统的,而且不断地将所谓“雅”带向俗世,将所谓“俗”弄成“雅”,俗到极时便是雅,雅至极处亦为俗,颇有点“前‘后现代’”的意思。不过现在有不少雅士的玩儿俗,一派“雅”腔,倒是所谓的媚俗了。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读明末清初的张岱,此公是个典型的迷恋世俗的读书人,荤素不避,他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方物》,以各地吃食名目成为一篇散文,也只有好性情的人才写得来。
当代的文学家汪曾祺常常将俗物写得很精彩,比如咸菜、萝卜、马铃薯。古家具专家王世襄亦是将鹰、狗、鸽子、蛐蛐儿写得好。肯写这些,写好这些,靠的是好性情。
中国大陆前十年文化热里有个民俗热,从其中一派惊叹声中,我们倒可以知道雅士们与俗隔绝太久了。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弄得匠人们手艺大乱。
野麦子没人管,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子,问题来了,锄草、施肥、灭虫、防灾,还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子说你是伟大的家麦子,又无能力当家麦子来养它,却只在客厅里摆一束野麦子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紧,“兼济天下”,恐怕也有“时日曷丧”的问题。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49
既提到诗,不妨多扯几句。
依我之见,艺术起源于母系时代的巫,原理在那时大致确立。文字发明于父系时代,用来记录母系创作的遗传,或者用来篡改这种遗传。
为什么巫使艺术发生呢?因为巫是专职沟通人神的,其心要诚。表达这个诚的状态,要有手段,于是艺术来了,诵、歌、舞、韵的组合排列,色彩、图型。
巫是专门干这个的,可比我们现在的专业艺术家。什么事情一到专业地步,花样就来了。
巫要富灵感。例如大瘟疫,久旱不雨,敌人来犯,巫又是一族的领袖,千百只眼睛等着他,心灵脑力的激荡不安,久思不获,突然得之,现在的诗人们当有同感,所谓创作的焦虑或真诚。若遇节令,大收获,产子等等,也都要真诚地祷谢。这么多的项目需求,真是要专业才应付得过来。
所以艺术在巫的时代,初始应该是一种工具,但成为工具后,巫靠它来将自己催眠进入状态,继续产生艺术,再将其他人催眠,大家共同进入一种催眠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远古的真诚。
宗教亦是如此。那时的艺术,是整体的,是当时最高的人文状态。
艺术最初靠什么?靠想象。巫的时代靠巫师想象,其他人相信他的想象。现在无非是每个艺术家都是巫,希望别的人,包括别的巫也认可自己的想象罢了。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专业与非专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与各个人先天的素质也是有区别的。灵感契机人人都会有一些,但将它们完成为艺术形态并且传下去,不断完善修改,应该是巫这种专业人士来做的。
66
中国大陆八十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
我因为一九七九年才从乡下山沟里回到北京,忙于生计,无暇他顾,所以对一九七六年后的“伤痕文学”不熟悉。有一天在朋友处翻检旧杂志,我从小就好像总在翻旧书页,忽然翻到一九八○年一本杂志上的《受戒》,看后感觉如玉,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
《受戒》没有得到什么评论,是正常的,它是个“怪物”。
当时响彻大街小巷的邓丽君,反对的不少,听的却愈来愈多。邓丽君是什么?就是大陆久违了的世俗之音嘛,久旱逢霖,这霖原本就有,只是久违了,忽自海外飘至,路边的野花可以采。
海外飘至的另一个例子是琼瑶,琼瑶是什么?就是久违了的“鸳鸯蝴蝶派”之一种。三毛亦是。之后飘来的越来越多,头等的是武侠。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世俗”和“小说”这两个词的结合,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生动鲜活、贴近生活的市井百态,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小说中被描绘出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看他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如何被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记录和传达的。我猜想,作者一定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些复杂的文学作品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情风俗融会贯通,以一种轻松“闲话闲说”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种解读方式,想必能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历史和社会学分析变得生动有趣,让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社会信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古典韵味,让我对它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和深刻见解。
评分《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传递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轻松的阅读期待。中国世俗,指的是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最接地气、最有人情味的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千百年积累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而中国小说,则像一面镜子,将这些世俗百态折射出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和人性的复杂。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中国小说展开,但其侧重点在于挖掘小说中蕴含的世俗元素,以及这些世俗元素是如何影响小说创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经典小说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社会信息,例如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甚至是当时社会的种种禁忌和潜规则。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闲话闲说”的口吻,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趣味,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对中国世俗文化和中国小说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到《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大概是一本关于中国小说如何反映和塑造世俗文化的书。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世俗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人情冷暖,这些元素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这本书的“闲话闲说”的风格,让我猜测作者应该是一位学识渊博但不失风趣的长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学概念和文学分析变得通俗易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中国小说作品,例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然后通过这些作品,来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会阶层、婚姻制度、官场生态、民间信仰等等。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作,同时也能让我对中国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闲话闲说”这个词,立刻勾起了我心中对那些轻松愉快、深入浅出的阅读体验的向往。《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这个书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板着面孔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将中国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小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好奇,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官员的腐败到百姓的辛劳,从节日的习俗到民间传说,这些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世俗”世界。而中国小说,正是这些世俗世界的生动写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扇门,让我能够通过阅读小说,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对小说的表面阅读,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给我一种非常亲切且引人遐想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时代的缩影,是人性的放大镜。尤其是中国的小说,往往根植于深厚的世俗土壤,反映着最真实的生活图景。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闲话闲说”地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是不是像在茶余饭后,和一位博学的老者聊起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同时又能从中窥见那个年代的市井生活、人情世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这些经典小说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不仅仅是情节和人物,更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生活智慧、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将小说中的人物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们感受到那些文学形象的立体感和鲜活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世俗文化的演变和它对中国小说创作的深远影响。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商品很不错 经典 京东的服务也特别好
评分阿城先生还编写过《吴清源》电影剧本。
评分印刷清淅,排版整齐,纸张厚实。
评分很好,很不错,还会再买
评分喜欢阿城的文字,中国散文第一人
评分印刷精美,纸质好,很喜欢这个作者,观点独到
评分很好,很不错,还会再买
评分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