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坐标,以不同颜色的图标代表不同的文学事项,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及重要的文学流派,尽可能详细地展示于一表之中,既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又方便读者进行横向的比较。可谓:一册在手,纵览天下、古今大事。
刘冬颖,女,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先后在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人才,并获首届全国百名优秀社科科普专家。公开出版《〈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执子之手——〈诗经〉爱情故事》(中华书局)、《朴素的歌声——说〈诗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透过庄子看人生》(东方出版社)、《相遇〈诗经〉》(湖南文艺出版社)、《出土文献与先秦儒家〈诗〉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等十余部专著。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4项、省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1项。获得国家人事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社科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首届艺术科学优秀科研奖一等奖1项,省首届翻译奖三等奖1项。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简直就是一部文学的地图集”,它不像某些文学史著作那样堆砌理论或者过度解读,而是非常注重“事件”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你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领略中国文学沿途的风景。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的那种冷静和精准。比如,它如何细腻地描绘从魏晋风骨到唐代成熟,再到宋代市民文学兴起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变化,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叙述,而是渗透着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为一篇关于某个小诗人作品的研究感到困惑,翻阅此书,书中对那个时期文人阶层普遍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审美趣味的描述,一下子点亮了我眼前的迷雾。它没有直接告诉我那个诗人应该怎么写,但它提供了理解那个“场域”的钥匙。这种由大背景反推个体创造的逻辑链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我经常在阅读时,将它与我手边正在读的选本对照着看,每当书中的时间点或人物出现时,我都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历史场景,而不是一个扁平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时间”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之前,我常常是以一种脱离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的作品,总想着“如果放在今天看,他们该如何如何”。然而,这本书强迫我进入那个特定的时间点,去理解当时的士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既定的社会规范和审美潮流中,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平视的对话。书中对于文学体裁的演变路径的梳理尤其精妙,像是看一棵树的年轮,你能清楚地看到哪些是主干的生长,哪些是侧枝的旁逸斜出,哪些又是被修剪掉的冗余部分。这种结构化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对“经典”的动态理解——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进程中被不断选择、重塑和赋予新意的产物。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敬畏之心更深了,不是因为它的成就多么不可企及,而是因为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浸润着无数文人先辈在特定时空下,挣扎与创造的汗水。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学术化、缺少“人情味”的工具书,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虽然严谨,却有着一种内在的韵律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编年史,更像是由一位饱经风霜的学者,用他毕生的积累,为你娓娓道来的故事会。比如,它对某些文学变革的描述,绝不仅仅是列举新出现的体裁,而是会细致入微地剖析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结构调整和文人心理的微妙迁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文学史上的“灰色地带”——那些影响力巨大但资料匮乏的时期——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不妄加猜测,只基于可靠的史料进行推断,这种学者的诚实令人敬佩。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极为考究,每一次查阅都能找到清晰的指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我常常在读到某个重要事件时,会特意去查看书后的索引,那种“知识体系完整性”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零散阅读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史,是社会、政治、哲学与语言艺术交织缠绕的复杂织锦。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篇幅和信息密度,让我一开始有点畏惧,总觉得这是一本需要“啃”下去的“硬骨头”。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强烈的历史代入感会把你牢牢吸住。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碎片化的,常常只能在通勤的间隙翻上几页,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中获得连贯的体验。它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去“评价”每一位作家的功过是非,而是客观地记录了他们的存在及其在文学谱系中的位置。例如,它在描述某个特定时期文坛流派的争鸣时,展现的不是谁赢了谁输了,而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是如何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的文学景观。这种“多元共存”的叙事视角,让我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钦定标准,而是充满了活力和辩证性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距离感”,让我能够跳脱出当下对经典作品的刻板印象,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声音。它更像是一份精确的星图,标注了每一颗文学之星的诞生与轨迹,让你知道自己此刻正位于宇宙的哪个角落。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让人一翻开就忍不住想深入其中。我最初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阅读的,毕竟“中国文学史”这几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民族漫长而辉煌的精神探索历程。初读时,我被那些浩如烟海的人名和作品列表所震撼,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时间轴前,无数光芒闪烁的巨星在我眼前依次划过。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克制,没有过多的个人情感色彩,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的、梳理的笔触,将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文学现象井然有序地铺展开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看似孤立的文学事件是如何相互关联、如何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分析,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让原本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珍珠,都被串联成了一条清晰可见的项链。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漫游,我在先秦的质朴中感受到古人的生命力,在唐诗的盛世光华中体会到何为气象万千,又在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间徘徊,体会到士人复杂的心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框架,让我在面对任何具体的文学作品时,都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坐标系。
评分不错的,客户很满意
评分参考书,主要作为查考使用
评分速度快!服务好!质量优!
评分内容好棒?,就是有一个角被磨掉了,不想换了,就这样吧
评分图书质量不错,赶上活动价格便宜。
评分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收藏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个人感觉不足之处是只有一张纸贯始终,易损坏,不耐时常翻阅及收藏,要是像平常书一样一页一页纸,便堪称完美。
评分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会继续回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