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一竹林七賢的不羈與悲哀
二妃遊江濱,逍遙順風翔。交甫懷環佩,婉孌有芬芳。
猗靡情歡愛,韆栽不相忘。傾城迷下蔡,容好結中腸。
感激生憂思,萱草樹蘭房。膏沐為誰施,其雨怨朝陽。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
——西晉·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二》
這首詩,蘊藏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兩位江妃年輕貌美,渾身散發著迷人的芬芳,一日她們去江漢之濱遊玩,自由逍遙地順風飄舞,偶然與
鄭交甫相遇。鄭交甫見她們如此美貌風雅,心裏很喜歡,對她們一見鍾情,便上前請她們解下腰間環佩作為
信物送給他,二妃欣然答應,將環佩交給交甫,他們相相愛,情意綿綿。以至於離彆後,鄭交甫還在不斷
想念著二妃,二妃傾國傾城的容貌,已經深深印在交甫的心裏。
而二妃也因為感動於交甫的情意而産生憂思的情緒,想見見不到,頭發散亂不施脂粉,懶得梳理自己的
容顔,心中期盼著交甫,卻怎麼都等不到,就好像乾旱無雨的天氣,卻隻見得到太陽一般,隻好到蘭房栽種
萱草,以慰藉自己的憂思。
這個故事,齣自於劉嚮《列仙傳》,阮籍對二妃和交甫的交往進行瞭想象,把他們三人的感情寫得堅貞
無比,纏綿悱惻。而其實《列仙傳》中對交甫的結局寫的很簡單:交甫得到瞭玉佩後,欣喜地嚮前走,卻突
然發現懷中的環佩不見瞭,而剛纔見到的二妃也消失不見瞭。
這隻是一個神話故事,凡人與神仙是不會有交集的,但是阮籍卻藉著這個故事,抒發瞭自己心中的感想
,後一句便是點睛之筆:“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為什麼明明像金石般牢固的情意,卻會在旦夕間
便恩斷義絕呢?
其實阮籍是藉感情的反復,來比擬同道的背棄和君臣間的離閤,猶如陰晴不定的感情,在朝夕間便輕易
絕斷。
阮籍是的“竹林七賢”之一。他生長在單傢庭,年少時博覽群書,好學不倦,且容貌長得秀美,
和嵇康、山濤、嚮秀、阮鹹、王戎、劉伶並稱為“竹林七賢”,也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他是一個生性放蕩不羈,任性而為的人,就因為聽說當時的步兵營中的廚師擅長釀酒,貯存瞭三百斛美
酒,他便申請去做瞭步兵營的校尉,就為瞭每天都能喝到美酒,所以世人也稱他為“阮步兵”。
他的行為,在現代人看來是真摯、隨性,但在當時世人的眼中,確實完全不閤禮數。他的嫂嫂迴娘傢,
他去送行;兵傢的女兒未嫁先亡,他並不認識她的傢人,也會去哭喪;他鄰居的主婦長得非常漂亮,在酒壚
賣酒,他時常去那裏買酒喝,喝醉瞭就睡在她身邊。
他駕車喜歡率性而為,時常不問去路,一條道走到底,路不哭著返迴;司馬氏要與他通婚,他不答
應,還大醉瞭兩個月,讓使臣無話可說,埴到司馬氏放棄這個念頭;他的母去世,他蒸瞭一隻豬仔,喝瞭
兩鬥酒,嚮母的遺體告彆時,他纔哭瞭一聲,卻吐瞭很多血,傷瞭元氣。
這些任性、癡傻,甚至違背禮數的行為,其實都是阮籍對現世的逃避和不滿,他心中苦悶,卻無法直白
地說齣來,於是便有瞭那些齣格的行為。
可其實阮籍一點都不傻,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與人談話,從來不涉及具體的人或事,對政治時局也
閉口不提。
他為司馬氏服務過三代,並且為司馬氏寫下瞭《勸進錶》,很多人都說這是阮籍一生的恥辱,我卻覺得
,這其實是一個交換,用來交換他平和的生活,交換他生存的自由。
阮籍的聰明,在於他對於世事的變化看得很透,當麵對無法逃避的危機時,稍許的低頭讓步,是讓自己
免於危機的方法,這並沒有觸及他的原則,他也隻是要活下去而已,處那個亂世,他們要生存,就必須放棄
一些東西。
“竹林七賢”躲人瞭山間竹林,說一些世人聽不懂的話,用常理的舉動衊視禮法,用暴露自身的醜
陋和扭麯來展示這個社會的扭麯,用自己的行為來抗拒著對他們的壓迫。
“竹林七賢”都是肆意妄為的人,除嵇康外都做過官,為朝廷供職,他們用聰明纔智,讓自己在亂世中
得以存活下來,脫離災禍、化險為夷,得以壽終正寢。
這其中又以山濤為官時間久,纍積為朝廷服務瞭十多年,在當時那個動蕩的時局,已經很不容易瞭。
山濤是個清官,曾被人稱為“懸絲尚書”,他身居職,難免會收到彆人的賄賂,某次有人來送賄賂,正巧
他不在傢,等他迴去見瞭,便命人把彆人送來的真絲掛在房梁上,等到有人舉報,朝廷來查封時,發現那些
真絲還在山濤傢的房梁上,雖然積滿瞭灰塵,但是布匹上的封印卻紋絲未動。
山濤是“竹林七賢”中為“正常”的一個,真正的伯樂,是他發現瞭阮籍、嵇康和嚮秀,可以說他是
“竹林七賢”的發起者和。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山濤升職瞭,他很想提拔下自己的朋友,所以想請嵇康來接任他原來的職務。
山濤知道嵇康是個很正直的人,為人正派又非常有纔華,一定能夠勝任,所以纔瞭嵇康,這在我們
看來是無可厚非的事,也完全符閤常理。
但是性格剛烈的嵇康卻拒絕瞭,不光拒絕,還言辭激烈地寫瞭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來奚落山濤。
山濤的後悔和鬱悶,我們無從知曉,好心被當成驢肝肺,任誰碰上瞭,心裏都不會好受,起碼也會罵
兩句泄憤,但是他並沒有對嵇康采取報復行為,而是容忍瞭他這種喜怒無常的個性,他的大度與寬容可見一
斑。
山濤曾經評價過嵇康:“岩岩若孤鬆之獨立,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短短兩句話,將嵇康的性格、形象和神態很貼切地描述齣來,不是非常瞭解嵇康的人是做不到的。
山濤之於嵇康,就像長者與小輩,大哥和小弟,他對嵇康的包容和原諒,其實嵇康都看在眼底,嵇康也
明白山濤有許多不可免俗的難處,更明白山濤對他的照顧與體貼都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他在臨死前將兒子獨
獨托付給瞭山濤,大概他心底知道,唯有山濤纔會全心全意地照顧好他的兒子,也唯有山濤纔是他值得托付
的人。
嵇康的脾氣是“七賢”硬耿直的,對於齣仕這條路,他不像山濤那般遊刃有餘,也不像王戎那樣
張弛有度,更不願意像阮籍和嚮秀那樣能屈能伸,他的耿直終還是害瞭他的性命。
嵇康精通音律、纔華橫溢,長的又是儀錶堂堂,堪稱人中龍鳳,他娶瞭曹操的曾孫女,所以得瞭一個閑
差,得以和一些誌同道閤的朋友一起遊山、喝酒、清談。
司馬氏當政後,早就對“竹林七賢”不滿瞭,所以便嚮其中風頭勁的嵇康下手。
正巧碰上嵇康的朋友呂安傢齣瞭點事,呂安的妻子是個美人,覬覦她美艷容貌的人不在少數,其中就包
括呂安的哥哥呂巽,趁呂安不在時將她奸汙瞭。
終於東窗事發,呂巽卻惡人先告狀,誣告呂安不孝,呂安當然要辯駁,並且引用瞭嵇康的話做論據,結
果卻被有心之人利用,有人嚮朝廷進瞭讒言,司馬昭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將嵇康和呂安一並入獄,並且處死
瞭。
嵇康將要行刑的時候,三韆多名太學生來為他請願,司馬昭不允許,嵇康大概也看明白瞭當時的形勢,
所以並不感到哀怨,反而要求給他一把琴,在臨刑前彈奏一麯,彈完後感嘆道:‘《廣陵散》從此絕滅瞭。
”
他的灑脫和不凡的氣度,給後人留下瞭難以磨滅的印象,他曾在給自己的哥哥寫的詩《贈兄秀纔人軍之
十八》中寫下瞭“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來感嘆生命的短暫,沒想到卻一語成讖,他的生命纔活瞭短短的
三十九年: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與彼共之,予何所惜。
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世故紛紜,棄之八戎。
澤雉雖飢,不願園林。安能服禦,勞形苦心。
身貴名賤,榮辱何在。貴得肆誌,縱心無悔。
這詩是嵇康寫給他哥哥的,他的哥哥頗有纔華,被步人仕途,當上瞭司馬。這是與哥哥分彆時所的
一首詩,他一共寫瞭十八首,可見他跟哥哥的感情非一般的好。
而他寫的的詩,便是這一組送給哥哥的詩,完全真情流露,錶達瞭他對哥哥的不捨和深厚情感,
也藉這事,感嘆著時局的動蕩和混亂,他看透瞭朝政交替對普通民眾的傷害,也厭倦瞭壓政治下無法暢所
欲言的社會,所以躲入瞭竹林。
嵇康的行為並沒有太過分之處,他隻是有點“癡”,癡迷於自己的世*,癡迷於他所營造齣來的類似“
烏托邦”的社會。
他還有點“傻”,學不來阮籍隱於心,喜怒不形於色,他的性格一貫耿直豁達,所以很容易得罪人,特
彆是當他有瞭一定的知名度後,又不願嚮統治者低頭臣服,因此纔惹上瞭殺身之禍。
司馬氏殺瞭嵇康後,便嚮其他人開刀:刻意提升山濤,要求嚮秀齣仕,要讓全天下的名士們知道,影響
再大又有什麼用?不閤作一樣會掉腦袋,隻有為司馬氏服務瞭,纔能保命,纔有安穩的生活。
有瞭嵇康的悲劇在前,麵對司馬氏的淫威,“七賢”們不得不低頭,這纔有瞭嚮秀赴洛陽應徵,阮籍寫
《勸進錶》這樣的舉動,“竹林七賢”的抗爭以精神全滅而告終。
雖然在當時那個時代,“竹林七賢”崇尚自由的精神敵不過封建統治勢力,但是他們的事跡卻始終為後
人銘記。與此同時,他們寫下的詩作也為後人傳閱,可以說“竹林”精神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瞭下來。
作為一名對曆史人文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套《包郵一本書讀完最美古詩詞》對我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僅僅是一本詩詞鑒賞,更是一扇讓我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和思想的窗口。書中對每一首詩詞的背景介紹,都非常詳實,涉及到瞭當時的政治格局、社會思潮、生活習俗,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在解讀李煜的詞時,書中詳細介紹瞭南唐的滅亡和李煜作為亡國之君的境遇,讓我對“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是怎樣的悲痛,纔能化作如此綿長的愁緒。書中的解讀,更像是一種“情境再現”,讓我不僅僅是“讀”詩,更是“理解”詩,理解詩人為何會寫下這樣的句子,這些句子又承載瞭怎樣的時代烙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流派和詩人風格的梳理,比如區分唐詩的雄渾與宋詞的婉約,對比孟浩然的田園詩與李白的浪漫主義,這讓我對中國詩歌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古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用詩歌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用文字抒發著內心的情感,而我,正是通過這些文字,去感受那段逝去的時光。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文字不太敏感的人,平時看書也更傾嚮於情節麯摺、信息量大的內容,所以對古詩詞一直有點敬而遠之。但這套《包郵一本書讀完最美古詩詞》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非常注重“讀”的過程。書中的排版設計就很有講究,詩句、注釋、賞析,層層遞進,引導著你去理解。而且,它不像一些講解類的書籍那樣,上來就分析什麼“象徵手法”、“意象組閤”,而是從情感入手,從詩人的心境齣發,一點點地帶你進入詩歌的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情”的解讀,比如在讀到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書裏詳細描述瞭蘇軾當時的心境,那種對親人的思念,那種對人生際遇的感悟,讓我深深地被打動。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深情,也體會到瞭“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的無奈。而且,書裏的一些小故事,比如關於詩人之間有趣的交往,或者某個詩句的創作趣聞,都讓這些古老的名字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這讓我感覺,讀古詩詞,就像是在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交流,他們也會喜怒哀樂,也會有煩惱和追求。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古詩詞裏,也藏著那麼多屬於“人”的故事,屬於“生活”的故事。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古詩詞,最重要的是“韻味”。而這套《包郵一本書讀完最美古詩詞》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迴避詩詞的音樂性,而是積極引導讀者去體會詩歌的聲律之美。書中的注釋和賞析,經常會提到某個詞語的發音,某個句子的押韻,甚至會提示讀者嘗試按照特定的韻律去朗讀。我嘗試著跟著書中的引導,去體會“平仄”的微妙變化,去感受“押韻”帶來的節奏感,驚喜地發現,當聲音和文字融為一體時,詩歌的魅力會成倍地增加。例如,讀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書中詳細講解瞭詞牌的格律,並提示我該如何用一種豪邁、雄壯的語調去朗誦,當我真的這麼做的時候,我纔真正體會到“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壯闊。而且,書中選取的詩詞,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畫麵感和音樂感,比如柳永的詞,那種細膩的描寫,那種婉轉的音調,簡直就像一幅幅流動的畫捲。這套書讓我明白,古詩詞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它更是聲音的藝術,是情感的律動。它讓我從一個被動的“看客”,變成瞭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用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受,去體會古人留下的那些精妙絕倫的“唱段”。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古詩詞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古詩詞很高雅,但又覺得有些遙不可及,像是隻能在課本裏、在名傢講解裏纔能品味到的東西。這套《包郵一本書讀完最美古詩詞》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精美的設計吸引瞭,古色古香的裝幀,仿佛自帶一種沉靜的氣質。翻開第一頁,不是枯燥的詩句堆砌,而是娓娓道來的故事,就像一位飽讀詩書的老友,輕聲細語地嚮我講述那些詩句背後的詩人,他們的生平,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時代。我尤其喜歡裏麵對詞牌名的講解,原來每個詞牌都有它獨特的韻律和意境,這讓我對同一首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到李白“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再結閤書中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和當時李白的豪情壯誌,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種壯麗和震撼。再讀杜甫的“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書中的對比和對比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那種心痛感仿佛也感染瞭我。每一首詩詞都配有詳細的注釋和賞析,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講解,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語言,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甚至開始嘗試跟著書中的韻律,小聲朗讀,感受古人的遣詞造句的妙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與古人進行心靈的交流。
評分我之前對古詩詞的認識,主要停留在課本裏的幾首必背篇目,覺得它們很經典,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總像是隔著一層薄紗。這套《包郵一本書讀完最美古詩詞》就像是幫我掀開瞭那層紗。它選取瞭大量的、涵蓋不同朝代和風格的詩詞,並且非常有心地將它們按照一定的邏輯和主題進行瞭編排。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意境的劃分,比如“山水田園”、“邊塞風光”、“詠史懷古”、“兒女情長”等等。這樣一來,我閱讀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雜亂無章,而是能在一個個清晰的主題下,感受同一類情感或意境的詩詞錶達。書中對每首詩詞的解讀,都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詩詞背後的文化背景、曆史事件,甚至還有當時的社會風俗。例如,讀到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書裏不僅解釋瞭重陽節的習俗,還結閤王維當時身在異鄉的經曆,讓我更能體會到那種思鄉之情。我感覺自己好像成瞭一個曆史的探險傢,在詩詞的海洋裏,不斷發現新的寶藏。它讓我明白,古詩詞不隻是文學作品,更是曆史的載體,是前人情感的凝結。讀完後,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更深瞭,感覺自己跟我們的祖先,又近瞭一步。
評分書裝還可以,紙質不錯,可以很清晰
評分很好,很喜歡。
評分服務態度很好,物流也很給力,作為書蟲的我很喜歡
評分包裝的很精美,不辜負我幾天的等待
評分服務態度很好,物流也很給力,作為書蟲的我很喜歡
評分書裝還可以,紙質不錯,可以很清晰
評分書很好,孩子讀的。
評分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不讀詩詞,不足以知春鞦曆史 ,不足以品文化精闢 ,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不足以見流彩華章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