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並非學術著作,而是隨筆結集,但“業餘的身份”並不影響“專業的標準”。觀其對晚清史事的論說,可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往往從細節切入,進而言及深廣背景,論由史齣,言必有據,文字可讀,情懷可感。——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
晚清這個時段被貼上瞭眾多負麵的標簽。在很多方麵,這個時段都不能讓人滿意,但它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它正處於深刻的轉型之中,而這個過程原本能以和平漸進的改革方式通嚮它要到達的終點。本書一反以往晚清圖書多專注宮廷密聞和政治鬥爭的趣嚮,選擇多個作者認為對晚清社會走嚮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通過發掘比以往更多的一手史料,從而揭示齣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會轉型的真實形態。整部書稿凝結為兩個催人深思的問題:晚清社會轉型已經走到瞭哪一步?這種轉型為什麼會被打斷?在題材選擇上,本書偏嚮於社會史的視角,努力避開當代讀者所熟悉的宏大事件,即使寫,也從大事件中的少為人知處落筆。
黃波,1973年生,先後從事過會計、公務員等職業,現為南方都市報評論員。關注明初至近代社會文化之變遷。有《說破英雄驚殺人》(中國青年齣版社2007年版)、《真實與幻影:近世文人之心靈畫像》(江蘇鳳凰文藝2012年版)、《微明史》(南方日報齣版社2012年版)等著作。
自序
第一輯 尷尬人物:生於末世運偏消
海齡:鴉片戰爭中一個尷尬的“殉國者”
中斷的幼童留美,壓抑的少年青春
李鴻章在馬關
1900年,慈禧太後在難中
“國運盡矣”:“純臣”張之洞的哀嘆
“跪著暴動”失敗瞭:“立憲派”的悲情與絕望
遺民梁鼎芬的辮子
晚清人物瑣記
有思想的職業經理人
“政治之精意即在養活細民”
孫寶瑄的“看殺頭”
第二輯 葉落知鞦:轉型社會之幽微
天有荒年:山西大災考驗下的晚清帝國
天津教案:謠言揭開文明衝突的序幕
嶄新的角色:楊乃武案中的《申報》
斯文將喪乎:口水中的同文館
從名伶婚姻風波看清末社會變遷
長沙搶米:一百年前的群體性事件
放下你任意揮舞的屠刀:從就地正法說到清末司法改革
第三輯 重迴現場:曆史公案探隱
誰最害怕立憲?:吳樾行刺齣洋五大臣事件再探
“楊翠喜案”:既是權色交易,也是政治鬥爭
“隻愛娥眉不愛官”:艷事背後的政治陰霾
重審“蘇報案”
一顆頭顱與一場革命:清末亂局中的端方之死
大清王朝最後的崩潰
第四輯 “後晚清”時代:青史他年任是非
辛亥年中的袁世凱
無法動搖的偉人:史料裏的孫中山
國民黨與知識分子的疏離
溥儀、鬍適與“北京政變”
從梁啓超傢書看王國維之死
停滯的時間
附:參考和引用書目
後記
自序:被打斷的轉型
“相對地說,我們對帝國上層的製度有較多的瞭解,而對人民大眾的生活則知之甚少。”好多年前,讀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時,這句話曾給我很大的震動。因為盡管國人對大清王朝的興趣始終濃厚,但不知何故,人們所熟悉的多為官場爭鬥和所謂宮闈秘聞,哪怕這些官場故事和宮闈秘聞沒有可靠的史料依據,本緣於道聽途說和以訛傳訛。而另外一些眾所周知的大事件,又往往由於曆史以外的因素,有意無意地流失瞭太多的細節,使真相也漸趨迷離。
從那時起,我就想寫一本關於晚清的書,按照我的預想,這本書必須一反以往晚清圖書多專注宮廷秘聞和政治鬥爭的趣嚮,而應通過發掘比以往更多更一手的史料,對那些對晚清社會走嚮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進行細緻再現與分析,從而揭示齣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會的客觀形態。所選擇的這些事件,因為以往偏政治史的視角,也許都不夠格被曆史教科書稱為“重大曆史事件”,但其背後,卻是晚清民眾真實的生活。比如《申報》在“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中扮演的角色,可能遠不如附加瞭香艷色彩的案件本身富有獵奇性,但獨立於官和民這兩極之外的公共媒體的齣現,又怎能說不是深刻影響晚清民眾生活和觀念的大事?又比如長沙搶米風潮,看似隻是一起普通的“群體性事件”,可從其醞釀到發生到善後,從中難道不能窺齣大清王朝即將崩潰的跡象?
至於那些被約定俗成認為的“重大事件”,本書也並未全然避開,隻是力圖從大事件的幽微和少為人關注處落筆。因此,我不寫鴉片戰爭,而寫一個“殉國者”的尷尬,這種尷尬正好透露瞭那場戰爭的吊詭之處;我不正麵寫中日甲午戰爭,而是聚焦於“在馬關的李鴻章”上,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已在其中;我不寫庚子事變和八國聯軍,而寫慈禧的逃難,事實上,在有瞭這番遭遇之後,也纔會有後來的“慈禧新政”;我不寫保路運動,而是通過對端方之死的分析,來揭示這場運動乃至辛亥革命的實質;……
晚清這個時段已經被貼上瞭眾多負麵的標簽。這是有道理的,在很多方麵,這個時段都不能讓人滿意,但它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它正在深刻地轉型之中,而且這個過程原本能以和平漸進的改革方式通嚮它要到達的終點。我相信,讀完此書的人們自然能夠同意這個判斷。在這樣一個判斷的基礎之上,全書便凝結成瞭兩個催人深思的問題:晚清社會轉型已經走到瞭哪一步?這種轉型又為什麼會被打斷?至於答案是什麼,讀者自有結論,就不宜由作者來包辦瞭。
揭示晚清真相,判斷史料價值並做齣取捨是一大睏難,因為相關的資料太多,簡直到瞭“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地步。然而說句也許會被譏為輕率的話,盡管我瀏覽瞭大約關於晚清的書目近百種,但我認為其中確實可靠、真有史料價值的並不算很多。有的純屬造假,如係革命黨人僞造卻被收入史料匯集《抗俄運動》的“清廷密諭”,有的是嚮壁虛構,如所謂德齡公主的迴憶錄,有的是輾轉稗販,如民國時人寫的大量關於晚清的筆記,多為謀利之具,可信者甚少。那麼如何判斷晚清史料的價值?首在知人論世,先要弄清史料提供者有無提供可靠史料的條件,其次還得大量閱讀,相關的閱讀量越大,對林林總總的史料進行比勘、鑒彆的能力就會越高。而本書所運用之史料,除瞭“準正史”的《清史稿》,作為曆史事件參與者的當時人的文集、日記、自述、迴憶錄,均為我個人認為可信者,盡管不可能全無諱飾。除此之外,兩本民國筆記的價值也不可忽視,即徐淩宵、徐一士兄弟的《淩宵一士隨筆》和黃鞦嶽的《花隨人聖庵摭憶》,這兩本筆記之所以在大量民國時人著述中為特齣,則與其身份和學養密不可分。
本書不能算是學術論著,所追求者,隻是一個“說清楚”而已,但在某些問題上,間或也有自己的一傢之言,讀者識之。既然要“說清楚”,則必然拒絕戲說、瞎說和鬍說。如此一來是否會影響趣味性呢?這是我並不擔心的,真實的曆史本身就有趣味,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塗脂抹粉。
從搜集、閱讀史料到撰文,本書之完成曆時頗久,書中篇什多已揭載於各報刊,感謝《隨筆》《書屋》《南風窗》《時代周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等媒體的朋友慷慨提供版麵。發錶之日,部分文章曾引起一些爭議和討論,現在隨著文章的結集,希望讀者、師友們有更多更好的意見可以教我。
這本書的文獻梳理工作做得極其紮實,可以看齣作者在海量的史料中進行瞭艱苦卓絕的挖掘與辨析。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時期社會思潮變遷的論述,簡直可以說是一次精彩的智力探險。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晦澀,而是通過精妙的史料串聯,構建起瞭一個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論證體係。每每讀到關鍵證據的引用處,都能感受到作者那種“證據至上”的嚴謹態度。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紮實的學術基礎上,作者的文筆依然保持著一種優雅與流暢,使得即便是對曆史細節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在深入探究“為什麼會這樣發生”,這種對深層結構性原因的追問,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讀完後,我感覺像是上瞭一堂高階的曆史研討課,受益匪淺。
評分從裝幀設計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水準。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更不用說,內嵌的那些罕見的曆史圖片和地圖,為文字敘述提供瞭強有力的視覺輔助。我尤其欣賞附錄部分的整理,那些原始文獻的摘錄,不僅是研究的佐證,本身也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作者在正文中的論述非常注重圖文的互文性,使得閱讀過程更加立體化。對於一個有“閱讀潔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都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為瞭內容而犧牲瞭形式,而是內容與形式達到瞭和諧統一,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和把玩。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親眼目睹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史實充滿瞭人情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為書中人物的掙紮與選擇感到揪心,他們的睏惑和迷茫,恰恰反映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撕裂感。尤其是在探討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衝突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力求呈現一種復雜交織的真實麵貌。這種平衡的視角,讓我對那個時期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非停留在臉譜化的認知上。整本書的節奏張弛有度,既有激昂澎湃的曆史轉摺點,也有沉靜內斂的個人反思,讀起來酣暢淋灕,迴味無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關鍵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剋製與深思,不煽情,卻直擊人心。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失敗”的重新定義。它沒有將曆史進程簡單地視為一條通往既定目標的直綫,而是著重描繪瞭無數次偏離、麯摺與停滯。作者似乎對那些在時代浪潮中被淘汰或邊緣化的聲音抱有一種深切的同情與關注。那些未竟的事業、那些在關鍵節點上做齣的“錯誤”選擇,在書中被賦予瞭重要的解釋性意義。這種對“可能性空間”的探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必然性的理解。它提醒我們,曆史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由無數充滿張力的“如果”和“也許”交織而成。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時空限製下,那些人物的選擇是否真的有更好的齣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供我們進行這種深刻的哲學反思。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因為它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直麵那些令人不適的曆史真相。作者對一些傳統敘事模式的顛覆性解讀,初讀時甚至會讓人産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便會油然而生。它不是提供安慰劑式的曆史解讀,而是像手術刀一樣精準地剖開肌理,揭示那些被長期掩蓋或輕描淡寫的結構性矛盾。書中的論斷往往是犀利且富有洞察力的,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時,那種冷峻的現實主義筆調,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定論”。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感覺良好,而在於讓你清晰地看清復雜性的全貌,是一種思想上的“颳骨療毒”。
評分晚清到民國的曆史
評分書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好
評分很不錯,很快。
評分很不錯,很快。
評分很不錯,很快。
評分很不錯,很快。
評分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