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與存在》是由馬喬裏?格勒內在1969年編輯的一本論文集,其中收錄瞭波蘭尼在20世紀60年代撰寫的十餘篇論文。編者將這些論文按內容分為“社會和對社會的理解”“科學的本質”“意會認知”“生命與心靈”四個部分。在這些論文中可以看到,波蘭尼運用他的意會認知理論,從新的角度對科學的曆史和方法,對有關知覺、共相、歸納、身心關係等傳統的哲學問題,對自然界的生命層級體係等進行瞭獨具特色的分析和探討。
邁剋爾?波蘭尼 英籍猶太裔博學傢,對物理化學、經濟學和哲學有著偉大的理論貢獻。他認為實證主義提供瞭一種錯誤認知,使得我們作為人類的*高成就被暗中破壞。波蘭尼的主要著作有:《個人知識》、《社會、經濟和哲學》及《科學、信仰與社會》等。 馬喬裏?格勒內 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哲學傢,她曾經擔任波蘭尼的研究助手。
目錄
1 / 引言
第一部分社會和對社會的理解
3 / 1. 超越虛無主義
17 / 2. 兩種文化
第二部分科學的本質
27 / 3. 科學共和國:它的政治和經濟理論
49 / 4. 社會中科學的發展
64 / 5. 吸附勢理論
73 / 6. 我研究X射綫和晶體的時期
81 / 7. 科學中難以明確說明的成分
第三部分意會認知
99 / 8. 認知與存在
114 / 9. 意會推論的邏輯
136 / 10. 意會認知:它與一些哲學問題的關聯
158 / 11. 意義給予和意義閱讀
第四部分生命與心靈
191 / 12. 意識的結構
205 / 13. 生命的不可還原的結構
221 / 索引
這本書真是讓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尤其是關於“默會知識”的部分,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以前總覺得知識就是那種可以被清晰地定義、條理分明地寫下來的東西,但在閱讀過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能力,比如騎自行車、比如鑒彆一個人的真誠與否,這些難道不是更深層次的智慧嗎?作者對這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意識到,我們太依賴於那些量化的、可驗證的知識體係瞭,而忽略瞭那些在行動中、在實踐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無法言說的理解力。這種對知識本質的重新界定,不僅影響瞭我對學術研究的看法,更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為人處世的哲學。那種在專業領域中,一個經驗豐富的大師瞬間做齣的判斷,往往不是基於教科書上的公式,而是基於一種難以言喻的“洞察力”,這本書完美地捕捉到瞭這種微妙的張力。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哲學傢特有的那種對世界深沉的關懷和追問。讀起來,感覺更像是在聆聽一位智者在與你進行一場深入而私密的對話。他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你進入他的思維迷宮,讓你自己去探索那些關於“真理”、“信仰”和“個人承諾”的復雜議題。我尤其欣賞他對科學與人文精神之間關係的探討,這在我看來是當代思想界一個非常核心的矛盾點。他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試圖找到一個共同的基點,即人類心智對意義的永恒追求。這種試圖整閤看似矛盾維度的努力,使得整部作品具有瞭一種宏大的曆史感和深刻的穿透力,讀完之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你剛剛完成瞭一次艱苦但收獲頗豐的精神遠徵。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密度非常高,每一個句子似乎都蘊含著多層的含義,這使得我的閱讀速度非常慢,經常需要停下來,對著電腦屏幕上的文字反復咀嚼。我發現,作者的用詞極其精準,既保留瞭德語哲學傳統的嚴謹性,又展現齣瞭一種近乎詩意的錶達力。例如,他對“領域”和“疆界”的界定時,所使用的那些動詞和形容詞,精準地勾勒齣瞭人類認知與外部現實互動時的那種微妙的張力。這迫使我必須調動我所有的詞匯儲備來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是一種非常奢侈的閱讀體驗,它挑戰瞭我們習慣的簡化和扁平化的錶達方式。每一次重新閱讀某個段落,總能發現之前因為速度過快而忽略掉的細微差彆,這充分說明瞭文本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絕非一次閱讀就能完全消化的“速食品”。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信仰體係的衝擊是巨大的,尤其是關於“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這一核心理念的闡述。在充斥著效率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大環境下,作者堅持為人的主體性和內在價值辯護,這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瞭我對職業生涯和社會角色的認知。我開始重新評估,我所追求的“成功”是否隻是外部評價體係的産物,而忽略瞭我內心深處對於創造和貢獻的真正渴望。書中那種對人類精神自由的捍衛,那種對盲目服從和群體思維的警惕,讀來令人振聾發聵。這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它更像是一份行動指南,敦促我們每個人去承擔起個體判斷的重量,去追尋那份隻屬於自己的、不可轉讓的真實性。
評分從文本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組織顯得有些跳躍,但恰恰是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纔展現瞭作者思想的廣博與交織性。它不像一本嚴絲閤縫的邏輯論證,更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思維網絡,各個章節之間的聯係需要讀者主動去建立和體會。比如,他從對知識的本體論討論,突然轉嚮瞭對藝術審美體驗的分析,初看之下似乎關聯不大,但深入閱讀後會發現,這種跨領域的跳躍恰恰是為瞭揭示一個統一的底層邏輯——即人類經驗的整體性。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批判性思維,不能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過渡。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耐心,但對於願意沉浸其中的人來說,這種費力的構建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奬勵。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評分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好好學習
評分快遞小哥辛苦瞭
評分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好好學習
評分補波蘭尼的課。
評分補波蘭尼的課。
評分快遞小哥辛苦瞭
評分快遞小哥辛苦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