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入选2014中国好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入选2014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建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家庭教育
  • 亲子关系
  • 育儿
  • 好妈妈
  • 儿童教育
  • 成长
  • 2014中国好书
  • 简单教育
  • 姊妹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4811
版次:2
商品编码:122360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尹建莉老师出版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姊妹篇。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心痛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邦邦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


内容简介

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本书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作者简介

尹建莉,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家庭教育著作里程碑式的作品,严肃性与通俗化结合,专业性与趣味性相融,呈现了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被誉为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工具书一样实用,像小说一样好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带来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革命,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出版。

目录

序言 两个书名,两个教育发现 朱旭东
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尹建莉

第一章 保卫纯真童年
1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2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3 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
4 “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5 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6 反自然的往往是有问题的
关于胎教
关于母乳喂养
关于月嫂
关于纸尿裤
关于婴儿车
关于幼儿说话

第二章 净化育儿观念
1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
2 “有本事”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孩子
3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4 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5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6 说说“钱”这个事儿

第三章 回归自然养育
1 启蒙教育要做的两件事
2 “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3 “寄宿制”是个坏制
4 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5 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6 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
7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第四章 赢在教育细节
1 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
2 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3 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4 只要办法对,四两拨千斤
父母装瞌睡,孩子真瞌睡
发放三两“权力”,收获半斤“懂事”
买下软豆腐,治好硬茬头
暗中设圈套,明处消劣习
空出一面墙,挤走电视症
巧用心理战,便秘去无踪
“看道理”,胜过“讲道理”
家长不生气,孩子不惹事
反串“小监工”,干活有热情
5 走出心理沼泽一小春的故事

第五章 完善家长自身
1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2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3 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
4 唠叨是把小刀子
5 如何培养好习惯
6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

第六章 绕开宣传陷阱
1 关于“自闭症”这件事
2 美国心理学史上的幺蛾子
后记
最简单的路径,抵达最丰富的可能 王月鹏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辩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女儿圆圆在两岁左右发现了笔的奇妙后,就兴致勃勃地往她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上乱画。奇怪的小人儿和线条开始是落在童话书上,然后就上了我和他爸爸的书、日记本及我们的影集。我们当然也给她白纸,让她尽量画在纸上,但她似乎不愿受此约束。既然管不了,我们就一般不管她,实在不能让她乱画的东西,就放起来,不让她接触到。她后来还往家具上画,我们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并赶快把家具擦干净了,有的擦不干净,也不会因此责骂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换个想法,把她的破坏看成是可爱的创作,想着等她长大了,如果这些家具还用着,正好可以让她看到她小时候多么淘气。后来,圆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画在墙上发生了兴趣,开始我们有些心疼白白的墙被她画得乱七八糟,就在墙上贴了很大的白纸,告诉她画在白纸上。但很快发现她真正的兴趣除了在“画画”上,更是在“画在墙上”。这个小家伙表面听我们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纸界,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意识到她的兴趣后,我们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致地欣赏她在墙面上的“创作”,我还故意对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面上的东西和画在纸上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我们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又往墙上画几次,不再有兴趣。而我们的心态放平了,确实也越来越能看出她的涂鸦之美了。
  到她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新房子,很精心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似乎又刺激了圆圆的绘画兴趣,搬家时,她表示出很想在这上面画些什么。我和她爸爸就决定空出一面墙,不摆放家具,专门给她涂鸦。圆圆一听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我们要求她只画在这一面墙上,不要乱画到别处,她答应了,也能做到。当时她有几个同学经常喜欢放学后来我家玩一会儿,小姑娘们第一次来我家看到涂鸦墙时,总是吃惊;当她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圆圆那样随意往这墙上画或往上粘贴东西时,更是惊喜,往往会立即行动起来。到圆圆小学毕业时,这面墙已是非常丰富了。不少到我家的人看到这面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用心装修的房子,怎么舍得让孩子把一面墙弄成那样子?我总是开玩笑回答说,这是一堵艺术墙啊,多好看。
  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在他们拿着一支笔,恣意涂画时,其实是在启动自己的艺术才华。我经常在端详一些儿童画时心生感动,那种真诚、朴素和表达上的自由洒脱,是任何人教不出来、任何技巧难以到达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把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成破坏。我由衷地喜欢家中这面墙,摆一组家具或挂两张字画难道就能比圆圆和小朋友们画上去的公主、王子或不知所云的线条、各种颜色的贴纸更美更动人吗?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最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大约在圆圆四、五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套《恐龙》,通过那套书圆圆了解到,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地球的主宰,后来因故灭绝,现在只能从博物馆看到它们的化石。圆圆有一天又翻看这本书,突然问我,“妈妈,以后是不是就该有本《人》书了?”我乍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是啊,现在人是地球主宰,谁能保证亿万年后,“人”不是另一种文明生物谈论到的遥远的“恐龙”呢?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圆圆大约4岁时,有一天在茶几上摆弄一根鞋带,她把鞋带中间绕个大圆,两头在圆的两侧直垂下来,像一个梳着直披肩发的头像,她说这是妈妈。我一看,真的很像,表示出惊喜。她接着用这根鞋带摆出了蝴蝶结、小豆苗、大蟒蛇、蜜蜂、剪子、带把的汽球等等,甚至摆出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圆圆,都十分传神。因为当时没有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我就找张纸,把她摆出来的造型都画下来。后来,几乎所有看到这张纸的人都会为圆圆的造型能力惊叹。这当然首先是圆圆的天赋所在,但我们作为家长,至少没有压抑和破坏她这份天赋。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并非倡导孩子满家乱画,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假如孩子在自己家中活得缩手缩脚,经常为一些无心之过遭到责骂,家庭就没有为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墙面可以修旧如新,损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孩子的爱好和创造力掐灭了,可能永远无法重新燃烧。
  检验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可是2岁的孩子特别不听话,总是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就大哭,她每天为此和孩子发生好多次冲突,感觉很抓狂。
  也许这位家长理想中的孩子应该除了玩具什么都不乱动,要动也会提前征求家长意见。天下有这样的孩子吗?那么家长所谓的教育就是每天对孩子说许多的“不许”,并和孩子发生许多次冲突。可这是“教育”吗?如果她知道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不仅是什么都喜欢动一动,还经常搞破坏,是否会大吃一惊?
  ……

前言/序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说的是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辈子不发愁。
  这个朴素的民间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孩子和孩子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无数相似的儿童,每天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细节;而当下关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词越来越多,使很多家长反而不知所措——所有这些情况,都让不少家长感叹,教育孩子这件事好难好复杂。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说过,“物理是最简单的科学”。教育学亦如此,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本书是我的第二部家教作品,较前一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书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同时继续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但这种“大”往往是归于简洁,而不是繁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化教育这件事,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教育是简单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
  书中有不少观点会对某些流行的认识形成冲击,所有观点都是我经过审慎的思考后写下。因为每一篇孤立的文章都篇幅有限,不可能对所涉及观念进行全方位的铺陈。所以如果你在读某篇文章时,觉得作者说话有失偏颇,解释不足,或不易理解,请不要急,这一篇中没能尽情阐释的东西,可能在另一篇中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本书有着统一的逻辑和价值观,它的一切论点都建立在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经典永不过时,而人性总是相通的。一切教育如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看各板块距离很远,有大洋相隔,其实大海下面它们全部是相连的。只有深入地看,才能联系地看、简单地看。
  我自己有一个阅读经验,一本有深度的书必须读几遍,才能理解得透彻。在这里我也把这个经验分享给本书的各位读者,分享的意识也是来源于很多阅读过我的第一部家教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者的反馈。他们说,读我这本书时,会经历以下不同的阶段。
  第一遍,认可作者的观点,也羡慕作者能做得那么好。但觉得自己遇到的情况和作者遇到的不一样。并且作者的做法太细腻,感觉自己学不来。放下书后,遇到事情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第二遍,会发现前一次阅读原来很粗略,尽管每个字都读过,却忽略了很多重要信息;直到再次阅读,才发现不少迷惑的事情原来书中是有答案的。而且新的阅读会让自己透过故事开始领略背后的教育原理,对于自己如何做,开始心中有数了。
  第三遍,发现许多不同的故事背后运用的原理其实是相同或相通的,归纳起来也很简单。这其实就是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时再遇到什么事,就会不知不觉地把一些原理运用到孩子身上,效果也立即能显现。
  这里说到的“三遍”,不是一个非常确定的次数,因为家长的阅读基础和认识基础不一样,因人而异吧。总之,阅读的次数和获得的教育水准及信心肯定是成正比的。希望大家在读过本书后,最终都会说:教育孩子原来好简单啊!这就是对我的工作最大的肯定与赞美。
  我的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家长的,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大家接受并感觉受益,一方面取决于我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读者,取决于你们的努力程度。任何优秀的教育思想,它能否对家长产生影响,都要基于家长是否有基本的接纳态度和正常理解力。这本书虽然由我写成,但要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却需要由你——亲爱的读者——和我一起共同完成。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你置身都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有用的人,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核心理念:回归教育本真,让爱与智慧滋养孩子成长 本书是备受赞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温情而深刻的教育理念,以更加精炼、直观的方式,为广大家长朋友们奉上一份关于“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实践指南。本书入选2014中国好书,不仅是对其教育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千千万万渴望找到简单有效育儿之道的父母们的回响。 我们深知,在信息爆炸、教育焦虑四起的当下,许多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被各种“理论”和“方法”弄得眼花缭乱,却依然感到无所适从。本书回归教育的本质——爱,以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引导父母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真正意义。我们相信,教育并非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也非一套严苛的规章制度,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温情陪伴、智慧引导和人格熏陶。 一、看见孩子,尊重差异:教育的起点在于理解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看见并理解眼前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性格、天赋、兴趣和成长节奏。我们反对用统一的模子去套,去比较,去强求。本书将带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和动机。 倾听的艺术: 我们将分享如何放下成人的预设,真正地倾听孩子说话,捕捉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和想法。这包括学会提问,引导孩子表达,以及在孩子倾诉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关注。 尊重个体差异: 无论孩子是活泼外向还是内向安静,是聪明伶俐还是稍显迟钝,我们都应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发展轨迹。本书会探讨如何发现孩子的独特天赋,并为之创造施展的空间,而不是强迫他们去适应所谓的“标准”。 解读行为背后的信号: 孩子的很多行为,如哭闹、发脾气、不配合等,往往是他们表达需求和情绪的方式。本书将教家长如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理解孩子行为的深层原因,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制止或责骂。 二、陪伴的力量:爱是教育最牢固的基石 “陪伴”是本书反复强调的核心词。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在场,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和精神上的支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质量的陪伴显得尤为珍贵。 高质量的陪伴: 我们将探讨如何摆脱“人在心不在”的尴尬,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这包括放下手机,专注地和孩子玩耍、阅读、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爱。 共度时光的意义: 简单的共处,如一起做饭、散步、看星星,都能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宝贵时光。本书将分享许多简单易行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 “在场”的智慧: 父母的“在场”意味着不仅仅在孩子身边,更要懂得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成为坚实的后盾,在他们犯错时给予包容和引导。 三、智慧引导,而非强制控制:赋能孩子,走向独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独立自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本书主张用智慧去引导,用鼓励去激发,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去控制。 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规则是保障孩子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本书将教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清晰、合理的规则,并以一致、温和的方式去执行,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自律。 放手与信任: 适度的放手是成长的催化剂。本书将引导家长学习如何信任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尝试和犯错的空间,让他们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鼓励的力量: 赞美和鼓励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有效方式。本书将教家长如何给出有针对性的、发自内心的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索。 如何面对孩子的错误: 孩子犯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本书将教家长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错误,将其视为学习和成长的契机,引导孩子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 四、父母的成长: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本书不仅关注孩子的成长,更强调父母自身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自身的素质、心态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情绪管理: 父母的稳定情绪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本书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家长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育儿的挑战。 自我学习与反思: 育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本书鼓励家长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方式。 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本书将引导家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孩子的榜样,展现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教育的“简单”之道:化繁为简,回归初心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句话贯穿全书。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教育观,拒绝过度包装和形式主义。 少即是多: 在教育方式上,我们鼓励家长保持简单,专注于最核心的要素——爱、理解、陪伴和尊重。过多的技巧和方法反而可能让家长陷入焦虑,迷失方向。 回归生活: 最好的教育往往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现如何将教育融入柴米油盐,让生活成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课堂。 钝感力与定力: 在信息纷扰的时代,拥有“钝感力”和“定力”尤为重要。本书将帮助家长学会过滤无效信息,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不被外界的声音轻易干扰。 本书的特色: 真挚的情感: 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孩子深深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能够触动每一位为人父母的心弦。 生动的案例: 大量来自真实家庭的生动案例,让读者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和模仿。 实操性强: 提供的建议和方法简单易行,家长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启发性深: 引导家长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智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姊妹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希望能够成为您育儿道路上一盏温暖的灯,一份坚定的支持。让我们一起回归教育本真,用最简单、最纯粹的爱,滋养出孩子最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有一定教育经验的家长,也读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坦白说,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太过空洞,要么过于鸡汤,很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但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它将深邃的教育智慧,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读起来既有启发,又不失趣味。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眼前一亮。例如,它提倡的“少说多做”,让我意识到,我们大人常常过于依赖语言的命令和说教,而忽略了身教的力量。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的,我们自身的行为,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还有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论述,也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也一样。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就是接纳真实的他们,这才是真正爱的表现。这本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讨教育的真谛。它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育儿这件事,也更加自信地走好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评分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在教育一线工作了十几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也深知教育的复杂性。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读了这本书,我豁然开朗。它没有提供现成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思考教育的本质。书中强调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让我明白,比起刻意营造的“豪华”教育,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智慧的日常点滴,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看见”孩子的论述,我们常常忙于“教导”,却忽略了去“看见”孩子的独特之处,看见他们的闪光点,看见他们的脆弱。这本书提醒我,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一颗懂得欣赏美的心。它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并开始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全职妈妈,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我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所以常常焦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看这本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非常懂我的朋友聊天。她理解我的不容易,也知道我的烦恼。她不会居高乐 ধর্মের,也不会给我灌输那些遥不可及的育儿理论。相反,她会用生活化的例子,告诉我,其实教育可以很简单,快乐育儿才是王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允许犯错”的观点。我以前总是在孩子做错事情时,急于纠正,生怕他们养成坏习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机会。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孩子就能从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强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态都平和了许多,不再那么紧绷,而是更加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我开始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犯错。看到孩子因为独立完成某件事而露出的骄傲笑容,我才真正体会到,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此。

评分

初为人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惑,真是茫然又无措。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琳琅满目,我尝试过几本,但总觉得太过理论化,或者是一些高深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落地。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书,才感觉像是找到了救星。它没有那些繁复的术语,也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大道理,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分享的那些小故事,都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让我感同身受。尤其是关于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那一部分,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孩子的内心,如何在他们犯错时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惊喜地发现,孩子真的会更愿意与我交流,亲子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温柔的力量,点亮了我育儿路上的迷茫。我不再害怕面对孩子的挑战,而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期待与孩子一起,在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收获最美的教育。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在充斥着各种育儿焦虑的时代,给予我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力量。我曾经也迷茫过,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自己家的孩子却总是不尽人意,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和焦虑。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而是引导我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每一个都真实可感,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爱与自由”的平衡的探讨。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自由,但又担心他们会失去方向;我们都希望孩子被爱,但又害怕溺爱。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参考,它教会我如何在爱中给予自由,如何在自由中把握界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焦虑,而是更加平和、更加有智慧地去面对孩子的成长。我开始相信,最美的教育,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成就最完整的孩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孩子幼儿园中班,想带着他学习,感觉这个很不错,颜色好,排版清清爽爽,内容也很好,推荐

评分

英语: I'm going to buy some soy sauce.

评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像,不要怪孩子怎么不好,那都是你教出来的。

评分

Thank you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omer service is also very good.Give us a very good shopping experience!

评分

很早就想买这本书了。有活动,很划算。经典可操作。推荐家长人手一本!!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精彩,孩子非常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尹老师的建议和方法都是挺实用的,还没看,相信应该是不错的。

评分

曼秀雷敦[1] (Mentholatum) 公司1889年在美国创立,创办人爱拔·亚历山大·希尔成功创制曼秀雷敦薄荷膏,迅即成为家喻户晓的必备良药,曼秀雷敦 (Mentholatum) 的英文名字“Mentholatum”是由“MENTHOL”(薄荷醇)及“PETROLATUM”(石腊油)组合而成。百多年后,(Mentholatum) 除生产薄荷膏外,还制造润唇膏等护肤品,以及眼药水、摩擦膏等OTC药品,畅销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