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有方,张弛有度!
妈妈不要太聪明——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妈妈不必很强势——给孩子自主担当的训练
妈妈也会流泪,迟钝,犯错
它反而让孩子学会体恤、宽容、尊重
在满眼都是聪明妈妈的年代,做个“傻瓜妈妈”是一件更考验技巧和智慧的事
“金龟子”刘纯燕、知名编剧李樯、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倾情推荐
孩子成绩不好,妈妈怎么办?孩子沉迷早恋,妈妈怎么办?孩子青春叛逆,妈妈怎么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zui操心,zui辛苦,成长的每道题都千奇百怪,都考验着妈妈陪伴技巧、教养智慧。
她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妈妈:她从孩子只玩一件玩具中明白,专注力居然可以“玩”出来;她从孩子搞笑的模仿力中懂得,父母的言行就是榜样;她从孩子的点滴天赋中明白,兴趣完全可以顺势培养……屏气凝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她是一个敢于放手的妈妈:当孩子弹琴弹错谱时,她“全不干涉”,顺势放手,让那一个胡弹乱摁的孩子爱上了作曲;当孩子报考学校时,她“放任自流”,让那个原本没心没肺的孩子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当孩子青春懵懂、爱意朦胧时,她用一封“恋爱前规则”的信,放手导引孩子专注爱的朦胧之美……策略得当,收放有据,你会发现,松绑后的孩子更有担当!
她是一个不断自省的妈妈:她在写给儿子的信里坦然分享人生懊恼、遗憾;她当着孩子的面大声说出“我错了”,每个字都饱含自省、自察,给予孩子真切的平等、实在的尊重;她不刻意藏匿自己的软弱、脆弱,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宽容……她zui愿意与天下妈妈分享的是: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才是孩子成长zui hao的助推器。
袁梅,人称老梅,作家、编剧,制片人兼影视投资人,一个自认是“傻瓜”的开心妈妈。著有《摩梭人》《风车城堡》《个人问题》《好想好想谈恋爱》《再高的云彩也有一把梯子》等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制作出品的电影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石的孩子》《黄金时代》《第三个人》等,电视剧《德龄公主》《奇妙女孩》等,同时投资制作了《神秘世界历险记》《疯了桂宝》《金龟子》《快乐东西》等系列动画电影和动画剧集,其作品多次赢得国内外大奖。
老梅的儿子王尔清,六岁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七岁自学作曲,后师从著名作曲家王宁和秦文琛,2012年举办个人交响音乐会《原上》,由夏小汤先生指挥。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曾荣获第六届CON TEMPO新室内乐作曲比赛二等奖、第五届百川奖作曲比赛di一名等。2016年考入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其作品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威尔士、北京、上海、台北等地演出。
袁梅的国际视野、教养智慧在这本书里处处可见……父母当然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但父母更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观望者:观察比指手画脚重要,鼓励比横加干涉重要,放手比事事包办重要——教养的秘密是装“傻”:鼓励孩子自己发现,自己决定,自己担当。
——著名主持人、“金龟子” 刘纯燕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zui复杂的工种!这是一本每位家长都可以读一读的“岗前培训书”。各位亲爱的爸爸妈妈们都可以从作者袁梅妙语连珠的教养智慧中汲取营养,做个看上去“呆呆”、其实充满力量和智慧的母亲,不仅让孩子拥有欢乐的童年,更让孩子开启幸福的人生。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周海宏
这本书不由让我想起《傅雷家书》, 虽然它们角色不同、内容不同,但字字句句同样饱含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是理解,是引导,是尊重……教养需要智慧,让孩子独立成长,袁梅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推荐天下的爸爸妈妈们借鉴参考。
——知名编剧 李樯
新书《聪明的妈妈像傻瓜》终于要出版了。这是一个需要奔走相告的好消息,这本记录着文艺女青年老梅从备孕到待产以及孩子出生之后各阶段如何养育、陪伴的“葵花宝典”,对于类似我这样先是匆匆地生养了,然后手忙脚乱地胡乱拉扯孩子的妈妈们来说,真的是本“福音书”。
仔细阅读了她新书的每一个章节之后,才彻底明白,为什么她能成为别人家孩子口中“人家的妈妈”,尔清能够成为我们这些妈妈口中“人家的孩子”。母亲的智慧对于孩子和家庭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像农夫如何对待他的田地和地里的庄稼一样,“用心经营”这四个字贯穿了整本新书。不过多剧透啦!强烈推荐各位正在准备要孩子的朋友,或是孩子刚出生不久,又或是正在陪伴孩子成长的爸爸妈妈们,赶紧入手这本育儿秘籍吧! ——中国儿童戏剧网创始人 吴玲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溜溜和我平常所理解的母亲形象有着很大的区别——她完全不像《家有儿女》一类情景喜剧里的妈妈,也不像我在放学时看到的其他接孩子的妈妈们。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像家长会这种“哀悼”类型的会议,只有溜溜一个人全程保持着一副阳光的笑容。即使是老师递给她一张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列的名次表,严肃地问她“你对这次的考试成绩怎么看”,她耐心地从di一行浏览到zui后一行,终于看到了我的名字时,也会笑眯眯地说一声 “不错啊!”
——袁梅儿子 王尔清
转眼尔清就已经三四岁了,因为老梅奉行的“放养”政策,对他的各种行为表扬多、批评少,老梅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尔清一直以来也没有犯什么大错,但他时不时还是会有一些怪癖和毛病让人头疼,比如爱啃手指头,经常把手指甲啃秃;还爱玩火,时不时跑去把煤气灶点着了看火苗窜起来有多高……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怎么办?
在老梅的教育辞典里,“体罚”是严禁的,但“讲道理”这件事也是难度颇高的。老梅想:是不是可以“以毒攻毒”?老梅很严肃地对尔清道:“为了满足你对火的热情,以后家里所有与火有关的事情就都归你来做,你是家里的点火之王。”尔清愉快的,甚至是满腔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于是,老梅一烧菜就喊:“快来点火,我要炒菜啦。”尔清便兴冲冲地跑来,点着了煤气灶,还得意地说:“我是不是很厉害?我才三岁就会点煤气灶啦!”老梅便亲亲他、表扬他,夸他厉害。过一会儿再喊:“我要熬汤啦,快来点火。”于是尔清再跑出来,再点火,再表扬。如此这般,三天之后,他已经很不耐烦了,一个星期后,他对点火或是玩火这件事就彻底没了兴趣,说:“这么有趣的事你们大人也可以玩玩的。”
为了纠正啃手指这件事,老梅决定为尔清设置一个“专业时间”。在此之前,老梅和他讨论了一下这件事情——为什么要啃手指,老梅除了说这件事情不够卫生,手上有细菌之类的话之外,也没有太多别的道理,而尔清说他在思考人生重大问题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啃手指。
于是老梅和他商量:“我们每天设定一个专门的时间来边思考边啃手指,在思考之前先把手洗干净再来啃,其他的时间我们就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准啃手指。”尔清是个讲道理守规则的人,答应了便会自觉地遵守,有时情不自禁地啃了下手指。老梅一喊:“时间还没到呢!”他便会老老实实地把手放下,有时老梅不喊,他自个儿意识到了,也会自觉地把手放下。
头几天,老梅到了时间会喊:“你的专业时间到啦!”尔清便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一边去专心地啃手指,刚开始他还会有“终于到时间啃个痛快”的感觉,但之后便觉得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了。老梅到时间再喊他,他便道:“我今天不饿了。”
如此这般,整个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几乎把这个习惯戒除了,但不知为啥,进了初中,尔清偶尔还会啃一下手指,特别是在作曲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啃上了。老梅问他为什么小时候克服了的毛病又犯了,他说:“这是在怀旧呢!”老梅无语。
孩子在懵懂的时候,还会对很多看似危险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开水壶,比如电门,这时,最好的办法是陪他一起探究一下其中的机关,比如,扶着他的手试试开水究竟有多烫,给他示范一下“电力巨大”,耐心地把可能造成的伤害讲透,他没有了好奇,知道了危害,也就不会再去“冒险”了。
尔清读中学的时候,班里的一些男生开始抽烟,老梅问他:“你对香烟有没有好奇心?有的话我可以买一盒最高级的烟来给你尝一下,让你知道一下香烟的味道。”尔清直落落地说:“你这样说,把我本来的一点好奇心也打消了。”
原来开放式的引导也是一条成长路径呢。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对比强烈的标题,“聪明的妈妈像傻瓜”,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教养孩子是个大学问,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育儿理念层出不穷,有时候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我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育儿这件事上,有时候会过度焦虑,总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变得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我的痛点,它似乎在暗示一种不那么“用力过猛”的育儿方式,也许通过一些“看似傻瓜”的举动,反而能引导孩子走向真正的独立和成长。我特别好奇,书里到底会分享哪些具体的“81种教养智慧”?是关于如何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还是如何用巧妙的方式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平衡我作为妈妈的爱与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避免自己陷入过度干预的泥沼。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灯,让我对如何做一个“聪明”又不失“傻气”的妈妈有了新的期待,也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而不是事事依赖于我。市面上有很多育儿书籍,都强调“积极参与”、“正面引导”,但有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做得越多,反而越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机会。这本书的名字,《聪明的妈妈像傻瓜》,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在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育儿哲学,一种看似“傻”却实则“聪明”的教育方式。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例如,当孩子面临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而不是直接替他们做决定?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又该如何支持,而不是立即代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爱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成为一个既能给予孩子温暖支持,又能鼓励他们独立成长的“聪明的傻瓜”妈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育儿有了新的思考方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智慧。
评分我最近在寻觅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市面上这类书籍很多,但能真正打动我、给我带来深刻思考的却不多。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孩子在被爱的同时,也能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心态。很多时候,家长们出于爱,会忍不住替孩子包办一切,殊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本书的名称,《聪明的妈妈像傻瓜》,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许的惊艳,随后又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似乎在挑战传统的育儿观念,提出了一种反直觉的智慧。我猜想,这本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育儿技巧,这些技巧或许在外人看来有些“笨拙”或者“不负责任”,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方法,让我能够理解和学习如何适度放手,如何鼓励孩子去探索、去犯错、去学习,从而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聪明”与“傻瓜”之间的界限,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傻瓜式”的智慧,来实现“聪明”的育儿目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的太有意思了,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时候“聪明”的家长反而会陷入思维定式,越是想把孩子培养得优秀,越是事事代办,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让孩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而“傻瓜”式的教养,或许正是指那种看似不太管,实则给了孩子更多空间和机会去学习、去成长的智慧。我非常想了解,这本书具体是如何阐释“聪明的妈妈像傻瓜”这一概念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家长们转变固有的育儿观念?例如,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应该立刻上前帮助,还是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是应该严厉批评,还是应该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认识到,有时候,家长适度的“放手”和“退居幕后”,反而能够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潜能,让他们更加独立、自信地成长。
评分我一直坚信,最好的教育不是包办,而是引导。但如何在引导中不失分寸,如何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又让他们学会独立,这确实是一门艺术。这本书的题目,《聪明的妈妈像傻瓜》,非常有冲击力,它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或许是那种不动声色的鼓励,或许是那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放手,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育儿智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这些“傻瓜式”教养背后的逻辑,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做到让孩子在看似“不被照顾”的情况下,反而能够获得更充分的成长空间。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傻瓜”的智慧,让我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和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
评分挺好的家教故事,囤着慢慢看。
评分好!!!!!!!!!!
评分这个送货还挺快的
评分挺好的家教故事,囤着慢慢看。
评分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啊
评分还没看
评分挺好的家教故事,囤着慢慢看。
评分很不错的书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