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上弘美、三宅一生、川濑敏郎、杉本博司、赤木明登、坂本五郎、中谷美纪推崇的当代美学大家白洲正子中文译作初次问世!
☆谈相遇,谈好物,谈山川大河与日常生活,谈“东方孤岛”日本累积千年的文化底蕴。
☆本书收录的随笔曾经影响一代日本人,在白洲正子的带动下,人们重新审视“简素、质朴”的传统文化,拾起被忽视的“旧时之美”。
她记录撑起日本文化的巨匠们:小林秀雄、青山二郎、北大路鲁山人、世阿弥、梅若实、松尾芭蕉、入江泰吉、黑田清辉、川濑敏郎、黑田辰秋、水上勉、柳宗悦、三宅一生、三船敏郞……
她细述日本一度被遗忘的美:陶、漆、能乐、茶道、花道、民艺、摄影、绘画、设计、山岳信仰、匠人精神……
不具备背负传统前行的勇气,创造新事物的力量又从何谈起?——白洲正子
海报:
《旧时之美:白洲正子谈日本文化》是日本美学大家白洲正子的随笔集。收录在这本书里的,是白洲正子在三十年间发表的精彩随笔,漫谈日本传统文化之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历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人心和社会环境却开始变得浮躁不安。旧时匠人、文人坚持的文化在经济的巨浪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为此痛惜的白洲正子决意重新发掘日本旧时之美。数十年间,她走访古都,拜会匠人,畅谈日本文学、古董、能乐、茶道、花道、民艺、摄影、绘画、设计、大和风景和日常生活,记录一次次与美的相遇。
在经济浪潮冲击人们内心的年代,白洲正子用文字告诉读者,真正的美在何处,又该如何坚守。
白洲正子
MasakoShirasu
日本散文家、古董收藏家、能剧演员,被誉为“日本历史上十位杰出女性之一”。
1910年出生于东京,是日本旧贵族院议员桦山爱辅伯爵的次女。自幼学习能剧,14岁打破能剧禁止女性上台的陈规登台表演,后成为能剧“梅若流”传人。
1950年前后开始对写作与古美术产生兴趣,继而持续发表专栏文章,分享自己简单、质朴、亲近自然的美学理念,是日本近代重要的美学评论家之一。一生著述超过60部,两度获得“读卖文学奖”。
1998年因病逝世。
白洲正子的美学观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设计、艺术与生活。
与美为友
舍弃“没有血肉的抽象论”——苦闷于如何“看到”的小林秀雄
用而知其味——青山二郎慧眼识真物
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惧赝品——为求真品甘愿冒险的秦秀雄先生
活着的乐趣一期一会——茶室中的美
精神的自由催生出的“花”——终生难忘鹿岛清兵卫的一生
我对能面具的感想
景色
信乐和伊贺的陶瓷器
恭仁京旧址
通往信乐之路
紫香乐宫
信乐的陶器
信乐小镇
通往伊贺之路
伊贺上野
湖南风景
胡枝子盛开时
狂言面具乙
茶碗天启赤绘
螺钿硝烟壶
北大路鲁山人作武藏野大钵
绞染十字纹
书见台蝶
先代梅若实翁轶事
梅若六之丞
写给热爱传统舞台艺术的女性们
“初心不可忘”
老木之花
非同寻常的潇洒人
快门声
黑田清辉的女人肖像
愚公移山
艺术正繁荣?
川濑敏郎《风姿花传》
“发现此物的其他人都给我变成青蛙!”
黑田辰秋人与作品
屋檐下的大力士
再说螺钿
民艺的诞生
关于漆
关于漆器
追求木工之路
木工之旅
新皇居的椅子
工坊风景
坡路风景
我的茶
被自己养的狗咬了手
水上勉《吃土的日子》
谷口吉郎《浅溪日记》
天着连
三宅一生的衣服
思泷
坂本的门前町
随感
春近
丰盛的不便
国际人
用兵在于势
逼真
关于理智的判断力
物之两面
《识货人之眼》
关于误解
暴风雨之后
职人
忆岁末
达人可憎
有余之家
语感
好场
舍弃“没有血肉的抽象论”
——苦闷于如何“看到”的小林秀雄
美丽之花可寻,而花之美无影。
这是小林秀雄的文艺评论《当麻》里非常著名的一句,评论的是世阿弥的“花”。在这之前,小林先生还引用了《风姿花传》里的一节:“通过无数练习,用尽功夫、心思后,就会知道花永不萎谢。”
关于美,我从小林先生、评论家河上彻太郎先生、装帧家青山二郎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如果把小林先生这句话里的“花”换成“物”,便可从中窥见小林先生的审美观。
对于“物之美”,人总有道不完的说辞,比如形状好、色彩佳,或者这处缺陷显得更有味道,等等。但是,真正的美物自我丰富而完整,足以让观者闭嘴,无论是绘画、陶瓷还是文学作品,都是如此。面对沉默的东西,要极具耐心,在对方自然而然地向你开口之前,学会忍耐,学会等待。作为评论家的小林先生,着重写的也是这件事。
在他笔下,“器物之美”和“美的器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有“抽象观念”与“具体的物”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充满惑思的语句”与“无言之物”之间的对决。
小林先生曾告诉我,他经历过一段失语的时期,什么也写不出来,沉默了多年。我猜想那一定是他被狐神附了体一般沉迷于瓷罐、彩绘碟子、酒盅之类古董的那段时间。
现在的人太饶舌了,评论家和作家都是。他们不是在单纯卖弄知识,就是在炫耀文笔,或者抽象地赞颂美。我信不过这些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小林先生一心想促成吉田满《大和战舰的最后》的出版。那时河上彻太郎的家毁于美军空袭,借住在我家避难。小林先生通过河上先生的介绍,来我在鹤川的家,请我丈夫白洲次郎出面让驻日美军通融,为书放行。我和小林先生就是这么认识的。
小林先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思路清晰,下笔有魄力,且客观无私,每每让我读后心服。但是,他并不喜欢“美学”这个概念,因为其中蕴含的抽象性甚至可以催生出“恶德”,他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和血肉人生没有任何关联。
赏玩古董的时候,“感觉到”和“看到”这两个层次之间差距很大。
“感觉到”是指觉得不错、好看,这些是被视觉激发出的感情,训练久了,自然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喜好。而“看到”,是确切地把握了一件东西的重量、色彩、手感等各方面细节,看到了一件东西清晰而准确的整体形象。
小林先生从“感觉到”的层次,到把握了物之形态的“看到”的层次,一定经历了一个痛苦过程,连做梦也在和古董苦战吧。
他深陷于其中,亲身体验了人心深渊一般的烦恼和鲜活的欲望后,对小说家井伏鳟二先生坦言自己渐渐从古董的世界里“看清了它的形态,由此也更懂了文学”。
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小林先生的文风发生了明显变化。他的思想日趋圆熟,文笔却越发淡泊,文章写得平易明了、越发好读了。不是因为平易所以好读,而是如同古书《徒然草》中说的那样,“细巧之处用钝刀”,他在控制着那双过分清醒的锐眼之时,又在文章里自由地呈现自我。
我想,小林先生是想表达“艺术品不是供人鉴赏的东西,而是可以相伴、一起交心畅谈的人生之友”。而所谓“看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走向美。
活着的乐趣一期一会
——茶室中的美
我想,所谓一期一会,归根结底是和自我相遇。
在战争年代里,日本失去了一切。那时我心里很焦虑,渴望与“人”相遇,渴望能触摸到“美物”,为此我走遍了日本各地。
一路上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也结交了众多良师益友,其中既有来自“雪国”越后的盲人歌女,也有大岛上视泥土和蓝染为生命的染织匠人,还有晚年的梅原龙三郎先生,他一直在梦中追寻着手中画笔难以描绘的美妙色彩。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便是在有生之年珍惜当下、活出精彩的道理。“现在”的这一瞬间一去永不复返,不能不珍惜。每一刻的际遇都很宝贵,要把握仅有的这一生,活出滋味来。这是人生在世的本分,也是责任。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我以前一直懵懂,现在上了年纪才有所体会。
我没有正式修习过茶道,但喜欢喝茶,也喜欢茶室里的气氛。茶的滋味温和醇厚,就和茶碗的触感一样,让人内心宁静安稳;更不要说小小的茶室空间里凝聚了日本文化中的精华。茶碗是日本陶瓷的根基,茶室插花与茶席料理也是如此,几乎可以说,日本文化是从茶室里诞生的。
但是话说回来,茶道那种架势我不喜欢。茶道仪式上人与人之间的客套交往让我难以忍受。在兴趣培训班式的茶会上,只有简单的客套问候,却没有纯粹的“一期一会”。真正的“一期一会”有着此会之后再难相见的决绝之意,是武士们表达此茶之后不知何时战死疆场时会用的词,表达了活在生死边缘的万千感慨。这样一个词,用在对明明不感兴趣的茶具作客套敷衍的交际场上,实在糟蹋。
《旧时之美:白洲正子谈日本文化》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白洲正子女士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她谈论的日本文化,不是教科书上那些枯燥的符号,而是融入了她生命体验的真实感悟。她描述的那些古老的寺庙,被岁月侵蚀的石佛,甚至是荒野中的一株野草,在她笔下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她对“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永恒的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某种风格,而是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带领读者去感受日本文化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我特别喜欢她关于“寂”的阐述,那种在静寂中孕育的生命力,那种在残缺中显现的完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一种非常独特的韧性,一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绽放美丽的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拥有”和“失去”,理解了真正的丰盈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对生命本真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旧时之美:白洲正子谈日本文化》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场静谧的精神之旅。白洲正子女士的文字,没有激昂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她仿佛是一位老友,坐在你身边,分享着她对日本文化的独到见解。我尤其喜欢她对“间”的理解,那种在空间、时间、声音上的“留白”,是如何制造出意境,如何让事物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她谈论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生活本身。从一碗清茶,到一件古老的染织品,她都能从中挖掘出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她所描绘的日本文化,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她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种文化,需要沉下心来,去感受它最核心的脉搏。她并没有试图去“教育”读者,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去思考。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就像在品味一杯越陈越香的清酒,越品越觉回甘。
评分这本《旧时之美:白洲正子谈日本文化》的名字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日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带着时光印记的、流传下来的美学很着迷。白洲正子这个名字,虽然之前在其他一些关于日本艺术和文化的文章里瞥见过,但对她的了解并不深入。她的名字总伴随着一种神秘感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这次有机会通过这本书来“聆听”她谈论日本文化,我满怀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古老的画卷,慢慢展开,让我看到那些被时光温柔打磨过的细节。我想象中,她会讲述一些关于茶道、花道、庭园艺术,甚至是民间传说中的故事。这些故事里,一定蕴含着日本人在自然、器物、生活方式中追求的“侘寂”之美,那种不完美中的宁静,残缺中的完整。我特别想知道,她是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那些“旧时之美”是如何得以延续,又如何面临挑战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文化,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对话,去理解那种深沉而内敛的东方美学。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让我重新审视身边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旧时之美:白洲正子谈日本文化》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日本文化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日本文化就是精致、繁复、甚至有些拘谨,但白洲正子女士的文字,却展现了一种更深沉、更具生命力的内核。她谈论的“美”,并非是外在的雕琢,而是内在的韵律。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许多关于“侘寂”和“幽玄”的哲学。我记得她提到过,在观察一棵老树时,你会看到它枝干的扭曲,树皮的斑驳,这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恰恰是它生命力的证明,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所在。她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从中汲取灵感,让我对日本庭园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修剪和布置,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四季的更迭成为庭园最美的画师。她还谈到了许多关于“缘”和“因果”的观念,这些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塑造了日本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朴素和自然之中,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去体悟。
评分读完《旧时之美:白洲正子谈日本文化》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仿佛还回响着白洲女士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她并非直接列举文化符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她描述的一场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泥土气息,庭院里滴落的水珠,以及屋檐下挂着的紫藤,这些意象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宁静的时刻。她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赞美,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捕捉了那些最细微之处的韵味。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她对器物的观察,她会讲述一个老旧的陶碗,一块磨损的木梳,甚至是衣物上褪色的图案,是如何承载着主人的故事和时代的记忆。这种对“物”的敬畏和理解,让我看到了日本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非停留于物质的奢华,而是对事物内在价值的尊重。她的话语中,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也是对当下匆忙生活的提醒。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让我重新思考“美”的定义,它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也不应只体现在光鲜亮丽的作品中,而更应该融于生活的点滴,藏于自然的呼吸,沉淀于岁月的痕迹。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买,方便实惠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包装专业,发货迅速,开卷有益。
评分经典版本,值得推荐!经典版本,值得推荐!
评分有关日本文化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还好。
评分价格便宜,快递也好。有机会再剁手。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10月30日的订单,一直在等待处理中;有货了吧,给我分拆成一本一单;不能一起发;包装也是各种不一样,有的是快件塑料袋,有的是有减震的袋子;能善待一下书籍吗!虽然近双十一出货量巨大,希望京东的物流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