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进,编 著,王洞,季进 编
图书标签:
  • 夏志清
  • 夏济安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历史文献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史
  • 书信
  • 史料
  • 家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83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60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 大中学生、文学爱好者、研究者

  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这六百一十二封信起自1947 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1965 年2 月23 日脑溢血过世前,时间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动荡的时期,夏氏兄弟未能身免。但尽管动如参商,他们通讯不绝,而且相互珍藏对方来信。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楷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 王德威教授


内容简介

  夏济安、夏志清昆仲,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期间他们的往来书信由夏志清先生珍藏六十余载,经夏志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权,苏州大学季进教授注释整理,首次向外界披露。

  本书收录了1950年到1955年间夏志清、夏济安兄弟两人的通信。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如何从一位年轻的求学者,一步步成长为国际著名学者,也可以看到夏济安如何流转各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努力奋斗的艰辛。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竟然饶有魏晋风雅。


作者简介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夏济安(1916-1965)原籍江苏吴县,夏志清兄长。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1950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脑溢血病逝于美国奥克兰。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122.夏志清致夏济安

  1950年10月31日

  济安哥:

  一月来接到你三四封信,因为加紧准备口试,写信的工夫也没有。三天前接到你离港发出的信,现想已安抵台北,一路想无风浪。你同秦小姐的进展很理想,读后很高兴,虽然暂时她不愿订婚,我想她对你钟情已深,迟早总有结婚一日。我在九月底十月初伤风了一次,带咳嗽,到美国后还是第一次。因为那时忙着读书,很感讨厌,现在已早全〔痊〕愈了。我的口试已于上星期五(十月廿七日)正式考过,考得相当brilliant,应答如流,口齿亦清爽,大约我讲英文是比前数年进步了。在我board上有五位教授,Menner、Pottle、Prouty、Martz、Hilles,四位我都上过课的。Hilles是英文系的chairman,善老人,所以空气很和睦,所问到的作家有Chaucer、Spenser、Shakespeare、Marlowe、Swift、Dryden、Pope、Tennyson1、Browning2、Arnold、Swinburne3、Rossetti4、W.Morris5、Whitman6、Dickinson7、Hawthorne等十数个,时间仅一小时(下午四时至五时),所以没有特别复杂的问题。考过后Menner说“Averygoodexamination.Didyouenjoyit?”这次考试我的确很enjoy,现在考过,心里很轻松,到Yale后每次考试都很顺利,以后写论文,时间由自己支配,不再有上课写paper的压力了。我的论文,大约跟Pottle写Crabbe8,或Brooks写Marvell9,Marvell较有趣,可是研究他的人很多,着手较难,现在还没有决定。

  我把家中困苦情形向DeanSimpson说(了),他答应今年除免学费外,再加我五百元,领到后可汇寄家中。我自己手头也可稍宽些。虽然我原来的fellowship有一千四百,但我已有李氏奖金,Yale肯给我九百五十元(连学费),也算待我不薄了,不日当寄信去家中。不知台湾同上海可通信否?

  到台湾后,觉得台湾景物如何?初去时,当有奇怪不惯的感觉,我想一下子哪能感觉习惯了。不知这学期能赶上开课否?我以前住的罗斯福街,走过时也可看到。秦小姐那里想不断通信,她的名字Celia是不是你替她起的?非常不俗而悦耳。

  今年NewHaven的中国女子远多出未结婚的中国男生。附近女子大学有五位,nurseryschool有三位,graduateschool也来了两位,一位是St.John's大学教授的女儿刘天眷10,在这里读化学,很用功老实,戴眼镜,不打扮,是1943—1947届上海女子蛙式游泳冠军。另一位读东方语言,年龄较大。nurseryschool新来那位华盛顿中国女生JanetTam谭秀娟11,生得确是〔实〕美貌,同国内来美女子风度不同,以后有机会或想date她一两次。今夏读了四足月的书,英国文学的gaps的确已减少。看了一打小说,Spenser弄得很熟,时间花得很上算。住宿已有定当否?念念,即颂

  秋安

  弟志清上

  十月三十一日

  寄来秦小姐照片,的确很文静清秀,很sensitive。

  ……


前言/序言

  卷二中的人与事

  王洞

  2015年4月27日,王德威教授与胡晓真所长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举办了一个夏志清纪念研讨会,德威希望在会前出版志清与济安的通信以资纪念。在季进教授的协助下,由联经出版社胡金伦总经理大力推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如期面世。自1947年至1965年,兄弟二人书信往还,有600多封。18年间,志清定居美国,生活安定;济安却因政局不安,离京返沪,经港赴台,辗转来到美国,迁徙频繁。这600多封信,即以济安的变迁,分5卷出版。卷一发表了121封信(始自志清乘船离沪从火奴鲁鲁1949年11月21日寄出的第一封信至济安赴台前1950年10月23日由香港发出的编号第121号信件)。卷二始自第122号信件(1950年10月31日)—志清由耶鲁寄至台北的第一封信,至第280号信件(1955年6月9日)—济安结束印第安纳大学的课程,至伊利诺伊州访友,由芝加哥寄出的信。

  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节节失利退守台湾,一时无法安插迁台的官员与百姓,新近迁台的人大部分无职业,没收入,靠积蓄度日,生活很清苦。济安由崔书琴先生引荐,幸得台湾大学(以下简称“台大”)教职,但外文系没有熟人,很感孤单,教学之余致力于英文写作。济安的英文造诣果然得到系主任英千里、校长钱思亮的赏识。1955年2月,台大派济安来美“取经”,由美国国务院资助在印第安纳大学进修一学期,学习写作。济安写了两篇小说:《传宗接代》(“TheBirthofaSon”)与《耶稣会教士的故事》(“TheJesuit'sTale”)。后者得到《宗派》杂志编者兼名批评家拉夫(PhilipRahv)的赞赏,登在该刊1955年秋季号,肯定了济安英文创作的成就。

  在印第安纳进修期间是济安一生最快乐的时光。美国国务院的津贴较一般奖学金优厚,济安无需为生活担忧,安心学习,成绩斐然。他爽朗的个性、诙谐的谈吐,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常被邀参加会议发表谈话,接受校刊的访问。虽然获悉他追求多年的女友别嫁,很受“震撼”(shocking),但他失恋的悲伤因爱慕女同学Ruth而冲淡。济安被Ruth的美丽吸引,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在学期行将结束时,才鼓足勇气端着饭盘与这位美女在饭厅里同桌吃饭,所以学期完了,他便去芝加哥转往附近的Elkhart看望Ruth。

  济安去台北以前,在昆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虽然两手空空,但生活非常舒适,因为有他父亲及父亲朋友的接济。到了台北,接济中断,必须“自力更生”。台大薪水微薄,入不敷出,幸有宋奇1帮忙,接手了驻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的翻译工作,按件计酬。这些译文都收入《美国散文选》(香港今日世界社,1958)。济安的高足刘绍铭教授发现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认为有重刊的价值,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重印济安的译文及作者原文,中英对照,书名《名家散文选读》,即将出版。济安在20世纪50年代,长期在《学生英语文摘》(Student'sEnglishDigest)选载当代名家小段英文,详加注释,嘉惠有志学习英语的学生。我读高中时即是这本杂志的读者,久闻夏济安的大名,很是仰慕。1959年,济安的得意门生朱乃长教授结集了这些文摘,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英文选评注》,至今销路不衰。简体版也早在1985年面世,2014年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发行。

  看过卷一的读者,都知道济安单恋一位13岁的小美女。这段恋情随着北平解放而结束。济安到香港后,在一家公司上班,住在豪华的旅馆里,却领不到薪水,只好给富家子弟补习英文,赚取生活费,在即将离港时爱上了女生秦佩瑾。

  这位秦小姐,多愁善感,喜爱文学,与济安以创作互勉。这与济安勤于写作不无关系,这期间,济安发表了《苏麻子的膏药》《火柴》《火》等短篇小说。秦小姐与济安通信不断,但只愿维持师生关系。在台北,使济安动心的是一位台大英语系三年级女生,名叫董同琏。济安指导她写论文,接触频繁,日久生情。董小姐毕业后,与济安逐渐疏远,济安1955年离台来美时,已放弃对董的追求。济安给志清的信每每提起这两位小姐,请志清代购精美的卡片,或讨明星的照片。志清在百忙中,一定满足哥哥的嘱托。

  济安平日谈笑风生,但与心仪的女子单独相处时往往手足无措,尤其不知道怎样送女友礼物。六妹玉瑛告诉我,大哥济安在上海时曾带她去看童芷苓,从苏州买了一双绣花鞋,想送童芷苓,始终送不出手,竟将绣花鞋带回。据名散文家吴鲁芹的太太说,济安在台北时,常去她家打麻将,有一次带了一个贵重的皮包来,说这皮包是特意请宋奇在香港买来预备送董同琏的。到了董家,不敢送,怕小姐拒收。济安自尊心极强,对追求女人缺乏手腕与信心,不敢送书籍、食物之外的礼物,生怕女方觉察其求爱的意图。每次恋爱耗上三五年,都以失败告终,蹭蹬蹉跎,以致终身未娶。

  1950年志清通过了博士口试,再没有准备考试、写paper(论文)的压力,开始想交女朋友。他追求心仪的女子,与济安相似,屡屡失败,直到1953年秋在耶鲁的舞会上遇到刚从蔓荷莲学院(MountHolyoke)毕业的新生卡洛(CarolBulkley)。志清追求不到的梅仪慈也是曼荷莲的毕业生,所以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卡洛温柔善良,她曾对我说志清是她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她不顾父母反对,决定嫁给志清。志清却嫌卡洛貌不美,有所保留,但又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卡洛这样爱他,舍不得放弃成家的机会。于是在1954年6月5日他们结了婚,不久生下儿子树仁(Geoffrey),小家庭尚称美满。

  卷二所收的信充满了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息变化,兄弟二人担心父母收不到汇款,后来担心自己的前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确保太平洋战线,派第七舰队到台湾地区,才解除国民党的恐惧。此前人人自危,国外有亲戚朋友的,都想离开台湾地区。济安也不例外,很想来美国,因曾生过肺病,担心通不过体检,不敢贸然申请来美。志清在获得英文系博士后,为找事犯愁,既不愿意回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也不打算去台湾地区,只有留在美国谋职,赚取美金,才能接济上海的父母与妹妹。幸得耶鲁政治系饶戴维教授的赏识,为其编写《中国手册》(China:AnAreaManual),后又得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的资助,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然二者均非长久之计,往往为来年的工作忧虑。

  兄弟二人欣赏彼此的才学,互相交换意见。济安在台大开始教初级英文,后改教文学史、小说等高级课程,常请弟弟推荐美国最重要的作家、评论家及购买最新的书籍,所以二人常讨论西洋文学。济安的国学根底好,见识广,志清转治中国文学后,常请教哥哥,1952年后二人讨论中国文学的时候居多。从这些信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充满幻想的夏济安;而夏志清则是一位虚心学习的谦恭学者,与日后“狂妄自大”的“老顽童”判若两人。

  济安对这个弟弟的学养思辨,充满了信心。当他获知志清得到编写《中国手册》的工作时,写道:“接来信知job有着落,甚为欣慰。由你来研究中国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记的大事,因为中国文学至今还没有碰到一个像你这样的头脑去研究它……凭你对西洋文学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mind,将在中国文学里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中国文学将从此可以整理出一个头绪来了。我为中国文学的高兴更大于为你得job的高兴。”(见第147号信件)志清果然不负济安的期望,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史》为研究中国文学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兄弟二人对胡适、鲁迅、沈从文、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有微词。他们是边读边评,尚未看到这些作家的全部作品,难免有失偏颇。我认为兄弟二人信里的褒贬,只能看作是他们互相切磋、学术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等看完他们所有的信件,读者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及《中国古典小说史》的形成,会有更深的理解。

  卷二的信里,谈女人的时候很多。因为男大当婚,兄弟二人都在寻找结婚的对象。志清追求过的女生有七八位之多,都没有成功,以后也不再来往,不知她们的下落,因此不注。

  梅仪慈是唯一有成就的学者,研究丁玲有成。当年志清给她写过两封情书,没有得到回音。志清1991年退休时,王德威为志清举办了一个研讨会,梅仪慈特来参加,志清非常开心。

  志清得知济安的女友董同琏与他人结婚,为了安抚济安,首次向哥哥吐露自己在上海曾经心仪的女子:沪江的张庆珍、上海的叶如珍和圣约翰的刘金川。他曾经写过一封情文并茂的长信给刘小姐,被退回。他把这封情书一直带在身边。张爱玲过世后,他写了一篇《初见张爱玲,喜逢刘金川—兼忆我的沪江岁月》(《联合报副刊》,1999年3月21、22日)。

  陈子善教授找到了刘金川在纽约的地址,志清与刘女士取得联系后,志清和我请刘金川和她先生吃饭。以后我们两家每年在餐馆见面两次,轮流做东,直到2006年刘金川因乳腺癌过世。

  当年在上海,刘金川早已与表兄相恋,故将志清的情书退回。1948年刘带着初生的婴儿去了台湾地区。1949年初丈夫乘“太平轮”由沪赴台与妻子相聚,不幸沉船丧生,刘女士只得带着儿子返沪,教英文谋生。她第二任丈夫陈森,本是她的学生,婚后生了儿女各一。中美建交后,他们的儿女都来美留学,在纽约定居。他们来美照顾孙儿、外孙。陈先生是福建肉松的少东家,“文革”时吃了不少苦,不愿再回上海。同志清的妹妹一样,上海只带给他们痛苦的回忆,上海的繁荣,丝毫激不起他们的乡思。倒是我们这些在台湾地区长大的幸运儿,以中国的崛起自豪,常常去上海,享受上海特有的奢侈。



《遥远的海岸:在时代的浪潮中求索》 这是一个关于选择、失落与重塑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最动荡的年代。1950年代,中国大陆风云变幻,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与价值抉择。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几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身处关键十字路口,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命运与理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或选择留下,或远渡重洋,每一个决定都牵连着他们对家国的眷恋、对学术的热忱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青年学者,名叫陈明轩。他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原本踌躇满志,希望能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复兴国学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1949年后的局势发展,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他亲眼目睹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剧烈冲击,曾经熟悉的学术圈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所珍视的许多价值观念受到了质疑甚至否定。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一方面感受着时代赋予的某种崇高使命感,一方面又被现实的复杂性所困扰,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与此同时,另一位主人公,出身海外,学贯中西的经济学教授,李文博,正面临着另一重抉择。他在西方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曾以为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然而,当他满怀热情地回到故土,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情况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他在学术的象牙塔与现实的政治洪流之间,感到了一种深刻的疏离。他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真正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则围绕着一位曾活跃于文学界的女性作家,王静怡展开。她曾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她的创作风格不得不面临调整。她既要迎合新的政治导向,又要保持自己作为一名创作者的良知与独立思考。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与坚持中,她渐渐失去了曾经的灵感与激情,内心深处涌动着失落与对艺术纯粹性的怀念。她开始审视,文学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它应该如何表达时代的精神,又应该如何承担起记录历史的责任? 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试图通过几个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来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普遍困境。他们并非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与思考,折射出那个年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有的选择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到新的社会建设中,试图在新的体系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则选择坚守自己的学术理念,即便面临着孤立与误解,也宁愿在沉默中守护知识的火种。更有甚者,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离开,前往一个未知的海外世界,在那里继续他们的学术追求,同时又背负着对故土的思念与牵挂。 陈明轩在内心的挣扎中,不断地阅读、思考,试图在古老的智慧中寻找解答。他时而沉浸在儒家的仁爱思想中,时而又被法家的严谨所吸引。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着秘密的交流,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困惑与思考,试图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微弱的希望之灯。他开始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基本追求,对真理的向往,对美的热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李文博教授则在一次次的理论实践中碰壁。他尝试将西方经济学模型应用到中国当时的实际经济状况中,但往往因为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而难以奏舞。他开始放下对既定理论的执着,转而深入民间,倾听普通百姓的声音,观察真实的经济活动。他发现,经济学并非抽象的数字和模型,而是与人的生计、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他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加贴近中国实际的方式来理解和研究经济。 王静怡在一次次的修改稿件中,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她发现,过于迎合政治的写作,只会让作品变得空洞和虚假。她开始怀念那些可以自由表达真情实感的日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位来自海外的老友,这位老友向她描述了海外的自由创作环境,以及在那里依然有人在认真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让她心中泛起一丝涟漪,开始思考,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本书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选择,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经历巨大变革时,知识分子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那些远渡重洋的,带着对故土的牵挂,在异国他乡努力重建自己的学术事业,他们所承受的孤独与乡愁,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付出的努力,同样是那个时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文化的延续贡献着力量。 《遥远的海岸:在时代的浪潮中求索》试图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群在时代巨浪中,努力寻找方向、坚守信念、或在挣扎中重塑自我的知识分子群像。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们的思考、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内心波澜,共同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独特印记。他们的故事,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也是对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洪流中应有角色的深刻追问。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读者能够跟随主人公们的脚步,一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体味他们的迷茫与坚韧,去思考知识与时代、个体与群体、传承与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都将成为我们理解那个年代,理解我们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的结局,并非是简单的圆满,而是充满了对于未来,对于知识,对于人生的持续探索与求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收到《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期待的是,我一直以来对夏志清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对文学的深刻洞察充满敬意,能够一窥他与夏济安先生的私下交流,无疑是了解这位巨擘思想形成过程的绝佳途径。而忐忑,则源于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未知。195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岸的隔绝,思想的洪流,对于身处异域的夏先生而言,其内心的波澜定是难以言喻。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段关键时期,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保持独立的学术判断?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动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新文学,会有怎样的观察和评价?他与夏济安先生的书信往来,是否会涉及一些在公开场合不便讨论的敏感话题,或者流露出他对人生、对文学、对世界的更深层面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往来的记录,更能折射出一位学者在动荡年代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邃忧思。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渴望从中汲取智慧,也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夏志清先生那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学术人生。

评分

翻开这本《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仿佛置身于一个旧时书房,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的淡淡香气。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夏志清先生是如何保持与世界学术前沿的联系的。他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学思潮,比如新批评、存在主义等,是否已经在他与夏济安先生的讨论中有所提及?他对这些思潮的理解和消化,又会如何影响他日后对中国文学的解读?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夏先生在深夜灯下,提笔写下对某部外国小说的看法,或者在回信中,热切地与夏济安先生探讨着某位中国作家作品的得失。这种学术上的切磋与碰撞,必然是思想火花四溅的。同时,我也好奇,在那个政治气候日趋紧张的时代,他们的通信是否会小心翼翼,或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某种默契和隐晦的表达。这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讨论,更是关于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和思想的纯粹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夏先生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孕育出日后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理论的。

评分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两名学者之间的通信,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夏志清先生是如何在异国他乡,保持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深厚情感的?他的书信中,是否会流露出对家国变迁的深切关怀?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评价,是否会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或者,他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一种超然的学术态度?我期待看到,在与夏济安先生的交流中,夏先生是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的。或许,在某些时刻,学术的严谨会与个人的乡愁交织在一起,形成令人动容的文字。这本书记载的,或许不仅仅是文学批评的理论,更是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我希望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温度与深度。

评分

从《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这本书的书名,我便能感受到一种学术上的严谨与私密的结合。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夏志清先生在学术研究之外,更生活化的一面。1950年代,对于任何一个身处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都充满了挑战与变数。我好奇,在这段时期,夏先生在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否也面临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困境?他的书信中,是否会涉及一些生活琐事,或者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同时,我也关注他与夏济安先生之间的情谊。他们是如何维系这份友谊的?他们的交流,是否是彼此精神上的重要支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夏先生的学术思想,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成长的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和思考。这是一种更立体、更丰满的夏志清形象,我希望能借此机会,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世界。

评分

对于《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1950—1955)》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展现夏志清先生早期的学术思想萌芽。1950年代,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巨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也伴随着政治对文学的强力介入。我非常想知道,身处海外的夏先生,是如何看待和评论那个时期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的。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否会受到当时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又是否会与夏济安先生就这些作品展开激烈的辩论?我设想,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一定会有对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的深入分析,甚至是对当时文学思潮的批判性反思。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评论,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观察和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夏志清先生是如何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观的。这对于理解他日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宏大叙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送货快,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商城送货速度很快,服务也不错?,快递小哥很辛苦。点赞?。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正在读上一卷,质量不错,正版书!

评分

正在读上一卷,质量不错,正版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第二卷出来了,后续啥时候出?

评分

不错不错,还没仔细看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