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季進,編 著,王洞,季進 編
圖書標籤:
  • 夏誌清
  • 夏濟安
  • 書信集
  • 近代史
  • 曆史文獻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化史
  • 書信
  • 史料
  • 傢族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834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8604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 大中學生、文學愛好者、研究者

  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齣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這六百一十二封信起自1947 年鞦夏誌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1965 年2 月23 日腦溢血過世前,時間橫跨十八年,從未間斷。這是中國現代史上動蕩的時期,夏氏兄弟未能身免。但盡管動如參商,他們通訊不絕,而且相互珍藏對方來信。

  在滯留海外的歲月裏,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楷寫下生活點滴、欲望心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這對兄弟誌同道閤,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 王德威教授


內容簡介

  夏濟安、夏誌清昆仲,中國現代文學評論界的兩大巨擘。他們早年從求學到進入學術研究的階段,正是近現代中國東西方學術與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們置身其中,參與並見證瞭這個曆程的復雜和艱辛。期間他們的往來書信由夏誌清先生珍藏六十餘載,經夏誌清太太王洞女士授權,蘇州大學季進教授注釋整理,首次嚮外界披露。

  本書收錄瞭1950年到1955年間夏誌清、夏濟安兄弟兩人的通信。我們可以看到夏誌清如何從一位年輕的求學者,一步步成長為國際著名學者,也可以看到夏濟安如何流轉各地,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努力奮鬥的艱辛。在滯留海外的歲月裏,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字寫下生活點滴、欲望心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這對兄弟誌同道閤,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竟然饒有魏晉風雅。


作者簡介

  夏誌清(1921-2013)生於上海浦東,原籍江蘇吳縣。上海滬江大學英文係畢業。抗戰勝利後任教北京大學英文係。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奬學金赴美深造,1951年獲耶魯大學英文係博士學位。先後執教美國密歇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1961年任教哥倫比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係,1969年為該校中文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文名譽教授。

  夏濟安(1916-1965)原籍江蘇吳縣,夏誌清兄長。上海光華大學英文係畢業。曾任教於西南聯大、北京大學、香港新亞書院。1950年赴颱後任教於颱灣大學外文係。1959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做研究。196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美國奧剋蘭。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122.夏誌清緻夏濟安

  1950年10月31日

  濟安哥:

  一月來接到你三四封信,因為加緊準備口試,寫信的工夫也沒有。三天前接到你離港發齣的信,現想已安抵颱北,一路想無風浪。你同秦小姐的進展很理想,讀後很高興,雖然暫時她不願訂婚,我想她對你鍾情已深,遲早總有結婚一日。我在九月底十月初傷風瞭一次,帶咳嗽,到美國後還是第一次。因為那時忙著讀書,很感討厭,現在已早全〔痊〕愈瞭。我的口試已於上星期五(十月廿七日)正式考過,考得相當brilliant,應答如流,口齒亦清爽,大約我講英文是比前數年進步瞭。在我board上有五位教授,Menner、Pottle、Prouty、Martz、Hilles,四位我都上過課的。Hilles是英文係的chairman,善老人,所以空氣很和睦,所問到的作傢有Chaucer、Spenser、Shakespeare、Marlowe、Swift、Dryden、Pope、Tennyson1、Browning2、Arnold、Swinburne3、Rossetti4、W.Morris5、Whitman6、Dickinson7、Hawthorne等十數個,時間僅一小時(下午四時至五時),所以沒有特彆復雜的問題。考過後Menner說“Averygoodexamination.Didyouenjoyit?”這次考試我的確很enjoy,現在考過,心裏很輕鬆,到Yale後每次考試都很順利,以後寫論文,時間由自己支配,不再有上課寫paper的壓力瞭。我的論文,大約跟Pottle寫Crabbe8,或Brooks寫Marvell9,Marvell較有趣,可是研究他的人很多,著手較難,現在還沒有決定。

  我把傢中睏苦情形嚮DeanSimpson說(瞭),他答應今年除免學費外,再加我五百元,領到後可匯寄傢中。我自己手頭也可稍寬些。雖然我原來的fellowship有一韆四百,但我已有李氏奬金,Yale肯給我九百五十元(連學費),也算待我不薄瞭,不日當寄信去傢中。不知颱灣同上海可通信否?

  到颱灣後,覺得颱灣景物如何?初去時,當有奇怪不慣的感覺,我想一下子哪能感覺習慣瞭。不知這學期能趕上開課否?我以前住的羅斯福街,走過時也可看到。秦小姐那裏想不斷通信,她的名字Celia是不是你替她起的?非常不俗而悅耳。

  今年NewHaven的中國女子遠多齣未結婚的中國男生。附近女子大學有五位,nurseryschool有三位,graduateschool也來瞭兩位,一位是St.John's大學教授的女兒劉天眷10,在這裏讀化學,很用功老實,戴眼鏡,不打扮,是1943—1947屆上海女子蛙式遊泳冠軍。另一位讀東方語言,年齡較大。nurseryschool新來那位華盛頓中國女生JanetTam譚秀娟11,生得確是〔實〕美貌,同國內來美女子風度不同,以後有機會或想date她一兩次。今夏讀瞭四足月的書,英國文學的gaps的確已減少。看瞭一打小說,Spenser弄得很熟,時間花得很上算。住宿已有定當否?念念,即頌

  鞦安

  弟誌清上

  十月三十一日

  寄來秦小姐照片,的確很文靜清秀,很sensitive。

  ……


前言/序言

  捲二中的人與事

  王洞

  2015年4月27日,王德威教授與鬍曉真所長在颱灣“中央研究院”舉辦瞭一個夏誌清紀念研討會,德威希望在會前齣版誌清與濟安的通信以資紀念。在季進教授的協助下,由聯經齣版社鬍金倫總經理大力推動,《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一》如期麵世。自1947年至1965年,兄弟二人書信往還,有600多封。18年間,誌清定居美國,生活安定;濟安卻因政局不安,離京返滬,經港赴颱,輾轉來到美國,遷徙頻繁。這600多封信,即以濟安的變遷,分5捲齣版。捲一發錶瞭121封信(始自誌清乘船離滬從火奴魯魯1949年11月21日寄齣的第一封信至濟安赴颱前1950年10月23日由香港發齣的編號第121號信件)。捲二始自第122號信件(1950年10月31日)—誌清由耶魯寄至颱北的第一封信,至第280號信件(1955年6月9日)—濟安結束印第安納大學的課程,至伊利諾伊州訪友,由芝加哥寄齣的信。

  抗戰勝利後不久內戰爆發,國民黨節節失利退守颱灣,一時無法安插遷颱的官員與百姓,新近遷颱的人大部分無職業,沒收入,靠積蓄度日,生活很清苦。濟安由崔書琴先生引薦,幸得颱灣大學(以下簡稱“颱大”)教職,但外文係沒有熟人,很感孤單,教學之餘緻力於英文寫作。濟安的英文造詣果然得到係主任英韆裏、校長錢思亮的賞識。1955年2月,颱大派濟安來美“取經”,由美國國務院資助在印第安納大學進修一學期,學習寫作。濟安寫瞭兩篇小說:《傳宗接代》(“TheBirthofaSon”)與《耶穌會教士的故事》(“TheJesuit'sTale”)。後者得到《宗派》雜誌編者兼名批評傢拉夫(PhilipRahv)的贊賞,登在該刊1955年鞦季號,肯定瞭濟安英文創作的成就。

  在印第安納進修期間是濟安一生最快樂的時光。美國國務院的津貼較一般奬學金優厚,濟安無需為生活擔憂,安心學習,成績斐然。他爽朗的個性、詼諧的談吐,很受同學們的歡迎,常被邀參加會議發錶談話,接受校刊的訪問。雖然獲悉他追求多年的女友彆嫁,很受“震撼”(shocking),但他失戀的悲傷因愛慕女同學Ruth而衝淡。濟安被Ruth的美麗吸引,一直沒有機會接近,在學期行將結束時,纔鼓足勇氣端著飯盤與這位美女在飯廳裏同桌吃飯,所以學期完瞭,他便去芝加哥轉往附近的Elkhart看望Ruth。

  濟安去颱北以前,在昆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雖然兩手空空,但生活非常舒適,因為有他父親及父親朋友的接濟。到瞭颱北,接濟中斷,必須“自力更生”。颱大薪水微薄,入不敷齣,幸有宋奇1幫忙,接手瞭駐在香港的美國新聞處的翻譯工作,按件計酬。這些譯文都收入《美國散文選》(香港今日世界社,1958)。濟安的高足劉紹銘教授發現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認為有重刊的價值,請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重印濟安的譯文及作者原文,中英對照,書名《名傢散文選讀》,即將齣版。濟安在20世紀50年代,長期在《學生英語文摘》(Student'sEnglishDigest)選載當代名傢小段英文,詳加注釋,嘉惠有誌學習英語的學生。我讀高中時即是這本雜誌的讀者,久聞夏濟安的大名,很是仰慕。1959年,濟安的得意門生硃乃長教授結集瞭這些文摘,由颱北商務印書館齣版瞭《現代英文選評注》,至今銷路不衰。簡體版也早在1985年麵世,2014年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重印發行。

  看過捲一的讀者,都知道濟安單戀一位13歲的小美女。這段戀情隨著北平解放而結束。濟安到香港後,在一傢公司上班,住在豪華的旅館裏,卻領不到薪水,隻好給富傢子弟補習英文,賺取生活費,在即將離港時愛上瞭女生秦佩瑾。

  這位秦小姐,多愁善感,喜愛文學,與濟安以創作互勉。這與濟安勤於寫作不無關係,這期間,濟安發錶瞭《蘇麻子的膏藥》《火柴》《火》等短篇小說。秦小姐與濟安通信不斷,但隻願維持師生關係。在颱北,使濟安動心的是一位颱大英語係三年級女生,名叫董同璉。濟安指導她寫論文,接觸頻繁,日久生情。董小姐畢業後,與濟安逐漸疏遠,濟安1955年離颱來美時,已放棄對董的追求。濟安給誌清的信每每提起這兩位小姐,請誌清代購精美的卡片,或討明星的照片。誌清在百忙中,一定滿足哥哥的囑托。

  濟安平日談笑風生,但與心儀的女子單獨相處時往往手足無措,尤其不知道怎樣送女友禮物。六妹玉瑛告訴我,大哥濟安在上海時曾帶她去看童芷苓,從蘇州買瞭一雙綉花鞋,想送童芷苓,始終送不齣手,竟將綉花鞋帶迴。據名散文傢吳魯芹的太太說,濟安在颱北時,常去她傢打麻將,有一次帶瞭一個貴重的皮包來,說這皮包是特意請宋奇在香港買來預備送董同璉的。到瞭董傢,不敢送,怕小姐拒收。濟安自尊心極強,對追求女人缺乏手腕與信心,不敢送書籍、食物之外的禮物,生怕女方覺察其求愛的意圖。每次戀愛耗上三五年,都以失敗告終,蹭蹬蹉跎,以緻終身未娶。

  1950年誌清通過瞭博士口試,再沒有準備考試、寫paper(論文)的壓力,開始想交女朋友。他追求心儀的女子,與濟安相似,屢屢失敗,直到1953年鞦在耶魯的舞會上遇到剛從蔓荷蓮學院(MountHolyoke)畢業的新生卡洛(CarolBulkley)。誌清追求不到的梅儀慈也是曼荷蓮的畢業生,所以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卡洛溫柔善良,她曾對我說誌清是她認識的人中最聰明的,她不顧父母反對,決定嫁給誌清。誌清卻嫌卡洛貌不美,有所保留,但又覺得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像卡洛這樣愛他,捨不得放棄成傢的機會。於是在1954年6月5日他們結瞭婚,不久生下兒子樹仁(Geoffrey),小傢庭尚稱美滿。

  捲二所收的信充滿瞭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息變化,兄弟二人擔心父母收不到匯款,後來擔心自己的前途。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確保太平洋戰綫,派第七艦隊到颱灣地區,纔解除國民黨的恐懼。此前人人自危,國外有親戚朋友的,都想離開颱灣地區。濟安也不例外,很想來美國,因曾生過肺病,擔心通不過體檢,不敢貿然申請來美。誌清在獲得英文係博士後,為找事犯愁,既不願意迴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也不打算去颱灣地區,隻有留在美國謀職,賺取美金,纔能接濟上海的父母與妹妹。幸得耶魯政治係饒戴維教授的賞識,為其編寫《中國手冊》(China:AnAreaManual),後又得洛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Foundation)的資助,撰寫《中國現代小說史》。然二者均非長久之計,往往為來年的工作憂慮。

  兄弟二人欣賞彼此的纔學,互相交換意見。濟安在颱大開始教初級英文,後改教文學史、小說等高級課程,常請弟弟推薦美國最重要的作傢、評論傢及購買最新的書籍,所以二人常討論西洋文學。濟安的國學根底好,見識廣,誌清轉治中國文學後,常請教哥哥,1952年後二人討論中國文學的時候居多。從這些信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知識淵博、充滿幻想的夏濟安;而夏誌清則是一位虛心學習的謙恭學者,與日後“狂妄自大”的“老頑童”判若兩人。

  濟安對這個弟弟的學養思辨,充滿瞭信心。當他獲知誌清得到編寫《中國手冊》的工作時,寫道:“接來信知job有著落,甚為欣慰。由你來研究中國文學,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一記的大事,因為中國文學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像你這樣的頭腦去研究它……憑你對西洋文學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mind,將在中國文學裏發現許多有趣的東西,中國文學將從此可以整理齣一個頭緒來瞭。我為中國文學的高興更大於為你得job的高興。”(見第147號信件)誌清果然不負濟安的期望,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史》為研究中國文學展開瞭一個新的視野。

  兄弟二人對鬍適、魯迅、瀋從文、老捨、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有微詞。他們是邊讀邊評,尚未看到這些作傢的全部作品,難免有失偏頗。我認為兄弟二人信裏的褒貶,隻能看作是他們互相切磋、學術思想發展的心路曆程。等看完他們所有的信件,讀者對《中國現代小說史》及《中國古典小說史》的形成,會有更深的理解。

  捲二的信裏,談女人的時候很多。因為男大當婚,兄弟二人都在尋找結婚的對象。誌清追求過的女生有七八位之多,都沒有成功,以後也不再來往,不知她們的下落,因此不注。

  梅儀慈是唯一有成就的學者,研究丁玲有成。當年誌清給她寫過兩封情書,沒有得到迴音。誌清1991年退休時,王德威為誌清舉辦瞭一個研討會,梅儀慈特來參加,誌清非常開心。

  誌清得知濟安的女友董同璉與他人結婚,為瞭安撫濟安,首次嚮哥哥吐露自己在上海曾經心儀的女子:滬江的張慶珍、上海的葉如珍和聖約翰的劉金川。他曾經寫過一封情文並茂的長信給劉小姐,被退迴。他把這封情書一直帶在身邊。張愛玲過世後,他寫瞭一篇《初見張愛玲,喜逢劉金川—兼憶我的滬江歲月》(《聯閤報副刊》,1999年3月21、22日)。

  陳子善教授找到瞭劉金川在紐約的地址,誌清與劉女士取得聯係後,誌清和我請劉金川和她先生吃飯。以後我們兩傢每年在餐館見麵兩次,輪流做東,直到2006年劉金川因乳腺癌過世。

  當年在上海,劉金川早已與錶兄相戀,故將誌清的情書退迴。1948年劉帶著初生的嬰兒去瞭颱灣地區。1949年初丈夫乘“太平輪”由滬赴颱與妻子相聚,不幸沉船喪生,劉女士隻得帶著兒子返滬,教英文謀生。她第二任丈夫陳森,本是她的學生,婚後生瞭兒女各一。中美建交後,他們的兒女都來美留學,在紐約定居。他們來美照顧孫兒、外孫。陳先生是福建肉鬆的少東傢,“文革”時吃瞭不少苦,不願再迴上海。同誌清的妹妹一樣,上海隻帶給他們痛苦的迴憶,上海的繁榮,絲毫激不起他們的鄉思。倒是我們這些在颱灣地區長大的幸運兒,以中國的崛起自豪,常常去上海,享受上海特有的奢侈。



《遙遠的海岸:在時代的浪潮中求索》 這是一個關於選擇、失落與重塑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中國曆史最動蕩的年代。1950年代,中國大陸風雲變幻,知識分子群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與價值抉擇。本書將目光聚焦於幾位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身處關鍵十字路口,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命運與理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或選擇留下,或遠渡重洋,每一個決定都牽連著他們對傢國的眷戀、對學術的熱忱以及對未來的期盼。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齣身書香門第的青年學者,名叫陳明軒。他自幼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對古典文學有著深厚的造詣,原本躊躇滿誌,希望能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為復興國學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1949年後的局勢發展,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他親眼目睹瞭社會變革帶來的劇烈衝擊,曾經熟悉的學術圈子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所珍視的許多價值觀念受到瞭質疑甚至否定。在這樣的氛圍中,他一方麵感受著時代賦予的某種崇高使命感,一方麵又被現實的復雜性所睏擾,內心充滿瞭矛盾與掙紮。 與此同時,另一位主人公,齣身海外,學貫中西的經濟學教授,李文博,正麵臨著另一重抉擇。他在西方接受瞭先進的教育,曾以為自己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然而,當他滿懷熱情地迴到故土,卻發現自己所學的理論與實際情況格格不入,甚至被視為“資産階級思想”的代錶。他在學術的象牙塔與現實的政治洪流之間,感到瞭一種深刻的疏離。他開始反思,究竟什麼樣的知識纔是有用的?什麼樣的道路纔能真正服務於國傢和人民? 故事的另一條綫索,則圍繞著一位曾活躍於文學界的女性作傢,王靜怡展開。她曾以其細膩的筆觸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而聞名,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她的創作風格不得不麵臨調整。她既要迎閤新的政治導嚮,又要保持自己作為一名創作者的良知與獨立思考。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協與堅持中,她漸漸失去瞭曾經的靈感與激情,內心深處湧動著失落與對藝術純粹性的懷念。她開始審視,文學的力量究竟在哪裏?它應該如何錶達時代的精神,又應該如何承擔起記錄曆史的責任? 本書並非宏大敘事的史詩,而是試圖通過幾個具體人物的命運軌跡,來展現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普遍睏境。他們並非是孤立的個體,他們的選擇與思考,摺射齣那個年代無數知識分子的縮影。他們有的選擇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到新的社會建設中,試圖在新的體係內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則選擇堅守自己的學術理念,即便麵臨著孤立與誤解,也寜願在沉默中守護知識的火種。更有甚者,在巨大的壓力下,選擇瞭離開,前往一個未知的海外世界,在那裏繼續他們的學術追求,同時又背負著對故土的思念與牽掛。 陳明軒在內心的掙紮中,不斷地閱讀、思考,試圖在古老的智慧中尋找解答。他時而沉浸在儒傢的仁愛思想中,時而又被法傢的嚴謹所吸引。他與一些誌同道閤的朋友保持著秘密的交流,他們分享著各自的睏惑與思考,試圖在黑暗中點亮一盞微弱的希望之燈。他開始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的基本追求,對真理的嚮往,對美的熱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李文博教授則在一次次的理論實踐中碰壁。他嘗試將西方經濟學模型應用到中國當時的實際經濟狀況中,但往往因為缺乏對中國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以及當時政治環境的限製而難以奏舞。他開始放下對既定理論的執著,轉而深入民間,傾聽普通百姓的聲音,觀察真實的經濟活動。他發現,經濟學並非抽象的數字和模型,而是與人的生計、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他開始嘗試用一種更加貼近中國實際的方式來理解和研究經濟。 王靜怡在一次次的修改稿件中,感到一種深深的疲憊。她發現,過於迎閤政治的寫作,隻會讓作品變得空洞和虛假。她開始懷念那些可以自由錶達真情實感的日子。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遇到瞭一位來自海外的老友,這位老友嚮她描述瞭海外的自由創作環境,以及在那裏依然有人在認真研究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讓她心中泛起一絲漣漪,開始思考,是否還有另一種可能。 本書的故事,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選擇,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經曆巨大變革時,知識分子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如何尋找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那些遠渡重洋的,帶著對故土的牽掛,在異國他鄉努力重建自己的學術事業,他們所承受的孤獨與鄉愁,以及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所付齣的努力,同樣是那個時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民族文化的延續貢獻著力量。 《遙遠的海岸:在時代的浪潮中求索》試圖描繪的,正是這樣一群在時代巨浪中,努力尋找方嚮、堅守信念、或在掙紮中重塑自我的知識分子群像。他們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他們的思考、他們的選擇,以及他們所經曆的內心波瀾,共同構成瞭那個特殊年代的獨特印記。他們的故事,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反思,也是對知識分子群體在曆史洪流中應有角色的深刻追問。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讀者能夠跟隨主人公們的腳步,一同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去體味他們的迷茫與堅韌,去思考知識與時代、個體與群體、傳承與變革之間的復雜關係。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堅持,都將成為我們理解那個年代,理解我們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故事的結局,並非是簡單的圓滿,而是充滿瞭對於未來,對於知識,對於人生的持續探索與求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這本書的書名,我便能感受到一種學術上的嚴謹與私密的結閤。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夏誌清先生在學術研究之外,更生活化的一麵。1950年代,對於任何一個身處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都充滿瞭挑戰與變數。我好奇,在這段時期,夏先生在經濟、生活、人際關係等方麵,是否也麵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睏境?他的書信中,是否會涉及一些生活瑣事,或者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同時,我也關注他與夏濟安先生之間的情誼。他們是如何維係這份友誼的?他們的交流,是否是彼此精神上的重要支撐?我期待在這本書中,不僅能看到夏先生的學術思想,更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人,一個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成長的知識分子的真實情感和思考。這是一種更立體、更豐滿的夏誌清形象,我希望能藉此機會,更深入地理解這位文學巨匠的精神世界。

評分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兩名學者之間的通信,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一麵鏡子。我特彆好奇,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夏誌清先生是如何在異國他鄉,保持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深厚情感的?他的書信中,是否會流露齣對傢國變遷的深切關懷?他對當時中國文學的評價,是否會受到政治立場的影響?或者,他能否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中,保持一種超然的學術態度?我期待看到,在與夏濟安先生的交流中,夏先生是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個人情感之間的關係的。或許,在某些時刻,學術的嚴謹會與個人的鄉愁交織在一起,形成令人動容的文字。這本書記載的,或許不僅僅是文學批評的理論,更是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以及他們對於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溫度與深度。

評分

翻開這本《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仿佛置身於一個舊時書房,空氣中彌漫著紙張和油墨的淡淡香氣。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夏誌清先生是如何保持與世界學術前沿的聯係的。他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學思潮,比如新批評、存在主義等,是否已經在他與夏濟安先生的討論中有所提及?他對這些思潮的理解和消化,又會如何影響他日後對中國文學的解讀?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夏先生在深夜燈下,提筆寫下對某部外國小說的看法,或者在迴信中,熱切地與夏濟安先生探討著某位中國作傢作品的得失。這種學術上的切磋與碰撞,必然是思想火花四濺的。同時,我也好奇,在那個政治氣候日趨緊張的時代,他們的通信是否會小心翼翼,或者在字裏行間透露齣某種默契和隱晦的錶達。這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的討論,更是關於如何在動蕩的時代保持學術的獨立性和思想的純粹性。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夏先生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孕育齣日後影響深遠的文學批評理論的。

評分

在收到《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這本書時,我內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許忐忑的。期待的是,我一直以來對夏誌清先生的治學精神和對文學的深刻洞察充滿敬意,能夠一窺他與夏濟安先生的私下交流,無疑是瞭解這位巨擘思想形成過程的絕佳途徑。而忐忑,則源於對那個時代背景的未知。1950年代,中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岸的隔絕,思想的洪流,對於身處異域的夏先生而言,其內心的波瀾定是難以言喻。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段關鍵時期,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保持獨立的學術判斷?他對當時中國文學的動嚮,特彆是新中國成立後湧現的新文學,會有怎樣的觀察和評價?他與夏濟安先生的書信往來,是否會涉及一些在公開場閤不便討論的敏感話題,或者流露齣他對人生、對文學、對世界的更深層麵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往來的記錄,更能摺射齣一位學者在動蕩年代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邃憂思。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渴望從中汲取智慧,也希望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夏誌清先生那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學術人生。

評分

對於《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展現夏誌清先生早期的學術思想萌芽。1950年代,對於中國文學來說,是一個巨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文學創作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但也伴隨著政治對文學的強力介入。我非常想知道,身處海外的夏先生,是如何看待和評論那個時期中國大陸的文學作品的。他的評價標準是什麼?是否會受到當時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又是否會與夏濟安先生就這些作品展開激烈的辯論?我設想,在他們的書信往來中,一定會有對一些重要作傢和作品的深入分析,甚至是對當時文學思潮的批判性反思。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學評論,更是一種文化上的觀察和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夏誌清先生是如何在復雜的文化語境下,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批評觀的。這對於理解他日後《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宏大敘事,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

活動給力!購買方便!還不錯!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買完這一波,老夫修道去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喜歡,就是貴瞭點,活動擼下

評分

相當不錯的一套書,買迴來就迫不及待地開始閱讀

評分

雙十一例行囤書,可以可以

評分

好書,就是包裝太簡陋,一層牛皮紙就送來瞭,還好沒有損壞

評分

夏誌清夏濟安書信集(捲二:1950—1955)

評分

終於等到活動入手超劃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