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外来文明研究

汉代外来文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云涛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史
  • 外来文化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中西文化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民族关系
  • 边疆研究
  • 汉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16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7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出版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6
字数:75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关于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必然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行。本书作者希望在早期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此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全面检阅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捕捉和搜集汉代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地考证的探讨汉代域外文明的传入及其影响,力图提供一份完整而可靠的汉代外来文明清单。其次,尽可能地利用新发现的史料补正过去研究的不足,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三,运用跨学科视野和全球史观,深入探讨汉代外来文明的文化意义。第四,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前人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

作者简介

石云涛,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与教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动物篇()
一域外良马的输入与汉代社会()
二狮子入贡与狮形艺术的产生()
三犀牛入贡与王莽宣示威德()
四象、象戏的输入及白象的政治寓意()
五符拔与天禄的关系()
六安息雀的文化寓义()
七骆驼的输入及其用途()
八沐猴与“沐猴而冠”()
九孔雀及其在诗赋中的意象()
十越裳献白雉王莽托古自颂()
十一翡翠与翠羽()
十二“九真之麟”是否长颈鹿()
十三鹦鹉和文士怀才不遇的寄托()
十四其他禽畜野兽()
小结()
第二章植物篇()
一葡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的输入()
二伴随天马而来的苜蓿()
三从波斯传来的安石榴()
四胡麻的引种及其文化意义()
五胡桃与胡桃宫()
六医食两用的胡荽()
七西域传来的胡蒜、大葱()
八豌豆、蚕豆、豇豆皆为胡豆()
九可以作燕脂的红蓝花()
十好一朵外来的茉莉花()
十一与茉莉花并称的耶悉茗花()
十二指甲花不是金钱花()
十三胡瓜改名为黄瓜()
十四荔枝 龙眼 橘柑 薏苡 甘蔗()
十五几种相传汉代传入的域外作物()
第三章器物篇()
一胡床的引入与汉人坐姿、坐具的改变()
二玻璃、琉璃、料器和玻璃器()
三金、银和金银器()
四其他金属和金属制品()
五域外影响与马具铠甲的改良()
六古代东北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中的楛矢()
七貊弓、檀弓和角端弓()
八天文知识、浑天仪、日晷与漏刻()
九续弦胶与切玉刀()
第四章毛皮与纺织品()
一毛皮制品()
二毛制品()
三火浣布()
四棉花与棉织品()
第五章香料、医药与医术()
一来自异域的香料()
(一)概说()
(二)胡椒传入及其文化意义()
(三)乳香与“乳香之路”()
(四)郁金香()
(五)苏合香()
(六)其他香料()
二异域医药与医术的传入()
(一)汉代医学文献所见异域药物()
(二)伴随佛教传入的印度医术和药物()
(三)汉代医药学中的东南亚、中亚、西亚元素()
(四)边疆民族地区疗疾养生的医药和偏方()
第六章珠宝篇()
一概述()
二贝紫贝文贝()
三玳瑁及其背甲的应用()
四作为宝石的翡翠()
五琥珀的迷雾()
六聚焦取火之火齐珠()
七神秘的琅玕()
八玛瑙不是“马脑”()
九西海海底之珊瑚()
十犀角文犀通犀()
十一南越国的非洲象牙()
十二从“车渠”到砗磲()
十三青金石()
十四珍珠的来源与用途()
第七章人工饰珠()
一概述()
二蚀花肉红石髓珠()
三蜻蜓眼式玻璃珠()
四印度—太平洋珠()
五金珠饰品()
六装金玻璃珠()
七象生造型珠()
(一)壶形珠()
(二)狮形珠()
(三)人面纹珠和人头坠子()
八玉珠()
第八章佛教的初传()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传说()
二佛教从西北陆路传入()
三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问题()
四孔望山摩崖造像的佛教因素()
五佛典的早期汉译()
(一)《四十二章经》的作者、译地和翻译时代问题()
(二)汉末译经之大小乘倾向()
六汉地最早的佛学著作《理惑论》()
七汉代人眼中的佛道()
第九章艺术篇()
一乐器 乐曲()
(一)箜篌()
(二)琵琶()
(三)筚篥()
(四)羌笛()
(五)其他乐器()
(六)乐曲乐舞()
(七)佛教音乐艺术()
二杂技 魔术 游戏()
(一)杂技()
(二)魔术()
(三)樗蒲游戏()
三佛教建筑艺术()
(一)佛塔()
(二)佛寺()
(三)石窟()
四各类造型艺术()
(一)织物图案()
(二)雕塑()
(三)胡人俑()
(四)画像石和画像砖()
(五)铜镜纹饰()
(六)绘画()
第十章诗赋中的外来文化因子()
一汉代诗赋中的外来文明意象()
二汉代诗赋中的胡人形象()
三汉代诗赋中和抚四夷的天下观()
余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汉代外来文明研究》:
  香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而传人中原。汉朝建立,赵佗建立南越国,考古发现南越已从海外输入香料和燃香习俗。中国原本没有燃香的习俗,燃香和燃熏的香料从海上丝路传人,进而传至中原地区。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五件四连体铜熏炉,高14.7厘米,或16.4厘米;器表作几何形镂空。炉盖和炉身分别铸出,再把四个炉身与方座合铸而成,为盖豆式熏炉。由于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说明,熏炉首先见于广州南越王墓,除铜制外,亦有陶制,应是南越国的发明。熏炉的普遍存在,说明熏香已经成为南越国贵族统治阶阶层的生活习尚。1955年,在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四件釉陶熏炉,其中一件似豆形,圜底,唇沿内敛成子口,与盖吻合。通高17.2厘米,腹径11.2厘米,盖面隆圆,作几何图形镂空,顶有鸟形钮饰:器身如豆,器腹处有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小气孔。
  ……
书籍:《汉代外来文明研究》内容简介 《汉代外来文明研究》是一部专注于探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思想、技术及文化交流的深度学术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较为侧重的政治军事叙事,转而聚焦于“文明的遭遇与融合”这一核心议题,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解析在汉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域外文明元素如何输入、被接纳、改造,并最终内化为汉代社会结构与文化肌理的一部分。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汉代对外交流图景。 --- 第一部分:汉代对外交流的地理与政治背景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汉代王朝的疆域范围、核心交通路线,尤其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巩固进行了细致的地理学与考古学复原。我们详细考察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汉朝廷设立西域都护府的行政意义及其对沿线文化流通的保障作用。 重点内容包括: 1. 路线的动态演变: 不仅关注传统的河西走廊路线,也深入分析了南方海路(香料之路的雏形)在汉代的发展潜力与实际作用,尤其结合了南海诸岛的考古发现。 2. 边疆政策的文化影响: 探讨了汉朝对匈奴、羌人等周边部族的“和亲”政策在文化上的溢出效应,揭示了民族间互动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非正式渠道。 3. “天下观”的初步形成: 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外接触,逐渐修正和扩展其对“天下”地理范围的认知,为后世的“中华”概念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物质文明的输入与本土化进程 这是全书篇幅最充实的部分之一,着重于有形物质产品在汉代社会中的传播轨迹、使用情境及其对本土手工业的刺激。 1. 农牧业技术的交流: 新作物的引进与种植技术: 详述了西域葡萄、苜蓿、胡萝卜等重要农作物在汉代西北地区的试种与推广过程,分析了它们对汉代饮食结构和畜牧业效率的潜在影响。 冶金术的输入与改进: 研究了源自中亚甚至更远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如复合玻璃、脱胎玻璃),以及某些特定金属合金技术(如某些类型的铜器合金)在汉代的流变,并对比了本土技术的响应。 2. 日常生活的变革: 服饰与纺织品: 聚焦于“胡服骑射”概念的物质体现,如窄袖、裤装、靴履等服饰形制的推广,并分析了来自帕提亚或罗马地区的精细毛织品(如锦缎)在贵族阶层的流行及其对本土缂丝工艺的启发。 器物与工艺: 对比了汉代陶器、漆器中出现的异域纹饰(如卷草纹、联珠纹、某些动物造型)的源头,并探讨了香料、药物的贸易路线及其在宫廷与上层社会的消费模式。 第三部分:宗教与思想的渗透与本土转化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精神层面的交流,关注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的传播,特别是对汉代中晚期思想动态的影响。 1. 早期佛教的萌芽与零星记载: “黄头胡人”与金人像: 综合运用史料和考古证据,审视了佛教元素在汉代社会边缘地带的早期痕迹,如佛教题材的画像石(如有争议的案例),并分析了佛教教义与道家、儒家思想的初次接触场景。 译者与传教者: 探讨了安世高、竺娄迦谶等早期译师入华前的背景,分析了他们所带来的经典内容与汉传佛教早期形态的关联。 2. 域外术数的传播: 天文历法的影响: 考察了印度、中亚的天文学知识对汉代太史令工作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关于恒星命名和计算方法的细微变化。 方术与谶纬: 分析了源自波斯或更东方的占星术、命理学等“方术”如何在汉代盛行的谶纬之学中找到附着点,并被赋予本土化的解释框架。 第四部分:汉代对“他者”的认知与文化建构 本部分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汉代主体文化如何定义、想象和记录外部世界。 1. 文献中的异域描摹: 细致梳理《史记》、《汉书》中对西域各国(如大宛、康居、身毒)的记载,分析其描述的局限性、偏见性与真实信息。 2. 图像学分析: 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石刻中描绘的胡人形象(如乐伎、使者、俘虏)的细节分析,揭示汉人对异族身体特征、服饰习俗的视觉化建构。 3. 交流的驱动力: 区分官方(朝贡、和亲)与民间(商贸、流亡)交流的不同驱动力,探讨后者在文化传播中的隐蔽而重要的角色。 第五部分:交流的反馈机制——汉文化向外的输出 本书并非单向度的输入研究,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汉代文明自身通过使者、商人及战争俘虏向外传播的影响。 汉字与行政模式的扩散: 分析了汉朝的郡县制模式和简牍文书系统在西域诸国中的示范效应。 技术的外溢效应: 考察了冶铁技术、丝绸生产工艺向西域的传播情况,以及这些技术在当地被采纳后的本土化改良。 总结: 《汉代外来文明研究》旨在提供一个精细的、基于考古学与文献学的交叉视角,描绘出汉代作为一个开放的、兼具强大吸收力和辐射力的古代文明中心,如何通过“丝绸之路”的实体网络,构建起一个多元共生的宏大文明空间。本书对理解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的连续性与变异性具有重要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所讨论的具体历史时期。它提供了一种处理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绝佳方法论框架。作者很早就指出,任何文明的“本土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持续不断的外部刺激中进行自我定义的。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文化冲击与身份认同危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看到作者在探讨汉朝如何“消化”西域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时,仿佛看到了现代社会如何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移民群体的议题。因此,我向很多从事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虽然表面上是古代史,但其深层的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启发性。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去审视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新事物,并理解它们最终如何被整合进一个更大的历史叙事之中。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精读,并值得反复咀嚼的学术力作。它的排版和配图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那些精心挑选的文物照片和地图,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力佐证。特别是那些罕见的出土文物拓片,通过高清的印刷得以重现,让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相比于那些仅仅堆砌史料的著作,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思想的穿透力。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地线性化或目的化——汉朝的开放并非只是为了后来的衰亡做铺垫,也非全然是某种预设的“天命”所致,而是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下,无数个体和群体在互动、选择、妥协后所自然形成的结果。这种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把握,使得全书的结论显得既深刻又耐人寻味。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和对历史复杂性的敬畏。

评分

这部著作的结构安排简直是精妙绝伦,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支撑,绝非空穴来风的臆测。尤其是在对早期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探讨上,作者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历史学家的宏大视野和细腻的观察力。他并没有将“外来文明”简单地视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外部影响,而是深入挖掘了汉代本土社会在面对这些新事物时所产生的复杂反应和主动调适过程。比如,书中对特定器物风格转变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地揭示了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在碰撞、融合中,最终内化为汉代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面貌。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能力,常常让我惊叹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研究功底。读完一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目回想一番,才能将那些繁复的脉络重新串联起来,这并非是阅读的疲劳,而是一种被高质量思想内容深度浸润后的必然反刍过程,是真正的好书才能带给读者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避开了那种僵硬的学术腔调,却又不失应有的严谨性。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纪录片导演,镜头在不同的历史场景间流畅切换,时而聚焦于宫廷内部对异域珍宝的狂热追捧,时而又拉远景,描绘边塞烽火下,商旅驼队穿越漫漫黄沙的艰辛图景。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对考古学和文献学不甚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对汉代的社会风貌产生鲜活的想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史料时的谨慎态度,他从不妄加断论,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推理,提出若干可能性,并将每一种可能性的证据链清晰地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与读者共同探究”的姿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仿佛我不是在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和一位博学的导师一起,在历史的迷雾中探索真相。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学术对话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陈述“是什么”或“发生了什么”,而是不断地提出“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这种对因果逻辑的深度挖掘,使得整本书的论证结构异常坚固。例如,书中关于佛教早期传入路径的分析,就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遵循传统的“玄奘路线图”,而是结合最新的地理学和出土文献,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多源头的文化渗透网络。这种对传统观点的挑战和重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撑。每当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我都能感受到作者胸中的那团求知之火——他似乎在用尽全力,试图为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少被后世光环美化过的汉代世界。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设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要求后来者必须超越已有的解释框架,才能有所建树。

评分

还可以,挺好的。习惯了在京东购物。。。

评分

这本书内容十分详实,是研究汉代外来文明不可多得的实用书籍。

评分

非常详细的梳理,一般来说,谈器物应文明,谈虚的用文化。

评分

很好的书,一直想买,这一次终于买到了,感谢京东,低价买入,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

政治影响艺术史研究,我也买回来读读这类书。

评分

收藏待看,希望是本好书。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早就想买这本书了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适合喜欢汉代文化的人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