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文库·周武壮公遗书(套装上下册)

问津文库·周武壮公遗书(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周盛传 著,王振良 编,刘景周 整理
图书标签:
  • 周武壮公
  • 遗书
  • 明代文献
  • 家谱
  • 家族史
  • 地方史
  • 问津文库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5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6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津沽笔记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1
套装数量:2
字数: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甲午年一个春江水暖的日子,《今晚报》王振良先生,嘱将《周武壮公遣书》录为电子档。原书是光绪三十一年成秩的木板印本,每页十行,竖排无圈点。录入之时,须同时予以断句标点。我于当年西历四月十四日起,花十周时间完成了这部书的录入工作,等于让我逐字通读了这部近三十万字的清季文献,再次品味了周盛传其人。
  《周武壮公遗书》是淮军将领周盛传生前身后的文献汇编。周盛传是天津小站(原名新农镇)的创立人,是李鸿章麾下的亲军营——淮军传字营的总统领,天津镇总兵。曾受职广西右江镇总兵、湖南提督。因功勋卓着,屡次得到光绪皇帝的敕封和奖赏。直到其身后,光绪皇帝还为他写了感情深挚的祭文和碑文。赐予他「武壮」谧号,并诏国史馆立传,因被后世称为周武壮公。
  周盛传是太平军起兵占领安庆后,为保护本籍庄圩,由办团练进而加入淮军的。太平军和捻军退出历史舞台后,周盛传由山陕调守海防,随新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驻军青县马厂,主办天津海防防务。其间经历了创建新城炮台、小站屯田建镇和备战中法战争三件大事。周盛传为人至孝,因军务持续紧张,十余年不能回家探视母亲,乃至老母病故,只能苫块追悔,悲痛引发旧创迸发,竟遽尔去世。
  周盛传去世二十一年后,其子周家驹将其保存的先父遗泽,整理铸版,刊印了十秩本《周武壮公遗书》。所谓遗书,都是周盛传向李鸿章呈递的工作禀帖。包括军谋、御兵、筒器、练法、屯政、河务、行实等九卷。在这九卷禀帖之前,又增入周盛传身后的李鸿章奏稿、皇帝祭文碑文、太后谕祭文、国史馆传稿、地方官祭文,还有孙家鼐、昊大激、王士铎撰文的神道碑、墓志铭等,以及周家驹所作的周盛传身世行述,并列入周盛传生前自撰的编年体实录《磨盾纪实》。九卷禀帖之后,又复收入生活俚言、书牍、家书等三卷外集,《格物琐记》一卷别集,还有附录诗词、赠联、挽联。全书总共二十二类文稿。这其中,除九卷禀帖和《磨盾纪实》确属周盛传遗作外,其余几乎占全编的一半的部分,多是社会人士及家人对周盛传的评价。因此全编名为《周武壮公遗书》定名遗书,似略显不确。如果不是他儿子编书。而由社会人士组稿的话,似应称其为《周武壮文献》更觉合适。

作者简介

  刘景周,1942年生,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津南区政协委员、常委。参与或主持过《津南区志》《津南区文化艺术志》《小站镇志》《传字营村志》《东大站村缤志》编纂。着有《近代史上的小站》《沽帆速影》等。

目录

津沽笔记史料丛刊总序一陶慕宁
周武壮公遣书整理本序一郭鸿林
前言:粗品武壮书一刘景周
例言
周武壮公遣书序一刘秉璋
周武壮公遣书序一张预书
叙一林之望
叙一詹嗣贤
序一蒯光典
叙一陈凤藻
叙:
御制碑文
御制祭文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内
阁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
庄诚皇太后懿旨
谕祭文
本籍地方官祭文
李爵督奏请给假回籍治丧摺
奏请优恤摺
七月初八日奉上谕
同日奉上谕
李爵督奏请青县专祠列入祀
典片
刘督部会同刚抚部奏请江宁
专祠列入祀典片
国史馆列传
周武壮公神道碑
周武壮公墓志铭
周武壮公墓志铭
诰授建威将军湖南提督予谧
武壮显考薪如府君行述
周武壮公遣像
周武壮公像赞
年谱:
道光十三年癸巳一岁
二十年庚子八岁
二十二年壬寅十岁
二十三年癸卯十一岁
二十九年己酉十七岁
咸丰元年辛亥十九岁
三年癸丑二十一岁
四年甲寅二十二岁
五年乙卯二十三岁
六年丙辰二十四岁
七年丁巳二十五岁
八年戊午二十六岁
九年己未二十七岁
十年庚申二十八岁
十一年辛酉二十九岁
同治元年壬戌三十岁
二年癸亥三十一岁
三年甲子三十二岁
四年乙丑三十三岁
五年丙寅三十四岁
六年丁卯三十五岁
七年戊辰三十六岁
八年己巳三十七岁
九年庚午三十八岁
十年辛未三十九岁
……

卷一 军谟编上
卷一 军谟编下
卷二 御兵编上
卷二 御兵编下
卷三 简器编
卷四 练法编
卷五 战事编
卷六 城工编
卷七 屯政编
卷八 河务编
卷九 行实编
外集卷一 教令编
外集卷二 书牍
外集卷三 家书
别集格物琐记

附录

精彩书摘

  《问津文库·周武壮公遗书(套装上下册)》:
  七年戊辰三十六岁
  先是,捻首张总愚分股窜陕,是为西捻。是年春,由陕境延安府属之封门口,乘冰坚渡黄,扰山西境,出华清镇,间道趋畿辅,爵相督兵赴援。正月,由东阿之鱼山北渡河,予以师从。二月,逐贼于临清、景德诸州。各省援师皆集,别军战饶阳、深、衡间,数不利。三月,贼趋滹沱而南,蔓延漳、卫之交,予率队追剿。十四日,抵开州,时恭亲王与神机营王大臣,奉命巡防,居中调度。十八日,檄以临清新起之贼,扰及朝城钜鹿,饬往剿办。予以开州距临清远,往恐无及。请于爵相得不行。捻之初出陕也,骑尚少,暨人直境掠马逾万,遂剽突不可制,于是各军议,就漳、卫筑墙限之,未就而贼至,军仓遽退,骑将程振邦,在滑县战殁,贼势愈张。予请于爵相,率队往剿,二十二日,追及于内黄之侯村寨,斩七级,毙贼无数,生擒贼目许善、王坤、杜秋等十余人。次日追贼于清丰南乐之陶堡城,暨杨郭大村,会已薄暮,贼万骑奄至,夹以步贼,长矛林立,予挥军更番叠战,人人殊死鬬,决荡数四,贼始大溃。阵斩马贼数百,尽获其骑,擒贼目徐老滑等数十人。四月,追贼抵德州,时以贼踪流窜靡定,乃浚张秋运河,引黄入运。诸军列戍河堤,千里相望,贼不得渡。亟在运柬诸州县奔突,烽火达于天津。予随爵相驻德,每视贼锋所向,往来剿击,驱贼而南。闰四月,逐贼于陵县土桥,连以炸礮摧击,当者皆殪。俘获尤多。五月,河水泛溢,张逆屡争渡,辄为我军所挖。予计贼骑尚众,不大创之,贼且将溃围出,适二十五六两日,官军追击者皆失利,贼益以骄。二十七日,贼道武定,冒盛暑疾驰一百六七十里至昊桥、临津间,猛扑运河防墙,予度贼已疲困,先伏炸礮于毛家庄,而使马队当贼。数冲荡,贼渐不支,又出步队掩其后,逼贼使人伏。俄炸礮齐发,我军气百倍,贼奔溃不可止,自相腾藉,伏尸蔽野,穷追十余里,贼之精锐斩杀略尽。获蠃马二千余骑,降三百人以归。予知贼已胆落,是夜三更,复击之于杨丁庄暨孙世官庄、方家庄,乘昏黑叫噪人,酣战逾时,镜毙张总愚从子之彪,惊窜之贼,半膏锋刃。生擒逆首李老怀及大小诸贼目,俘其家口数百。天明复督队追剿,贼已疲极,不能战,我军一人或得数人数骑,计获驘马三数千,张逆收余众,数日不复成军,降者踵至,仅余数百骑。六月二十八日,诸军合围贼于茌平之南镇,遂将全股歼灭。总愚投河死。
  ……

前言/序言

  甲午年一个春江水暖的日子,《今晚报》王振良先生,嘱将《周武壮公遣书》录为电子档。原书是光绪三十一年成秩的木板印本,每页十行,竖排无圈点。录入之时,须同时予以断句标点。我于当年西历四月十四日起,花十周时间完成了这部书的录入工作,等于让我逐字通读了这部近三十万字的清季文献,再次品味了周盛传其人。
  《周武壮公遗书》是淮军将领周盛传生前身后的文献汇编。周盛传是天津小站(原名新农镇)的创立人,是李鸿章麾下的亲军营——淮军传字营的总统领,天津镇总兵。曾受职广西右江镇总兵、湖南提督。因功勋卓着,屡次得到光绪皇帝的敕封和奖赏。直到其身后,光绪皇帝还为他写了感情深挚的祭文和碑文。赐予他「武壮」谧号,并诏国史馆立传,因被后世称为周武壮公。
  周盛传是太平军起兵占领安庆后,为保护本籍庄圩,由办团练进而加入淮军的。太平军和捻军退出历史舞台后,周盛传由山陕调守海防,随新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驻军青县马厂,主办天津海防防务。其间经历了创建新城炮台、小站屯田建镇和备战中法战争三件大事。周盛传为人至孝,因军务持续紧张,十余年不能回家探视母亲,乃至老母病故,只能苫块追悔,悲痛引发旧创迸发,竟遽尔去世。
  周盛传去世二十一年后,其子周家驹将其保存的先父遗泽,整理铸版,刊印了十秩本《周武壮公遗书》。所谓遗书,都是周盛传向李鸿章呈递的工作禀帖。包括军谋、御兵、筒器、练法、屯政、河务、行实等九卷。在这九卷禀帖之前,又增入周盛传身后的李鸿章奏稿、皇帝祭文碑文、太后谕祭文、国史馆传稿、地方官祭文,还有孙家鼐、昊大激、王士铎撰文的神道碑、墓志铭等,以及周家驹所作的周盛传身世行述,并列入周盛传生前自撰的编年体实录《磨盾纪实》。九卷禀帖之后,又复收入生活俚言、书牍、家书等三卷外集,《格物琐记》一卷别集,还有附录诗词、赠联、挽联。全书总共二十二类文稿。这其中,除九卷禀帖和《磨盾纪实》确属周盛传遗作外,其余几乎占全编的一半的部分,多是社会人士及家人对周盛传的评价。因此全编名为《周武壮公遗书》定名遗书,似略显不确。如果不是他儿子编书。而由社会人士组稿的话,似应称其为《周武壮文献》更觉合适。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图书简介,该简介描述的是一本不包含《问津文库·周武壮公遗书(套装上下册)》内容的图书。 --- 《盛唐诗史:从初唐奠基到开元盛世的流变》 一部跨越百年,深度剖析唐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 【书籍概览】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人物的文集整理,而是一部宏大的唐诗编年史与思想史的结合体。它聚焦于唐代诗歌艺术在社会变迁、政治风云和文化思潮中的演进轨迹,尤其侧重于初唐的奠基阶段,如何通过“初唐四杰”的努力,为盛唐的璀璨爆发积蓄力量,以及开元盛世时期诗歌艺术如何达到高峰的内在机制。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精妙的文本细读,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唐代诗人群像及其创作图景。 【核心内容阐述】 第一卷:初唐的奠基与转型(上卷核心) 本卷深入探讨了初唐时期(高祖至武则天时期)诗歌的复杂面貌。这一阶段,诗人们正处于南北文学传统的交汇点,一方面继承了六朝的宫体与绮靡之风,另一方面又积极寻求变革,以期摆脱颓靡,回归“风骨”。 宫体遗风与文人觉醒: 书中首先梳理了隋亡唐初宫廷诗歌的遗留影响,特别是陈子昂的横空出世,被视为“提振文风”的标志性事件。我们详细分析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蕴含的慷慨悲凉之气,探讨了其对“汉魏风骨”的自觉回归。 “初唐四杰”的革新实践: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是完成唐诗关键转型的核心人物。本书用大量篇幅对比分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侧重:王勃的俊爽与天才的飘逸,杨炯对边塞题材的初步拓展,卢照邻对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创新,以及骆宾王在讽喻诗和七律上的精湛表现。我们通过对他们诗作中意象选择、句法结构和思想主题的细致对比,揭示了他们如何系统地为盛唐诗歌的成熟扫清了道路。 武周时期诗歌的政治气候: 探讨了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许多文人通过诗歌来表达政治抱负或隐晦地寄托不满。此时期的诗歌在格律上日益成熟,但主题上仍显现出一定的功利性,为后来的“格律之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卷:盛唐的辉煌与转折(下卷核心) 本卷聚焦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歌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盛唐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初唐积累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受到“盛世气象”的深刻影响。 格律的最终定型与“近体诗”的黄金时代: 详细分析了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在盛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本书考察了王维、孟浩然等人在格律运用上的精妙,探讨了他们如何将格律的束缚转化为艺术表现的自由,尤其关注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美学。 山水田园派的兴起与心境: 深入剖析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文化根源。这不仅是审美趣味的转向,更是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理想受挫后,寻求精神栖居的体现。王孟的诗作被视为“魏晋风度”在唐代的精致化重现。 浪漫与现实的交响: 盛唐的另一高峰在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并存与交融。本书着重研究了李白在浪漫主义上的极致开拓,他如何将道家思想、游侠精神与诗歌语言完美融合,创造出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豪迈气象。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杜甫如何以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记录了开元盛世下的暗流涌动,为后来的“诗史”奠定了基调。 边塞诗的勃发与时代的呼声: 本卷还专门辟章探讨了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成就。他们的作品既有盛唐开疆拓土的雄心,也流露出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标志着唐诗题材的进一步拓宽。 【本书特色与价值】 《盛唐诗史》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动态史观”。它不孤立地评价每一位诗人,而是将他们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考察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注重从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如玄学、佛学的影响)的角度解读诗歌的内在驱动力,使读者能够理解唐诗为何会在短短一百年内,完成从质朴到辉煌的蜕变。 本书语言精炼,考据严谨,适合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发展史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渴望系统了解唐诗黄金时代形成过程的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文学大师辈出、诗歌艺术达到顶峰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最近读得津津有味,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制度和礼仪的论述,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对历史事件的剖析入木三分,很多地方的见解独到,与我之前读过的其他史学著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书中对某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脸谱化描写,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时代局限性,让人读后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满了。书中对古代典籍的引用也十分考究,注释翔实,足见作者学养之深厚。尤其是在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古代政治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进行深刻的学术对话,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想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文献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似乎能将浩如烟海的史料熔铸于一炉,提炼出最核心的观点,然后用极其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我原本以为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经过作者的解读和梳理后,瞬间变得清晰明了,仿佛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古人进行了对话。这种能力并非仅仅是资料的搜集与罗列,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知道在何时、何地引用哪一句原话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行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将扎实的史料基础与高超的文字表达技巧完美结合,共同成就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在构建章节体系时,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脉络分明,主次有序。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逐步聚焦到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人物事迹,过渡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生涩的断裂感。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历史概念的门槛。我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也能凭借着清晰的逻辑框架,逐步构建起对整个历史图景的认知。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历史转折点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一两个偶然事件,而是多维度地考察了经济基础、社会思潮和个体选择的相互作用,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大气的古典美感,一打开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质量都相当精良,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内文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字里行间留有的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节奏感很好。我特别欣赏它在一些关键概念或人名上的处理方式,无论是字体加粗还是使用小号字体进行备注,都处理得非常细腻,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尊重。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对于热衷于收藏实体书的同好来说,这套书的收藏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评分

这套书对我个人生活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例如公正、秩序与责任。书中对于古代士大夫群体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抉择与担当的描述,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当下社会角色的深思。作者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细致刻画,自然而然地传递出一种积极入世、担当道义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气质,穿越了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稷的关怀,永远是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一部可以滋养心灵、塑造品格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