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外來文明研究

漢代外來文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雲濤 著
圖書標籤:
  • 漢代史
  • 外來文化
  • 絲綢之路
  • 文化交流
  • 中西文化
  • 曆史學
  • 考古學
  • 民族關係
  • 邊疆研究
  • 漢代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116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87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含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後期齣版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96
字數:758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關於兩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必然是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進行。本書作者希望在早期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方麵取得新的進展,為此做瞭如下努力。
首先全麵檢閱兩漢時期的曆史文獻,捕捉和搜集漢代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信息和資料,係統地考證的探討漢代域外文明的傳入及其影響,力圖提供一份完整而可靠的漢代外來文明清單。其次,盡可能地利用新發現的史料補正過去研究的不足,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第三,運用跨學科視野和全球史觀,深入探討漢代外來文明的文化意義。第四,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國內外都有人進行過深入研究,前人已經積纍瞭大量成果。

作者簡介

石雲濤,武漢大學文學碩士、曆史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的研究與教學。


目錄

緒論()
第一章動物篇()
一域外良馬的輸入與漢代社會()
二獅子入貢與獅形藝術的産生()
三犀牛入貢與王莽宣示威德()
四象、象戲的輸入及白象的政治寓意()
五符拔與天祿的關係()
六安息雀的文化寓義()
七駱駝的輸入及其用途()
八沐猴與“沐猴而冠”()
九孔雀及其在詩賦中的意象()
十越裳獻白雉王莽托古自頌()
十一翡翠與翠羽()
十二“九真之麟”是否長頸鹿()
十三鸚鵡和文士懷纔不遇的寄托()
十四其他禽畜野獸()
小結()
第二章植物篇()
一葡萄、葡萄種植與葡萄酒的輸入()
二伴隨天馬而來的苜蓿()
三從波斯傳來的安石榴()
四鬍麻的引種及其文化意義()
五鬍桃與鬍桃宮()
六醫食兩用的鬍荽()
七西域傳來的鬍蒜、大蔥()
八豌豆、蠶豆、豇豆皆為鬍豆()
九可以作燕脂的紅藍花()
十好一朵外來的茉莉花()
十一與茉莉花並稱的耶悉茗花()
十二指甲花不是金錢花()
十三鬍瓜改名為黃瓜()
十四荔枝 龍眼 橘柑 薏苡 甘蔗()
十五幾種相傳漢代傳入的域外作物()
第三章器物篇()
一鬍床的引入與漢人坐姿、坐具的改變()
二玻璃、琉璃、料器和玻璃器()
三金、銀和金銀器()
四其他金屬和金屬製品()
五域外影響與馬具鎧甲的改良()
六古代東北民族與中原政權關係中的楛矢()
七貊弓、檀弓和角端弓()
八天文知識、渾天儀、日晷與漏刻()
九續弦膠與切玉刀()
第四章毛皮與紡織品()
一毛皮製品()
二毛製品()
三火浣布()
四棉花與棉織品()
第五章香料、醫藥與醫術()
一來自異域的香料()
(一)概說()
(二)鬍椒傳入及其文化意義()
(三)乳香與“乳香之路”()
(四)鬱金香()
(五)蘇閤香()
(六)其他香料()
二異域醫藥與醫術的傳入()
(一)漢代醫學文獻所見異域藥物()
(二)伴隨佛教傳入的印度醫術和藥物()
(三)漢代醫藥學中的東南亞、中亞、西亞元素()
(四)邊疆民族地區療疾養生的醫藥和偏方()
第六章珠寶篇()
一概述()
二貝紫貝文貝()
三玳瑁及其背甲的應用()
四作為寶石的翡翠()
五琥珀的迷霧()
六聚焦取火之火齊珠()
七神秘的琅玕()
八瑪瑙不是“馬腦”()
九西海海底之珊瑚()
十犀角文犀通犀()
十一南越國的非洲象牙()
十二從“車渠”到硨磲()
十三青金石()
十四珍珠的來源與用途()
第七章人工飾珠()
一概述()
二蝕花肉紅石髓珠()
三蜻蜓眼式玻璃珠()
四印度—太平洋珠()
五金珠飾品()
六裝金玻璃珠()
七象生造型珠()
(一)壺形珠()
(二)獅形珠()
(三)人麵紋珠和人頭墜子()
八玉珠()
第八章佛教的初傳()
一佛教傳入中國的傳說()
二佛教從西北陸路傳入()
三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綫問題()
四孔望山摩崖造像的佛教因素()
五佛典的早期漢譯()
(一)《四十二章經》的作者、譯地和翻譯時代問題()
(二)漢末譯經之大小乘傾嚮()
六漢地最早的佛學著作《理惑論》()
七漢代人眼中的佛道()
第九章藝術篇()
一樂器 樂麯()
(一)箜篌()
(二)琵琶()
(三)篳篥()
(四)羌笛()
(五)其他樂器()
(六)樂麯樂舞()
(七)佛教音樂藝術()
二雜技 魔術 遊戲()
(一)雜技()
(二)魔術()
(三)樗蒲遊戲()
三佛教建築藝術()
(一)佛塔()
(二)佛寺()
(三)石窟()
四各類造型藝術()
(一)織物圖案()
(二)雕塑()
(三)鬍人俑()
(四)畫像石和畫像磚()
(五)銅鏡紋飾()
(六)繪畫()
第十章詩賦中的外來文化因子()
一漢代詩賦中的外來文明意象()
二漢代詩賦中的鬍人形象()
三漢代詩賦中和撫四夷的天下觀()
餘論()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漢代外來文明研究》:
  香料經海上絲綢之路傳人中國南方沿海地區,進而傳人中原。漢朝建立,趙佗建立南越國,考古發現南越已從海外輸入香料和燃香習俗。中國原本沒有燃香的習俗,燃香和燃熏的香料從海上絲路傳人,進而傳至中原地區。南越王墓中曾齣土五件四連體銅熏爐,高14.7厘米,或16.4厘米;器錶作幾何形鏤空。爐蓋和爐身分彆鑄齣,再把四個爐身與方座閤鑄而成,為蓋豆式熏爐。由於爐體由四個互不連通的小盒組成,可以燃燒四種不同的香料。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都說明,熏爐首先見於廣州南越王墓,除銅製外,亦有陶製,應是南越國的發明。熏爐的普遍存在,說明熏香已經成為南越國貴族統治階階層的生活習尚。1955年,在廣州華僑新村西漢墓齣土四件釉陶熏爐,其中一件似豆形,圜底,唇沿內斂成子口,與蓋吻閤。通高17.2厘米,腹徑11.2厘米,蓋麵隆圓,作幾何圖形鏤空,頂有鳥形鈕飾:器身如豆,器腹處有四個對稱排列的圓形小氣孔。
  ……
書籍:《漢代外來文明研究》內容簡介 《漢代外來文明研究》是一部專注於探討漢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國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思想、技術及文化交流的深度學術著作。本書摒棄瞭傳統史學中較為側重的政治軍事敘事,轉而聚焦於“文明的遭遇與融閤”這一核心議題,旨在全麵、係統地梳理和解析在漢代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域外文明元素如何輸入、被接納、改造,並最終內化為漢代社會結構與文化肌理的一部分。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漢代對外交流圖景。 --- 第一部分:漢代對外交流的地理與政治背景重構 本部分首先對漢代王朝的疆域範圍、核心交通路綫,尤其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與鞏固進行瞭細緻的地理學與考古學復原。我們詳細考察瞭張騫齣使西域的曆史背景,分析瞭漢朝廷設立西域都護府的行政意義及其對沿綫文化流通的保障作用。 重點內容包括: 1. 路綫的動態演變: 不僅關注傳統的河西走廊路綫,也深入分析瞭南方海路(香料之路的雛形)在漢代的發展潛力與實際作用,尤其結閤瞭南海諸島的考古發現。 2. 邊疆政策的文化影響: 探討瞭漢朝對匈奴、羌人等周邊部族的“和親”政策在文化上的溢齣效應,揭示瞭民族間互動如何成為文明交流的非正式渠道。 3. “天下觀”的初步形成: 分析瞭漢代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對外接觸,逐漸修正和擴展其對“天下”地理範圍的認知,為後世的“中華”概念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物質文明的輸入與本土化進程 這是全書篇幅最充實的部分之一,著重於有形物質産品在漢代社會中的傳播軌跡、使用情境及其對本土手工業的刺激。 1. 農牧業技術的交流: 新作物的引進與種植技術: 詳述瞭西域葡萄、苜蓿、鬍蘿蔔等重要農作物在漢代西北地區的試種與推廣過程,分析瞭它們對漢代飲食結構和畜牧業效率的潛在影響。 冶金術的輸入與改進: 研究瞭源自中亞甚至更遠地區的玻璃製造技術(如復閤玻璃、脫胎玻璃),以及某些特定金屬閤金技術(如某些類型的銅器閤金)在漢代的流變,並對比瞭本土技術的響應。 2. 日常生活的變革: 服飾與紡織品: 聚焦於“鬍服騎射”概念的物質體現,如窄袖、褲裝、靴履等服飾形製的推廣,並分析瞭來自帕提亞或羅馬地區的精細毛織品(如錦緞)在貴族階層的流行及其對本土緙絲工藝的啓發。 器物與工藝: 對比瞭漢代陶器、漆器中齣現的異域紋飾(如捲草紋、聯珠紋、某些動物造型)的源頭,並探討瞭香料、藥物的貿易路綫及其在宮廷與上層社會的消費模式。 第三部分:宗教與思想的滲透與本土轉化 本部分深入探究瞭精神層麵的交流,關注宗教信仰、哲學觀念的傳播,特彆是對漢代中晚期思想動態的影響。 1. 早期佛教的萌芽與零星記載: “黃頭鬍人”與金人像: 綜閤運用史料和考古證據,審視瞭佛教元素在漢代社會邊緣地帶的早期痕跡,如佛教題材的畫像石(如有爭議的案例),並分析瞭佛教教義與道傢、儒傢思想的初次接觸場景。 譯者與傳教者: 探討瞭安世高、竺婁迦讖等早期譯師入華前的背景,分析瞭他們所帶來的經典內容與漢傳佛教早期形態的關聯。 2. 域外術數的傳播: 天文曆法的影響: 考察瞭印度、中亞的天文學知識對漢代太史令工作的潛在影響,特彆是關於恒星命名和計算方法的細微變化。 方術與讖緯: 分析瞭源自波斯或更東方的占星術、命理學等“方術”如何在漢代盛行的讖緯之學中找到附著點,並被賦予本土化的解釋框架。 第四部分:漢代對“他者”的認知與文化建構 本部分從文化心理學角度齣發,研究漢代主體文化如何定義、想象和記錄外部世界。 1. 文獻中的異域描摹: 細緻梳理《史記》、《漢書》中對西域各國(如大宛、康居、身毒)的記載,分析其描述的局限性、偏見性與真實信息。 2. 圖像學分析: 通過對漢代畫像磚、石刻中描繪的鬍人形象(如樂伎、使者、俘虜)的細節分析,揭示漢人對異族身體特徵、服飾習俗的視覺化建構。 3. 交流的驅動力: 區分官方(朝貢、和親)與民間(商貿、流亡)交流的不同驅動力,探討後者在文化傳播中的隱蔽而重要的角色。 第五部分:交流的反饋機製——漢文化嚮外的輸齣 本書並非單嚮度的輸入研究,最後一部分探討瞭漢代文明自身通過使者、商人及戰爭俘虜嚮外傳播的影響。 漢字與行政模式的擴散: 分析瞭漢朝的郡縣製模式和簡牘文書係統在西域諸國中的示範效應。 技術的外溢效應: 考察瞭冶鐵技術、絲綢生産工藝嚮西域的傳播情況,以及這些技術在當地被采納後的本土化改良。 總結: 《漢代外來文明研究》旨在提供一個精細的、基於考古學與文獻學的交叉視角,描繪齣漢代作為一個開放的、兼具強大吸收力和輻射力的古代文明中心,如何通過“絲綢之路”的實體網絡,構建起一個多元共生的宏大文明空間。本書對理解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的連續性與變異性具有重要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部需要精讀,並值得反復咀嚼的學術力作。它的排版和配圖選擇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那些精心挑選的文物照片和地圖,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對文本內容的有力佐證。特彆是那些罕見的齣土文物拓片,通過高清的印刷得以重現,讓我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肌理。相比於那些僅僅堆砌史料的著作,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於其思想的穿透力。它成功地避免瞭將曆史簡單地綫性化或目的化——漢朝的開放並非隻是為瞭後來的衰亡做鋪墊,也非全然是某種預設的“天命”所緻,而是在具體的曆史時空下,無數個體和群體在互動、選擇、妥協後所自然形成的結果。這種對曆史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微妙平衡的把握,使得全書的結論顯得既深刻又耐人尋味。讀完後留下的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和對曆史復雜性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避開瞭那種僵硬的學術腔調,卻又不失應有的嚴謹性。作者的筆觸如同高明的紀錄片導演,鏡頭在不同的曆史場景間流暢切換,時而聚焦於宮廷內部對異域珍寶的狂熱追捧,時而又拉遠景,描繪邊塞烽火下,商旅駝隊穿越漫漫黃沙的艱辛圖景。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對考古學和文獻學不甚熟悉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並對漢代的社會風貌産生鮮活的想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史料時的謹慎態度,他從不妄加斷論,而是用一種近乎偵探般的推理,提齣若乾可能性,並將每一種可能性的證據鏈清晰地展示齣來,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種“與讀者共同探究”的姿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仿佛我不是在被動接收知識,而是在和一位博學的導師一起,在曆史的迷霧中探索真相。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強烈的學術對話感。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地陳述“是什麼”或“發生瞭什麼”,而是不斷地提齣“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連鎖反應”。這種對因果邏輯的深度挖掘,使得整本書的論證結構異常堅固。例如,書中關於佛教早期傳入路徑的分析,就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遵循傳統的“玄奘路綫圖”,而是結閤最新的地理學和齣土文獻,構建瞭一個更為復雜、多源頭的文化滲透網絡。這種對傳統觀點的挑戰和重構,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無可辯駁的證據支撐。每當讀到關鍵的轉摺點,我都能感受到作者胸中的那團求知之火——他似乎在用盡全力,試圖為我們還原一個更加真實、更少被後世光環美化過的漢代世界。這本書無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設立瞭一個新的標杆,它要求後來者必須超越已有的解釋框架,纔能有所建樹。

評分

這部著作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精妙絕倫,讓人讀起來有一種抽絲剝繭的快感。作者對史料的梳理和解讀,簡直可以用“庖丁解牛”來形容,每一個論斷都有堅實的文獻基礎支撐,絕非空穴來風的臆測。尤其是在對早期絲綢之路沿綫文化交流的探討上,作者展現齣瞭超越一般曆史學傢的宏大視野和細膩的觀察力。他並沒有將“外來文明”簡單地視為一種被動接受的外部影響,而是深入挖掘瞭漢代本土社會在麵對這些新事物時所産生的復雜反應和主動調適過程。比如,書中對特定器物風格轉變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地揭示瞭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在碰撞、融閤中,最終內化為漢代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一種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新麵貌。那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捕捉能力,常常讓我驚嘆於作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研究功底。讀完一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目迴想一番,纔能將那些繁復的脈絡重新串聯起來,這並非是閱讀的疲勞,而是一種被高質量思想內容深度浸潤後的必然反芻過程,是真正的好書纔能帶給讀者的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它所討論的具體曆史時期。它提供瞭一種處理跨文化交流問題的絕佳方法論框架。作者很早就指齣,任何文明的“本土性”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持續不斷的外部刺激中進行自我定義的。這種動態的視角,對於理解我們當下社會在全球化背景下麵臨的文化衝擊與身份認同危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看到作者在探討漢朝如何“消化”西域的宗教信仰和藝術風格時,仿佛看到瞭現代社會如何處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移民群體的議題。因此,我嚮很多從事社會學和國際關係研究的朋友推薦這本書,雖然錶麵上是古代史,但其深層的思維模式和分析工具,具有極強的普適性和啓發性。它教會我們如何以一種開放但審慎的態度,去審視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新事物,並理解它們最終如何被整閤進一個更大的曆史敘事之中。

評分

很好的書,包羅萬象,對瞭解漢代中外關係史頗有助益

評分

很厚很喜歡,可以用來開拓視野,當資料用

評分

不錯的書,挺厚的還不錯的

評分

很好的書,一直想買,這一次終於買到瞭,感謝京東,低價買入,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

評分

很好,晚上看瞭覺得不錯很值得一看的書 感謝京東圖書

評分

包裝很好。?的印刷質量好。正在學習中。?

評分

很好的書,一直想買,這一次終於買到瞭,感謝京東,低價買入,一如既往的支持京東。

評分

大部分都是資料匯集,和薛愛華的名著還是差著點距離

評分

書很棒,快遞很快,一貫的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