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鸟瞰美国历史的视角,带领读者既能领略美国历史研究的广度,又能体会它的深度。
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先生作为中国美国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道德文章受到学界的广泛赞誉与推崇。为纪念杨生茂先生百年诞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多位优秀美国史学者精心策划,倾力撰写,结成此集。
本论文集所涉历史时段上迄美国革命,下至冷战时期,主题涵盖政治史、外交史、社会史、思想史、城市史、经济史等多个研究领域,既有视野广阔的宏观综论,也有专精深入的个案研究,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赵学功,1966年12月生,河北省枣强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是从事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十月风云:古巴导弹危机研究》《当代美国外交》和《富布赖特:美国冷战外交的批评者》等,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根据现代的政治理论,的确可以对美国革命时期的自由观念做多种二元化的区分。在18世纪的英美世界,虽然并不存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但当时的美利坚人的确意识到了自由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维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免于统治者的压迫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前者有点类似于“消极自由”,后者则令人想到“积极自由”。另外,革命时期也确实有“个人自由”和“公共自由”这样的对举性概念,前者指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以及自主行动的权利,后者则侧重人民作为整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不过,无论做何种区分,在革命一代的观念中它们都不是二元对立或二中选一的问题;自由的不同维度所显示的主要不是对自由的分类,而是“自由”一词在用法和含义上的变动和多样性。 与美国革命时期殖民者与英国的冲突一样,内战前夕的“权力—权利”在两个层面上遭遇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一是联邦与州在权力层面上发生了冲突,二是南部奴隶主与北部自由劳动者之间在权利层面上发生了冲突。南部的奴隶主希望将奴隶制扩展到新获得的西部领土上,扩大自己的财产权,而北部的自由劳动者则希望通过获得西部的土地来实现自己对财产的追求。隐藏在两种“权利”冲突之后的是关于美国生活方式与国家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的辩论。但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内部的“权利”之争,即便是对奴隶制蔓延到西部领土持反对态度的林肯,在权利问题上最多也只是承认,黑人奴隶有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权利,而不享有与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然而,林肯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看到了第一宪政秩序的致命弱点:它无法永久地允许两种对立的经济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和平共处。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它对待历史“非主流”叙事的包容与重视。在那些聚焦于主流精英叙事的历史作品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被边缘化的声音。然而,在这部文集中,我清晰地看到了对少数族裔、工人群体乃至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挖掘。那些被淹没在时间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被重新打捞、细致重构,赋予了应有的历史地位。这种“由下而上”的史学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美国历史的理解深度。它提醒我们,历史绝不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独角戏,而是一部由无数普通人的选择、抗争与妥协共同谱写而成的宏大史诗。这种对多元视角的尊重与呈现,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与真实感倍增,不再是单一叙事的单调回响。
评分读罢几篇关于美国思想史的章节,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们对知识分子群体脉络梳理的清晰与深刻。他们没有将那些伟大的哲人或理论家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风云之中,考察他们的思想是如何产生、演变,又是如何反哺社会结构。尤其是对进步主义思潮兴起与衰落的分析,其逻辑链条之严密,论证之扎实,令人信服。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观念的冲突与融合,被描绘得如同精彩的辩论,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挑战既有的认知。这绝非是教科书式的简单介绍,而是充满了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它引导着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其历史根源究竟埋藏在何处,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淬炼。
评分从文学风格和行文节奏来看,这批论文展现出了令人称奇的多样性。有些篇章的笔触是极其克制且学术化的,引用详实,论证滴水不漏,完全是研究者应有的严谨姿态;而另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文化史和大众传媒的部分,则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读起来酣畅淋漓,几乎如同在阅读高质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跨度,使得即便是那些对专业历史研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的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避免了纯粹学术论著的枯燥,也超越了一般普及读物的肤浅,达到了知识密度与阅读享受的和谐统一。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装帧朴实却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分量。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细读,但初步翻阅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涵盖的广度令人咋舌。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和战争叙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深入到美国社会肌理的细微之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早期移民群体生活状态的探讨很感兴趣,那种细腻到近乎微观的叙事,似乎能让我穿透时空,真切体会到新大陆早期定居者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的选篇显然经过了精心策划,目的不只是罗列史实,更像是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让我们能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美国性”是如何一点点被塑造和定义的。这种跨越不同历史时段、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全景式展现,让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的线索,而是一个立体的、充满张力的复杂网络。
评分合上书本,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它提供了一套观察美国历史的独特“透镜”。不同于那些着重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因果链条,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如何看待”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更有价值的问题,激励着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这种启发性,远超出一本普通论文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人在面对当代美国的种种现象时,能够溯源至历史的深处,理解其脉络之复杂与演变之不易。这部文集无疑是为所有渴望超越表面、探究历史本质的求知者们准备的一份厚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