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的深与广: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论文集

美国历史的深与广:纪念历史学家杨生茂百年诞辰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学功 编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杨生茂
  • 历史学
  • 百年诞辰
  • 论文集
  • 学术著作
  • 中美关系
  • 文化交流
  • 史学研究
  • 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0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41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美国史、世界史研究者和爱好者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鸟瞰美国历史的视角,带领读者既能领略美国历史研究的广度,又能体会它的深度。


内容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先生作为中国美国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道德文章受到学界的广泛赞誉与推崇。为纪念杨生茂先生百年诞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多位优秀美国史学者精心策划,倾力撰写,结成此集。

本论文集所涉历史时段上迄美国革命,下至冷战时期,主题涵盖政治史、外交史、社会史、思想史、城市史、经济史等多个研究领域,既有视野广阔的宏观综论,也有专精深入的个案研究,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简介

赵学功,1966年12月生,河北省枣强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是从事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十月风云:古巴导弹危机研究》《当代美国外交》和《富布赖特:美国冷战外交的批评者》等,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延续与断裂: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
美国宪法史三论
美国社会公正观念的历史演变
从“人力资本世纪”的角度看教育与美国经济实力的盛衰
有关城市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为了被统治者的安全――自由话语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立
美国革命时期的选民财产资格与政治等级制度.
杰斐逊的“重农轻商抑工”思想及其对外交的影响
没有得手的民间侵掠活动:肯珀叛乱、伯尔阴谋与美国早期的扩张
走入荒野的托克维尔――对美国印第安人悲剧的观察与思考
19世纪美国戒酒运动中的社会矛盾
戈鲲化和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共有”历史视角
意识形态与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民间的“冷战斗士”:亨利?迈耶斯及其冷战委员会
富布赖特、约翰逊与越南战争

精彩书摘

根据现代的政治理论,的确可以对美国革命时期的自由观念做多种二元化的区分。在18世纪的英美世界,虽然并不存在“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但当时的美利坚人的确意识到了自由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维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免于统治者的压迫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前者有点类似于“消极自由”,后者则令人想到“积极自由”。另外,革命时期也确实有“个人自由”和“公共自由”这样的对举性概念,前者指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以及自主行动的权利,后者则侧重人民作为整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不过,无论做何种区分,在革命一代的观念中它们都不是二元对立或二中选一的问题;自由的不同维度所显示的主要不是对自由的分类,而是“自由”一词在用法和含义上的变动和多样性。 与美国革命时期殖民者与英国的冲突一样,内战前夕的“权力—权利”在两个层面上遭遇了不可调和的冲突:一是联邦与州在权力层面上发生了冲突,二是南部奴隶主与北部自由劳动者之间在权利层面上发生了冲突。南部的奴隶主希望将奴隶制扩展到新获得的西部领土上,扩大自己的财产权,而北部的自由劳动者则希望通过获得西部的土地来实现自己对财产的追求。隐藏在两种“权利”冲突之后的是关于美国生活方式与国家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的辩论。但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内部的“权利”之争,即便是对奴隶制蔓延到西部领土持反对态度的林肯,在权利问题上最多也只是承认,黑人奴隶有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权利,而不享有与白人同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然而,林肯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看到了第一宪政秩序的致命弱点:它无法永久地允许两种对立的经济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和平共处。


前言/序言

  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先生(1917-2010)是中国美国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道德文章受到学界的广泛赞誉和尊崇。作为一名在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了近20年的弟子,深感他为人之谦和、治学之严谨、思想之深邃,并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精深学问所折服。
  杨先生191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涿鹿县,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41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主修历史学。1944年入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外交史学家托马斯·贝利,1946年获硕士学位。杨先生1947年回国后执教于南开大学,直至1995年退休。1964年,根据国家需要和上级指示,杨先生受命创建了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使南开成为国内较早开展美国史研究的高校之一。杨先生带领研究室各位成员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不仅使美国史成为南开大学颇具优势的特色学科之一,同时也为国内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在张友伦教授、陆镜生教授和李剑鸣教授的先后带领与主持下,美国史研究室继续稳步发展,并于2000年更名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现有教师8人,其规模和研究实力在国内依然处于前列。
  杨先生在培养世界近代史和美国史高层次研究人才方面用力甚多。他自1959年开始指导世界近代史研究生,1978年开始招收美国史硕士研究生,1985年在国内率先开始培养美国史博士研究生。杨先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前后有数十名,其中不少人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美国史或美国问题研究,成为学界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传承并光大杨先生所开创的学术事业。
  杨先生长期从事美国史、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述丰厚,成就斐然,其论著和学术思想影响了国内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史学者。杨先生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系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考察美国外交政策发展变化的著作,凝结了他对美国外交史的独到认识和思考。他还与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一起主编六卷本《美国通史》,该书被视为中国世界史研究中的精品巨著,是国内目前内容最为丰富、系统和全面的美国通史著作,标志着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杨先生在致力于建设南开美国史学科的同时,还于1979年参与发起并建立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担任副理事长,为研究会的早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1986年被聘为研究会顾问后,继续关注并指导研究会的工作。
  2017年适逢杨先生百年诞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数位美国史专家撰写论文,编成文集,以资纪念。文集定名《美国历史的深与广》,系李剑呜教授提议,并得到编委会成员的一致赞成。据我本人理解,这个书名有两层含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文明的轨迹: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变迁与思想嬗变》 图书简介 《文明的轨迹: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变迁与思想嬗变》 是一部跨学科的宏大叙事,旨在深入剖析人类社会自古代文明起源至今,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结构性转变、文化碰撞与核心思想的演进历程。本书超越了单一民族或地域的历史叙事框架,聚焦于全球性的互动网络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与独特面貌。 本书的叙事结构分为四大核心板块,每一板块都以精细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关键驱动力。 第一部分:古代帝国的兴衰与世界格局的奠基 本部分着眼于公元前数千年到中世纪早期,重点考察了古代几大主要文明体系——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以及地中海世界的扩张——它们在制度构建、技术创新和信仰体系上的开创性贡献。 我们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帝国的疆域与君主,而是深入探究其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经济循环模式,以及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例如,本书细致分析了罗马法体系如何为后世的法律思想奠定基石,以及汉代郡县制在中央集权管理上的超前性实践。 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轴心时代”的思想革命。从希腊哲学、犹太教的伦理观,到佛教的解脱之道,这些思想如何突破了地域限制,通过贸易路线和军事征服,渗透并重塑了不同社会的精神世界。我们考察了这些早期世界性思想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哲学与道德构建提供了永恒的母题。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连接与断裂:多元世界的交汇 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中世纪(约500年至1500年),这是一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的时期,但实际上却是全球连接性大幅增强的关键阶段。本书强调,中世纪并非欧洲的孤立发展,而是全球性的知识、商品与疾病交流的加速期。 我们详细描绘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特别是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无可替代的成就,以及这些知识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地中海贸易网络回流至欧洲。同时,本书也审视了东亚,特别是宋代中国在经济活力、城市化水平和技术(如印刷术和火药)上的领先地位。 在探讨结构性变化时,本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球比较分析,从欧洲的庄园经济到日本的武士制度,揭示了地方性权力结构在中央权威衰弱时期的适应性与韧性。此外,跨大洋的交流,如蒙古帝国扩张所带来的欧亚大陆的空前整合,被视为全球化史早期的一次重要实验,探讨其对知识流动与文化杂糅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大转型时期:地理大发现与全球体系的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探讨了地理大发现如何根本性地重构了世界秩序,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体系的形成。本书的核心论点是,这一时期的变迁,是技术(航海技术)、经济动机(重商主义与资本积累)和地缘政治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细致考察了“哥伦布交换”对全球生态、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的毁灭性与创造性影响。这不仅是物种的交换,更是疾病的传播、劳动力系统的重塑(如跨大洋奴隶贸易的残酷机制)以及新的全球价值链的诞生。 在思想层面,本书分析了启蒙运动的思潮是如何在挑战传统权威的同时,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新的合理化框架。洛克、卢梭的思想在欧洲内部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它们在殖民地实践中又展现出何种程度的矛盾与选择性应用,是本部分重点关注的议题。 第四部分:工业化浪潮与现代性的多重维度 最后一部分关注19世纪至今,聚焦于工业革命的扩散及其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剧烈反应。本书强调工业化并非单一的西方现象,而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和节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复杂过程。 我们探究了工业资本主义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身份的形成与新的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同时,本书也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应对工业化挑战时的反应——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到俄国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尝试。 此外,本部分对现代性的批评与反思进行了深入探讨。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意识形态对峙,以及后殖民时代民族主义的勃兴,本书考察了关键的思想流派(如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存在主义的兴起、后结构主义的挑战)如何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个充满技术奇迹与人性困境的时代。最终,我们审视了当前全球化进程的内在矛盾,以及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身份认同和技术伦理等前沿问题上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文明的轨迹》 是一部面向所有关注人类历史宏观走向、渴望理解当代世界复杂性的读者(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政治学专业人士)的深度研究读本。它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宏大的理论框架,力求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描绘出文明发展脉络中那些既相互关联又充满张力的“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它对待历史“非主流”叙事的包容与重视。在那些聚焦于主流精英叙事的历史作品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被边缘化的声音。然而,在这部文集中,我清晰地看到了对少数族裔、工人群体乃至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挖掘。那些被淹没在时间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被重新打捞、细致重构,赋予了应有的历史地位。这种“由下而上”的史学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美国历史的理解深度。它提醒我们,历史绝不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独角戏,而是一部由无数普通人的选择、抗争与妥协共同谱写而成的宏大史诗。这种对多元视角的尊重与呈现,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与真实感倍增,不再是单一叙事的单调回响。

评分

读罢几篇关于美国思想史的章节,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们对知识分子群体脉络梳理的清晰与深刻。他们没有将那些伟大的哲人或理论家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风云之中,考察他们的思想是如何产生、演变,又是如何反哺社会结构。尤其是对进步主义思潮兴起与衰落的分析,其逻辑链条之严密,论证之扎实,令人信服。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观念的冲突与融合,被描绘得如同精彩的辩论,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被挑战既有的认知。这绝非是教科书式的简单介绍,而是充满了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它引导着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和制度,其历史根源究竟埋藏在何处,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淬炼。

评分

从文学风格和行文节奏来看,这批论文展现出了令人称奇的多样性。有些篇章的笔触是极其克制且学术化的,引用详实,论证滴水不漏,完全是研究者应有的严谨姿态;而另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文化史和大众传媒的部分,则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读起来酣畅淋漓,几乎如同在阅读高质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跨度,使得即便是那些对专业历史研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的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避免了纯粹学术论著的枯燥,也超越了一般普及读物的肤浅,达到了知识密度与阅读享受的和谐统一。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装帧朴实却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分量。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细读,但初步翻阅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涵盖的广度令人咋舌。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和战争叙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深入到美国社会肌理的细微之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早期移民群体生活状态的探讨很感兴趣,那种细腻到近乎微观的叙事,似乎能让我穿透时空,真切体会到新大陆早期定居者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的选篇显然经过了精心策划,目的不只是罗列史实,更像是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让我们能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美国性”是如何一点点被塑造和定义的。这种跨越不同历史时段、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全景式展现,让人对美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的线索,而是一个立体的、充满张力的复杂网络。

评分

合上书本,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它提供了一套观察美国历史的独特“透镜”。不同于那些着重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因果链条,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如何看待”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更有价值的问题,激励着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这种启发性,远超出一本普通论文集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人在面对当代美国的种种现象时,能够溯源至历史的深处,理解其脉络之复杂与演变之不易。这部文集无疑是为所有渴望超越表面、探究历史本质的求知者们准备的一份厚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