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七下西洋、靖海御倭、援朝抗日、大败西方殖民者、一举复台……明代水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且重要的存在,甚至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它三百年的“不败战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神”一般存在的大明水师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然离不开明王朝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以及像朱纨、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等人的锐意建设。本书即把“大明水师”请下神坛,从各方面剖析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与其*终覆亡的命运。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从朱元璋创建明朝到郑克塽降清三百年间,明朝水师创建、发展、强大、覆灭的过程,对明代江防、海防体系的建立,武备的发展,郑和下西洋,靖海御倭,抵抗葡萄牙、荷兰殖民者入侵,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做了详尽考察。
作者简介
白晨光,海洋史爱好者,喜爱中国古帆船,研习海洋史与帆船史已有十年,对该领域有一定积累,对海贼史、海战史有着浓厚兴趣,长期撰写相关文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立国之战——鄱阳湖水战
元末情势
一、朱元璋的水师
二、朱陈双方的战船及武器
三、鄱阳湖水战的经过
第二章 明代江防、海防系统的建立
水军的建立
一、沿海海防体系的建立
二、明代前期的水师战船
三、兵器与战法
四、武器配置与水战战术
第三章 郑和下西洋
明初的朝贡贸易
一、下西洋中的战斗
二、舰队中的随行人员
三、舰队中的船只
四、明代的航路
第四章 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葡萄牙占领满剌加
一、屯门海战和西草湾海战
二、葡萄牙人北上福建、浙江
三、朱纨整顿海防
四、朱纨招募的新制战舰
五、扫除葡萄牙人威胁
第五章 嘉靖大倭乱与露梁海战
朱纨之死带来的恶果
一、海防体系的重建
二、抗倭时期的水师
三、大倭乱的终结
四、露梁海战
第六章 荷兰人的东来与郑氏的崛起
荷葡间的斗争
一、明荷冲突
二、明人武备的加强
三、郑芝龙的崛起
四、料罗湾海战
第七章 郑成功与清廷及荷兰人的战斗
南明的抗清活动
一、郑成功的军队
二、军费的来源
三、与清廷的战争
四、收复台湾
第八章 明郑最后的抵抗
内斗
一、丢失金厦
二、清廷准备征台
三、郑军的战力
四、澎湖海战
五、投降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朱元璋最早的水师,并不是起源于农民军中,而是起源于一股水贼。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朱元璋为解决粮草问题,准备向南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渡江所用舟楫并无着落。正在这时,巢湖水寨的首领赵普胜、俞通海因与庐州左君弼有矛盾,恐为其所袭,遂率领一支“拥众万余,船万艘”①的水贼前来投奔,并愿意为朱元璋水军的先导。赵普胜、俞通海的归顺,不仅为朱元璋带来了用于渡江的船只,更重要的是还带来了惯于水战的大量水手,这些水手成了后来朱元璋建立水师的基础。
五月末,朱元璋军大败元军水师于浯溪口。在此之后,朱元璋军渡过长江,攻取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沿江的城池全部望风而降。在攻取采石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诸将以和阳物资匮乏为由,建议朱元璋先夺取采石附近的辎重,并撤军返回和阳。见将领们战意薄弱,皆欲撤兵,朱元璋对将领们说:“如此,则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大事去矣。”随即令人斩断缆绳,任船只顺流而下。诸将大惊,询问为何,朱元璋说:“成大事不规小利,此去太平(今安徽当涂)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听朱元璋如是说,加上后路已被截断,诸将随即表示服从朱元璋的命令,愿意随其自官渡而下直取太平。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朱元璋率军进攻驻屯在采石的蛮子海牙部。当时蛮子海牙正率水师于江上,兵锋甚锐,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轻舸直冲元军阵型中间,将其分为两部,以另两军为左右两翼夹击元军战船,又在左右翼的战船上架设许多抛石机,发射飞石击碎元军的战船,俘获万余人,蛮子海牙率余部逃往集庆。此一举彻底打破了元军在长江水路的防御,朱元璋的水师可以在长江畅行无阻。
三月,朱元璋乘胜亲率水陆大军进攻集庆。在城破之后,元军水寨元帅康茂才率部投降,朱元璋水军力量得到进一步发展。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此后,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朱元璋开始向江南发展,逐步占领了应天周边的一些地区,又攻取了浙江的一些州县。经过四五年的努力,巩固了占领区,此后便开始统一江南的作战。这时,江南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徐寿辉领导的天完军内部发生分裂,军队的领导权为陈友谅所夺,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等地,势力大增,并与朱元璋接境,成为朱元璋的主要威胁。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一日,陈友谅率舟师十万攻占太平,朱元璋守将花荣战死,采石被夺。陈友谅进驻采石后,杀死农民军领袖徐寿辉,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这时,陈友谅兵力雄厚,舟师数倍于朱军,并拥船千艘,其中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巨舰百余艘,战舸数百艘。陈友谅大军压境,朱元璋令与陈友谅有旧交的部将康茂才修书陈友谅,假称为陈友谅充当内应,诱其深入,再令李善长在新河口跨水筑虎口城,用兵驻守,同时命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徐达驻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师出龙江关,自己则亲率大军于卢龙山,四面设伏,只等陈友谅的战船驶入包围圈。
十二月,陈友谅率舟师东下,朱元璋趁其立足未稳,指挥各路伏兵围攻,陈友谅军中大乱,士兵纷纷乘战船逃跑,此时正逢退潮,巨舰多数搁浅,朱军大获全胜,俘敌两万人,降陈军将领张志雄、梁铉、喻国兴、刘世衍等人,缴获巨舰百余艘。陈友谅乘战船逃走。朱元璋率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接着又攻占了江西的许多州县,实力大为增强。
……
前言/序言
诗曰:“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水之有战,始自宣王中兴时,周宣王征剿淮夷,自此之后,在中国的水面上,便争斗不断:吴国与楚国争于长江,曹操与孙权战于赤壁,唐败百济与倭联军于白江口,元灭宋于崖山……水面上的战斗历朝历代从未停止。时至元末,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一统中原,建都于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东连海岱,西控荆巴,南襟闽粤,背枕青徐,为天下之心腹,王业之镐京也”,更是朱元璋北伐中原的大本营,所以对明朝来说,南京的安全极为重要。为了巩固京师的安全,朱元璋建立水师,广布卫所于沿海险要之处,建立起了一个前代所没有的严密的海防体系。
朱棣继位后,建造庞大的舰队,派2万余人的水师七下西洋,灭陈祖义于旧港,生擒锡兰国王亚列苦奈儿,败苏干剌于苏门答腊,打通了海外贸易的通路,大力发展朝贡贸易,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到了明代中期,明朝的势力逐渐衰落,战船也越造越小,但是海战却多了起来。倭寇、葡萄牙侵略者、荷兰侵略者接踵而至。为了对付敌人,嘉靖皇帝大胆启用胡宗宪、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重建了海防体系,大力建造福船、广船、海沧船等新制战舰,并在战船上装备发熕铳等西式火炮,大大增加了水师的战力。先后剿灭了在沿海抢劫的大队倭寇以及汪直、徐海、吴平等勾结倭寇的海上巨盗。
隆庆初年,明廷在福建建造“四丈面阔”(宽12.4米)的封舟24艘,并联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广西水师三省水师会剿曾一本。这其中属福建水师最为强大,除拥有新造的24艘封舟外,还拥有大福船80艘、龙艚快船50艘,明廷先后发给福建水师的火药就达5万余斤。而负责制造船只并协调各个水师事务的人便是福建巡抚徐泽民。如此规模的水师,为开海提供了必要条件,徐泽民因此在隆庆初年上疏请求开海,得到皇帝的首肯,自此明朝开放了海禁,准许私人从月港出发至海外贸易。
曾一本覆灭后,海上重新恢复了平静。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荷兰人的东来,平静再一次被打破。荷兰人携夹板船及红夷大炮进攻东南沿海,并将火炮等军器卖给海盗,资助海盗对明廷开战。崇祯元年(1628年),新任福建巡抚熊文灿招抚了海盗郑芝龙,并任命其主管海防游击,为“五虎游击将军”。此后,郑芝龙率领明军水师大败荷兰人于料罗湾,并剿灭荷兰人的合伙人海盗刘香。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之后,郑成功奉永历为正朔,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建立起明郑政权。与清廷和荷兰人抗争达数十年,击败了阿格商、达素等清朝将领。虽然在南京城下败给了清廷,但郑成功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成功地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因病逝世,其子郑经取得政权,设计擒杀郑泰,逼走郑泰的弟弟郑鸣骏,导致郑鸣骏率领上万人投降清廷,令明郑政权军力损失大半。其基地厦门、金门的大炮均被郑鸣骏搬走,在清荷联军的进攻下毫无还手之力。郑经只能放弃金门和厦门,退守台湾。20年后,清廷派施琅率水师进攻台湾,施琅在澎湖大败郑军,郑经的儿子郑克塽投降,明郑政权彻底灭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大明水师三百年》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聚焦于该书可能包含的内容,并力求写出专业、深入的史学风格。 --- 图书名称: 《大明水师三百年:从洪武肇始到崇祯末路的王朝海上脉搏》 图书简介 《大明水师三百年:从洪武肇始到崇祯末路的王朝海上脉搏》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梳理明代七十余年间(约1368年至1644年)中国海防力量兴衰演变的大型断代史著作。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史学中对明代军事力量的“陆重海轻”的刻板印象,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档案、奏折、海军制度文书及地方志的梳理与钩沉,重构明代水师从创立之初的磅礴气象,到中后期艰难维持,直至最终崩塌的历史全景。 本书的结构严谨,按时间脉络与主题划分,力求展现明代水师作为一个复杂、多面向的军事与政治实体所经历的独特命运。 第一部:肇建与初创(洪武至永乐:海禁与远航的矛盾张力) 本部分着重考察明朝水师的起源与早期形态。洪武年间,为防范残余的元朝势力及东南沿海的倭寇威胁,明初朝廷在南京、福建、广东、浙江等地设立了提督、总兵等海防机构,并逐步建立了以卫所制度为基础的巡海武装力量。 核心内容包括: 1. 制度构建与早期舰队规模: 详细分析了明初“水军卫所”的设立标准、人员构成(包括军户制度下的兵源组织)、战船的类型学(如沙船、走舸、福船的早期形制)及其战术定位。 2. 早期海疆的压力: 深入剖析了朱元璋时期对倭寇的军事行动,特别是针对浙、闽沿海的清剿行动及其对水师早期建设的驱动作用。 3.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与代价: 永乐时期是明代水师科技与规模的巅峰。本书不只是简单叙述航程,而是从军事战略角度审视宝船舰队的后勤、组织、技术(如导航、武器系统)以及其对国家资源调配的深远影响。同时,探讨了七下西洋后,水师重心如何从远洋威慑转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 第二部:海禁的铁幕与海防的畸变(洪熙至嘉靖中叶:内向性发展与倭患的崛起) 本部分聚焦于明代中期,一个充满悖论的时期——国家严格实行海禁政策,但海上的威胁与商业活动却空前活跃。 核心内容包括: 1. “片帆不许出海”的制度细化: 研究了海禁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执行强度,以及它如何系统性地削弱了正规水师的实战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海禁导致了渔业和海外贸易的半合法化或非法化,直接催生了走私贸易的繁荣。 2. “倭患”的本质分析: 区别于传统的“日本海盗”论,本书将嘉靖倭患定性为以走私贸易为主导的武装集团活动。重点研究了江浙闽地区的地方武装(如戚继光、俞大猷所面对的敌人)的构成,及其与官府水师的战术对抗。 3. 戚俞的改革探索: 详细分析了戚继光的“鸳鸯阵”在陆战中的成功,以及其在宁波、台州等地组建水师(如“狼兵”)的尝试。重点探讨了当时水师装备、战术思想与应对新兴挑战之间的代际鸿沟。 第三部:漕运与海防的合流(隆庆至万历:国家重心的转移与军事的财政困境) 万历初年,隆庆开关标志着国家对海洋的态度出现松动,但水师的建设并未因此获得持续的稳定支持。 核心内容包括: 1. 东南海防体系的重塑: 研究了东南沿海总兵、提督衙门的权力结构变化,以及漕运与海防资源如何相互倾轧。分析了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势力在东亚的出现,对明代水师的装备和战术理念构成了间接的刺激。 2. 军费的慢性失血: 深入探讨了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援朝之役)对中央财政和地方水师资源的巨大消耗。揭示了明代水师在“养兵不足、装备老化”的困境中,如何依赖临时征调和地方协防来勉强维持。 3. “抗荷”中的水师角色: 重点考察了福建水师在荷兰人占领台湾前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明朝水师在海战中对火器使用和舰船防护方面的局限性。 第四部:末路的挣扎(泰昌至崇祯:内忧外患下的体系崩溃)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明朝覆灭前夕,水师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危机。 核心内容包括: 1. 内战对海防的虹吸效应: 详细分析了辽东战事(后金崛起)如何使得所有精锐水师力量被调往内地或北方沿海,导致东南海防门户洞开。 2. “闯关东”与海上的失序: 考察了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如何利用或劫持民间船只,对长江中下游和内海的水上控制权构成威胁,以及官军水师在平叛中的不力表现。 3. 南明政权的继承与衰亡: 结束于崇祯末年南明政权建立后的“半壁江山水师”。分析了郑成功等海事力量的崛起,他们实际上是在继承明朝的军事遗产并将其私有化或“地方化”的过程中,完成对残余水师力量的整合。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采用社会经济史、军事制度史与技术史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对《明实录》、《明会典》、兵部档案、总督巡抚奏疏等一手文献的交叉印证,本书不仅描绘了明代水师的战争与技术史,更揭示了在“重农抑商”和“陆权至上”的帝国体制下,一个庞大的海洋军事力量是如何从制度层面被慢性腐蚀和边缘化的。它为理解明朝由盛转衰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以海洋视角审视的独特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