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嚮讀者提供瞭一個鳥瞰美國曆史的視角,帶領讀者既能領略美國曆史研究的廣度,又能體會它的深度。
著名曆史學傢楊生茂先生作為中國美國史學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道德文章受到學界的廣泛贊譽與推崇。為紀念楊生茂先生百年誕辰,南開大學曆史學院、美國曆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邀請國內外多位優秀美國史學者精心策劃,傾力撰寫,結成此集。
本論文集所涉曆史時段上迄美國革命,下至冷戰時期,主題涵蓋政治史、外交史、社會史、思想史、城市史、經濟史等多個研究領域,既有視野廣闊的宏觀綜論,也有專精深入的個案研究,集中展示瞭近年來中國美國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趙學功,1966年12月生,河北省棗強縣人,曆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開大學美國曆史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是從事美國史、世界近現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巨大的轉變:戰後美國對東亞的政策》《十月風雲:古巴導彈危機研究》《當代美國外交》和《富布賴特:美國冷戰外交的批評者》等,在《曆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發錶論文數十篇。
根據現代的政治理論,的確可以對美國革命時期的自由觀念做多種二元化的區分。在18世紀的英美世界,雖然並不存在“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概念,但當時的美利堅人的確意識到瞭自由的不同狀態或不同維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免於統治者的壓迫和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前者有點類似於“消極自由”,後者則令人想到“積極自由”。另外,革命時期也確實有“個人自由”和“公共自由”這樣的對舉性概念,前者指個人的生命和財産的安全以及自主行動的權利,後者則側重人民作為整體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不過,無論做何種區分,在革命一代的觀念中它們都不是二元對立或二中選一的問題;自由的不同維度所顯示的主要不是對自由的分類,而是“自由”一詞在用法和含義上的變動和多樣性。 與美國革命時期殖民者與英國的衝突一樣,內戰前夕的“權力—權利”在兩個層麵上遭遇瞭不可調和的衝突:一是聯邦與州在權力層麵上發生瞭衝突,二是南部奴隸主與北部自由勞動者之間在權利層麵上發生瞭衝突。南部的奴隸主希望將奴隸製擴展到新獲得的西部領土上,擴大自己的財産權,而北部的自由勞動者則希望通過獲得西部的土地來實現自己對財産的追求。隱藏在兩種“權利”衝突之後的是關於美國生活方式與國傢的政治和道德價值觀的辯論。但這基本上是一場白人內部的“權利”之爭,即便是對奴隸製蔓延到西部領土持反對態度的林肯,在權利問題上最多也隻是承認,黑人奴隸有享受自己勞動果實的權利,而不享有與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然而,林肯的深刻之處在於,他看到瞭第一憲政秩序的緻命弱點:它無法永久地允許兩種對立的經濟體製以及由此産生的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價值觀和平共處。
這本書給我的另一深刻印象,是它對待曆史“非主流”敘事的包容與重視。在那些聚焦於主流精英敘事的曆史作品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被邊緣化的聲音。然而,在這部文集中,我清晰地看到瞭對少數族裔、工人群體乃至女性在不同曆史時期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挖掘。那些被淹沒在時間洪流中的個體命運,被重新打撈、細緻重構,賦予瞭應有的曆史地位。這種“由下而上”的史學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美國曆史的理解深度。它提醒我們,曆史絕不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獨角戲,而是一部由無數普通人的選擇、抗爭與妥協共同譜寫而成的宏大史詩。這種對多元視角的尊重與呈現,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與真實感倍增,不再是單一敘事的單調迴響。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裝幀樸實卻透著一股曆史的沉澱感,光是掂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知識分量。雖然我還沒有完全細讀,但初步翻閱下來,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所涵蓋的廣度令人咋舌。它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傳統印象中那些宏大的政治事件和戰爭敘事,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深入到美國社會肌理的細微之處。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早期移民群體生活狀態的探討很感興趣,那種細膩到近乎微觀的敘事,似乎能讓我穿透時空,真切體會到新大陸早期定居者的掙紮與希望。這本書的選篇顯然經過瞭精心策劃,目的不隻是羅列史實,更像是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圖景,讓我們能從不同的側麵去理解“美國性”是如何一點點被塑造和定義的。這種跨越不同曆史時段、涉及社會、文化、經濟等多個層麵的全景式展現,讓人對美國曆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的綫索,而是一個立體的、充滿張力的復雜網絡。
評分閤上書本,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它提供瞭一套觀察美國曆史的獨特“透鏡”。不同於那些著重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因果鏈條,這本書更像是提供瞭一套工具箱,教會我們如何去“如何看待”曆史進程中的復雜性與內在矛盾。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更有價值的問題,激勵著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這種啓發性,遠超齣一本普通論文集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禮,讓人在麵對當代美國的種種現象時,能夠溯源至曆史的深處,理解其脈絡之復雜與演變之不易。這部文集無疑是為所有渴望超越錶麵、探究曆史本質的求知者們準備的一份厚禮。
評分讀罷幾篇關於美國思想史的章節,我不得不驚嘆於作者們對知識分子群體脈絡梳理的清晰與深刻。他們沒有將那些偉大的哲人或理論傢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思潮與政治風雲之中,考察他們的思想是如何産生、演變,又是如何反哺社會結構。尤其是對進步主義思潮興起與衰落的分析,其邏輯鏈條之嚴密,論證之紮實,令人信服。不同學派之間的交鋒、觀念的衝突與融閤,被描繪得如同精彩的辯論,讓人在閱讀中不斷被挑戰既有的認知。這絕非是教科書式的簡單介紹,而是充滿瞭批判性思維的對話,它引導著讀者去思考:那些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範和製度,其曆史根源究竟埋藏在何處,又經曆瞭怎樣的思想淬煉。
評分從文學風格和行文節奏來看,這批論文展現齣瞭令人稱奇的多樣性。有些篇章的筆觸是極其剋製且學術化的,引用詳實,論證滴水不漏,完全是研究者應有的嚴謹姿態;而另一些章節,特彆是關於文化史和大眾傳媒的部分,則充滿瞭生動的描繪和富有畫麵感的語言,讀起來酣暢淋灕,幾乎如同在閱讀高質量的非虛構文學作品。這種風格上的巨大跨度,使得即便是那些對專業曆史研究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切入點。它成功地在學術的深度與可讀性的廣度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避免瞭純粹學術論著的枯燥,也超越瞭一般普及讀物的膚淺,達到瞭知識密度與閱讀享受的和諧統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