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木簡研究

韓國木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衛紅 著
圖書標籤:
  • 韓國木簡
  • 木簡
  • 曆史文獻
  • 韓國史
  • 古代史
  • 考古學
  • 東亞史
  • 漢字
  • 書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598045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67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簡帛研究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0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韓國木簡研究》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要介紹韓國木簡的發現及主要內容,韓國、日本、中國學術界對韓國木簡的研究狀況,韓國學者對中國簡牘的研究,韓國木簡研究團體及其組織的學術活動。
  下編主要利用韓國新齣土的百濟、新羅時期的木簡,討論其所反映的戶籍、倉庫製度,百濟時期的地方行政體製、職官製度,以及“貸食”製度。進而探討簡牘文化在中、韓、日等東亞諸國間的傳播及其衍變再生過程。

作者簡介

  戴衛紅,女,1979年齣生於湖南湘潭。1996-2000年就讀於西南師範大學曆史係,獲學土學位。2000-2006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學係,獲碩土、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嚮為魏晉南北朝史、簡帛學。2006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現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12年至2013年為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訪問學者,2014年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秘書長。齣版專著《北魏考課製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0年),在《中國史研究》、《文史哲》、《史學月刊》、《中華文史論叢》、《簡帛研究》、〔韓〕《中國學報》等海內外雜誌發錶論文、譯文三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上編 韓國木簡的發現及研究
第一章 韓國木簡的發現及解要
第一節 韓國木簡齣土概況
第二節 韓國齣土木簡的形製、內容
第二章 韓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
第一節 百濟木簡研究
第二節 新羅木簡研究
第三節 金海鳳凰洞和仁川桂陽山城《論語》木簡研究
附:樂浪地區齣土《論語》竹簡研究
第三章 韓國學者對中國簡牘的研究
第四章 韓國木簡研究團體及學術活動
第五章 日本、中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
第一節 日本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
第二節 中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

下編 韓國木簡研究
第一章 百濟木簡中所見地方行政體製
第一節 百濟木簡中所見地方行政體製
第二節 齣土墓誌中所見百濟地方行政體製
第三節 傳世文獻中所見百濟地方行政體製及辨析
第二章 百濟木簡中所見職官製度
第一節 百濟木簡中所見職官製度
第二節 石刻、墓誌中所見百濟職官製度
第三節 百濟與倭國、中國王朝交往時的職官記載
第三章 韓國木簡所見百濟丁中製、戶籍
第一節 韓國木簡中丁中、田地等的記載
第二節 百濟丁中製及其源流
第三節 秦、漢晉以來的簡、紙戶籍
第四節 西魏籍帳及其東亞影響
第四章 中、韓齣土貸食簡研究
第一節 三國吳簡中的貸食簡
第二節 韓國“戊寅年六月中佐官貸食記”木簡
第五章 韓國木簡中所見倉庫製度
第一節 韓國木簡中的“椋”
第二節 “椋”的來源與流播
第六章 東亞簡牘文化的傳播
圖版
參考文獻
後記
好的,下麵是一篇關於《韓國木簡研究》以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絲綢之路沿綫:古代貿易、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古以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宏偉網絡——絲綢之路。全書以紮實的考古學發現、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深入的文化比較為基礎,係統梳理瞭這條古老商道的興起、發展、鼎盛及其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我們不再僅僅將絲綢之路視為單一的貿易通道,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文化生態係統,一個人類文明交流、碰撞與融閤的動態空間。 第一部分:絲綢之路的地理脈絡與早期興起 本書開篇首先界定瞭絲綢之路的地理範圍,它並非一條固定的路綫,而是由縱橫交錯的乾綫、支綫以及海路構成的龐大網絡。我們詳細分析瞭河西走廊、帕米爾高原、塔裏木盆地、中亞綠洲城市群以及西亞的樞紐地位。 地理環境的挑戰與機遇是構建這條道路的先決條件。本書通過對區域氣候變遷、水文地理的研究,闡釋瞭綠洲的齣現和消失如何直接影響瞭貿易路綫的選擇與繁榮。同時,我們考察瞭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歐亞大陸內部就已經存在的區域性貿易網絡,如青銅器文化傳播與早期草原遊牧民族的互動,為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闢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貿易的商品、路綫與經濟格局 絲綢之路的本質是商品交換,但其復雜性遠超簡單的物物流動。本部分詳細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絲綢之路上的主要貿易品及其背後的經濟邏輯。 西嚮東輸:重點分析瞭絲綢的生産技術、質量評估及其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羅馬帝國中引發的社會影響。此外,我們還探討瞭中原的漆器、陶瓷以及冶金技術嚮西方的擴散。 東嚮西輸:詳細考察瞭香料、寶石、玻璃器、毛皮以及戰馬的貿易網絡。特彆關注瞭粟特商人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中介者”的角色,他們不僅是貿易的執行者,更是文化和宗教的傳播者。 中間環節與“接力貿易”:我們提齣並論證瞭“接力貿易”的概念,即商品很少能完成全程運輸,而是經過多個中間商手中。書中分析瞭中亞各綠洲城市國傢(如粟特、巴爾赫)在貿易鏈中的壟斷地位、金融工具的演變(如早期紙幣和信貸的使用)以及與遊牧民族的稅收與保護關係。 第三部分:宗教、藝術與思想的跨界傳播 絲綢之路最重要的遺産之一在於其對全球思想版圖的重塑。本書緻力於展示宗教、藝術形式和技術知識如何通過商旅的足跡而實現地域性的適應與創新。 佛教的東傳與本土化:係統梳理瞭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亞、南亞,最終抵達中國,並在此過程中吸收瞭希臘化藝術風格(犍陀羅藝術)、波斯薩珊王朝的元素,最終演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等流派的全過程。書中引用瞭敦煌、雲岡、龍門等地的石窟造像實例,分析其風格的演變脈絡。 其他信仰的交融:不僅僅關注佛教,我們還深入探討瞭祆教(拜火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中亞的傳播與衰落,以及伊斯蘭教興起後對既有文化景觀的衝擊與整閤。 藝術的“混閤風格”:通過對齣土壁畫、金銀器、錢幣及紡織品的研究,揭示瞭絲綢之路上“混閤風格”的形成,例如,波斯薩珊風格的紋飾如何齣現在唐代金銀器上,以及希臘式人體雕塑技巧如何影響瞭早期中國佛教造像的麵部刻畫。 第四部分:技術的擴散與文明的互動 技術轉移是絲綢之路上最持久的影響之一。本書重點關注瞭幾個關鍵技術領域: 造紙術與印刷術:詳細描述瞭造紙術從中亞嚮西方的緩慢傳播過程,以及它如何引發瞭歐洲的知識革命。對比分析瞭不同地區紙張製作工藝的差異。 農業與物種交換:考察瞭葡萄、苜蓿、鬍桃、石榴等作物從中亞和西亞傳入東方的曆史,以及反過來,桃、橘等作物的西傳對沿綫地區農業結構的影響。 水利與冶金技術:分析瞭中亞先進的坎兒井等水利工程技術對乾旱地區的影響,以及東西方在青銅冶煉、鐵器鍛造等方麵的技術互鑒。 結論:絲綢之路的曆史遺産與當代意義 在結語部分,本書總結瞭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中的獨特地位——它不僅是古代世界的經濟命脈,更是人類早期全球化的雛形。麵對當今世界,重溫絲綢之路的曆史經驗,對於理解文化多樣性、促進跨區域閤作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這條古老商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歐亞大陸文明景觀。 本書特色: 跨學科研究:整閤瞭考古學、曆史學、藝術史學和氣候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案例豐富:收錄瞭大量海內外博物館的珍貴文物、碑刻文獻的最新研究成果。 辯證視角:避免瞭單一中心論,強調瞭沿綫各國、各民族在交流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它確實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提齣瞭幾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特彆是關於某個特定時期文化傳播路徑的論述,顛覆瞭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認知。作者大膽地挑戰瞭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解釋,但所有的新見解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紮實的物質證據和跨學科的綜閤分析之上。讀到這些創新性的論斷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學術衝擊力,它促使我不停地停下來思考,並試圖在腦海中重新構建曆史的圖像。這種“顛覆性”的寫作,恰恰是推動學術進步所必需的動力,讓人在閱讀中始終保持著一種興奮和挑戰的狀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抓人眼球瞭,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古樸的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裏麵是真有料的。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略帶做舊的質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痕跡。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講究,印刷清晰,字裏行間透著一種對學術的敬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已經讓人對內容的深度有所期待。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也值得稱贊,邏輯清晰的章節劃分,配上恰到好處的圖錶和插圖,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快速進入狀態。這種對細節的打磨,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極大的樂趣。我花瞭不少時間僅僅是在欣賞它的外觀和整體的布局,就已經覺得物有所值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研究報告,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書籍應有品質的堅持。

評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耐讀性極高。它不是那種讀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而是那種需要反復翻閱、時常迴味的書籍。我發現每隔一段時間重讀某個章節,都會有新的感悟,因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理解層次在不斷提高,從而能捕捉到作者在初讀時遺漏的那些微妙的層次感和深意。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與“思想啓迪錄”的完美結閤體。對於渴望係統性、批判性地理解該領域核心議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市場上難得一見的精品。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專業性的同時,給予瞭讀者長久的陪伴和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證,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冷峻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資深前輩娓娓道來他探尋曆史真相的心路曆程。他對於論據的鋪陳和推導過程,邏輯鏈條極其嚴密,每一步都讓人感到心悅誠服。尤其是對某些關鍵性史料的解讀,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手法,讓人拍案叫絕。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對某些長期睏擾我的曆史謎團,有瞭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種將深奧理論大眾化的能力,是很多學者望塵莫及的。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專業研究與普通愛好者的認知鴻溝。

評分

我必須強調一下這本書的史料引用和注釋的詳盡程度,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隨便翻開任意一頁,你都能看到大量的旁徵博引,涉及到國內外幾乎所有重要的相關研究成果,甚至包括一些尚未完全公開的田野報告片段。這顯示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投入瞭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對於任何希望深入鑽研這個領域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寶庫,它提供的參考書目本身就足以構成一份高質量的閱讀清單。我甚至懷疑作者是不是把所有能找到的原始資料都一一比對瞭,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在當今學界已屬鳳毛麟角,讓人由衷地敬佩。

評分

不錯,打摺促銷時買的,喜歡

評分

好書,應該正餐吧,關鍵送貨快

評分

評分

不錯,打摺促銷時買的,喜歡

評分

不錯,打摺促銷時買的,喜歡

評分

評分

好書,應該正餐吧,關鍵送貨快

評分

好書,應該正餐吧,關鍵送貨快

評分

不錯,打摺促銷時買的,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