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中国经济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当代中国
  • 经济发展
  • 理论研究
  • 改革开放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7649
版次:3
商品编码:122504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资本论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论述《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近四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与时俱进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将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新经验、新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的巨大生命力。

作者简介

陈征,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原副会长。

李建平,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李建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郭铁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目录

绪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一、《资本论》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理论1

二、运用《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注意的问题6

三、有关《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研究中的几个争论问题11

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15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5

二、劳动价值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23

三、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28

第二章货币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38

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38

二、电子货币等货币形式新发展所带来的挑战46

三、稳定通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51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调控工具58

第三章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65

一、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65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7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80

四、国有资本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86

第四章工资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93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93

二、马克思把工资问题放在生产过程来研究的重大意义100

三、工资的职能和作用102

四、正确理解“工资水平”的含义,提高工资经济效益106

五、必须实行最低工资制111

第五章积累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116

一、马克思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116

二、积累、积累率、积累效果125

三、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132

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企业技术进步139

第六章资本循环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45

一、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145

二、 运用资本循环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55

三、重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164

四、重视挖掘流通潜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节约流通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70

第七章资本周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77

一、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177

二、加快中国企业资本周转的思路和对策185

第八章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98

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198

二、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6

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209

四、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24

第九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236

一、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236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246

三、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57

第十章商业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268

一、 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268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业的地位和作用278

三、改革流通体制,加快商业现代化建设285

四、推动“互联网+流通”发展,让流通活起来298

第十一章生息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303

一、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303

二、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31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329

第十二章地租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350

一、马克思的地租理论350

二、地租理论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359

三、社会主义城市地租363

后记383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详尽,聚焦于当代中国经济的特定议题,完全避开《资本论》及其与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讨论。 --- 图书名称: 《数字转型与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图景》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专家姓名,例如:陈卫东、李明远]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数字转型与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图景》 引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十字路口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由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而言,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核心命题。本书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在当前全球技术竞争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所面临的深刻挑战与历史性机遇。我们深入剖析了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数字转型,并描绘了这种转型如何重塑中国传统产业的结构、效率与国际竞争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分析框架,理解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与内生挑战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更新换代,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乃至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技术渗透与应用深度: 我们详细考察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边缘计算在离散制造与流程工业中的实际部署情况。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数据采集、实时分析和反馈控制在提升生产柔性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实际效果。重点分析了“黑灯工厂”和智能车间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成熟度对中国企业的参照意义,以及本土平台企业在构建工业SaaS生态中的角色。 内生壁垒与结构性矛盾: 数字化转型并非坦途。本书直面中国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深层次挑战。首先是人才结构性短缺——既缺乏既懂“OT”(操作技术)又懂“IT”(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缺乏能将新兴技术与特定工艺流程深度融合的工程师队伍。其次是数据治理与安全问题,特别是数据确权、流通壁垒以及跨区域、跨企业数据孤岛的打破机制研究。最后,我们分析了中小企业(SMEs)在资金、技术获取和风险承受能力上的局限性,探讨了如何构建普惠性的数字赋能体系,避免“马太效应”加剧产业两极分化。 第二部分:产业链重构与供应链韧性 数字技术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本书深入剖析了数字化如何重塑中国的产业链布局和全球供应链的运作逻辑。 柔性制造与定制化浪潮: 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碎片化和个性化,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我们研究了按需生产(On-Demand Manufacturing)的兴起如何压缩库存、加速新品上市周期,并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方面的潜力与实践障碍。 地缘经济下的供应链韧性构建: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突发的全球性危机(如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的“韧性”(Resilience)已超越“效率”(Efficiency)成为核心关注点。本书分析了中国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进行供应链风险模拟与预警,以及“近岸化”(Near-shoring)和“友岸化”(Friend-shoring)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如何通过提升内部核心技术掌控力,降低对单一环节的过度依赖,实现更高程度的“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创新生态与政策引导 产业升级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和市场,更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驱动与基础研究的补位: 我们考察了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数控机床、核心工业软件、先进传感器)“卡脖子”问题上的战略布局。本书强调,单纯依赖市场力量难以驱动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性技术突破,因此,政府引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在特定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制造业核心软件生态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集成: 数字转型与“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紧密相连。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能源管理系统、优化调度算法和物联网监测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能效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我们认为,绿色低碳不仅是环境要求,更是构建未来高端制造竞争力的重要维度。 结论:迈向“智造强国”的战略路径 《数字转型与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图景》总结了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五大战略方向: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人才培养体系重塑、强化基础软件和硬件的自主可控、构建高韧性与高效率并存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将绿色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本书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以及关注中国经济未来的读者,提供了一幅清晰且基于现实数据的未来制造蓝图。它不回避问题,力求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关键阶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中国化”再解读,并以此来审视当下中国经济的生动实践。作者在《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中,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反而将其置于《资本论》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审视。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对中国经济运行中“资本”的特殊性以及与“劳动”关系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既是它成功的经验,也是它面临挑战的根源。书中引用的《资本论》的分析,并非是为了简单地给中国经济贴上某种标签,而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去理解中国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所蕴含的“规律性”的揭示,它不是那种经验性的总结,而是具有理论高度和哲学深度的分析。这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经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中国经济的“操作系统”,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运行和思考。

评分

拿到《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这本书,我并没有预设它会是一本多么“硬核”的读物。我以为它会是那种堆砌着经济学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的书。然而,事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方式,他将《资本论》中那些看似遥远的理论,巧妙地嫁接到了中国经济的现实土壤中。这种嫁接,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充满智慧和洞察力。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收入分配、金融风险、创新驱动等,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它让我看到了,《资本论》中的某些判断,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具体的经济实践中得到体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中国经济,更是在学习一种分析和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它帮助我跳出了碎片化的信息,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背后那条清晰的逻辑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合,既能看到宏观的图景,又能深入细节,洞察本质。

评分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在“谈论”中国经济,更是在“挖掘”中国经济的内在基因。作者以《资本论》为经,以当代中国经济为纬,编织了一幅宏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画卷。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并非简单地将《资本论》中的某些论断“套用”到中国经济上,而是通过一种充满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关怀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资本论》中的思想,并以此来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与未来。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创新”与“变革”的讨论,以及它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原理相互印证,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结合,而实践的深度则需要理论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辩证处理,它没有简单地回避问题,而是将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增长知识,更是在提升一种思维的层次,一种理解复杂世界的视角。它让我相信,即使是看似古老的理论,只要我们用心去解读,依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理解当下,指明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感到好奇,也曾读过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通俗读物,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隔靴搔痒。而《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并非那种简单罗列数据、分析现象的书籍,而是着力于从理论的根源上,去追溯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功底,但又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资本论》的精髓与当代中国经济的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辩证关系。比如,书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阐释,都非常有见地。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对话,他不仅指引你看到问题的表象,更带领你深入其本质,去探寻那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匠心,沉稳的色彩搭配,略带历史感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这本书的厚重与深刻。我在书店里被它第一眼吸引,就忍不住拿起来翻阅。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中国经济奇迹背后那深层的逻辑与动力。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拥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能够精准地剖析和解读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作者在论述中,巧妙地将《资本论》中的核心概念,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等,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经济实践相结合,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特别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书中对“商品经济”、“资本”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以及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都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这对于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环境至关重要。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经济现象时,回想起书中引用的《资本论》的段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理解事物本质的金钥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描述中国经济的成就,而是能够深入地理解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历史传承的理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