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康乾盛世」研究丛书 17-19世纪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
原价:30.00元
作者:牛贯杰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7078913
字数:300000
页码:3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重点图书。
内容提要
“康乾盛世”与以往的“盛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所谓“盛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封建“盛世”之中,正在孕育和成长着机器工业时代的各种因素。而与此同时,脱胎于旧的机体,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在地球的西半部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它使得以往令人瞩目的中国封建“盛世”的辉煌黯然失色。
 我们今天研究“康乾盛世”,并非对其进行简单注解,或夸耀褒扬,而是通过被称为“盛世”的各种表象,深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清代康雍乾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盛世”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如前所述,“康乾盛世”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及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学术积淀深厚,研究领域广阔,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因此已经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门的学术领域。
 关于“康乾盛世”及其时代的考察是本研究专题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阔,我们仅能够在某些问题上展开讨论。李强《金融视角下的“康乾盛世”——以制钱体系为核心》一书,通过对制钱的流通、供应和管理状况的分析,阐述和描绘了货币在康雍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尹树国《盛衰之界——康雍乾时期国家行政效率研究》一书,则从国家行政的角度,探讨康雍乾社会的政治体制及其运作,进而揭示“康乾盛世”时期的某些基本特征。陈桦主编的《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以“康乾盛世”所处的康雍乾社会为重点,从更广阔的领域,以多维的角度,通过不同的侧面,考察和描述该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演变,其研究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层社会等诸多领域。
目录
第一章 从“市场”切入
 第一节 市场:“康乾盛世”的经济脉动
 第二节 有关清代全国市场的讨论
 一、20世纪60年代:围绕“民族市场”与“统—市场”自论
 二、20世纪80年代:吴承明及其清代国内市场研究
 三、20世纪90年代后:清代全国性市场的提出
 第三节 清代市场的—般状况
 一、清代的基层市场
 二、清代的地方市场
 三、清代的区域市场
 四、市场网状结构及全国性市场网络
第二章 从商品长距离运输看清代经济的“全国化”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粮食贸易
 一、粮食贸易的首要环节:清代的粮食生产
 二、清代的粮食流通量
 三、清代粮食贸易的动态考察
 四、清代粮食贸易的走向
 1.湖广
 2.江西
 3.四川
 4.江南
 5.福建
 6.广东
 7.北方地区
 第二节 全国商业交通网的发达
 一、内河商业交通
 1.松花江、辽河水系
 2.海河水系
 3.黄河水系
 4.淮河水系
 5.长江水系
 6.钱塘江水系
 7.珠江水系
 二、六大主干商路
 1.主干商路之—:“乌鲁木齐—归化—北京—卜魁”
 ①“古城—归化—张家口”路段
 ②“张家口—北京”路段
 ③“北京—吉林”路段
 ④“吉林—卜魁”路段
 2.主干商路之二:“广州—南昌—杭州—北京—库伦—克图”
 ①“广州—闽浙赣交界区”路段
 ②“闽浙赣边界—杭州—北京”路段
 ③“北京—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路段
 3.主干商路之三:“桂林、广州、永明、全州—衡阳—汉口—开封—北京”
 ①“桂林—衡阳”路段
 ……
第三章 清代的商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介绍
牛贯杰,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留所执教。目前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明清经济史与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晚清统治格局研究》(合著)、《清史十五讲》(合著)、《原来曾国藩》,《原来李鸿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赞叹。尤其是关于17-19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描绘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活力,与内陆地区的农业经济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同时又通过贸易和人口流动紧密相连。作者们对商品价格波动、区域间贸易线路以及不同地区经济特点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一幅生动立体的中国经济地图。书中关于“海禁”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民间经济的影响,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并非简单的“禁”与“开”,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下政策执行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当时的商业格局。这种 nuanced approach 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清朝经济政策的实际操作及其后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和逻辑都十分清晰,使得即便对历史经济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作者们对于17-19世纪中国市场与经济发展的探讨,并非孤立地看待经济,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政治环境之中。书中对于“万历新政”等早期经济改革的梳理,以及对清朝经济政策的长期演变轨迹的追踪,都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断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对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讨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们试图解释在看似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的经济波动和潜在风险,这为我们思考当今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
评分《康乾盛世》研究丛书17-19世纪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成功地将经济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关于江南地区丝绸、茶叶等商品经济的详细叙述,让我看到了传统手工业在转型期的巨大能量,以及这些商品如何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成为清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作者们并未将这种经济繁荣简单归因于统治者的英明,而是深入探讨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演进,以及商人阶层在其中的活跃作用。书中对于当时商业契约、信用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市场经济中已经孕育出的复杂商业伦理和制度雏形。更重要的是,本书并未回避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隐忧,例如土地兼并、人口压力以及对外贸易的某些局限性,这些都为理解清朝后期经济由盛转衰的伏笔提供了更为深层次的解释。
评分读完《康乾盛世》研究丛书17-19世纪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我深感它为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并未止步于对政治和军事成就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根本的经济动能。作者们深入剖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市场结构,从顶层的官营贸易到层出不穷的民间商业网络,细致描绘了商品如何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颠覆了我过去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刻板印象。作者们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揭示了白银流通如何深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官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间交易和财富积累的关键媒介。这种对经济细节的挖掘,使得“康乾盛世”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标签,而是一个由无数经济活动支撑起来的、充满活力的历史实体。
评分《康乾盛世》研究丛书17-19世纪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发展》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由下而上”观察历史的方式。不同于宏大的叙事,本书更侧重于从微观的经济活动中,洞察整个社会的脉络。书中对特定商品(如食盐、粮食)的流通和定价机制的分析,以及对普通民众日常消费习惯的描绘,都极具参考价值。例如,关于当时人口增长与农产品供应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微妙变化,都让我对“盛世”的真实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没有回避贫困和周期性危机,而是将它们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使得整体论述更加客观和可信。通过这些细节,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经济运行的真实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