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昕,[美] 斯蒂文·G.米德玛 编,罗君丽,李井奎,茹玉骢 译,张旭昆 校
图书标签:
  • 科斯
  • 经济学
  • 法与经济学
  • 新制度经济学
  • 产权
  • 交易成本
  • 制度
  • 法律经济学
  • 经济分析
  • 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2281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7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为全面了解科斯及科斯经济学,《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以科斯的贡献和影响为背景,集中分析企业、科斯定理、法与经济学,以及方法论和转型经济等主题,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科斯经济学”的全方位和潜在未来方向的独特视角。

作者简介

  斯蒂文·G.米德玛(Steven G.Medema),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经济学教授,2009—2010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史学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经济学史。

目录

主编的话
中文版序言
序言
作者简介
1 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岁月·流逝
2 科斯主义的混乱:企业的性质和历史特性问题
3 关于企业的三大难题
4 对话科斯的成本:一个旨在调和对科斯定理的证明和反证的综述
5 科斯定理与有关侵权行为/合同边界的难题
6 再论产权、交易成本和科斯
7 再探法律现实主义:法律-经济学-组织视角
8 罗纳德·科斯的经济政策分析:框架和含义
9 罗纳德的成功之道
10 科斯、共产主义和苏维埃模式经济的“黑箱”
11 罗纳德·科斯、英国传统和经济学方法的未来
12 好的老科斯定理和好的老芝加哥学派——对泽布和米德玛的一个评论
13 社会科斯问题:规则性的经济学方法论与自由市场性质的经济学方法论之辩

精彩书摘

  《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
  我至今不清楚他在1988年主要是讲企业的定义问题还是企业的性质问题,或者两者兼有。定义一个实体没有必要鉴别它的最重要特征。哺乳动物被定义为用乳汁哺育幼仔的动物,然而,这个定义忽略了其他特征,如,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恒温;相应地,(资本主义)企业可以适当地(或部分地)用雇佣关系来定义,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会“误导”人们的注意力偏离这种组织所拥有的其他重要特征。
  在1988年的论述中,科斯对“雇主一雇员关系作为企业原型”有所保留。如果科斯完全把原型(archetype)一词理解为“典型样本”(typicalspecimen),那么,他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在1937年的文章中,企业是被认为不仅仅是雇佣关系。进一步说,在今天的真实世界,如果认为科斯、威廉姆森及其他学者所使用的企业是把雇佣关系作为一个代表性的重要特征,这是相当有道理的。雇佣关系很少被排除在现代真实世界的企业之外,“现实主义”(re-alism)的任何检验都倾向于把它看作一个突出特征,这可能暗含了一种研究企业理论的历史特性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科斯1937年的文章中未被展开,而在1988年,似乎还遭否定。③
  他的“雇主一雇佣关系的类比”(强调符号为作者所加)概念同样令人费解。类比指的是两个事实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例如:“那片云看起来像大象”。科斯是不是在说企业像雇佣关系但实际上还涉及其他?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企业的定义。如果仅仅限定资本主义企业,则此种表述就是错误的。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雇佣关系,但并不是“像”那种关系,因为它还有一些其他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企业包括雇佣关系,但不仅仅是雇佣关系,说“雇佣关系类似于资本主义企业”相当于说“皮肤类似于脸”。
  科斯也批评他早期为了支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声明而引用的雇佣关系的法律教条。在1937年论文中,此法律教条被用来指出“指挥事实上是‘雇主和雇员’法律概念的本质,正如在上文所论述到的在经济概念中一样”(Coase,1937:404)。有三点评论适合于此:第一,“法律概念”与“经济学概念”的不同之处并不清楚,除了一个由法学家制定而另一个由经济学家制定之外。如果两者都是用来表述真实世界的现象,那它们不可能不同,且都是对相同完整事实的精确描述;它们可能代表了对同一现象的不同局部的看法,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也不可能相互矛盾。重要的只是现象的本质,而不是我们所赋予概念的学科标签。
  第二,如果现实正如我们可能恰当假设的那样,大部分当代企业实际上确实包含雇佣关系,那么,对雇佣关系法律规定的思考就和我们正在谈论的问题高度相关。不过,重要的是考虑历史普遍性,还是与所利用的企业概念相关的历史特殊性。然而,不管是在1937年,还是在1988年,科斯都没有考虑历史特性或历史普遍性这一关键问题。可以这样说,这个不足不仅存在于他的著作中,也导致了有关企业理论文献的大量基础性问题。
  第三,科斯1988年的演讲漏掉了他1937年那篇论文对巴特(Batt)的主人和仆人法律引文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引文中,巴特试图区分雇佣或“主仆”关系与独立签约人的服务合同之间的不同。主人和仆人法律适用于雇佣合同,主人有“控制仆人工作的权利……这是一种控制和干预权……是这种关系的最重要特征,它把仆人与独立签约人区分开来”(Batt,1929:6,被科斯引用,Coase,1937:404)。尽管科斯引用了这段话,但他并没有谈论这段话的核心问题:巴特所做的这种区分涉及雇佣关系定义的本质。
  正如另一个法学专家所说,所谓仆人或雇员是指“任何一个根据条款为他人服务,且工作方式服从他人控制的人”(James,1966:322-3)。相反,签署提供服务合同的人是独立签约人,没有雇主来控制他的工作模式和方法。④
  尽管科斯没讲清楚,但事实上,“劳务合同”(contract of service)和“服务合同”(contract for service)的区分对他的企业理论至关重要。关键问题不是控制之类的问题,一定程度和一定类型的控制,即使是在独立签约人(inde-pendent contractor)的情况下也存在。假如我们雇用一个合同工来擦窗,并没有对他的工作方式进行控制,但通过要求服务按照签订的合同来开展,从而我们在一定程度对合同工进行了控制。在雇佣合同(employment contracts)和服务合同(比如销售合同)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拄制。
  ……

前言/序言

  当听到罗纳德·科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的消息时,我的一位经济学家同事的第一反应是询问谁和科斯分享了奖金。不知道这个反应是否让人觉得有些古怪,但我认为这不足为奇。从某种程度上,科斯通常被看作是一位仅仅写了两篇重要的或有影响的文章《企业的性质》(1937)和<社会成本问题》(1960)的经济学家。按通常的“重大的”或者“有影响的”(就是被广泛阅读和引用)学术标准来衡量,人们对科斯的获奖感到奇怪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并不是说科斯没有其他的重要著作,《边际成本争论》(1946)和《经济学中的灯塔》(1974)这会儿就立即进入我的脑海,而是说,随机抽取一百个经济学家,如果不给出科斯的重要出版物记录①,可能很少有人能列出超出上述两篇经典文章以外的科斯的著作。
  这个文集的目的在于评价科斯经济学(也就是那些发端于科斯开拓性研究的经济学分析方向)的发展、矛盾和前景。我们在这儿把科斯经济学划分为两个分支: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尽管法与经济学和制度研究绝非起源于或仅仅是从科斯的著作演化而来,但在这些研究领域的当代发展中,科斯的贡献,尤其是《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它们是奠定这个硕果累累、日新月异的研究项目的基础,大量杰出的学者对科斯传统下提出的课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这个文集收集了部分学者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有一部分完全符合科斯传统,另一部分虽对科斯主义的某些方面相当赞同,但也指出了科斯主义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局限性。
  不管怎样,目前这个文集将为驱散对科斯贡献的狭隘看法聊尽微薄之力。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科斯定理、法与经济学的分析,这些领域被认为是和科斯最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分析方向。还有几篇关于方法论的,一篇关于转型经济的。它们都以科斯贡献和影响为背景,蕴涵着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经济学的主旨。这些论文集中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科斯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和经济分析潜在的未来方向的独特视角。
《产权、契约与制度变迁:当代经济学理论的新视野》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经济学中两个至关重要且相互关联的领域:产权理论的精微构造与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本书摒弃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中对市场机制的纯粹抽象化处理,转而聚焦于现实世界中,制度安排——尤其是明确界定和有效执行的产权——如何深刻影响经济效率、资源配置乃至社会福利的实现。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支柱展开:产权的界定与配置、契约的执行与约束,以及制度的演化与创新。通过对这些维度的系统性考察,我们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现实、更具解释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产权的基石——稀缺性、排他性与分配效率 本部分将产权视为经济分析的基石。我们首先回顾了德姆塞茨(Demsetz)对产权起源的经典论述,即产权的出现是应对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的内生反应。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产权的要素构成:明确性(Clarity)、排他性(Excludability)和可转让性(Transferability)。这三要素的完备程度,直接决定了资产的经济价值和配置效率。 1. 产权的配置与帕累托最优的重构: 我们将超越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的理想化假设,深入探讨现实中产权界定不完全或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境。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如征用权、公共所有权、集体产权等不同形式)来优化资源的初始配置,并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普遍存在的环境下,不同产权结构对激励机制的影响。例如,对共享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s)的管理困境(Ostrom的集体行动理论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 2. 财产权利与投资行为: 产权的稳定性是长期投资决策的关键。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产权不确定性对跨期选择的影响。无论是对不动产的长期维护,还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缺乏法律保障的产权都会导致“租值消散”(Rent-Seeking)行为的出现,并抑制创新活动。书中通过计量分析的视角,展示了产权保护指数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之间的强相关性。 3. 产权的社会成本: 产权的界定与维护本身并非零成本。本部分探讨了法律体系、监管机构、司法资源的消耗,这些构成了产权的“社会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细化和严格执行的产权可能引发过度的诉讼和管制套利行为,降低整体的经济活力。 --- 第二部分:契约的约束——信息、风险与治理结构 契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但现实中的契约总是“不完全的”(Incomplete)。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交易双方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下的行为选择,探讨了如何通过治理结构来弥补契约的内在缺陷。 1.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针对赫尔普曼(Helpma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奠基性工作,本书重点分析了在劳动力市场、信贷市场中,信号传递机制(Screening)和激励相容机制(Incentive Compatibility)的设计。我们详细考察了担保、抵押、信用评级等契约工具如何试图解决卖方或委托人掌握隐藏信息(逆向选择)或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的问题。 2. 委托-代理问题与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是处理代理关系的核心机制。本书将从经济学角度解构层级结构、薪酬方案、董事会监督等治理工具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设计出使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尽可能一致的激励机制。我们对比了股权激励与绩效奖金在不同行业中的适用性及其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 3. 契约的执行与法律的边界: 契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内容,更在于其可执行性。本部分超越了纯粹的合同法理论,引入了“社会规范”和“关系性契约”的概念。在商业关系中,信任、声誉和重复博弈的威慑,常常比诉诸法律更有力地约束了违约行为。书中分析了跨文化商业活动中,正式法律制度与非正式社会资本在契约执行中的相对作用。 --- 第三部分:制度的动态演化——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 经济制度并非静止不变的背景,而是持续演化和适应的动态系统。本部分关注制度变迁的驱动力、速率及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制约。 1. 制度变迁的动力学模型: 我们探讨了制度变迁的内生性来源,包括技术冲击、关键人物(Founding Fathers)的决策、以及外部环境(如国际贸易协定)的压力。书中引入了关于“制度的沉淀”(Institutional Sedimentation)的概念,即历史选择对未来决策的制约——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例如,早期对特定技术或标准的政策倾斜,可能在很长时期内锁定特定的、可能并非最优的制度路径。 2. 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制度创新,如新的金融监管框架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政治成本和信息不确定性。本书分析了利益集团的阻碍作用(Rent-Seeking的制度化)如何减缓甚至阻止必要的制度改革。我们使用演化博弈论的视角来模拟不同制度结构之间的竞争和选择过程。 3. 制度的比较分析与发展鸿沟: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迥异的制度集合。本书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例如,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产权保护差异对金融市场深度的影响),揭示了制度质量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讨论了“好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与“攫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的区分及其对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 结语:超越工具理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强调,经济学分析必须嵌入到具体的法律、政治和社会规范框架之中。通过对产权、契约和制度的细致解构与综合,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短期市场波动的关注,转而关注那些塑造长期繁荣与衰退的根本性结构力量。本书献给所有对经济秩序的起源与未来深感兴趣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博弈深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深度探索。作者在阐述科斯经济学中的法律和经济学交叉视角时,那种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论证,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外部性”的处理方式,它不再是简单地描述概念,而是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法律如何介入以解决外部性带来的问题,以及经济学原理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例如,书中对污染、噪音、公共品等问题的分析,都让我对产权的界定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本书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看似不合理的制度能够长期存在,以及制度变迁为何如此艰难。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广阔、更深刻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了。我一直对经济学在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应用感到好奇,但之前接触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仅仅是蜻蜓点水。这本书则不同,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科斯经济学、法律与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融会贯通,并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支撑。作者在解释产权、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等概念时,展现了极高的理论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法律如何塑造经济行为”这一观点的深入探讨。它让我明白,法律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一种激励和引导机制。通过对不同法律制度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它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产生的不同效果。而且,书中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阐释,如非正式制度、认知偏差等,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内容深刻,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十分易读。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系统、更全面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评分

这本书我实在是太喜欢了!从拿到手的那天起,就爱不释卷。我一直对法律和经济学之间的微妙联系很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流于表面。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在讲解科斯定理的时候,真的是深入浅出,把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讲得无比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案例的分析,那些真实世界的纠纷,经过作者的剖析,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书中对产权界定如何影响资源配置的阐述,让我对污染治理、噪音扰民这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忽略法学本身的严谨性,而是将法律条文和经济学逻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接受一场高层次的思想洗礼,让我不仅能理解“是什么”,更能洞察“为什么”。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经济学、法学,或者仅仅是对社会运行机制感到好奇的朋友。这本书绝对能刷新你的认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经济学的眼光去审视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个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制度”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总觉得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说不清道不明。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新制度经济学是如何解释这一切的。作者在阐述制度的演进、变迁以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时,那种宏观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交易成本的论述,这真的是一个颠覆我原有思维的理论。原来,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则”和“习惯”,背后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形成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另一扇大门。我发现,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的理论时,常常会引用历史上的例子,比如制度是如何在不同社会中形成和演变的,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被理解。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洞察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智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每一页都充满了启发,让我忍不住反复咀嚼,思考良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大概又是那种“学究气”十足的学术著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笔实在太棒了,流畅而富有逻辑,一点也不枯燥。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与法律和制度相关的部分,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觉得这些理论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切实能够解释和指导我们生活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产权、合同、规范等概念的深入剖析,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它们背后的经济学含义。通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很多的行为选择,都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制度和法律的影响。而且,作者在批判性地分析现有制度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的思维去理解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